李秀玲
互動教學就是指通過增加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的互動次數,創新學生參與互動的方式,改變以往學生在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充分發揮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其中則擔任引導者的角色,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教材知識,還應該采用互動教學形式,營造積極的課堂互動氛圍。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與學生欠缺互動、授課形式單一等問題。對此,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增加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并運用數字媒體教學、開展實踐活動等方法,構建出一種互動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確保“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目標的實現。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面臨的困境
(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欠缺
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是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的引導為輔的互動式課堂。但是當前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學生并未占據主導地位,體現在課堂上就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少與教師關于道德法治問題的探討與互動,使得課堂氣氛過于沉悶。并且教師缺乏互動教學目標的支撐,課堂中學生的存在感和參與感較低,對課堂知識很難形成深入的理解和吸收,導致課堂教學效果差、效率低。
(二)授課形式單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在2016年確立的,截至目前也僅有7年,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授課形式——對書本的理論進行復述來上課。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許多知識都需要在實際中踐行,才能讓學生深刻領會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精髓。
(三)學生缺乏積極性
道德與法治是以理論形式出現在課堂中的,本身比較枯燥。由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自身特點和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容易產生抵觸學習的心理,從而失去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積極性。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更有主見,對一件事他們往往有自己的觀點。教師在教學中若不注意這個情況,往往會將自己的主觀觀念帶人課堂,導致學生與教師的觀念沖突,這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缺乏積極性,教師的教學目標就難以實現,教學效果也會不盡如人意。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征
(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無論是考試還是日常的學習都應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中的案例放人當時的社會背景向學生講解。在考試中,對于道德與法治問題的答案設定也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才能使學科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社會上存在很多有爭議的問題,比如,針對年輕人坐公交車是否應該給老年人讓座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從理論上探究其產生的根源,并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效果。
(二)發展與開放的原則
在社會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思維和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傳統價值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面對當下種種社會問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秉持發展與開放的原則,對教學案例的選擇也要緊扣社會熱點問題,在原有教材的內容上增添一些創新內容。例如,當前“躺平”思想在青年中盛行,許多學生受到“躺平”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學習不積極、不主動的現象。教師可以將此設為議題,融入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
三、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互動式教學的措施
(一)將生活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構建道德與法治課堂互動式教學首要任務是要將課堂知識與日常生活實踐相結合。在對道德和法治進行區別時,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實例應用到課堂上。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辨亂扔垃圾、超速行駛兩種行為,哪一種是違背道德的,哪一種是違反法律的。如此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二者的區別。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就“有人遇到危險是否應該見義勇為”這一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看法,并說明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道德或法律標準,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當下的社會現象,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涵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
這種學科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全面認識自身所學知識與社會的聯系。這種正向的課堂反饋,可以使學生在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能夠做到“知行合一”,也會更加熱愛學習。
(二)明確學生是課堂主體的地位,加強課堂互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引導與互動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是教師和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理論知識傳輸式教學,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以增強學生的課堂互動體驗為目標,在教學中要重視與每一位同學的交流互動。其次是學生與學生的互動。因為教師在與學生互動時,易受教師主觀觀念的影響,而學生之間的互動就少了很多的干擾。在講授“生活需要法律”一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針對一些課堂問題和社會問題進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師可以將現實中違法犯罪的案例引入課堂,借助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對問題展開思考交流,充分借鑒吸收其他同學的觀點和意見。通過學生們之間觀點的交流與碰撞,幫助學生增強法律意識,深刻認識到法律對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立志做一名懂法守法的中學生。
(三)運用數字媒體教學,豐富教學形式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難度不大,學生易于理解,但也容易對這門科目產生懈怠。所以,為了確保學生保持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性,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數字媒體,完善和豐富課堂內容。數字媒體的課堂形式令學生感到新奇,因而能夠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在“網絡對世界的改變”一課的教學中,教師使用數字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體驗到互聯網給學習和生活帶來的便利。同時,在此情景下,教師也要適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會使我們過度依賴互聯網,從而通過課程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功能。
(四)開展實踐活動,豐富教學語境
構建互動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還應著眼于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互動、課堂與社會實踐接軌。教師應該搭建起學生與社會互動的橋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機會,以增強學生將課堂中的道德與法律知識應用于實踐中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服務社會”一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國家法定假日組織學生進行志愿服務;可以在植樹節組織學生去山區植樹;在雷鋒同志紀念日組織學生去陪伴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關愛自閉癥兒童。讓學生們在服務與奉獻社會中收獲他人認同和自我認同,由此形成學生志愿服務社會的一種良好風尚。這種社會實踐活動比講授教材理論知識更能夠深入人心,還能夠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這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也是教師教學目標的應有之義。
四、結束語
在“雙減”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前提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有了很大的變化,與之相對應的課堂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也需要進一步更新和完善。互動式的教學模式能夠鍛煉學生探究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在課堂中的積極性,也有助于教師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在當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發揮了極大作用。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應該采用此種方法,將互動式教學方法融入現有的教學方法中,并在課堂上進行運用,構建互動式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