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玥 顧春華
【摘要】語文作業是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對于教學成效有重要影響。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的作業設計存在明顯問題,導致其語文教學的質量難以有效提升。文章在對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論述了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作者簡介:張琳玥(1996—),女,江蘇省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
顧春華(1975—),女,江蘇省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
2021年,教育部出臺了“五項管理”政策,針對義務教育階段的作業管理、睡眠管理、手機管理、課外讀物管理、體質健康管理五個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也明確了學校要完善作業管理辦法,教師要加強作業完成指導,家長和學校要一同引導學生科學利用課余時間等要求。由此可見,優化作業管理是中小學教師目前需要重點考慮的工作。
可以說,作業設計是一門藝術,會體現出教師的智慧[1]。語文作業設計影響著語文教學的質量,有效的課前作業可以讓學生大致了解需要學習的內容,讓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教學內容;有效的課后作業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也可以讓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引導。然而,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布置的語文作業質量不高、形式單一、內容無聊,學生對這樣的語文作業不感興趣,也無法通過其有效提升能力,甚至一些家長也受此困擾,不知道如何輔導學生完成這樣的作業。
一、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形式單一
抄寫和默寫作業是比較常見的語文作業類型,這兩類作業固然是有必要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但若是此類作業占比過多,學生會感覺語文作業只是機械、枯燥的練習,長此以往,學生或許能夠牢固掌握基礎知識,但通過作業掌握的知識太過局限,而且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會受到很大影響[2]。
(二)作業內容沒有明顯差異
學生往往有著鮮明的個性和不同的發展需求,他們的學習方法可能并不相同,對單一知識的掌握程度也會存在差異[3]。在布置作業時,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到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有的學生或許需要鞏固基礎知識,有的學生或許需要進行課外探究,教師應當據此布置作業,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條件。此外,教師也需要選擇合適的作業難度,對于后進生來說,如果作業難度過高,無法完成,那么他們可能會逐步失去完成作業的信心,進而失去對作業的耐心,產生厭煩情緒;對于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學生,較基礎的作業則難以推動其發展。然而,目前仍有部分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為了節省時間、精力,沒有切實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忽視學生的差異性,讓學生完成沒有明顯差異的作業。
(三)作業評價機制單一
在以往,教師布置的作業中,書面作業的占比會較大,而對于學生的書面作業的評價常常僅有優良差三個等級,這樣的評價機制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使學生認為自己只需按照教師給定的模式、提供的思路進行解答即可,從而主動追求對知識的機械記憶與運用,不在完成作業時進行自主探究、深度思考。語文教學除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還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為提高作業質量,小學語文教師也要重視作業評價機制的多元性,通過多元的作業評價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入思考。
二、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優化作業設計形式
在優化作業設計形式時,一方面,學校及教師應考慮如何給予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深入思考空間。為此,學校可以倡導教師依據本班學生的情況設定“無書面作業日”。當然,教師應明確,“無書面作業日”并不是放任學生無所事事,相反,在“無書面作業日”,學生放學后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比如依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進行有趣的課外閱讀、進行體育鍛煉、完成家務勞動或參與社區服務活動等。在“無書面作業日”的第二天,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班級里交流自己做了什么,收獲了什么,感想是什么。這樣的作業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觀念,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動手能力、生活能力,引領學生閱讀生活這本“無字書”有著顯著的作用。
另一方面,學校及教師還需要考慮如何讓作業形式更加多樣。為此,教師需要減少機械、重復的作業,增加具有啟發性、思考性、探究性的作業。比如在教授《草船借箭》這篇文章后,教師可以布置少量抄寫和默寫詞語的作業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然后提出“諸葛亮和周瑜打賭時各自在想什么”“諸葛亮為什么要在四更天行動”“這樣安排船只有什么好處”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課文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多布置綜合性作業,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廣泛搜集資料,然后在小組內和同學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資料,篩選出有用的信息,合作完成研究報告或者創編新的故事。這樣的作業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組織策劃能力[4]。
(二)優化作業設計內容
1.注重作業的層次性
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學習環境、學習資源等會有所不同[5],而開展分層教學時,教師能夠依據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的作業和評價標準,使學生各取所需,各盡所能[6]。
在設計分層作業時,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不同數量的作業。針對學習基礎相對差的學生布置作業時,教師需要布置一定數量的基礎作業,幫助這部分學生夯實基礎;對于處于中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數量相對少的基礎作業,然后再補充一部分選做題,引導這部分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對于基礎比較扎實的學生,教師可以僅布置少量拓展類作業,讓學生無須額外花費時間完成機械抄寫任務,而是在完成少數作業的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做到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另一方面,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難度合理的作業應當是學生需要“踮一踮腳,摸一摸高”才能完成的。例如,在教授古詩文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學困生布置抄寫并背誦古詩文的作業;針對處于中段的學生布置背誦古詩文、用自己的話概括古詩文大意和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作業;針對基礎較扎實的學生布置將古詩改寫成一篇小短文的作業。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可以確保學生順利完成作業,還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如,在教授《刷子李》這篇文章后,教師同樣應布置分層作業。教師可以針對學困生布置難度相對低的作業,如找出課文中自己不熟悉的字和詞語,抄錄自己認為需要積累的句子,這樣的作業設計可以滿足學困生的學習需求,讓他們記住文章內容和相關字詞,還可以讓他們保持學習積極性。對于處于中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將《俗世奇人》中的其他文章作為課外拓展閱讀材料,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并通過查字典積累好詞佳句,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人物的特點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挑戰自我,獲得成就感。面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時,教師則可以將《俗世奇人》整本書推薦給學生,或者推薦馮驥才先生的其他書,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這樣的作業難度較大,但是可以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大幅度提升。
2.增加探究性作業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當“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完成探究性作業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完成方式,這會使學生感受到語文作業的趣味性,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
例如,在教授《蟋蟀的住宅》這篇文章后,筆者布置了如下探究性作業:(1)我是小畫家—我會根據課文的描述將蟋蟀的住宅畫出來,包括住宅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構造;(2)我是小作家—我能像作者一樣觀察一種昆蟲的住宅,并仿照課文用文字描述它;(3)我是小讀者—我會閱讀《昆蟲記》中的其他文章,積累好詞佳句,了解作者的描寫方法;(4)我是講解員—我會條理清晰地向家人介紹多種昆蟲的住宅。學生需要自主選擇其中兩項作業完成。在完成繪畫作業時學生可以再次品味作者的語言;在完成仿寫作業時學生可以積累寫作素材、提升寫作能力;在完成拓展閱讀作業時學生可以拓寬視野;在完成講解作業時學生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養成悉心觀察大自然的好習慣。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布置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求知欲的語文作業,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7]。為此,教師需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通過探究性作業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3.設計學科融合型作業
學科融合型作業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愿做”到“樂做”。例如,在進行古詩文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在課后尋找合適的樂曲進行配樂朗誦的作業;也可以布置完成相關的書法作品或者繪畫作品的作業;還可以布置研究古詩文中出現的節日、氣候、農事、自然景物等內容,撰寫研究報告的作業。這些學科融合型作業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古詩文的內容,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創造,有利于學生進入樂學、好學的良性循環。
(三)優化作業評價機制
在設計了形式具有多樣性,內容具有層次性和探究性的作業后,教師在評價作業的時候也不應一概而論,試圖以一把鑰匙開多把鎖。教師在優化作業評價機制時,應當以給予學生激勵為主要目的,盡量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作業反饋,讓學生將學習的成就感化為學習的內在驅動力[8]。
1.橫向評價
橫向評價即學生之間的相互評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內相互評價,選出組內最佳作業。在分小組時,教師應當盡量鼓勵能力相當的學生組成小組,這樣每一個學生的作業都有機會獲評組內最佳。在小組內,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也會獲得認可,他們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會明顯提高;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能通過這樣的競爭發現自己的不足,了解別人做得好的地方,從而更上一層樓。
2.縱向評價
在完善作業評價機制時,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縱向比較,肯定自己的進步,讓學生有動力繼續提升。為了確保學生通過縱向評價獲得認可,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獎章,以激勵學生反思和繼續努力。對于后進生,教師應特別注意他們的變化,及時給他們發放“努力章”“進步章”“創新章”,使他們獲得學習的自豪感。這樣的獎勵制度可以推動學生繼續進步,讓學生的觀念從“要我做好”轉變為“我要做好”。
結語
總之,作業應當是幫助學生點燃學習熱情的火把,而不是澆滅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盆涼水。為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當尊重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和探究性,鼓勵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語文知識,通過學習語文知識看到大千世界,順利成長。
【參考文獻】
[1]郭海林.如何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育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96-97.
[2]曹春梅.小學高年級語文分層教學之我見[J].東西南北:教育,2017(11):70.
[3]劉俊虹.優化小學語文作業及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8,9(7):68-69.
[4]牛雄文.淺淡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指導[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2):224,226.
[5]陳文婕.中高年級小學生語文作業問題與實踐探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6]李寶珍.通過語文作業訓練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策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7.
[7]徐鵬.基于語文學科大概念的教學轉化[J].中學語文教學,2020(3):4-10.
[8]閻素紅.提高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思考[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