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亦揚 楊志
摘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前提是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和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創業實踐能力,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則承擔著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視野、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重要任務。為探索影視類專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構建的有效舉措,文章立足社會整體創新創業環境,從教育生態體系視角出發,結合當前影視類專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研究影視類專業院校構建雙創教育平臺的有效思路和構建策略。
關鍵詞:教育生態體系;影視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雙創;平臺;構建
中圖分類號:G6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7-0053-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共建共享、四維驅動影視類專業雙創教育生態系統構建研究”(編號:SJGY20220511)的研究成果
創新創業,又稱雙創,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激發底層活力,調動民眾參與經濟建設的重要政策。2014年9月,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在天津召開,李克強總理在論壇致辭中首次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被再次提及,雙創成為中國經濟保持勃勃生機的“秘訣”。此后,各項政策層出不窮,為創新創業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同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長期以來無序發展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出了改革要求,并從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等九個方面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舉措提供了具體方向。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強調進一步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并從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財稅金融、成果轉化服務、大賽、信息服務等多方面提出具體意見,使大學生創新創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高校是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場地,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起始點,加強各院系專業學生創新創業平臺的構建,對于推進大學生雙創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生態體系一詞源于教育生態學,是指將教育置于生態體系下進行研究的科學。20世紀7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勞倫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在其著作《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態學”(Educational Ecology)的概念,并將教育學和生態學兩門科學組合在一起,研究教育及其生態環境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和機理。1990年,我國學者吳鼎福和諸文蔚合著出版了《教育生態學》,教育生態學的理念首次系統全面地被引入我國并得到了本土化研究和發展。在《教育生態學》一書中,作者強調了生態環境與教育兩者的主體性和重要性,提出從教育和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入手,研究教育生態的基本規律。近年來,隨著實踐教育、創新教育要求的提出,相對更加關注周邊環境、重視環境影響因子的教育生態學理念越來越多被應用于教學研究和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既是一門教授理論的課程,也是一門指導實踐、引領實踐的課程。從教育生態體系視角出發探究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有助于兼顧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各方面實踐環境考驗,在教育系統資源支持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較為理想的基礎條件和環境因素。
結合教育生態體系視角對我國影視類專業院校雙創教育進行研究發現,在學生雙創能力、院校雙創師資和課程體系等相關教育資源、實踐機會等方面,仍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和不足[1],對推動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發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礙。
1.學生雙創積極性高但能力不足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具有旺盛的求知欲、探索欲及積極靈活的頭腦和銳意進取的實踐精神,影視類專業的學生更是如此。學生時期,影視類專業理論與相關知識的學習是基礎學習內容的一部分,為鞏固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的素養和能力,影視類專業學生需要更多的創作練習和實踐機會。雙創教育的推進為影視類學生提供了更加詳細具體的創新創業指導和實踐資源,激發了影視類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熱情,但受限于雙創教育水平、平臺、資源、創新創業規劃可行性等多方面的綜合因素,整體創新創業成果不甚突出。排除外在因素,學生本身創新創業能力不足也值得重視。如部分學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對雙創理解不到位,提出一些天馬行空或與當下創業環境不相符合的創意,不考慮現實因素加以調整或更改。
2.教師雙創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大學生雙創提出以來,國內各高校紛紛響應政策開設雙創課程,配置教師對學生進行雙創教學培養。然而,包括影視類專業院校在內的部分高校在落實雙創教育政策、設置雙創教育培養體系時,未能配備專業的雙創教育教師,甚至全部采用專業課教師兼任或指派院系輔導員的方式開展雙創教育。這種方式具有一定的益處,如專業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性優勢,并且專業課教師和院系輔導員在日常教學、生活中與學生接觸最多,通過專業課教學和日常接觸等熟悉學生的思維差異、個性習慣等,可以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給出針對性輔導建議。但過度依賴原有的專業課師資或輔導員兼教,缺乏具有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經驗的教師進行指導,難以有效解決學生在創新創業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各類問題。
3.課程體系缺乏明確導向和完整的內容搭建
與雙創師資團隊建設面臨同樣的問題,高校雙創課程建設也存在無體系、一刀切的現象[2]。以影視類院校雙創課程建設為例,其在影視類專業校內統一增設單一的影視類專業創新創業課程,或者在影視類院校內不同分系中各自設置單一的相關學系創新創業課程,又或者將創新創業課程依附在專業課體系中,在專業課體系中增設專業課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等等。這種單一的雙創課程無法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避免理論教學傾向,不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無法實現培養學生雙創素質、提升學生雙創能力的目標。這種現象的產生既與高校未能正確認識大學生雙創政策要求、輕視雙創教育理念有關,也與高校教學資源不足、地方未形成良好的雙創環境有關。
4.雙創實踐平臺建設不完善
創新需要實踐檢驗,創業需要實踐嘗試,實踐是高校雙創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雙創教育中,雙創實踐可以分為三個層次[3]。一是專業教學實踐,此類實踐圍繞專業教學開展,實踐場景多為校園內部,多由專業課程、院系活動或校內活動組織提供實踐機會和實踐資源,如影視類專業的校園廣播實踐、大型校園文藝活動策劃和演播實踐等。二是專門的創新創業實踐,如通過與企業合作,為學生實現創意提供技術資源、崗位實踐、專業指導、項目基金等。三是行業企業實踐,從整個產業鏈出發,為學生提供接觸行業、參與行業建設實踐的機會。然而,在當前的高校雙創教育中,實踐是最缺乏的環節,常見的實踐也只是有限的基于校園內部的專業教學實踐,無法保證學生得到充足的實踐機會和實踐資源,限制了學生的雙創活動。
1.教育生態體系視角下影視類專業院校創新創業平臺構建思路
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各參與主體、主體間的相互影響、教育環境、環境與主體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教育環境的內外擴展形態,共同構成了高校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生態體系。
(1)厘清雙創教育生態各參與主體角色定位及其相互關系。接受雙創教育的學生和提供雙創教育的教師,是雙創教育體系中的兩個重要參與主體。除此之外,學校或者院系作為學校教育中區別于學生和教師群體的、具有指導和整合功能的角色,也是參與主體之一。在學校教育這種單一教育環境中,學校(院系)是雙創教育的統籌、組織者,能夠支配學校(院校)整體的教育資源;教師是雙創教育的實施者,負責學校教育舉措的落實,并可以參與相關教研活動;學生是雙創教育的核心,是雙創教育的接受者和最終教育成果的產出者,是雙創教育生態體系下最活躍的分子。在學校雙創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環境范圍,政府和行業企業兩類主體又被納入雙創教育生態體系中。政府指導學校雙創教育,行業企業則與學校進行雙創教育上的合作。
(2)明確雙創教育生態內外環境及環境中的影響因子。高校雙創教育生態環境以學生為核心主體向外輻射展開,根據范圍大小不同,可依次分為學校教育環境和社會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即以學校教育概念為標準界線劃定的,由學校及校內機構組織開展,以本校教育資源為主要投入部分、本校教學設施創設主要教學場景的教育環境。學校教育環境中的影響因子可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進行挖掘,如學校層面的教學理念、課程體系設計、學校教學資源及分配,教師層面的教學能力、專業水平,學生層面的專業能力、學習態度、基礎素質等。社會教育環境則在學校教學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外拓展,指在一定區域內的地方政府、行業企業,乃至社區、個人共同參與營造的教育環境[4]。社會教育環境中的影響因子包括國家政策、資源配置、行業企業發展狀況等。
(3)基于雙創要求,構建多角度、全方位、層層深入的院校雙創平臺。綜合上述對高校雙創教育生態體系下相關參與主體、生態環境和影響因子的分析,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要求,在構建高校影視類專業院校雙創平臺時,應賦予“平臺”以宏觀性概念解釋,而非將“平臺”概念局限于實際的具象化平臺(如教學平臺、信息網絡平臺等),多角度、全方位構建涵蓋雙創教育參與各類主體、整合雙創教育多種環境資源的層次分明的院校雙創綜合性平臺。在院校雙創平臺中,高校要為學生構建內容豐富、貼合實際與專業要求的雙創教育課程體系,整合校內校外教學、實踐資源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機會,舉辦校企交流、社會創新創業交流活動,擴展學生創新創業視野,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力。
2.教育生態體系視角下影視類專業院校創新創業平臺構建策略
(1)匯合內外專家資源,加強雙創師資隊伍建設。高校要擴充雙創師資隊伍,加強雙創師資隊伍建設,為學生雙創教育提供具有豐富創新創業實踐經驗和較強科研能力的專業教師團隊。要擴大教師招聘范圍,提高教師招聘門檻,聘請社會著名科學家、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以及相關專家學者進入創新創業教師團隊,從數量和質量兩方面擴充教師團隊,增加教師團隊人數以滿足學生的雙創教育需求,增加教師團隊人才類型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創新創業指導需求;要在了解、調研教師學術、實踐背景和教學特長后,對雙創教師團隊實行分類管理,如按照任職形式分成校內專職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與課程體系內容設計配合分為基礎課程講師和項目實踐指導講師[5],或者按照教師的擅長方向、專業領域不同進行分類,以針對學生雙創需求配置教師資源,更好地實現教師資源的有效分配利用;要加強對教師團隊的培訓,鼓勵教師參與創業指導培訓和職業規劃等資格培訓,不斷提高創新創業教育能力;要定期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水平評估,評估結果與教師職稱評定、教研經費支持掛鉤,對取得創新創業教育榮譽和成果的教師給予優先待遇。
(2)產教結合,多平臺教學提升實踐能力。與教學課程設計中的層級設計理念類似,在學生學習時期,教師可結合各階段學習特點,配合學年學期課程安排,對學生逐步進行跨三平臺(階段)、共六個環節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第一階段的雙創教育主要基于專業教學實踐平臺,該階段主要通過專業認知、課程實訓和聯合創作三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意創作能力,讓學生利用校園內的影視實踐平臺如電視臺廣播站、演播中心、實訓室、創新中心等進行知識學習與創意創作實踐。第二階段的雙創教育主要基于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通過聯合創作、崗位實踐、創新創業等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第三階段的雙創教育主要基于行業企業實踐平臺,鼓勵學生在行業企業中通過實習鞏固創新創業學習成果,提升創新創業綜合能力,為后續自主創業或就業做好準備。
(3)多元協同,構建雙創平臺教育良好生態環境。高校大學生雙創教育生態體系中,政府(地方、區域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院系等校內機構組織)是三個重要的組成主體,是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的主要營造者。構建雙創平臺教育良好生態環境,就要堅持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三方協同,發揮三方在雙創教育生態環境中的優勢作用[6]。要發揮政府協同作用,以雙創政策為主要抓手,結合地方實際研究出臺大學生創新創業保障政策、財稅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并推動政策落地實行;主持開展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整合區域資源,為學生雙創提供研發、孵化和投資等一系列支持。要發揮行業企業協同作用,積極尋求校企合作,挖掘高校優秀雙創人才資源,與學校簽訂合作協議,為大學生雙創提供企業名師指導,協助大學生優秀雙創成果在行業企業內的推廣應用,實現校企雙贏。要發揮學校協同作用,立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積極開發校內外教學資源,基于時代發展要求培養具有前瞻性視野和高水平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
(4)雙向融合,發揮思政與雙創教育聯合育人作用。新時代,高校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素養與思想政治素養同步提升。在教學目標設置上,要將雙創教育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目標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相融合,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在教學內容、教學設計上,要以創新創業課程知識體系和實踐要求為設計基礎,深挖創新創業課程知識體系和實踐內容設置的內在邏輯,在此基礎上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進而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時代擔當和人生理想。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要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有高度、有溫度和挑戰度的創新課程思政魅力課堂,賦予創新創業知識講解、實踐理論講解以思想政治色彩,引導學生通過創新創業課堂學習理解創新創業的重要社會意義,從時代發展與社會需求出發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
總之,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影視類專業學生是未來影視行業、文化建設領域重要的接班人。基于國內政策和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整體環境,從教育生態體系視角對影視類專業院校雙創教育平臺構建進行探索研究,對于補充高校雙創教育研究理論、提升雙創教育水平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姚爭,李琳.新時期影視類專業發展的現實問題剖析[J].中國大學教學,2020(05):32-37.
[2]郭笑,孫晶波.基于“雙創”人才培養視域下的高校教學改革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8(23):88-91.
[3]王紅艷.地方高校“雙創”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03):162-164.
[4]南廣友.“眾創空間”視角下應用技術型高校“雙創”人才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7(11):67-70.
[5]衛軒.地方高校影視類專業學生創作實踐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文化產業,2022(20):28-30.
[6]肖榮輝,劉磊.基于多元協同的高校“雙創”教育生態鏈構建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02):127-13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s for Film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Ecosystem
Qu Yiyang, Yang Zhi
(Harbin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erequisit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to have a certain level of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al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whil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ears the important task of expanding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erspectives and enhancing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ies. In order to explo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s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colleg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overall so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ducation ecosystem,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colleges, studying effective idea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latform in film and television profess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education ecosystem; film and television major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platform;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