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貞 羅茹靜


【摘要】廣東省梅州市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背景下,從2018年開始進行教師培訓模式改革,構建基于網絡的個人自主學習與團隊研修相結合的 NEST 模式(Network Education、 Evaluate、Self-learning and Teamwork),此模式具有集教研訓一體、基于教學現場、多元評價、有系統規劃、有專業引領、有資源支持、有組織推進等特點,有利于建立系統、協同的教師專業發展新機制,促進教師培訓效果從低層次向高層次轉化。
【關鍵詞】互聯網+;校本研修;NEST模式
作者簡介:李文貞(1974—),女,廣東省梅州市教師發展中心。
羅茹靜(1976—),女,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教師發展中心。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育領域已經廣泛應用互聯網。為了適應這一變革,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探索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新模式。廣東省梅州市自2018年起開始實施教師全員輪訓項目改革,構建了基于網絡的個人自主學習與團隊研修相結合的NEST模式。文章以梅州市教師全員輪訓項目改革為例,探討區域推進互聯網+校本研修NEST模式構建的實踐與成效。
一、教師培訓現狀與需求
筆者成功申報2018年廣東省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應用培育項目,自項目啟動以來,項目組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實地走訪、書面調研、正式和非正式座談交流等形式,對梅州市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和教師職務培訓實效進行深入調研。
在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模式方面,遠程網絡學習仍是當前階段普通教師獲得專業能力發展的主要模式。在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方面,教師缺乏先進的教育經驗,信息技術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在職務培訓需求方面,教師希望學習有關信息技術應用、教育教學技能提升、師德師風建設、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教學案例、學科核心素養與課堂有效教學、學科教育科研和課題研究等方面的內容。
二、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
在現代教育領域中,多媒體認知學習理論和自適應學習理論為教育培訓提供了全新的教學方向和方法。這些理論在培訓中的應用,能夠更有效地為教師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以及及時的反饋和支持。
(一)多媒體認知學習理論在培訓中的應用
在教育培訓中,多媒體認知學習理論的應用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培訓內容和應用多媒體教學的策略,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增強教學的效果。具體表現如下。
1.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
在網絡研修階段,培訓方盡可能在課程中提供多種類型的學習材料,包括文字、圖像、音頻和視頻等。這些多樣化的學習材料可以滿足不同教師的學習需求和興趣。
2.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
校本研修的任務和練習都是圍繞真實課堂的情境和問題的,這有利于教師以問題為導向,增強課堂管理的能力。
3.培養教師的元認知能力
校本研修通過科組磨課、省市名師線上點評等形式,指導教師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評估,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升級自己的教學方式和策略。
4.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支持
項目中的省市名師團隊及督評團隊提供及時的作業質量反饋,以幫助教師了解自己的研修學習進度和表現。
(二)自適應學習理論
自適應學習理論的核心是適應性和個性化。學習者是復雜的個體,他們在認知能力、學習興趣和風格等方面的差異都非常大。自適應學習理論的目標是通過合適的學習環境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使每個學習者都能夠充分激發自身的潛能,實現最佳的學習效果。與此同時,自適應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鼓勵學習者通過反饋和交互等方式,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從而增強學習效果和學習體驗。具體表現如下。
1.按需學習
在個人網絡研修階段,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同時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靈活安排自己的學習進度。
2.個性化學習
個人網絡研修階段圍繞三年的整體規劃,根據教師的學習歷史、學習習慣以及學習特點等個性化數據,對教師進行分層教學,針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讓每位教師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
3.提供學習支持
省市名師團隊為教師提供多種學習支持和服務,如在線答疑、學習指導以及教學輔導等,幫助教師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從而提升研修效果。
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全學科教師全員培訓模式重構
梅州市以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為契機,于2018年啟動了教師培訓模式的改革工作,基于多媒體認知學習理論和自適應學習理論,構建了NEST(Network Education、Evaluate、Self-learning and Teamwork)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果。
(一)互聯網+校本研修NEST模式的內涵及特點
NEST模式是一種教師培訓模式。NEST模式的“N”代表網絡教育,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深入學習和專業提升;“E”代表評估,強調多元評估的重要性;“S”代表自主學習,教師可以根據需求和興趣進行自主學習,促進個人的專業成長;“T”代表團隊合作,強調教師之間的協同合作。NEST模式基于互聯網技術平臺、日常教學實踐、校本和人本,是一種生成性的培訓模式。
NEST模式的核心是將個人自主學習與團隊研修相結合,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和資源共享,從而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提高。NEST模式的實施有以下幾個特點。
1.網絡教育
借助網絡平臺,提供豐富的在線教育資源,包括教材、教學視頻、教學案例等,供教師進行自主學習。
2.自主學習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需求和學習興趣,在網絡平臺上自主選擇學習資源,并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課程、論壇、學習社區等途徑,與其他教師進行分享和交流,從而共同發展。
3.團隊研修
除了個人自主學習,NEST模式還強調教師之間的團隊合作。教師可以組成研究小組或團隊,在線上或線下共同開展教學案例研究、教學設計、課堂觀摩等活動,通過合作學習和互相交流,促進專業知識的深化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二)區域推進互聯網+校本研修NEST模式的實施路徑
NEST模式的優勢在于充分利用了網絡技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供了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區域教師之間的交流合作,為教師培訓模式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通過以下案例分析區域推進互聯網+校本研修NEST模式的具體實施路徑。
1.聚集主題,制訂三年發展規劃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師需要掌握有效開展教學活動以及指導學生生涯規劃的知識和技能。為幫助高中教師更好地把握考試評價改革和高考命題的方向,促進教師更精準地實施學科教學和指導學生生涯規劃,梅州市制訂了為期三年的教師進階培訓規劃。規劃以“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育人方式難點突破”為主題,以關鍵課例研究為內容,以專家引領的主題教研與任務驅動的校本教研為路徑,充分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和在線教研平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為沖刺新高考奠定堅實的基礎[1]。
2.整體設計三大步驟
設計網絡研修、校本教研和成果展評三大步驟,將單純的個人研修轉化為以學校為主導的團隊研修(見圖1)。
步驟一:網絡研修,提煉經驗。
網絡研修模塊由必修課及選修課組成,選修課由教師在選學中心自主學習。必修課包括高考備考策略、課堂教學應對、生涯規劃指導等內容;選修課包括師德修養、人文素養、心理健康等內容。
(1)高考備考策略
通過觀看高考備考策略相關課程,教師能夠知悉高考綜合改革動態,理解考試評價方式的變革與要求,整體把握高考命題方向,準確追蹤考點動態,掌握高考備考復習策略,從而能夠科學實施備考教學。
(2)課堂教學應對課程
課堂教學應對課程聚焦學科核心素養,以案說理,研習課堂教學策略[2],幫助教師掌握課堂教學的施教策略,提高應對課堂的能力。
(3)生涯規劃指導課程
生涯規劃指導課程能夠在新高考背景下,幫助教師掌握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高考選考科目的施教策略。
步驟二:校本研修,運用經驗。
(1)提交案例
校本研修的第一階段由教師結合網絡自主研修所學,以指向學科核心素養、提高學科關鍵能力、創新學科育人方式為目標,提交一份體現學科關鍵能力的教學案例。
(2)評選案例
校本研修的第二階段由各學校科組評選出優秀的教學案例,供本地名師審閱。
(3)解讀案例
校本研修的第三階段由本地名師對各學校科組提交的教學案例進行審閱,從中選出3~5份優秀的教學案例通過學習平臺進行展示。此外,優秀教學案例的作者要在直播活動中分享自己的教學思路。
(4)科組教研磨課案例
校本研修的第四階段由科組基于網絡的七步校本教研流程實施。七步校本教研是以問題為驅動,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標的教研模式。這一模式有利于增強研修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教師的交流合作,幫助教師更有效地發現和解決問題(見圖2)。
步驟三:成果展評,分享經驗。
本地名師指導優秀教學設計的作者上示范課,課后,再由本地名師進行點評和指導。此外,教師將示范課的課堂和本地名師的點評錄成視頻,在學習平臺進行分享。
3.三支隊伍督評結合
在教師全員培訓與校本研修有機聯動的改革過程中,三個重要的團隊發揮了關鍵作用:校級管理團隊、省市名師引領團隊以及督評團隊。這三個團隊對各學校和科組圍繞線上主題開展的校本研修活動及教研成果進行督導評估。在此過程中,一批優秀的教師脫穎而出,被評為優秀學員。此外,有三位以上優秀學員的科組被評為優秀科組,有三個優秀科組以上的學校被評為校本研修示范校。這些舉措進一步培育了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態。
結語
實踐證明,互聯網+校本研修NEST模式適用于區域推進“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師全員輪訓,在促進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瑩,楊淑萍.大數據背景下的智能型自適應在線學習行為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3(6):58-62.
[2]尹思,張俊林,茍賞菊.基于PDCA循環的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以廣東省G校為例[J].學園,2021,14(24):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