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茹鳳
(臨夏州臨夏縣營灘鄉中心小學 甘肅 臨夏 731100)
小學數學是小學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然而受學科特點的影響,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很難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將生活素材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將數學知識以生活化具體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將生活素材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有效地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小學生處于數學認知的初級階段,很難對這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這就導致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存在較大的難度,而將生活素材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中,能夠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小學生充分地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了解數學知識的內在價值。與此同時,很多數學知識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所體現,學生在生活中也經常遇到一些需要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問題,將生活素材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知識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幫助小學生以生活實例的方式來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生活素材能夠使小學生的數學思維持續處于活躍狀態,教師再借助各種各樣的生活素材,鼓勵學生把課堂所學或教材知識與生活素材構建聯系,有助于讓小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和具體應用,進一步促進數學邏輯思維的有效培養。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難免會遇到一些數學問題,例如常見的雞兔同籠問題就是影響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具有較弱思維能力的學生無法對這一數學問題進行透徹和全面的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找不到切入點就會直接影響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在課堂生活中引入生活素材就能夠有效地改善這一問題,在教學中小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來提升思維能力,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能夠聯系日常的生活實際,從而找準切入點理解。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大多數知識都來源于日常生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僅僅利用課本教材來開展課堂教學,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小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生活素材的應用能夠幫助小學生將教材中的數學知識直接地與課堂教學內容建立有機聯系,從而不斷地拓展小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知識延伸,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學習。這樣一來,小學生接觸的生活素材越多,那么培養的知識面就會越來越廣,這既有利于小學生自身思維能力的健康發展,也能夠幫助小學生在生活中實現健康的成長,小學生在學習完書本中的數學知識以后會很難得到高效的提升,而生活化素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能夠讓小學生在了解生活素材的過程中,以各種各樣的途徑來獲取生活知識,從而助于小學數學的高效學習,以拓展化的知識引導和實際化的生活體驗來促進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
2.1.1 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生活素材時有些隨意。雖然教師能夠意識到生活中的場景,案例,物品在教學中可以利用,但缺少對生活素材的研究,沒有關注生活素材與教學目標之間的聯系,無法真正發揮生活素材的引導作用。例如,一些教師只是片面認為,使用生活素材只為了完成相關教學改革要求,并沒有重視學生的具體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扇形統計圖》時,教師想借助生活素材引入主題,但設計的問題并不科學,如“班里姓氏哪個最多?同學們最喜歡哪些電視節目?”由于話題過于開放,學生在導入環節花費時間較多,知識講解時間被壓縮。
2.1.2 教師未能真正認識到生活素材的使用價值。教師只為學生顯示出生活素材的生活性以及工具性特點,并沒有讓學生與知識產生聯系,這是由于教師自身對各類生活元素的挖掘和整合力度不足,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形成收集生活資源的習慣,缺少深度解讀,在使用生活素材時無法發揮其作用。
2.2.1 教師未能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編者使用的插圖一般都有著直觀形象的特點,并且多數都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小學由于各種差異性,使用的教材版本各不相同,教師在使用教材中的生活素材時也要有所思考。但一些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直接照搬教材中的內容,尤其是農村地區,關于教材中的動物園,游樂場等,一些孩子并未真正參觀過,因此對圖片上的內容缺少理解,教師在使用時就會出現無法達到教學預期的現象。還有一些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沒有關注班級兒童的具體生活閱歷,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受到影響。例如,教材中有關冰的體積和水的體積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講并不熟悉,若教師順著教材思路講解,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受阻。
2.2.2 教師忽略兒童的認知水平。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按照自己的思維發展和知識學習的邏輯,逐步完成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但一些教師使用的生活素材只站在成人角度,未關注兒童的學習需求。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加減法時,教師直接拿出生活中郵票的案例,帶領學生學習計算規則。但一些學生并沒有真正見過郵票,導致在課堂學習時出現其他想象,無法集中注意力。
2.3.1 導入環節應用生活素材過于復雜。符合學生興趣愛好、年齡特征的生活素材能夠幫助學生及時調整上課狀態,吸引學生注意力。但若生活素材過于復雜,會不利于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為此,教師要注意探尋比較直觀的,具有兒童性的生活素材。但一些教師認為,所有的生活素材只要與數學有關,都可拿來使用。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多邊形的面積》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用農民劃分田地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但學生對農民種田并不了解,一些學生也會產生其他疑問,導致教師在控制紀律上花費較多時間,這樣的導入并不能稱之為有效的課堂導入。
2.3.2 探究環節使用生活素材較少。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不僅要理解定義概念,同時也要在具體的案例中進行應用,強化對知識的鞏固。一些教師過分重視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卻并沒有融合生活案例,導致學生依舊認為數學是枯燥的,是無趣的。還有一些教師并未對教材內容深度挖掘,直接按照教材的編排特點為學生講解,例如乘法分配律學習時,教師只按教材內容講解,并未向學生展示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學生雖然能夠使用乘法分配律正確計算,但卻并不了解乘法分配律的真正應用意義。
2.3.3 在作業設計中缺少生活素材的融入。理論與實踐互相結合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之后,要在作業中有所實踐。但依舊有一些小學數學教師并未對國家頒發的各類先進教育理念,如雙減政策等正確解讀,也并未在作業設計中融入生活元素。學生依舊采用做題式的形式完成家庭作業,教育生活化思想也并未有效滲透。例如,在為學生講解完百分數的應用之后,教師布置的作業以課堂練習或教材課后習題為主,并沒有設計一些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數或用百分數記錄生活信息等的作業,這樣一來,也會阻礙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師要對各類生活素材具有較高的敏銳度和較高的提取能力。在學生學習數學的整個階段,有意識的加入生活素材,使學生豐富學習體驗,積累更多知識經驗。
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生活化的素材應用需要教師以創設生活化的教學場景為基礎,不斷地激發小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一方面需要結合生活化的素材來引導小學生從日常生活為出發點,結合數學教學的內容來選擇一些小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場景來開展創意化的數學教學工作,這樣一來,既能夠提高小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興趣,也能夠顯著地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小學生學習加法這一運算法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構建生活化的場景,以小學生在超市中購買水果為例,讓小學生回答媽媽在超市中買了五個蘋果和三個桃子,這總共有幾個水果。這種生活化的場景能夠幫助小學生將日常的生活與數學知識相結合,也能夠幫助小學生快速地掌握數學知識和生活場景相結合的基礎能力。另一方面,在生活化的場景構建過程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拓展生活素材,尤其是與小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素材,也需要結合數學課堂知識豐富生活場景,這樣在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小學生便能夠下意識地應用數學知識,從而促進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培養。
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各種各樣的習題層出不窮,這些習題中蘊含的數學知識也十分豐富,教師為了保障教學效果,需要在生活素材的應用過程中主動向小學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思考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探究能力,從而不斷地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常見的數學知識來幫助小學生全面掌握數學知識的運用價值,不斷地強化小學生有效培養的方式來督促小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問題引導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不斷地提高小學生參與生活的積極性,讓小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來進行自主探索,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問題的分享和主動探究,這樣一來小學生能夠在互動過程中掌握更加豐富的數學知識,同時還能夠獲得更多地數學思維,實現小學數學問題引導效果的有效提升,進一步強化小學生思考問題和自主探究問題的基礎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存在教學主體單一以及教學模式僵化的基礎問題無法適應當前的素質教育,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化素材的拓展延伸來強化小學生的知識理解,教師在運用生活素材的過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中的生活化元素,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生活建立有機聯系,以案例教學的方式來激發小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有目標地對案例進行加工提煉,實現數學知識向實際生活的有效回歸;另一方面,生活化素材的挖掘也離不開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引導,教師在引導學生加強知識理解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小學數學教材的基礎構成進行生活化的創設,讓小學生在自主挖掘生活素材的過程中增強自主探究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調動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夠讓小學生充分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加深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內在價值的有效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結合面積教學這一內容將生活化的數學知識與小學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聯系,讓小學生感受一下生活中常見的課桌、課本以及鉛筆盒的物體的面積大小,然后用肉眼可見的比較來判斷面積,這樣在比較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的引入面積這一概念,并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充分的掌握面積的性質,從而在實際生活中增強小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新課程標準引導小的小學數學課堂不僅僅注重對學生數學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引導小學生以理解的方式來實現知識能力的有效升華,在這一要求下,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逐漸延伸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小學生的生活體驗,提高小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學習興趣,將生活素材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增強小學生生活體驗的方式來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意識,從而使得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有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小學生將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形成有機聯系。主動發現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意思。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切實有效地增強小學生的生活體驗來培養小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既實現了生活素材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也能夠讓小學生通過切身處地感受來增長數學見識,鍛煉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小學生數學意識的一個重要實踐方式。
隨著新課改在小學教學體系中的逐漸深入,數學教育實踐化已經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仍然采用灌輸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學主體來發揮作用,學生只能夠被動的接受知識,在數學課堂上也無法參與到教學工作中去,這就導致小學生在數學學習完成以后只能夠參加應試考試,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而生活化素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改善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生活實踐教學活動的方式,引導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遷移轉化,有效地提高學習的實效性。與此同時,生活化的實踐活動還能夠確保小學生的全員參與,讓小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和高效的學習狀態來開展學習,這樣既實現了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創新,在傳授小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引導小學生更好地開展教學實踐工作,是確保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的一個重要方式。例如教師在開展長方形的面積教學時,可以在向小學生講解完面積計算方法以后讓小學生以生活實踐的方式來鞏固面積的計算公式,讓小學生幫助教師測量教室的面積,課桌的面積以及書本的面積等,教師還可以以需要購買課本書皮為例,讓小學生算一算需要多大面積的彩紙,這樣在引導小學生進行自主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幫助小學生有效地鞏固課堂知識,從而實現數學知識的有效遷移轉化。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日常所見的生活素材來開展教學工作,強化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引導小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來增強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提升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強化數學學科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