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洋 康春祥 張芳源
滄州交通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河北 黃驊 061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之間相互支持,互相促進,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產教融合對于職業教育具有重大意義。職業院校需要主動了解產業發展需求,兼顧校企雙方的育人目標,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切實將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戰略調整的重要方向,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隨著產教融合逐步推廣,學校、企業、政府等諸多主體參與職業教育辦學過程中,取得一定成效。越來越多的學者從理論與實踐等角度對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諸多問題也取得豐碩的成果。鑒于此,本文通過梳理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的研究成果,明確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方向,以期對后續研究提供借鑒意義。
本文主要針對國內學者對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進行研究。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中的文獻作為檢索源,以“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作為共同主題進行高級檢索,時間范圍設定為“2012—2022”,文獻來源為“北大核心”,共發現相關文獻821 篇。通過整理檢索到的文獻發現,目前將“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作為共同主題的研究,其內容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一)內涵分析。產教融合有助于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新時代賦予新內涵。高晟星,陶麗萍[2]立足于數字經濟新背景,賦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新內涵,提出應以數字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推動企業與院校間數據共享,利用大數據集成平臺推動產學研,從而形成校企協同發展的數字化系統。蘇薈、向茂冬[3]基于雙循環的視角,賦予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雙重內涵,提出產教融合應立足于高校的辦學特點,加強校企間合作,實現人才供求關系總體穩定。張志平[4]認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的出臺使得產教融合從1.0邁進2.0 時代,與1.0 相比產教融合的內涵發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三方面:提升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地位,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統籌教育和產業融合。
(二)機制建設。建立有效合理的機制是深化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劉林山[5]基于布迪厄理論,提出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增進校企雙方的交流溝通,構建參與各方穩定協調的運行機制。池春陽[6]綜合考慮職業教育參與多方的利益訴求,提出構建動力—運行—評價三位一體的機制,從而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變革。易卓[7]從企業主體視角切入,提出“引教入企”產教融合機制,推動企業在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的主導作用。楊紅玲[8]以市場需求為背景重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機制,提出院校應明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健全保障體制,從而解決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三)發展瓶頸。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但職業教育若想深度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高岳涵、劉向梅[9]從組織社會學的視角提出制約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包括:企業缺乏聯合辦學的動力、職業院校不愿主動參與融合、政策適用對象針對性不足、目標和能力滯后。何欣欣、彭澤平[10]認為成渝地區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包括政策支持不足、人才供求不匹配、成都與重慶的利益不一致。戴嶺[11]等從“1+X”證書制度的視角研究發現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面臨的問題包括資源配置不高、證書的實踐指導意義不強、證書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等問題。
(四)路徑優化。實現職業教育自我發展需尋找最切合實際的產教融合路徑。蔣新革等[12]基于典型案例,闡釋新時代產教融合的背景與內涵,提出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是產教融合,對新時代產教融合下高職的路徑選擇做出闡明。李榮勝[13]提出鄉村振興應作為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發展的切入點,政府、學校、企業應三方聯手,完善政策體制,實現高質量發展。趙朝輝[14]提出校企合作是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校企雙方應發揮協同育人的作用,共同推進“三個對接”及“1+X”證書制度;實施以賽促學,利用網絡資源搭建校企雙方“三個課堂”。
通過對上述文獻中產教融合與職業教育之間關系梳理分析,可知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內涵分析—機制建設—發展瓶頸—路徑優化,其對本研究的啟示如下:
(一)產教融合內涵就是多個主體相互合作,以實現“1+1〉2”的效果[15]。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頒布,高職類院校在摸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產教融合育人體系,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之間的關系由單方面促進深入到協同發展。目前學者們關于內涵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宏觀層次,強調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是產業體系和教育體系相互融合滲透形成新的有機體[16],涉及產業與教育協調發展。產教融合下的職業教育應打破產業與教育之間原有的壁壘,將二者協同。二是中觀層次,產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升級版。企業與學校在育人過程中的地位平等,企業從輔助教學的地位逐步向主導辦學方向發展。三是微觀層次,強調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是生產過程和教學過程的相互融合,目的是解決學校教育與實際生產不銜接的問題。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必須先落實微觀、中觀層次的融合,才能實現宏觀層次的融合。
(二)產業與教育在融合過程中經歷從不相容到相容再到不相容的反復過程,呈現螺旋式上升的趨勢。若想產業與教育進行更深度的融合,就必須建立有效的機制。目前,學者們從不同視角進行機制研究,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從學校視角,研究如何建立良好的運行機制,增加與企業的合作機會,搭建實踐教育平臺,提高自己的辦學質量。二是從企業角度,研究企業應如何在產教融合職業教育中主動出擊,提升自己的主導地位,推動企業積極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與企業匹配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從政府角度,研究政府部門應如何設置保障機制,從政策、環境、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并為校企雙方搭建合作平臺,履行引導角度等職責。機制決定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利益各方的行為和關系,因而不僅應從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角度建立機制,還應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進行設置,從而確保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
(三)隨著產教融合職業教育理念由理論環節向實踐環節推廣,融合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逐漸暴露。目前學者們發現的問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體能動性不高,學校和企業作為產教融合的雙主體,不能積極主動參與到產教融合的實踐環節,雙方的合作并未真正落實,只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二是政策針對性不強,國家雖然出臺許多政策條文,但是適用對象較寬泛,不具有針對性,實施難度較大。三是利益相關者訴求不統一,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涉及利益相關者,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內在訴求不統一,但是各方不能協調發展,未能共同促進職業教育的進步。
(四)依據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內涵和實踐存在的問題,目前學者們優化路徑的方式分為三大類。一是增加廣度。學校和企業作為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業教育的兩大主體,雙方的地位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校企雙方若想縮短彼此磨合時間,應結合區域特點和行業需求,從合作內容與范圍出發,找準雙方定位,發揮各自優勢,共享彼此資源信息,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育人體系。二是拓寬深度。產教融合的深度直接決定職業教育發展的高度。校企雙方應從思想上轉變認知,不斷挖掘彼此的潛力。學校應利用自己的辦學特色,尋找雙方的利益共存點,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水平;企業應主動出擊,從輔助教學的地位逐步向主導辦學方向發展。三是加大力度。產教融合的最終目的是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學校應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通過不斷調整培養方案的內容,把產教融合的思想落實到學校人才培養的方方面面;企業應積極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并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政府應為產教融合職業教育提供政策支持,發揮指導和監督作用,統籌規劃,推動校企雙方健康發展。
深化產教融合能夠有效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促使企業和學校雙方共贏。本文以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作為共同主題進行高級檢索,對2012—2022年北大核心論文進行歸納研究,總結出目前關于產教融合與職業教育的研究熱點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學者的研究進行分析總結,可知目前國內學者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內涵分析—機制建設—發展瓶頸—路徑優化。內涵是產教融合的起點,機制是產教融合的基礎,發展瓶頸是實踐過程中的必然結果,路徑優化是產教融合繼續實施的有效保障。鑒于此,本文認為產教融合背景下的職業教育若想發展,各個參與主體都應理清產教融合的內涵,建立合理的機制,直面存在的問題,優化已有的路徑,只有參與各方共同努力,職業教育才能取得良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