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彤鑫 潘尹卓 金秋
摘 要:“碳達峰”和“碳中和”(“雙碳”)已成為我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在“雙碳”戰略背景下,對學生開展“雙碳”教育是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措施。雙碳研學基地作為開展雙碳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目前尚缺乏對雙碳研學基地建設路徑的深入研究。運用SWOT分析法,從優勢、劣勢、機會、威脅4個方面入手,分析了影響雙碳研學基地建設的各個因素,并通過層次分析法計算各影響因素的權重,找出關鍵因素。最后結合現實情況,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出發,為雙碳研學基地建設提出建議,從而豐富雙碳研學教育實施路徑。
關鍵詞:雙碳教育;SWOT;層次分析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301030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Dual Carbon Research Based on SWOT-AHP Model
Huo Tongxin, Pan Yinzhuo, Jin Qi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 China)
Abstract:“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ty” “dual carbon”have become national strategic go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carbon”, carrying out (“double carbon”)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green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to 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double carbon research base is an important place to carry out double carbon education activities,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double carbon research base. In this paper, SWOT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carbon research base from four aspects :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The weight of each influencing factor is calculat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the key factors are analyzed.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carbon research b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layout of “five in one,” so as to provide path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double carbon research education.
Key Words:Double Carbon Education; SWOT; AHP;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0 引言
當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教育部2022年10月提出的《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要求[1],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已成為時代發展之必然。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如郝鵬翔等[2]提出了以“助力碳排放,中山在行動”為主題的能源與全球氣候變化項目式主題研學框架,實現“雙碳”目標教育。龔娜等[3]從真實性與親身感知、地方認同與空間理論等角度,探析生態研學旅游發展模式。蒙志勇等[4]研究了如何將環保節能和低碳意識滲透到學前教育教學中。李卉等[5]提出了中國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建議。鄭德志等[6]提出了通過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低碳環保思維素養,進而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方法。呂慧等[7]研究了“雙碳”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在校園教育、教學實施、能力培養等層面的不足。
綜上所述,自“雙碳”目標提出后,關于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雙碳研學是雙碳教育的重要措施,雙碳研學基地是雙碳研學的重要場所和載體,但是目前尚缺乏對雙碳研學基地建設路徑的深入研究。本文運用定性定量結合的SWOT-AHP研究方法,發揮優勢、克服劣勢、利用機會、化解威脅,分析影響雙碳研學基地建設的各個因素[8],并從“五位一體”視角為雙碳研學基地建設提供精準的策略性指導。
1 雙碳研學基地建設影響因素SWOT分析
基于SWOT分析法分析當前雙碳研學基地建設現狀,確定影響因素主要有4個維度的13個變量。
1.1 優勢分析(S)
深化育人目標,推廣低碳理念(S1)。2020年9月,我國首次提出“雙碳”目標,并從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領域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實現這一目標。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和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關鍵力量,將“雙碳”理念融入教育體系變得至關重要。當前,雙碳研學基地的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可優化空間多,發展潛力巨大,打造成熟的雙碳研學教育體系并將其推廣具有極大的時代價值。
對環境友好,實現生態價值(S2)。2022年6月,中國科學院等17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握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重大機遇,以助推生態文明建設[9]。發展雙碳研學旅游產業有利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節約資源,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
結合旅游業、創造經濟價值(S3)。2021年5月,全國旅游業商會綠色旅游經濟研究與促進專業委員會發布了《綠色旅游經濟倡議書》,提出要堅持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旅游發展觀,將綠色經濟貫穿到旅游的全過程。雙碳研學旅游產業可與成熟的文旅公司合作,通過開發旅游景觀、開展生態旅游等方式,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進而減輕居民對當地資源的依賴,推動城市低碳發展。
與學校合作,拓寬教育維度(S4)。雙碳研學產業作為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可以為構建健全的低碳教育體系提供經驗和方案,亦可作為雙碳教育的課外補充。因此通過推動雙碳研學產業與其他教育機構合作等方式,實現產學研的高效聯動,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吸收教育行業的經驗,開發新型雙碳研學示范基地項目,吸引青少年參與課外實踐,在實踐中普及雙碳知識。
1.2 劣勢分析(W)
人才培養體系不夠完善(W1)。大部分雙碳教育人才由各高校自主培養,但部分高校在雙碳領域的培養方案、專業體系尚在論證階段,且其人才培養規模小,課程數量、課程質量,以及可由學生主導的可持續發展項目等與國外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導致我國缺乏在雙碳領域深耕的人才,亦缺少能推動雙碳教育發展的相關人才。
雙碳教育體系不夠完善(W2)。當前已有的雙碳研學項目大多針對學生群體,受眾面較窄,不能滿足全年齡段公眾的需求,且存在研學內容單調、層次低、互動性不強等問題,導致公眾參與研學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降,不利于雙碳研學項目的推廣。
區域聯動機制不夠完善(W3)。當前已有的雙碳研學項目合作形式單一,各個項目獨立運行,各自探索雙碳研學基地建設路徑。由于缺乏信息溝通,各雙碳研學產業之間的信息只能在封閉環境中使用,不利于建設完整、健康的雙碳研學體系。
公眾參與度不足(W4)。目前雙碳研學基地的建設主要針對特定的目標群體,宣傳手段單一且力度不足。因此,社會推廣度并不高,許多人并不了解雙碳研學項目,以及如何接受雙碳教育或學習雙碳知識。
1.3 機會分析(O)
政府扶持雙碳教育發展(O1)。2022年10月26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方案著重強調了教育體系在實現全國雙碳目標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求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培養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適應綠色低碳社會、引領綠色低碳發展的新一代青少年。建設雙碳研學基地能有效填補教育行業在雙碳教育方向的空缺,并為雙碳教育的實施提供場所和載體。
順應國家雙碳政策(O2)。雙碳研學基地建設能有效推動綠色生活理念在社會的廣泛傳播,促進公民個人碳減排意識的提升,提高公民對雙碳相關信息的關注度。這有利于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低碳生活、零碳消費的氛圍,形成以零碳、低碳為導向的新價值衡量標準,進而促使人們更多地參與碳中和行動,共同為實現“雙碳”目標而努力。
順應國家“雙減”政策(O3)。雙碳研學基地建設為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參與課外研學實踐的平臺,不僅能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還能引導他們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在促進“雙減”政策落實的同時,啟發青少年重視體驗式學習并參與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讓他們認識到保護地球、保護自然生態是公民的重要責任,并引導他們投身于實現“雙碳”目標的具體實踐,進而為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新的視角。
1.4 威脅分析(T)
發展過程投入成本高(T1)。在我國,雙碳研學基地常常被視作其他建設項目的附屬部分,僅用來作為其他項目的補充。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雙碳研學產業存在的必要性,導致其基礎設施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不夠全面,管理也不夠規范。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后續改善過程的投入成本。
目前已有樣本少,參考資料少(T2)。我國的雙碳研學基地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可以參考的樣本和可吸取的經驗相對較少,增加了走彎路的可能性,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時刻審視自己,校正發展方向,總體難度較高。
2 雙碳研學基地建設影響因素AHP分析
2.1 構建判斷矩陣
根據上文SWOT的4個維度13個影響因素創建層級模型,見表1。將各影響因素制成問卷,讓多位從事雙碳研學教育工作的相關人員參與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構建判斷矩陣,見表2。
2.2 矩陣求解
由表3可知,優勢、劣勢、機會、威脅4個因素的一致性比率C.R.均小于0.1,證明4個因素均具有較好的一致性[10]。
2.3 發展戰略分析
結合表4的影響因素綜合權重結果,計算雙碳研學基地建設的總優勢、總劣勢、總機會、總威脅依次為S=∑Sins=0.084 25,W=∑WinW=0.035 25,O=∑OinO=0.095,T=∑TinT=0.119。首先將以上4個參數定位到四象限坐標系中,按順序連接4點,形成雙碳研學基
地建設發展戰略四邊形[11],如圖1所示。
然后計算出雙碳研學基地發展戰略四邊形的重心坐標點P、戰略方位角度及戰略的正強度、負強度和強度系數,計算結果如下:
發展戰略重心坐標點P:
根據P點所在區間,確定雙碳研學基地發展戰略應為多元經營型戰略。其中,ρ∈0,1,當ρ<0.5時,采取保守型戰略,當ρ>0.5時,采取開拓型戰略。因此,雙碳研學基地發展戰略應采取開拓型多元經營戰略。
3 結論與建議
3.1 研究結論
通過對雙碳研學基地發展的SWOT-AHP模型分析可知,影響雙碳研學基地建設各因素權重大小依次為:T2 > S1 > O1 > O3 > S4 > T1 > O2 > W4 >? S2 > S3 > W3 > W2 > W1。因此,建設雙碳研學基地的最大優勢是深化育人目標,推廣低碳理念(0.134),最大威脅是已有樣本少,可參考資料少(0.159),主要劣勢是公眾參與度低(0.071)。雙碳研學基地建設發展戰略重心點P在第四象限,且SymbolrA@=0.67,大于0.5,表明雙碳研學基地建設應采用開拓型多元經營戰略。因此,建設雙碳研學基地應抓牢政府政策支持的重大機遇,大力推動雙碳教育發展,多元化分析問題并改善,將雙碳理念根植于公眾內心,促使人們選擇更加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發揮教育行業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的特有貢獻。
3.2 政策建議:基于“五位一體”視角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出現于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是指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文明五個層面統籌推進,為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路徑,“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能引導我們從立體的、多維的、聯系的視角對雙碳研學基地建設問題進行深度解讀,深層次地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意蘊,并從中探尋雙碳研學基地發展路徑。
3.2.1 經濟層面:發掘經濟潛能,打造研學勝地
將雙碳研學基地建設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招商、統一管理,做好雙碳研學示范基地相關試點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并遵循“低碳—超低—近零—凈零”的減碳路徑,建設一批示范單元,如零碳建筑、零碳園地、零碳島等,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打造成熟的雙碳研學教育產業鏈。與此同時可以將雙碳研學與本地旅游產業相結合,設計并推出滿足各類各層次人群均可以參與的雙碳研學精品項目,并將其納入定制旅游項目,開發新式綠色旅游線路。在豐富顧客體驗感的同時,拓寬經濟渠道,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12]。
3.2.2 政治層面:發揮政府職能,合理規劃建設
政府各級部門需健全和強化其綜合行政職能,并擴充雙碳研學教育管理和服務職能,促使各級部門由“協調者”轉向“統籌者”,綜合考慮雙碳研學基地建設的空間布局、產業規劃以及基礎設施等因素,將其有效銜接到城市的總體規劃中,將雙碳研學基地建設嵌入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發展格局之中,實現“產城融合”協同發展。
3.2.3 文化層面:加強文化宣傳,完善研學體系
與高校或公益性社會團體合作,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體系,共同打造普及大眾的雙碳研學項目,合理利用互聯網的廣泛推廣能力,加強雙碳宣傳教育的力度,讓人們切身參與進來,讓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樂趣,為雙碳研學基地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驅動力。
3.2.4 社會層面:吸納社會力量,實現共建共贏
提升雙碳研學教育體系機制的系統性、整體性,充分調動政府、企業、高校、公眾等多方力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完善政校企聯合及產學研聯動機制,鼓勵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構建多贏局面,共享綠色成果。
3.2.5 生態層面:建設生態文明,助力雙碳目標
雙碳研學基地建設可依托所在區域現有環境資源,建設特色生態教育體驗場景,提供“研學+助農”新模式,形成“研學+旅游”的產業鏈條,以點帶面,為個人及家庭參與雙碳目標提供平臺,為公眾助力雙碳目標提供方案,為當地經濟建設與雙碳目標的實現作出貢獻。
3.3 不足與展望
本文基于“五位一體”視角討論了雙碳研學基地的建設路徑,但對基地具體運營模式和實施方案尚未涉及,然而這也是雙碳研學基地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后續的研究中,為了更充分發揮基地普及雙碳理念的作用,我們將針對基地建設過程中如何開展多主體協同合作、整合多方資源、發揮多方主體優勢展開研究,營造共贏局面,促進雙碳研學基地建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綠色低碳發展國民教育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12):6-9.
[2] 郝鵬翔,施美彬,劉媛,等.開展跨學科深度研學,實現“雙碳”目標教育——能源與全球氣候變化項目式主題學習[J].地理教學,2023(3):36-40.
[3] 龔娜,戎陽.民族地區生態研學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貴州四個世界自然遺產地為例[J].貴州民究,2022,43(6):69-73.
[4] 蒙志勇,周小敏.環保節能和低碳意識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滲透策略[J].環境工程,2022,40(10):303.
[5] 李卉,李怡蕓,王華,等.“雙碳”背景下中國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教育模式探索——基于江蘇省氣候變化教育示范項目[J].環境教育,2022(10): 48-51.
[6] 鄭德志,李明,張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低碳環保思維素養培育論[J].環境工程,2022,40(9):328.
[7] 呂慧,王昱皓,肖婧雯.“雙碳”背景下生態文明教育的困境與重構[J].環境教育,2022(11):42-44.
[8] 李忠華,徐凌.基于SWOT-AHP分析的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策略研究[J].未來與發展,2022,46(7):32-38,31.
[9] 中國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印發[J].節能與環保,2022(6):6.
[10] 高健康,胡宗上,楚端玉,等.基于SWOT-AHP的浚縣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遼寧農業科學,2022(5):45-50.
[11] 許樹柏.實用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88.
[12] 李濤,杜貞芳,陶貝貝,等.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設成效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J].綠色科技,2022,24(15):20-24.
(責任編輯:張雙鈺)
基金項目: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重點課題(2020ZDB24)
作者簡介:霍彤鑫(1999-),男,天津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務運作管理;潘尹卓(1998-),男,天津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務運作管理; 金秋(1975-),女,天津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生產與服務運作管理。本文通訊作者: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