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雯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要求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國各地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開展課程思政工作,將立德樹人落實在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于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2021 年9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要求注重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提升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這六個方面[1],為課程思政提供了方向。
部分中職學生的文化知識薄弱,沒有良好的基礎和充足的信心進一步學習化學,同時沒有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化學的興趣不高,導致化學成績低下,形成惡性循環,甚至還有學生認為沒有學習化學的必要。
教師的教育目的模糊,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課程設計理論性強,脫離實際生活。知識點分散不成體系,并且與學生已有的認知差距較大,學生不易理解。考查方式主要通過考試,測試學生記憶和重述知識點,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實際應用能力[2]。
中職學校化學課程的課時較短,化學實驗偏少。無論理論課還是實驗課,學生學習的時長不夠,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缺乏足夠的實驗操作導致學生學習化學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知識抽象程度深,學生不易理解。
教育部2019 年10 月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規定,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基礎課分為必修課程、限定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中職化學從相關專業學生的“限定選修課程”上升為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進一步明確了化學課程對于提升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和適應現代社會生活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3]。
中職化學教學要想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就需要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巧妙的結合點,將隱藏在知識點背后的思政元素自然而然、不落痕跡地傳遞給學生。開展課程思政不僅明確了教學的思政目標,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改變了教學方式,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目前并沒有統一的化學教學思政大綱,這就要求中職化學教師在全面把握課程標準、完整梳理課程知識點的基礎上對標學科核心素養,圍繞課程性質和任務,探尋思政教育的可能性,從科學發展史、哲學思想、健康生活理念、優秀傳統文化、環境保護理念、責任擔當意識等方面深挖思政元素。
科學無國界,科學研究需要勇于合作和大膽質疑。實驗是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也是檢驗科學理論是否正確的最直接、最根本的標準。介紹科學發展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團隊合作和實踐創新意識。在學習原子結構的部分時,教師可以從原子結構模型的演變史入手,以“原子結構模型理論的提出經歷了多少科學家的共同努力”為題,采用課前任務形式,通過查閱資料—分組討論—總結上傳的形式,分享討論結果。通過閱讀道爾頓、湯姆森、盧瑟福、波爾和現代科學家一代代共同努力的故事,感悟科學精神。在學習元素周期律時,元素周期表的發現史同樣展現了科學無國界的理念,在門捷列夫之前,各國科學家已經開始探索已知元素之間的規律,門捷列夫最終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發現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充滿自信,不畏抨擊、堅持己見,體現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習化學鍵的部分時,化學鍵理論的演化史展現了科學是無窮無盡的探索。柯塞爾、路易斯的化學鍵理論,從原子的外層電子的運動中解釋化學鍵的概念,科學家循著化學鍵的電子理論繼續探索,建立了新的物質結構理論——量子化學。在學習常見金屬單質及化合物的部分時,回顧金屬的發現史,結合黃金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人類發展史,學生就能不自覺地融入歷史背景,提高學習興趣,構建深入理解科學規律的知識體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可以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在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總結出有氧化必有還原、有升必有降、有得必有失的規律。事物的發展總有其兩面性:經濟高速發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但是會破壞環境,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有得有失,有利有弊,必須全面看待問題,平衡各種利弊,尋找綠色發展之道。聯系社會生活,樹立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綠色發展理念,培養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在學習化學反應速率的部分時,聯系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解釋反應物的本性(內因)是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根本原因。通過舉例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了解物質的差異性,“天下萬物各不相同”,分清內因和外因,內因是決定性因素。通過聯系生產、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在教學“工業合成氨條件的選擇”時適當滲透“把握事物間的內在聯系”“抓矛盾的主要方面”等哲學觀點,訓練學生全面看待問題的視角。在學習化學平衡的部分時,通過運用化學平衡原理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用平衡的視角、發展的眼光全面看待事物、處理問題,理解“平衡”的原理不僅適用于微觀世界,宏觀世界和社會生活中也同樣適用。利用勒沙特列原理總結“平衡”之道,培養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
養成健康生活的理念需要有計劃、有行動,并且持之以恒。健康的定義包含生理和心理雙重健康兩個方面。培養健康的身心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同位素的醫學應用時,可以就關于能不能反復拍CT 的問題引導學生一起討論,科學合理地看待放射性元素。在教學化學平衡及弱電解質的解離部分時,聯系牙釉質的組成成分分析經常吃甜食對牙齒的影響。在學習蛋白質的部分時,可以在課前問卷調查學生早餐及營養分布情況。給學生布置設計一份營養早餐的任務,要求合理搭配各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并且按照自己的設計定時、定點吃早餐。不良商販用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漂白食物;氫氧化鋁是兩性氫氧化物,其堿性不強,不會對胃壁產生強烈的刺激或腐蝕作用,氫氧化鋁可以與酸反應,降低胃液的酸度,起到中和過多胃酸的作用,可用作醫用胃酸中和劑;鐵作為人體必需的、不可或缺的、人體中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人要多吃含鐵量豐富的食物,及時補鐵。苯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和有機溶劑,室內環境中的苯主要來自油漆、涂料和膠黏劑等,苯是強烈的致癌物,長期吸入可能引起白血病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癥[4]。“裝修房子時如何選擇材料以及房子裝修好之后怎樣防治室內的苯污染”可以作為討論的焦點。酒后駕車的檢測方法及原理,說明酒后駕車的危害,提醒未成年人不得飲酒。學生通過上網查資料等方式,親身感受化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事物,增強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可以通過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來詮釋化學理論,弘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達成課程思政的目標。在學習放射性同位素時,由應用碳-14 斷代法測定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年份延伸至介紹中華燦爛輝煌的文化,說明中華文物彰顯中華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正是碳-14 斷代法為我國燦爛的古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說明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有巨大的作用。中華文化的發展與每一種文明都息息相關,正因為有燦爛的文化作為強大的信念支撐,我國才能飛速發展。在學習化學平衡的部分時,引用老子《道德經》中“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的古訓解釋自然規律是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引入課程學習,為勒夏特列原理做鋪墊。在學習蛋白質的部分時,結合豆腐的制作和加工方法,讓蛋白質凝固等知識點更具體化、生活化[5]。在學習糖的部分時,引入古今中外白酒和葡萄酒的釀造工藝,結合多糖的性質與功能,分析酒的科學內涵,感受傳統飲食文化的巨大魅力。
氣候變化、環境污染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各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對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因此,世界各國以全球協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2020 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宣布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6]。在學習化學平衡的部分時,利用“碳達峰”“碳中和”等素材,強調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路徑,讓學生知道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必然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命題,滲透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之道、合作共贏之道、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中的“平衡”思想。在學習溶液與水溶液的離子反應部分時,介紹國家對生產、生活用水及污水、工業廢水等關于pH 的標準規定,通過讓學生探索污水處理廠明礬凈水的原理,提倡節約用水。地球上只有不到1/100 的淡水是可供人類利用的,所有的水都只能被反復使用,人類不能造水,只能珍惜水。在學習常見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部分時,討論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通過實踐活動探討凈化汽車尾氣的方法,提倡綠色生態、保護環境的主題思想。在學習烴類的部分時,了解甲烷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5 倍,如何緩解甲烷排放是解決溫室效應的當務之急。在學習醇的部分時,討論新能源乙醇汽油中乙醇發揮的作用。在學習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部分時,讓學生了解塑料的分類與性質,提倡垃圾分類。
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如何培養青年學子的責任擔當意識,這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介紹我國科學家的研究事跡,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刻苦精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化學對人類科技發展產生的重大貢獻。通過延伸氫的同位素制造氫彈的知識,介紹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我國穩定同位素化學的奠基人——張青蓮院士的事跡。通過元素周期表稀土元素知識,介紹我國稀土產業艱辛發展之路離不開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在學習常見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的部分時,通過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侯德榜制堿法”等化學史實,感受學科榜樣的力量。在學習簡單有機化合物和常見生物分子的部分時,介紹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為測試青蒿素的安全性曾以身試藥的故事以及中國科學家幾經波折最終成功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全合成了與天然牛胰島素分子化學結構相同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的歷史偉績。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每個中國科學家的故事都值得好好學習,榜樣的力量勝過千言萬語。同時,可以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進行思政教育。新冠病毒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最外層的蛋白質識別是侵入人體的關鍵第一步。該刺突蛋白對研究和生產新冠疫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介紹中國科學家研發新冠疫苗以及我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事跡,讓學生敬畏和膜拜民族英雄,明白用唯物主義觀進行科學探究、不斷創新的重要性,讓學生分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職化學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化學課程的客觀性較強,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忽視傳導價值,既能“教書”,也能“育人”。在習近平總書記課程思政育人方針的指引下,中職化學課程改革要求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不斷挖掘和提煉思政教育素材,將其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日常教學,形成案例教學和理論教學相結合、知識與思想相結合的新模式,同時結合中職學生的思想狀況和發展規律,采取多元化、信息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教學效果,從而達到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