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再旺 胡學安

深圳市龍華區地處深圳中軸,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教育也步入了快車道,學校數量和教師數量實現“雙翻番”。面臨“擴規模”與“提質量”的雙重挑戰,龍華教育以課程改革為引擎,教學改革為抓手,綜合評價為保障,積極尋找課程變革的力量,不斷探索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實現質量和內涵雙提升。
一、一個目標,立德樹人,積極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龍華教育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生態,在課程規劃、教學變革、隊伍建設、評價導向等方面增進對黨的教育方針的理解和認識,對時代教育的需求作出了新回應。
二、二級聯動,文化內驅,全面推進區域課程規劃與實施
課程改革需要專家、資源和學校多個層面的協調配合,龍華區采用區、校二級聯動,在引航和續航中尋找變革的力量。
(一)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區域課程規劃方案
立足全局、放眼長遠,強化頂層設計,構建龍華區域課程譜系,打造“三基”課程體系。
“筑基”課程注重落地支持。組織開發體系化的大單元主題學習任務群、跨學科學習項目庫,為學校提供有力支持。截至2022年底,龍華區完成了小學階段8門課程主題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完成了多個跨學科學習項目的設計和第一輪實踐。
“拓基”課程強化特色培育。重點打造法治、科學、文化、藝術四大素養區本課程。2022年1月,龍華區發布全國首套中小幼全媒體民法典教育課程《給孩子們講民法典》,入選《深圳建設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創新成果選編》,作為第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設經驗,上報至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
“強基”課程關注未來戰略。基于國家“強基”計劃,著力培養有志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目前,龍華區已開發出醫藥、航天、新能源金融等12個領域的強基課程項目,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二)強調基層落實,指導學校制定基于文化的課程規劃方案
在區教育局的宏觀引領下,區教育科學研究院指導學校基于文化進行課程規劃方案設計,經過兩次征集、兩輪指導、兩輪修改,全區大部分學校都構建起文化定位明晰的課程體系,為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三線共進,區校協同,深入推動課堂教學方式變革
龍華區依托協同教研、項目研究、成果推廣等方式,三線共進,立體式、全方位推進課堂教學變革。
(一)區校聯動,構建整體協同教研體系
積極推進區校協同教研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區教科院的引領作用和學校的教研主體功能,實現“上下同心,區域協同”的目標。
一是校本教研。各校基于學校校情,聚焦教學熱點、難點問題,以課堂為主陣地,開展教學研究,區教科院提供指導和服務,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
二是駐點教研。打造具有龍華特色的駐點六階段教研模式。各學科教研員深入學校一線,聚焦六個關鍵步驟,開展駐點教研。充分發揮基于需求、因校制宜等優勢,有效推動學校科組建設和課程改革的落地。
三是集體調研。開展集“研究、指導、管理、服務”于一體的調研活動,采取主調研學校+同片區若干學校共同參與的方式,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為學校提升教學質量出謀劃策。
四是打造教研共同體,推進協同教研建設。將全區小學分為9個片區,成立9個教研共同體,片區學校教師共同學習、共謀發展、共擔責任、共享成果。教研共同體在區教科院的組織下,開展主題教研活動。
協同教研體系的建構,有效凝聚起各方教研力量,打通區、校和校、校之間的教研壁壘,形成教研整體推進、區域聯動、各有所長、相互借鑒、互為分享的生動局面,有力推動龍華區教學教研工作高質量發展。
(二)項目帶動,整體變革區域課程教學方式
一是“大作業·深學習”研究項目。龍華區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究中心合作,以“大作業·深學習”為主題,在深度學習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項目實施以來,取得了一批階段性成果,大作業觀理念體系在核心期刊發表,深度學習和作業設計實踐成果在《廣東教育》系列化呈現,深度探索減負提質的“雙減”路徑。
二是單元整體教學實踐。龍華區縱深推進教學方式變革,成立“理解為先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學科研究中心組,分布、分批、分學科研究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促進教師理念、行動上的真正變革。
(三)輻射應用,凝練與推廣區域優秀教育教學成果
近五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龍華區教育、教學、科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積極向全市乃至全國推廣。2022年,龍華區有4項成果獲得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多項成果獲得廣東省、深圳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二等獎。
四、四輪驅動,數字賦能,大力推動科技素養提升
“科學教育、科普教育、人工智能、數字平臺”四輪驅動,借助數字技術,為課程改革注入新的力量。
(一)實踐探究,加強科學類學科教學
近年來,龍華區小學科學持續在師資引進、專業培養、學科建設層面發力:一是科學教師成長有策略。招聘近300名國內外名校理工科專業博士、碩士擔任小學科學教師,加強隊伍建設。二是科學學科研訓有特色。以“探究實踐工作坊”為抓手,分層、分類開展探究實踐教學、科學思維教學等培訓。連續三屆斬獲廣東省一等獎及創新獎,其中兩次為一等獎第一名。三是科學學科建設有內涵。以跨學科為引領,構建區域科學教育資源,在教材建設、課程指引編制、跨學科項目等多個領域協同創新,打造小學科學教育的龍華范式。
(二)協同創新,持續深入開展科普教育
龍華區小學科普教育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資源“三位一體”教育生態模式,開展科技創新實踐能力提升工程,積極探索區域STEM項目,打造創新學習空間。2021年開設少年科學院,遴選150名少年研究員進入12個博士工作站開展準科學研究。一是以賽促學,筑牢科學素養根基。在國家、省、市各級科創競賽中,成績優異。在2022年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活動中,總獲獎數103人次,位居全市前列。二是校企共育,探索科普新形式。推動科技與教育深度融合,開辟產業和教育的協作通道,助力科普教育創新發展。2023年,區教育局協同科技創新局遴選24所學校作為“數字龍華”主題科普教育試點校,廣泛開展“科普進校園”“科普進企業”系列活動,為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三)多措并舉,開創人工智能教育新局
緊跟“數字龍華”發展戰略,以推進人工智能教育課程普及為核心,以培養創新人才為根本,加快構建龍華區新一代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和科技創新教育體系。一是特色項目先行,探索人工智能教學。2022年3月,龍華區被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列為“人工智能教育實踐實驗區”,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二是實驗學校示范,打造區域教學名片。龍華區獲評深圳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區,共有7所學校被認定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實驗校。三是政策文件引領,服務全區教育大局。2023年5月,區教育局正式印發《龍華區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方案(試行)》,把人工智能列入全區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
(四)統籌規劃,加強一體化數字平臺建設
優化智慧教育管理體系,著力建設龍華教育一體化數字平臺。通過搭平臺、促應用、數智化三步走,促進數據統一接口、信息互聯共享、業務協同貫通,以龍華教育數字化轉型助力“數字龍華”建設。
五、五維支撐,多方施策,助力提升教師綜合素養
龍華區通過建立機制、組建“博士精英團”、構筑學習共同體、實施三維閱讀、開展生涯規劃,助力教師專業成長,提升教師綜合素養,為龍華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建立機制,構建教師梯隊培養“金字塔”
在區組織部、區教育局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招聘優秀畢業生的雙驅動下,龍華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搭建起了“名師引領—骨干示范—青年成長”的教師梯隊培養體系。
夯實塔基,助力青年成長。出臺《深圳市龍華區中小學新教師培訓實施方案》,建立“333”新教師培訓課程體系,采取菜單式、進階式培訓模式,保障新教師快速成長。
筑牢塔身,發揮中堅力量。以 “名師領雁行動計劃”“精英提質行動計劃”為抓手,促進骨干教師專業成長。
點亮塔尖,名師示范引領。打造名校長、名教師、名班主任、名督學多個人才培養體系。
(二)組建“博士精英團”,培養青年教師“先鋒隊”
組建“博士精英團”,打造未來教育先鋒隊。50多位龍華教育系統的博士,不定期開展“我為龍華教育建言”等活動,讓高學歷青年教師真正成為未來教育的領跑者。
(三)構筑學習共同體,打造專業成長“孵化器”
各學科以不同形式組建青年教師學習共同體,如語文的青年教師成長營,數學的青年教師“追夢”學習共同體,英語的“閱創未來”俱樂部等。學習共同體的學習有別于其他培訓,教師在自主的學習型組織中尋求成長,教研員也是學習共同體的一員,共同獲得更多的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實施三維閱讀,形成素養提升“助推器”
扎實開展教師、學生、家長三維“悅讀”工程,建立教師“悅讀成長圈”,每周定期組織教師分享讀書心得;建立學生“悅讀庫”,組織“我最喜愛的課外書”區級演講比賽;建立家長閱讀平臺,建立家校共同體,開展家長閱讀分享、親子共讀等活動,營造家庭閱讀氛圍。
(五)開展生涯規劃,錨定職業發展“風向標”
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專項研究,組建工作坊,優化教師培訓模式。通過組織開展專題培訓、教師訪談、入校指導等,給予專業支持,促進自主發展。目前,已匯編《我的教育理想》文集,有項目校成功申報省級教育規劃課題。
六、六位一體,評價導向,戮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質量監測最終指向的是優化,即指向理想的教學。評價作為“最后的杠桿”能夠有效地撬動一線教學,使得一線教學能夠基于課標、依據教材、指向素養、融通生活,由傳統的知識導向、能力導向真正轉向素養導向。龍華區積極行動,構建了“六位一體”的教育質量測評體系。
(一)完善監測平臺,改進學業質量監測手段
自2017年開始,龍華區搭建了區域學業質量監測平臺,由單純的知識和技能考試,轉向評價視角下的學科素養測試,生成學生、教師、學校、區域不同層面的教學質量診斷與分析報告,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二)優化監測工具,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不斷優化監測工具,突出素養導向,創設真實情境,聯結學科學習與生活,設計探究任務,讓學生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考查素養。
(三)探索增值評價,完善教育評價體系
探索建立“看起點、比進步、評績效、論質量”的增值性教學績效評價體系,開展了區域初、高中學校學業增值評價的探索,發布了初、高中學業質量增值評價報告,讓監測更科學、更完善。
(四)實踐過程評價,優化課堂教學觀念與策略
過程評價,就是要秉承“學—教—評”一致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和過程性原則,重點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實施表現性評價。不斷創新表現性評價工具,科學劃分評價維度,促進教師和學生開展自主循環式學習。
(五)搭建智能系統,開展體質健康監測
建立了全市首個全景式學生健康大數據平臺,對學生體質健康數據進行整合與可視化分析,提供多個層面的體測報告,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全面了解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提供服務,也為健康教育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六)實施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開展自主探索影響學生發展的綜合因素監測,即“深度監測”。截至目前,已完成三輪義務教育質量“深度監測”,發布區域、學校、班級、學生報告共計8萬余份。同時,鼓勵學校積極探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在“六位一體”區域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框架下,龍華區啟動、實施了多項質量監測項目,成效顯著,成為全國縣、區域教育質量監測標桿。2021年龍華區獲評廣東省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區,是深圳市唯一試點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