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爽



【摘要】? 目的? ? 探究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大連市甘井子區人民醫院就診的5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試驗組患者在參照組基礎上增加個體化心理護理,比較2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 護理后,試驗組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醫用藥等依從性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 ? 臨床上給予老年腦梗死患者個體化心理護理,不僅能夠改善負性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還能提高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 腦梗死;老年患者;個體化護理;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721(2023)06-0086-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06.028
腦梗死是心腦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新發腦梗死1 370萬人,我國新發腦梗死551萬人,占全球總人數的40%,由此可見該病發病率極高,給人類的健康造成影響[1]。腦梗死最主要的特點是腦部缺血、缺氧導致的大腦組織軟化或者壞死,具有高復發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和高發病率[2]。老人一旦患上腦梗死很容易導致肢體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等,嚴重者還可危及生命安全,加之老年人大多身體較差,尤其是負性心理的影響,增加了治療難度。實施個體化心理護理,能較好地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效果。本研究針對個體化心理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心理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 資料與方法
1.1? ? 一般資料? ?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大連市甘井子區人民醫院就診的5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過MRI、CT確診;認知功能健全;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的臟器功能不全;存在精神異常、意識不清者;無法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參照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9.25±3.78)歲。試驗組中男13例,女12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70.33±3.24)歲。2組基線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醫學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予以審批通過。
1.2? ? 方法? ? (1)參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如下:根據病情給予患者合理吸氧;確保病房溫度和濕度適宜,保持安靜;督促患者多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定期為患者做口腔護理,早晚各1次;告知患者家屬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癥狀;指導患者生活起居以及飲食注意事項;定期為患者進行叩背排痰、翻身,在骨突部墊上軟墊,避免發生壓瘡;對于肢體功能有障礙的患者協助鍛煉功能肢體。(2)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①增加陪護時間:醫護人員要安排充足的時間對患者進行探訪,并提醒家屬多給予患者陪伴,以避免其長時間獨處而胡思亂想。及時了解患者的情緒變化及心理狀態,鼓勵其遇到疑問及時提問,并且認真為其提供幫助,從而解決問題。例如患者對治療常會有消極情緒,這時家屬和醫護人員需及時告知患者治療進程,安撫患者情緒。若患者對治療費用方面存在擔憂,醫護人員可以將國家針對老年腦梗死治療的相關費用的優惠政策向患者進行說明,使其不必過于擔心,以免為此而放棄治療。②健康知識宣教。很多患者對于腦梗死缺乏認知,從而產生恐懼心理,不利于疾病康復。醫護人員需要及時給予健康宣教,可通過畫冊、視頻、書籍等方式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如日常飲食中應該如何搭配、作息應該如何安排、自我護理措施有哪些等,從而減少負性心理發生。③提供語言鍛煉平臺。醫護人員可運用多媒體的圖文、視頻、音頻等功能刺激患者的聽覺、視覺,鼓勵患者開口說話,讓其將自己心中所想積極地向他人進行表達,同時還要提醒家屬多給予患者鼓勵與支持,促進同病房病友之間的溝通,讓患者感受到身邊有很多人都在支持自己,從而慢慢地建立康復信心,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并積極張口表達。在進行語言鍛煉時注意按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慢慢增加訓練難度,讓患者恢復表達能力。④提供生活關懷。主要包括為患者設置各項檢查綠色通道、起夜給予小夜燈指引、病房內設置通知預警按鈕、控制好室內的氣溫和溫度、飲食兼顧各種口味、治療期間引導患者熟悉院內的生活環境等。總之,醫護人員需要想患者所需,提供更多的生活關懷。⑤后續護理。當老年腦梗死患者出院以后,護理人員應對用藥情況進行囑咐,并定期回訪,可采用電話或者家訪的方式,如患者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送往醫院進行治療。
1.3? ? 觀察指標? ? (1)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評估,兩個量表各自包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得分在1~4分之間,抑郁評分標準: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焦慮評分標準: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3]。(2)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價,主要從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狀態4個維度進行評估,共74個條目,20個因子,每個維度最高分值為25分,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3]。(3)依從性:對2組患者護理后的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醫用藥等依從性指標進行統計分析。(4)睡眠質量: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進行睡眠質量評估,根據ICU患者的睡眠特點,選擇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及日間功能障礙3個維度。
1.4? ? 統計學方法? ?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2.1? ? 2組心理健康水平比較? ? 護理前,2組的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2組的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1。
2.2? ? 2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2組護理前生活質量差異不明顯(P>0.05);護理后,2組的軀體、心理、社會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評分均較護理前有所提高,且試驗組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2。
2.3? ? 2組患者護理后依從性比較? ? 試驗組患者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醫用藥等依從性均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2.4? ? 2組患者護理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 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4。
3? ?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好發于老年群體的神經內科疾病,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其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老年患者的各項身體機能逐步衰退,常伴有較多基礎疾病,一旦出現腦梗死,極易引起偏癱,不僅無法與人進行溝通交流,還會出現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4]。臨床證實,針對腦梗死患者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對控制復發和并發癥風險具有積極價值,對促進患者神經功能與預后恢復有一定的影響。在治療過程中,老年腦梗死患者通常對自身的病情十分擔擾,對預后的期待和恐懼,擔心恢復效果、擔心醫療費用過高等,都會使其產生抑郁、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這種心理變化不利于后續干預,從而影響病情恢復。所以要想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給予個體化心理護理很有必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試驗組的SDS評分、SAS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腦梗死患者身體出現各種功能障礙,比如吞咽功能障礙、語言功能障礙等,使其心理壓力增加,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5]。因此對于老年腦梗死患者增加個體化心理護理很有必要,比如增加陪護時間,減少其一個人獨處,分散注意力,從而減少大腦胡思亂想產生負面情緒,影響病情康復。同時,增加健康知識宣傳,能夠使患者科學看待疾病,認清病情事實,了解現在的醫學水平,從而減少恐慌心理,增強治療信心。因此個體化心理護理有利于提升腦梗死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快病情恢復。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個體化心理護理給患者提供語言鍛煉平臺和生活關懷護理措施。部分老年腦梗死患者存在語言障礙,給交流帶來很多不便,因此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鍛煉交流的機會,有助于加快恢復正常語言功能及提高患者處理社會關系的能力,表達內心情緒與思想[6]。另外,部分患者還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為其設置起夜小夜燈指引和預警按鈕等,方便日常的同時,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獨立性。在生活上各方面給予老年腦梗死患者個體化心理護理,能使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得到提升。個體化心理護理通過給患者講解健康知識,使其全面認知疾病,從而增強自我護理意識,有利于病情好轉,加快康復速度。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自理能力、合理膳食及遵醫用藥等依從性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和日間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配合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改善[7]。傳統常規護理干預根據醫囑給予相關措施,不夠人性化,難以滿足患者的各項需求。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的核心是“以患者為中心”,除了解決疾病問題,還要照顧患者的心理需求。無微不至的關懷,在多方面和細節上關注患者的需求,創設舒適的治療環境,保持其身心愉悅狀態[8]。腦梗死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所以細致的護理也要重視患者的心理變化,充分發揮家屬的支持和監督作用,以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及睡眠質量,增強治療效果[9]。
綜上所述,給予老年腦梗死患者個體化心理護理,不僅能夠改善其負性情緒,提升治療依從性,還可促進生活質量和睡眠質量的提高,值得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 霍丹.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1,16(7):77-78.
[2]? ? 陳鳳云.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13):282-283.
[3]? ? 程芳芳,裴娜,閆帥.腦梗塞康復期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效果[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0,31(6):761-762.
[4]? ? 萬鑫.觀察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價值[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6):146,149.
[5]? ? 蘇宏萍.心理護理方案用于腦梗塞后遺癥老年患者中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341,343.
[6]? ? 劉文艷,王麗萍,關勝芬,等.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健康大視野,2020(14):183.
[7]? ? 張福娟.研究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20,30(22):178.
[8]? ? 彭繼芳.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特別健康,2019,30:204-205.
[9]? ? 李慧.個性化心理護理在老年腦梗塞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CD].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26):89,93.
(收稿日期:2022-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