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靜



李愛東,江門市第一幼兒園黨支部書記、教育集團總園長,正高級職稱,廣東省特級教師,廣東省李愛東名園長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督學、廣東教育學會學前教育專委會常務理事;先后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宋慶齡幼兒教育獎”“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百千萬優秀人才培養工程首批‘名校長’”等榮譽稱號;曾主持國家級、省市級研究課題20余項,主編出版《播種快樂》一書,數十篇教育教學管理論文獲獎并發表,主持的課題“促進中小(幼)學校自主發展的教育評價體系建構與實踐”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基礎教育)一等獎、“幼兒科學探究中的技能培養與學習方式的研究“獲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江門市第一幼兒園(以下簡稱“江門一幼”),前身是江門市機關幼兒園,創辦于1953年。70年來,江門一幼不懈奮斗、砥礪前行,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專業的師資隊伍、優秀的辦學品質、良好的社會口碑,收獲了國家、省、市級的眾多榮譽,曾被評為全國托幼先進單位、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巾幗文明崗、全國足球特色幼兒園……一張張“國字號”招牌彰顯了江門一幼的底蘊和實力,書寫了幼兒教育的絢麗篇章,樹立了僑鄉學前教育的新標桿。2018年,江門一幼率先成立江門市首個公辦幼教集團,并于 2021 年獲評“首批廣東省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對象,成為江門市唯一獲評的學前教育集團。
作為江門一幼教育集團的掌門人,李愛東已在學前教育領域深耕了30多年,她帶領團隊銳意創新,提出了江門一幼新時期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的辦園理念——“幸福一幼,快樂童年”,為師生繪制幸福底色,增添幼教亮色。就江門一幼特色辦學的個性實踐和集團化辦學,本刊記者與李愛東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
堅守育人初心,凝聚“幸福”力量
《廣東教育》:辦學思想的高度常常決定了學校發展的高度。對學校而言,由于有了正確的思想引領,辦學站位更加高遠、辦學方向更加明確、辦學意志更加堅定、辦學行為更加自覺,其辦學的優質性和特色性也將自然生成和顯現。請問您為什么會提出將“幸福一幼,快樂童年”作為江門一幼的辦園理念?
李愛東:踏進江門一幼,首先看到的便是由“童夢”“自由”“歡笑”構成的富有童趣的雕塑,它的核心指向就是“幸福教育”,以“幸福教育”成就“快樂童年”。
“幸福”和“快樂”,是我一直以來耕耘幼兒教育事業不變的初心、追求與定位。堅守這份初心,我收獲了精彩的幸福教育故事,更凝練、發展、成就了江門一幼幸福課程品牌。兒童是教育的“種子”,教育是培育“種子”的事業。
《廣東教育》:您認為什么是“幸福教育”?
李愛東:“幸福”是我一直以來耕耘學前教育事業初心不變的追求與定位。幸福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物質的獲得,而是生命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實現。因此,“幸福教育”應是教師、幼兒、家長“三位一體”間生命的對話。
“幸福教育”的實施者是教師,幸福的教師培育出快樂的幼兒,幸福的教師能為幼兒指明通向幸福的道路,引導幼兒在生活中發掘幸福、把握幸福、留住幸福、成就幸福。而家長的幸福來源于孩子的健康快樂、幸福成長。“幸福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幸福的幼兒,即身心健康生活、自主探究學習、友善合作交往。身心健康生活是快樂童年的基礎,學會自主探究學習是收獲成長與經驗的關鍵,友善合作交往是收獲幸福人生的保障。
加強改革創新,夯實“幸福”根基
《廣東教育》:課程體系是校長辦學思想實踐中最具學校競爭力的內容,站在辦學實踐角度看,只有優質、豐富、契合的課程體系和恰當的教育教學活動才能保證學校育人目標的達成,學校的辦學愿景才能化為現實。江門一幼是如何構建課程體系的?
李愛東:根據“大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團隊致力于以新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讓孩子從小樹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經過深入思考和廣泛調研,以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論為基礎,在充分考慮國內外教育改革的歷史背景與時代要求的基礎上,在爭取全體教職員工理解與認同的前提下,經過長期探索實踐,堅持“五育”并舉,建立起“一核五翼”幸福文化課程體系。
“一核”是指以基于幼兒深度學習主題探究的“幸福樹課程”為核心,“五翼”是指以思政教育課程、四季文化課程、陽光體育課程、美勞創意課程和家園社共育課程為五大支撐,深度融合僑鄉園本課程、博物教育和研學活動,覆蓋五大領域。課程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兒童為目標,讓兒童在游戲和生活中收獲幸福的能力,為未來幸福人生奠基。
比如,我們著力建構深度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課程,融入“人格培養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家國情懷教育”,滋養幼兒的心靈。“喜迎豐收年,綻放中國美”春節主題活動、“清明祭英烈,共筑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國慶節愛國主題教育活動、“傳承中華經典,國學浸潤童年”傳統文化藝術節、國學經典誦讀……豐富的節日文化生活和傳承國粹經典活動,使“思政育人”常態化與場景化,體現新時代文明風尚,用優秀傳統文化正心明德,為孩子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廣東教育》:辦學思想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隊伍建設是重要的一環,在某種意義上說,強教就是強師,教師強才有教育強。江門一幼是如何打造一支強師隊伍的?
李愛東:文化是教師幸福的重要給養。我們著力營造“和合”人文文化和人文環境。幼兒園制定了寬嚴適度的人性化管理措施,構建了學校與教師共同發展的美好愿景,創設了開放、公正、多元的評價體系,關愛每一位教職工,增強隊伍的歸屬感。
江門一幼完善“一個培養方案”——《青年教師階段培養方案》;倡導“三套管理模式”——人本管理、規范管理和精細管理;梳理“幸福教師修煉成長五步流程”——實施策略、凝聚共識、分布式領導、個人實踐、集體研討、共同提高,為教師提供精神支持,形成幸福的文化氛圍;以6S管理模式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倡導“精心、精細、精品”工作理念,使教師養成“高效、便捷、持續”的工作習慣,為“幸福教育”夯實根基。
收獲累累碩果,打造“幸福”品牌
《廣東教育》:2018年,江門一幼率先成立江門市首個公辦幼教集團,并于 2021 年獲評“首批廣東省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培育對象。江門一幼推進集團化發展的主要經驗有哪些?
李愛東:在“名園促民園”“優質帶薄弱”“城市扶鄉村”發展戰略的指引下,集團以“管理互通、課程互聯、資源共享、文化共融、品牌共生、發展共進”為著力點,鑄造僑鄉幼教集團品牌。作為領銜園,江門一幼充分發揮省一級幼兒園的示范輻射作用,以幸福文化為引領,從各集團園的辦學實際和文化背景出發,在提升課程品質、提高課程研發能力、建立課程品牌方面精準發力,形成“一園一品一特色,和而不同”的園所文化,讓僑鄉娃娃都能在自己家門口附近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
《廣東教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自成立以來,江門一幼集團毫不懈怠地發揮教育幫扶輻射作用,率先開展了東西部結對幫扶,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效。請問具體是如何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
李愛東:根據廣東省委提出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部署要求,江門一幼教育集團高位引領,與開平市祥龍幼兒園教育集團和開平市長沙幼兒園教育集團組建“江門市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聯合體”。幼教聯合體采取精準幫扶、定點打造、雙輪驅動的立體模式,為聯合體內各園所提供集團化辦學、園所管理、隊伍建設、教育科研、教學質量、辦園特色和園所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專業指導與支持,實現“緊密型”“幫扶型”“共建型”一體化發展,大力推動優質學前教育資源向鄉鎮輻射擴展,賦能江門東西部學前教育普惠、優質、均衡發展。這是江門在全省率先建立的創舉,創新了江門東西部區域合作機制,打造出城鄉教育聯合體新樣本。
面向教育未來,創繪“幸福”藍圖
《廣東教育》:江門一幼辦學70年,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近年來,在集團化辦學的過程中更是不斷為江門市學前教育均衡、優質、普惠、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您的帶領下,江門一幼有著怎樣的自我定位與發展目標?
李愛東:今后,江門一幼將主動擔當作為,以成為第三批廣東省基礎教育校(園)本教研基地為契機,在未來3年作為龍頭園,與五邑地區數十所幼兒園共同開展園本課程建設研究及教師成長規律與培養路徑研究,通過三級聯動工作機制、深度教研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等,推進區域園本課程建設,促進教師隊伍高質量發展,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的學前服務。
新時代描繪新愿景,新征程呼喚新作為。嶄新篇章已開啟,江門一幼人將鉚足干勁,以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和總抓手,加強統籌協調、系統謀劃、遠觀大局、迎難而上、力爭上游,持續走集團化、特色化發展道路,聚焦人才培養,面向科技未來,繼續立好江門學前教育的標桿旗幟,為粵港澳大灣區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和兒童的幸福未來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