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數幼兒處于初步接觸外界事物、積累生活與社會經驗的重要時期。要想具備閱讀能力,幼兒需要主動進行閱讀并能認真完成閱讀任務,最終形成良好閱讀習慣和優良學習品質。從系統化閱讀、閱讀喜好、閱讀資源三個角度闡述家園共育對幼兒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立足幼兒發展分析良好閱讀能力對幼兒成長的長遠意義,從培養策略與活動形式兩個角度出發提出多條建議,旨在讓家園一同培養幼兒閱讀能力,共促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園共育;幼兒;閱讀能力
作者簡介:劉愛紅(1975—),女,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第四幼兒園。
家園共育要求家長與幼兒園共同開展幼兒教育,在雙方合力的教育下共促幼兒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園共育是當下的幼兒教育重要的開展形式,應用該形式有利于家長與教師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幼兒發展階段特點及學習特點,以制訂針對性教育策略,促進幼兒學習效率提升。
一、家園共育對幼兒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幼兒閱讀能力培養工作需要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讓幼兒產生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在閱讀中獲得良好學習體驗,感受閱讀樂趣及學習魅力,需要家長與教師積極引導。家園共育在幼兒閱讀能力培養工作中,具有以下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促進幼兒系統化閱讀
在家園共育視野下,家長與教師的合力教育,能為幼兒建設一套完整的閱讀體系,提供專業化閱讀指導,讓幼兒在成人的經驗傳授與有效引導下,進行規律性閱讀。久而久之,幼兒會養成閱讀的習慣,并將習慣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教師在幼兒園里講解閱讀內容,家長在家中配合教師指導,既能讓閱讀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中,又能讓幼兒在互動中加深記憶,感受閱讀的快樂,獲得閱讀經驗,從而實現幼兒系統化閱讀[1]。
(二)全面了解幼兒閱讀喜好
家園共育的重要目的是讓家長與教師了解幼兒在不同環境中的表現。在閱讀能力培養過程中,家園共育可讓雙方全面了解幼兒的閱讀喜好。幼兒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不同的生活環境、接受教育的模式會對幼兒的閱讀習慣產生直接影響。在共育工作中,教師與家長進行幼兒成長及學習方面的交流,深入了解幼兒想法,有利于根據每名幼兒的特點采用不同的閱讀教育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工作質量和幼兒的閱讀學習效率。
(三)避免幼兒利用不良閱讀資源
幼兒年齡小,所積累的學習、生活、社會經驗有限,辨別是非能力較差,因此閱讀資源的選擇是一項重要工作。在家園共育視野下的幼兒教育中,家長和教師會對幼兒讀物共同進行篩選,將幼兒年齡特點、興趣愛好、思維發展階段放在首位,滿足幼兒對閱讀活動的需求,促使其身心全面健康成長。這有利于避免幼兒因所選擇的讀物質量不高而養成不良的閱讀習慣,也有利于發揮家園共育的重要功能。
二、良好閱讀能力對幼兒成長的長遠意義
閱讀伴隨人的一生,閱讀能力培養具有長期性的特點,優良學習品質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3~6歲是習慣與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加強對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其終身發展有著長遠的意義。
(一)奠定語文基礎,助力未來學習
語文學習體現在聽、說、讀、寫的方面,閱讀是開展語文學習和提升文學素養的基本途徑,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對寫作及文本分析有積極影響。在家園共育視野下培養幼兒閱讀能力,可讓幼兒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將讀物視為自己的良師益友,從而奠定幼兒的語文基礎,助力幼兒未來學習。
(二)促進全面發展,提升綜合素養
利用不同類型的閱讀資源,能有效開闊幼兒學習視野,豐富幼兒知識儲備,實現幼兒身心全面發展。如對于閱讀題材的選擇,注重讓幼兒在閱讀中實現語言素養、安全意識、健康行為、科學觀念、數學認知、藝術鑒賞等多個方面的提升,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學習經驗,同時將閱讀內容與社會生活、自然環境相融合,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建立幼兒與自然的親和關系,從而有效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
(三)培養閱讀習慣,形成學習品質
在閱讀能力培養工作中,讓幼兒主動地開展閱讀,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幼兒形成積極樂觀的態度,在閱讀中健康成長。隨著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幼兒會將主動閱讀轉變為自主學習,優良學習品質也隨之形成,這對幼兒終身發展起著積極而深遠的作用[2]。
三、家園共育視野下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家園共育視野下的幼兒閱讀能力培養不能只是一個計劃,還需要有完整的實施方案,并將方案落實到教育工作中,對幼兒開展更高質量的教學活動。為進一步提升教育工作實效、凸顯共育工作價值,家長與教師要做好長期的教育準備,制訂科學、合理、可行的閱讀教育計劃,在共同商議與討論中增強幼兒的閱讀體驗感,促進幼兒閱讀素養提升和發展。
(一)加強家園溝通,讓閱讀“觸手可及”
當下家園共育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是雙方溝通頻率低、有效溝通次數少。有調查表明,在近些年的共育工作中,部分幼兒家長認為教育只是教師的工作,而極少對幼兒進行教育,也有部分家長和教師的教育目標不一致,這會對幼兒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在家園共育視野下的幼兒閱讀能力培養工作中,家長與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將“單線聯系”轉變為“雙線互動”,將定期交流轉變為隨時溝通,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突出閱讀學習主題,讓閱讀“觸手可及”,帶領幼兒開展系統化閱讀,為幼兒閱讀教育制訂更加完善的指導策略,保證雙方教育目標的一致性。
教師可借助家長會,與家長針對閱讀能力培養進行探討。具體來說,首先,教師可在新學期的家長會上立足幼兒年齡特點,并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及《綱要》中的相關教育建議,向家長介紹本學期的閱讀總目標,通過傳達文件精神,讓家長了解閱讀活動的重要性。其次,教師可進一步突出“閱讀”這一主題,展示閱讀活動計劃,并詢問家長的意見,鼓勵家長參與到幼兒教育工作中,同時幫助家長制訂科學的培養目標。最后,教師、家長雙方可采取“線上+線下”的隨時溝通模式,在“雙線互動”中圍繞幼兒的閱讀習慣、興趣、發展階段展開交流,及時調整閱讀學習目標,為幼兒提供系統、合理的引導,讓閱讀走進幼兒生活中。
(二)了解閱讀內容,實現信息共享
受幼兒園及家庭條件等因素影響,不少幼兒在幼兒園里與在家中閱讀的內容不同,加上部分教師與家長的教育內容、閱讀主題不一致,使得幼兒閱讀的書籍種類繁多冗雜,幼兒閱讀的質量也未能達到預期。基于這一問題,教師與家長應利用信息技術整理閱讀材料,實現閱讀上的信息共享,即教師了解幼兒在家中閱讀的內容,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里學習的文本,而且雙方應一同調整閱讀教育模式,消除閱讀教育誤區,讓幼兒閱讀活動更加有趣,使其感受到閱讀學習魅力,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以幼兒在幼兒園里所閱讀內容的信息分享為例,教師可通過微信、郵箱、QQ等社交渠道,向家長分享幼兒閱讀的內容及電子版材料,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幼兒園里學習的知識,進而以相同的閱讀主題設計家庭閱讀活動,有效減輕幼兒的閱讀壓力。此外,家長也可詢問教師閱讀方面的問題,向教師分享家庭閱讀的資源,讓教師從專業視角給予一些教育建議,讓共育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集思廣益,建立交流平臺
建立交流平臺,是當下開展家園共育工作十分有效的途徑。在交流平臺上,教師可以為家長指明閱讀教育及幼兒培育方向,盡可能滿足所有家長的實際需求,讓共育工作更加高效;家長們也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集思廣益,互相交流教育經驗,互相借鑒教育模式,在有效的互動交流中,積累更多科學、合理的教育經驗,進一步提高閱讀教育質量,找到最適合幼兒的閱讀方法[3]。
具體來說,第一,教師可邀請家長加入交流群,讓家長明確培養目標和教育計劃,闡述幼兒教育目的,為家庭教育提供建議,并每日分享可供幼兒閱讀的內容。第二,家長可在交流群里針對閱讀教育問題展開探討,尋求其他家長的幫助,與其他家長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能了解幼兒在家中的學習狀態及存在的問題,從而對癥下藥。在眾多家長與教師集思廣益后構建的共育模式,有利于讓雙方開展的教育成為一個整體,提升教育成效,讓幼兒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
四、家園共育視野下幼兒閱讀能力培養的活動形式
通過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分析可以發現,具備趣味性與靈活性的學習模式,對幼兒成長與發展有著積極影響。在家園共育視野下的幼兒閱讀能力培養工作中,教師與家長應采取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幼兒對閱讀活動的興趣,讓共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豐富幼兒閱讀體驗,提高整體教育質量,讓幼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組織親子共讀活動,激發幼兒自主閱讀興趣
開展親子活動是一種有效的家園共育方式。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可定期組織親子共讀活動,讓家長對幼兒進行教育,以分享、交流、講述等途徑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自主開展閱讀。在親子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閱讀分享會的形式,讓幼兒向其他幼兒及家長介紹自己喜歡的書,并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家長可與幼兒一同以對話的形式介紹故事內容,讓幼兒保持濃厚的閱讀興趣,獲得別樣的閱讀體驗和全新的交流感悟。
開展趣味性、開放性的親子共讀活動,能夠讓幼兒對閱讀活動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自主講述與聆聽他人講解的過程中獲取更多閱讀資源,他們的閱讀欲望能夠得到激發,閱讀能力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得到
發展。
(二)進行角色扮演,增添閱讀學習趣味性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游戲也是幼兒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綱要》中指出:“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指南》中也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可見,游戲對幼兒身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在家園共育視野下,家長與教師可根據閱讀文本中的角色創設游戲活動,在游戲中加深幼兒的記憶,增添閱讀學習的趣味性,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對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到閱讀學習的獨特魅力,提升語言表達水平,進而從閱讀上的視覺體驗過渡到語言動作上的多感官體驗。
幼兒閱讀的內容一般以繪本故事為主,許多繪本蘊含的教育價值極高,對幼兒身心發展起著積極作用。以《我好擔心》為例,書中出現了爸爸、媽媽、奶奶等角色。在閱讀結束后,幼兒可同家長一起開展角色扮演游戲,以表演的方式介紹故事梗概、關鍵情節,在玩中增強體驗感。
(三)制訂閱讀打卡計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
學習活動對于3~6歲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與家長通過目標的設定或獎勵的設置,能驅動幼兒主動完成某項任務,在做與學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快速提高幼兒閱讀能力,落實家園共育及培養目標,教師可聯合家長,為幼兒制訂閱讀打卡計劃,以親子共讀或幼兒自讀為主要模式,讓幼兒每天按時定量完成閱讀任務。相關活動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與支持,需要教師與家長共同督促幼兒完成挑戰任務,激活幼兒內在學習潛力。
教師可制訂百日閱讀打卡計劃,創設專項活動,借助APP等,讓幼兒通過打卡的方式完成任務,這樣能夠達成共育工作目標,對幼兒閱讀能力提升也有積極意義。隨著打卡數量的增多,幼兒在閱讀中獲得的成就感會逐步增強,幼兒也會更積極主動地開展閱讀,養成良好閱讀習慣。
結語
總而言之,良好閱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家園共育視野下的幼兒教育,對幼兒閱讀能力發展起著積極推進作用。家園共育是新時代對幼教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家長、教師雙方共同的引導與教育,能有效幫助幼兒改掉不良的閱讀習慣,讓幼兒掌握系統化的閱讀方法。幼兒園、教師與家長要重視共育工作,明確閱讀能力培養目標,在溝通、交流、資源共享中一同提高幼兒能力,讓幼兒將好習慣延伸到未來學習生活中,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麻紅玲.家園共育視野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2(19):1-3.
[2]陳琳.家園共育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研究:基于錢伯斯閱讀循環圈的視角[J].考試周刊,2021(65):163-165.
[3]周卓君.家園共育視野下幼兒早期閱讀能力的培養[J].幸福家庭,2021(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