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階段是青少年發展的關鍵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在關注學生特點及訴求的基礎上,通過體驗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深化學生的體驗與認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文章從體驗式學習的類型、方式以及活動入手,分析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體驗式學習。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道德與法治;初中
作者簡介:王建均(1978—),男,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育才中學。
體驗式學習是指教師創設生動的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體驗式學習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認知水平,以此幫助學生實現情感體驗與道德認知的有機統一。
一、體驗式學習的類型
體驗式學習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情況,還要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主動思考、能動參與,深刻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并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從而構建完整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框架[1]。
(一)情境體驗
初中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容易被新鮮有趣的事物吸引。因此,教師不能只依靠教材開展教學,否則將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需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2.0的條件,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現對教材知識的重新梳理、深度優化,并用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創設具有趣味性、真實性、生活性的體驗情境,為學生帶來生動豐富的學習體驗,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友誼與成長同行”為例,友情是學生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學生從小到大的成長也不能缺少朋友的陪伴。但是,部分學生由于受到自身社會性交往能力、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影響,無法正確處理交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影像資料,創設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境,以喚醒學生對友誼的渴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針對遇到的交友問題,編排情景劇,從而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梳理影響友誼發展的主要因素,學習正確的交友方式。
教師科學地根據教學主題創設情境,能夠加強道德與法治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系,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和信息整合能力,才能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生體驗式學習的深度融合。
(二)角色體驗
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一方面他們渴望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同時渴望獲得他人的肯定;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閱歷有限,生活經驗較少,缺乏體驗生活的機會。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角色扮演的機會,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通過模擬不同角色的言行舉止、體驗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動,能夠引起與角色的情感共鳴,實現知識的內化。不僅如此,角色扮演的體驗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 “公民基本權利”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基本權利,讓學生懂得如何利用法律手段來保障自己的權利,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的游戲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可以是被搶占多畝土地的“村民”,還可以是著作權被網上不法分子侵害的“作者”,需要通過合法的方式來維護權益。在這一系列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不僅需要體驗不同的角色,還需要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三)實踐體驗
新課標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關注學生相關核心素養的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學生實際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課程,對此,教師應該重點突出教學的生活化。教師應該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將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有實踐性、操作性的活動;多提供學生動手操作、親身實踐等機會,讓學生能夠在體驗學習的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 “服務社會”為例,學生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有著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意識,但卻缺少實踐體驗的機會。對此,教師可以開展“服務社會”的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社會各個崗位進行分析,找到適合自己服務社會的方向。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制訂活動計劃表,利用課余時間走進社區、養老院等不同單位,通過親身實踐來體驗真實的社會,同時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思想認識和實踐能力。最后,在學生實踐體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表現,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的社會實踐。
二、體驗式學習的方式
主題活動是教師圍繞明確的主題開展不同類型、內容豐富的活動,以此增強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體效果[2]。雖然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也會開展主題活動,但是教師是主題的設計者,而學生仍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為了推進學生的體驗式學習,教師應該帶動學生參與到主題活動的設計、組織等過程中,切實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參與主題活動設計
主題活動的設計質量直接影響學生體驗式學習的質量。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編者已經將知識點分為多個單元主題,為主題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支持。教師可以在現有單元主題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情感訴求、發展需求等,對主題進行再梳理,提煉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主搜集整合相關素材,并融入社會熱點話題,以此確定主題活動開展的方向。學生參與設計主題活動,不僅能夠改變被動學習的狀態,還能夠更主動地投入后續的活動中。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以禮待人”為例,我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儀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與禮儀相關的素材。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設計主題活動的內容、活動方式。最后,教師可以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性質和育人價值,注重融入熱點話題,培養學生尊重、謙讓、與人為善等良好品質。
(二)分享學習體驗
高效的主題活動需要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深度交流。此外,教師在設計主題活動內容的同時,需要注重發揮提問的價值,讓學生能夠調動自身的生活經驗分析具體的問題。學生的思維較為活躍,加上受到當前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學生的成長發展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的特點,即使是面對同樣的主題,不同的學生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之間深度交流,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體驗。
仍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以禮待人”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主題活動,促進學生深度交流,分享體驗。首先,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不禮貌的行為?”有的學生認為隨地丟垃圾很不禮貌,有的學生認為見面不打招呼很不禮貌,有的學生認為吃飯的時候一直玩手機很不禮貌。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同,對禮貌的認知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其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次提出問題:“這些不禮貌的行為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杜絕這些不禮貌的行為?”此時,學生需要各抒己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分享自己的體驗。最后,教師可以適當地介入,幫助學生完善他們的觀點,引導學生深化認識,讓學生內化“不學禮,無以立”的思想。
(三)系統歸納知識
學生在參與主題活動的基礎上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與認知。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認知能力、社會經驗相對不足,對于事物本質的認知不夠,容易出現理解片面化、學習碎片化的問題。對此,教師應該在主題活動的基礎上,開展總結歸納、自主建構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式學習之后學會歸納,從而對知識有更系統的理解。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網絡改變世界”為例,學生通過自主搜索互聯網資料等途徑,深刻了解了網絡對人們生活、學習、工作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同時,學生通過開展主題辯論活動,了解了網絡的雙面性,認識到網絡既可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又可能會給人們帶來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對于學生而言,沉迷網絡的現象屢見不鮮。學生在主題辯論活動中,獲得了關于網絡的碎片化信息。教師可以基于此引導學生系統歸納,繪制思維導圖,以此突破教學的難點,讓學生學會理性利用互聯網。
三、體驗式學習的活動
教師應該在尊重學生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的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講述故事
學生具有好奇心,往往對自己身邊發生的故事有著較為強烈的興趣。教師可將此作為切入點,組織開展講故事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愛在家人間”為例,教師可以組織開展親情沙龍的活動,讓學生互相交流與家人的相處方式,講述與親情相關的感人故事。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能夠體味親情,學習和家人溝通的技巧,增強課堂體驗。
(二)組織辯論賽
學生的思維活動具有獨立性的特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組織辯論賽有利于學生發展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理性面對不同的觀點。此外,辯論賽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創新性,也能夠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教師應該在明確辯論主題的基礎上,下發辯論任務,讓學生提前搜集資料,為辯論賽的開展提供支持。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法律為我們護航”為例,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為辯論賽主題,讓學生辯論“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是不是違背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在辯論賽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生活中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案例,了解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四道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防線。在學生辯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在辯論賽結束后,教師要分析學生的觀點,以適當的方法幫助他們糾正錯誤的觀點。通過辯論賽,學生能夠感受到國家給予未成年人特殊的關愛和保護,認識到依法辦事的重要性,增強了學習體驗。
結語
總而言之,體驗式學習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注重學生的互動參與。教師應該更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對體驗式學習的重視程度,從多角度組織學生開展體驗式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從而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欣,景云.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品質課堂構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21):43-46.
[2]喬建修.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為中學生鋪就人生底色[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