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夏俊



[摘要] 當下,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時有發生。本研究基于生態系統觀,以“系統規劃、按需設計的課程設計,分層開發、全員預防的課程內容,立體構建、多元實施的課程實施”為思路,構建了“學生—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以期有效提升學校的心理危機預防效能,著重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危機應對技能。
[關鍵詞] 初中生;心理危機;心理健康;預防性課程;課程開發
從心理危機干預的規律上看,青少年作為消極體驗易感人群,心理比較敏感脆弱。近年來,學生心理問題頻發,學生心理危機事件明顯上升。如何做好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與關懷,是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難題。有效的危機反應根植于預防,完整而系統的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應以心理危機發生前的預防和準備作為起點。
從目前學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實施來看,主要是一種基于問題模式的干預,更多聚焦緩解或消除學生產生的心理危機癥狀,重視學生心理危機發生后的干預,缺乏對危機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進行關注,從而在源頭上進行預防。同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22年修訂)》中也明確要求,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因此,構建預防為主的危機干預體系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主渠道和重要抓手,學校心理健康課程的著眼點是服務于全體學生。
一、課程設計:系統規劃,按需設計
生態系統論將正在成長中的個體看作與周圍其他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復雜關系系統,從已發生的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綜合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背后既有學生個人的因素,也有家庭和學校的因素。因此,在構建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時,我們將學生、家長和教師均作為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對象。
為使課程的設計更加契合學生的需要,我們在參考白玉萍、李靖怡研究的相關問卷內容基礎上,自編了“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需求調查問卷”,問卷的Cronbachs α一致性系數為0.85,符合心理測量學要求。在全校每個年級隨機抽取兩個班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270名,其中男生144名(53.3%),女生126名(46.7%),整個問卷調查均通過計算機網絡團體施測,數據回收后通過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本次調查收回有效問卷261份,有效問卷數96.7%。本次調查的主要結論:90%的學生希望得到家長和老師的引導與支持,從而提升自身的心理韌性,掌握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
基于此,本研究將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與課程設計相結合,面向學生、教師和家長開展。其中,學生是課程的主體,教師發揮引導的作用,家長為學生提供支持。
二、課程內容:分層開發,全員預防
歸納劉學蘭、曹鳳蓮等學者對青少年心理危機原因分析的研究發現,造成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原因有:
(1)學習因素,如重大考試失敗,面臨中考的壓力等;(2)人際因素,同學關系矛盾、師生關系或親子關系沖突、異性關系受挫等;(3)生活事件,負性生活事件觸發的焦慮、抑郁等情緒。因此,在設計課程內容時,我們將觸發學生的危機源分為學習適應、生活適應、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異性關系這六個方面。針對學生、家長和教師,分別設計了不同的課程內容。
在設計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內容時,以學生、家長和教師三個不同層面的對象為經,以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6大危機源為緯,有的放矢地選擇課程主題,在每一課的設計中融入相關聯的預防因子。例如,在“情緒鑰匙”這一課中,通過活動體驗、案例討論和自我分析,培養學生運用情緒ABC理論管理自身的情緒,從而實現“情緒調節”這一預防因子的目標達成。面向學生的預防因子為情緒調節、家庭支持、人際協助等,面向家長和教師的預防因子為積極溝通、積極認知和積極行動,將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貫穿始終。最終通過經緯交織,面向學生、家長和教師,分別形成“聚焦一個課程主題,針對一個危機源,融入一個預防因子”的課程結構。
1.面向學生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內容
心理危機的產生主要表現在認知、行為和情緒應對上,因此我們將面向學生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的目標聚焦在認知、行為和情感三個方面,并以此設計課程內容,提升學生心理自主自助的意識和技能(如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確定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主題的基礎上,按照“認知、行為、情感”的三維目標建構每一課的學習目標,為每一課的教學和評價提供了指引。而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按照心理活動課普遍的四階段模式“團體暖身、團體轉換、團體工作、團體結束”進行結構化設計,每一個環節聚焦一個主要活動,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保障輔導目標最終有效達成。
2.面向教師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內容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全體教師都要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們面向教師開設了如下表2所示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內容。
在面向教師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中,我們主要選擇了三大主題,涉及學會異常行為和情緒的識別、了解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的程序、學生心理問題預警和預防能力的提升。每一主題的課程內容既有理論講解,又有實操演練,能夠提升培訓的實效性。授課專家團隊主要由來自校內外的心理專家和名班主任組成,有力地保障教師的質量和成效。
3.面向家長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內容
2020年以來,疫情防控下的居家學習讓親子相處的時間增多,可是親子問題仍然高發,也成為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后疫情時代,無論是班主任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還是心理教師在處理學生心理危機事件中,都發現親子問題越來越成為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觸發點和矛盾點。因此,在設計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中,面向家長開設相關課程是非常必要的,家長課程內容具體如表3所示。
在設計面向家長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時,我們設計了四個主題的課程內容,涉及了解常見的心理危機類型、為孩子應對危機提供幫助和掌握親子溝通的有效方法。每一個主題的內容按照“理論+實踐”的模式進行設計,通過校內外心理專家的講授,有效提升家長的親子溝通能力和危機識別能力。
三、課程實施:立體構建,多元實施
本課程主要根據課程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實施方法,總的實施原則為立體構建,多元實施。面向教師主要采用校本研訓的方式,每學期規劃好相應課程主題,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培訓。面向學生主要采用校本課程的方式,我校一直以來面向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校本課程,將相關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內容有機融入心理課程,并予以實施。面向家長主要采用家長講座的形式,依托學校的家長學校,對全體家長進行相關的知識普及。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面向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危機預防性課程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聯系的,以此產生協同預防的效果。比如,每學期 9月,新生入校后的一個月內,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會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并將學生的結果反饋給班主任參考,但多數班主任反映自己無法有效判斷哪些學生有真正的心理問題,哪些學生只存在應激性的問題。為提升班主任的學生心理問題識別能力,學校專門安排“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校本培訓,由學校心理專職講師主講,以講座和案例研討的形式開展,從而提升了篩選心理危機學生的精準度,避免誤傷和漏篩。同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中心邀請外校心理專家面向家長開展“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點”專題講座,讓家長科學地了解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常見的生理、心理變化,學會運用心理學的視角去理解孩子某些“不正?!钡男袨?,從而避免因不良的教養方式而激化孩子的問題。此外,學校還面向有進一步學習需求的家長,開設專題父母課程,幫助家長系統性學習和孩子的溝通技巧和方法。最后,學校的心理老師在心理健康校本課程上,面向七年級學生開設“情緒鑰匙”心理輔導課,幫助學生認識進入初中后自身情緒的變化,學會運用情緒ABC理論去調節自身的情緒,并以案例討論的形式對焦慮和抑郁等情緒進行認知調節。同時,對已經篩選出的潛在心理危機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實現有效干預。
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危機干預領導小組的作用,進行跨部門聯動,依托教科處開展教師校本研修,依托教務處開發心理課程,依托政教處開設家長課堂等,從而為課程的落地和實施提供組織架構支撐和相關軟硬件設施保障。
[參考文獻]
[1]白玉萍,王愛芬.重大危機事件后學校心理干預:需求與運作的矛盾及解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34).
[2]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操作實務[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7.
[3]李靖怡. 小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性干預課程設計[D].沈陽:沈陽大學,2020.
[4]曹鳳蓮.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J].江蘇教育,2018(80).
[5]劉學蘭.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心理危機的成因及干預[J].現代教育論叢,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