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小學數學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然而,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死記硬背和單一的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同時,學生難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解決以上問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文章基于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思考以及實踐,提出了激趣促學、敢棄善取的教學理念,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思考;實踐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和教學技術的進步,小學數學教學日益受到關注。小學數學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而且是培養其邏輯思維、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滿足現代學生學習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師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實踐策略引導學生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綜合素質。文章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的數學教材為例,對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問題進行了研究。
1?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意義
1.1奠定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至關重要。有效的教學能夠確保學生在運算技能以及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這些基礎不僅是學生未來學習更高級數學知識的前提,而且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通過構建數學知識體系,學生可以更自信地迎接未來更復雜的數學學習。
1.2培養邏輯思維
數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的發展。解決數學問題需要精確的推理和明確的步驟,這可以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思路清晰。這些思維技能不僅在數學學科中有用,而且在其他學科和現實生活中也會產生影響,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復雜情境,做出明智決策。
1.3激發興趣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入有趣的數學游戲、實際案例以及趣味性的問題,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他們的學習動力。這樣的教學環境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愉快。
1.4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在課堂上引入各種數學問題,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這種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不僅有助于學生在數學領域的發展,而且提升了他們解決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
1.5激活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找多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因為鼓勵學生思考不同的解決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擁有創新能力可以讓學生在面對新問題時更有信心,并找到解決方案。
1.6促進實際應用
有效的數學教學注重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學生將體會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購物到量測和圖形設計等,都需要數學的支持。這種實際應用意識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的實用性。
2?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面臨的困境
2.1大班授課的挑戰
小學數學教學通常面對的是龐大的班級規模,導致教師難以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個體差異。在人數眾多的班級中,教師很難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困難,也無法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反饋。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也會受到限制,學生的提問和討論時間有限,這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2.2課程壓縮和內容繁雜
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眾多且涉及廣泛,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對大量的知識點的講解。因此,教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應付考試,卻缺乏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
2.3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不足
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往往不高,他們可能認為數學知識枯燥難懂,難以將其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這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抵觸情緒,缺乏主動參與和探索的動力。他們只是機械地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缺乏對數學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興趣。
2.4評價體系的制約
當前的小學數學評價體系只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應用,而忽視了學生的思考過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筆試評價方式難以全面評估學生的數學素養,無法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發展。這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從而影響了學生綜合數學能力的提升。
2.5缺乏個性化教學
在大班授課的情況下,教師難以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風格和學習興趣都可能不同,但教師往往只能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和節奏。這導致一些學生無法跟上進度,而另一些學生則感到學習過于簡單和乏味,從而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和積極性。
3? ?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措施
3.1精心備課,有效結合教材
在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中,精心備課扮演著關鍵角色。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學目標,并為每節課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這不僅僅涉及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還包括如何運用生動的例子和實際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更加具體可感,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在備課過程中,教師應尋找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如圖表、模型、實物等,以多樣的教具來豐富課堂教學。這種多樣性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讓他們更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教師引入互動元素,可以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思考如何讓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如何適應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如何創造豐富多樣的教學環境,可以為小學數學教學注入更多活力,使學生在愉悅中獲得更深刻的學習體驗。
3.2積極轉變教學觀念,促進師生互動
傳統的單向授課模式已不再適合當今小學數學教學。教師需要擁抱變革,從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為中心。這意味著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提問,引導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引入小組合作、設置討論環節等方法,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促進他們彼此討論與學習,進一步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他們不僅要解答學生的疑問,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互動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積極參與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將教學觀念由傳統的單向傳授知識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式教學,以更好地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3明確教學目標,因材施教
在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中,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的核心所在。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科素養等因素,以確保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有助于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契合,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每個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這意味著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那些掌握較快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拓展性的學習內容,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掌握較慢的學生,教師需要耐心引導,為其提供更多的練習和輔導,確保他們能夠跟上課程進度。教師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且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3.4巧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熱情
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具、教學軟件等資源,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以圖像、動畫等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設計互動性強的課堂活動,如數學游戲、線上練習等,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提升其學習效果。例如,在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一課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展示,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以圖像、動畫等形式呈現給學生。
3.5創新教學評價,多維度提升學生的能力
傳統的評價方法往往無法充分反映學生的綜合數學素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探索創新的評價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傳統的定期考試外,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發展情況。參與課堂討論,學生不僅可以展示他們的數學思維,而且能夠從他人的觀點中獲取新的見解。這種互動性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項目作業是另一種有意義的評價方式。教師給學生設計實際問題,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3.6組織實踐活動,培養知識運用能力
將數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目標之一。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如數學建模、測量實驗等,讓學生親身參與,并將抽象的概念與實際問題相結合。通過實際操作,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而且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的有效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從奠定基礎到培養邏輯思維,再到激發興趣和激活創新思維,每個方面都在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有效教學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其解決問題和實際應用的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創新思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持續思考并積極實踐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在數學領域有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小環.論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15):123-125.
[2]杜虎正.淺析“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5):41-42.
[3]莊偉.激趣促學 敢棄善取: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數學教學通訊,2014(22):29-30.
[4]馬錦繡.新課標理念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2022(7):20-21.
[5]馮營營.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年會論文集(上),2021:1252-1254.
[6]孫明麗.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會論文集(七),2021:1075-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