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鳴
摘要:轉隸改制以來,消防救援隊伍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隊伍的主力軍,擔負著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隱患、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職責與使命。其中水域救援是消防救援隊伍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基層消防站來說,如何在完成轄區滅火作戰行動的同時,成功處置各項水域救援任務,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通過調查研究、實踐分析等方式,結合水域救援任務特點和基層消防站實際,研究探索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力量的建設方法,分析了當前基層水域救援隊伍建設現狀,就如何提升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實戰能力提供一些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水域救援;基層消防站;訓練;裝備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水域災害事故多發、頻發,基層消防站面臨的水域救援任務也逐漸增多。轉隸改制以來,各地根據不同的水域災害類型,成立了省、市級水域救援專業救援隊伍,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水域救援技術,強化水域救援裝備建設,有效提升了隊伍水域救援能力。但水域救援與其他災害類型的救援任務相比更具時效性,第一到場的基層消防站如果能夠迅速、高效開展行動,救援成功率將得到極大提升。因此,強化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能力是成功處置水域救援任務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水域救援行動分類
水域救援是指人員在水域(冰域)中生命受到嚴重威脅或重要場所、建筑物受到水流破壞、不可抗力造成的意外災害等,如不及時施救將會造成人員傷亡或重大財產損失所采取的救援行動。按照救援類型可分為水面救援、冰面救援、潛水救援。按照救援環境可分為靜水救援、激流救援、潛水救援、冰域救援、沼澤救援[1]。作為基層消防站接觸更多的救援類型是冰面救援以及水面救援中的靜水或激流救援。常規執勤隊站內的水域裝備也是針對上述災害類型而配備。
二、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相關概況
(一)基層消防站人員概況
據統計,2022年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共接報處置警情任務209.2萬起,共計出動消防救援人員2247.2萬人次、消防車401.3萬輛次,平均每天接報處置警情5731起,平均每15秒鐘就處置一起突發警情[2]。相較于繁重的滅火救援任務,基層消防站的人員配備可謂是捉襟見肘。以筆者所在支隊為例,除特勤消防站外,其余隊站人數均不足30人,部分三類消防站國家隊消防救援人員僅為10人左右。為滿足執勤戰備需要,支隊大量招收合同制消防員、政府專職消防員充實到一線,參與滅火救援行動。但合同制消防員培訓周期長、流動性大,部分人員剛過培訓期,便因福利待遇、休息休假等諸多原因申請離職。留下的人員一般實行二班或三班輪休政策,執勤值守時間不固定,難以開展業務理論學習,實戰能力提升緩慢。
國家消防救援隊伍在轉改后,由現役體制向職業化發展,消防員不再是軍人身份,而是一種光榮的職業。職業化的優點不勝枚舉,弊端也很明顯[3]。在職業化的初期,新招錄的消防員數量有限,且需要一個培訓周期才能參與執勤戰備。隨著職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消防員將步入婚姻殿堂,基層消防站已婚人員比例也會逐步加大。以筆者所在支隊為例,基層隊站已婚人員占比平均值為23.4%,個別隊站已婚人員占比高達45.8%,如此高比例的已婚率,在節假日結婚人員休息時,執勤戰備實力必將受到影響[4]。
(二)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訓練情況
1.任務繁多,訓練時間難以保障
面對災情,救援人員既然已經到場,勢必要開展救援行動,這就要求基層消防員具備處置特種災害事故的基本能力,因此各類災害事故的業務理論學習與實操訓練對于基層消防站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5]。
在眾多訓練任務的情況下,留給基層消防站進行水域救援訓練的時間可謂是少之又少。近些年,雖然全國各地陸續開展了多種類型的水域救援培訓,使得部分消防救援人員掌握了水域救援的基本戰術技巧,并取得了相應的資格證書,但參加培訓的人員畢竟是少數,且很多人員在培訓結束后,所學的知識與技能便因缺少時間、崗位調整等諸多原因被束之高閣、再無用武之地。
2.基礎薄弱,專項訓練難以開展
開展水域救援訓練的前提是參訓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游泳能力。目前,通用的標準要求參訓者在6分鐘內游完200米。以筆者所在支隊為樣本,基層消防員能夠符合標準的人數比例不足35%,其中大部分為水域專業隊成員,其他消防站的人員寥寥無幾。要想提升游泳技能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專業的指導及大量的訓練作為基礎。因此,除水域專業隊外,其他消防站很難開展專項水域救援訓練。
3.場地有限,訓練成效不明顯
北方的水域救援訓練場地內設施并不健全,且大部分城市并未設置專業訓練場地,專業隊人員也只能依靠天然的河流、水域開展訓練。自然環境下的訓練受氣候、場地等諸多因素影響,難以取得良好效果,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最好的訓練場地是能夠模擬激流、海洋、靜水等自然條件環境,人工設置微笑流、翻滾流等7種以上急流情況并能保證訓練安全的綜合性訓練場所。放眼全國,僅有山東、云南幾個省市建有這樣專業的水域救援訓練場地,且多用于承擔全國性的水域培訓、演練任務,基層隊站的水域救援訓練依舊無法在專業的場地上開展,訓練效果難以達到預期。
(三)基層消防站水域裝備情況
1.器材裝備單一,人裝融合度不高
目前,大多數基層消防站配備裝備的主要作用是應對城市火災及救援現場,水域救援裝備僅配備了救生圈、充氣式救生衣、繩索拋投器等基本器材,實戰救援能力有限。部分消防站雖然配備了激流救生衣、水域救援服、動力橡皮艇、沖鋒舟等救援裝備,卻因訓練時間和場地有限,大部分消防員不能熟練掌握裝備性能,無法實現人裝融合,難以發揮裝備器材的最大效能。
2.備用器材不足,通信裝備短缺
以急流救援為例,按照器材配備標準,水域頭盔、割繩刀、高音哨等個人防護10件套必須按人員個數配備齊全,且每件裝備都需要按照1∶1的比例做好備份。除水域救援專業隊外,基層消防站器材配備很難達到標準要求。大型水域災害事故多發生在寬闊的河流或地勢低洼的鄉村,因事故地偏遠且多伴有雨水雷暴天氣,消防站常備的通信電臺難以滿足實戰需求,能配備防水電臺的基層消防站寥寥無幾,而搭建新的通信網絡又需要時間,所以在災害事故發生后如何快速保障基層消防站的通信暢通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資金投入有限,使用頻次不高
專業的水域救援裝備因材質工藝等原因售價不菲,如一件加拿大馬斯托“指揮官”冰面救援服,在網上標價為44000元,一整套4人冰面救援小組套裝的售價更是高達40余萬元,基層消防站難以配備如此昂貴的裝備。因水域、冰面救援在基層消防站出動任務中的比例不高,裝備器材使用頻率較低,投入高額的采購費用,實效卻不高,所以很多單位會選擇采購水槍、水帶等常用裝備,減少水域救援裝備的資金投入,導致基層消防站的水域救援裝備單一老化,實戰救援能力大打折扣。
三、提升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能力的建議
(一)配齊人員力量
組織站內有游泳基礎的人員,成立水域救援專班,結合轄區水域特點,有計劃開展水域救援訓練。針對轄區水域特點,制定有計劃的水域救援訓練計劃。這個計劃應該根據當地水域類型、水流情況、救援場景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通過針對性訓練,消防人員能夠熟悉并適應各種水域環境,并掌握相應的救援技巧和策略。專班人員日常訓練應以游泳、繩索等基礎水域訓練科目為主,在保障充足的訓練時間前提下,強化基礎技能訓練,培育基層消防站專業的水域救援力量。在訓練中,除了強調技能掌握外,還應注重團隊協作和應急反應能力的培養。消防人員需要明確在水域救援中的角色分工,配合其他隊員進行救援行動,并在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做出正確判斷和決策。
(二)夯實理論基礎
首先,應聘請當地水利部門專家,深入基層消防站講解地理、水文基礎知識,使基層指戰員可以從源頭了解水域災害事故的起因及規律,并教育引導大家尋找積極有效的處置應對辦法。其次,要組織基層消防站指戰員到專業的培訓機構或國際認可的激流救援訓練組織、潛水訓練國際組織參與培訓,接受考核并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回到支隊后,充分利用“水域救援小課堂”“水域知識大講堂”等形式,開展理論知識授課,從“紙上談兵”開始,提升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能力。
(三)聚焦實戰演練
水域救援事故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洪澇災害救援、孤島救援、溺水救援、城市內澇救援等多種情況,想要成功處置各類災害事故,需要大量的實戰救援經驗。作為第一到場處置的轄區消防站,必須強化實戰訓練。站內的水域救援專班要在做好游泳、繩索等基礎訓練科目的前提下,全面開展個人救援、間接救援、舟艇救援等實戰科目訓練。充分利用好自然環境或專業訓練場地,在激流、靜水、海浪等多種水域情況中開展訓練,確保專班人員能夠掌握應對各種水域災害類型的技巧與方法。此外,夜間救援訓練對于基層消防站的水域救援能力提升至關重要。通過模擬真實場景、提高能見度管理、尋找和定位被困人員、水域導航和方向感訓練、團隊協作和溝通以及夜間裝備和安全措施等方面的訓練,消防人員能夠在低能見度和復雜環境下熟悉救援操作流程,掌握特殊裝備的使用技巧,培養應對夜間救援挑戰的能力。
(四)加大裝備投入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精良的裝備,何談強悍的戰斗力。器材裝備的投入是隊伍形成戰斗力的前提。目前,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裝備配置水平普遍較低,應加大裝備器材的資金投入,健全裝備體系、完善裝備種類。基層消防站的水域救援專班應配齊水域救援頭盔、PFD救生衣、干式、濕式水域救援服、水域救援靴、水域救援手套、拋繩包、牛尾繩、割繩刀等水域救援單兵裝備。有條件的隊站可以按基礎類、輔救類、通信類、船艇類、系統類、特種類共6類配備水域救援團隊裝備,進一步強化水域救援能力。與此同時,應當建立系統的裝備維保體系,全面提升基層指戰員對裝備器材的使用、養護能力,更好滿足實戰化訓練和水域救援任務的需求,確保在救援現場發揮實效。
(五)建設訓練基地
各地應因地制宜建設專業的水域救援訓練場地,根據轄區不同的水域情況在具有代表性且與災害事故相近的激流、深水、沉船、落水等區域設置訓練基地。或者按照災害類別進行建設,訓練場地可以模擬溺水、洪澇災害、城市內澇、孤島救援等不同災害現場開展訓練,達到以練促訓、以練為戰的目的。也可以將水域救援人員按照個人能力水平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等不同層次,再依據人員類別建設訓練場地。不同救援素質的救援人員進入不同層次的訓練基地接受訓練,每個級別只有完成考核后才能夠進入到下一級。上一級人員若日常考核不合格,也需要降到下一級場地重新開始訓練。
(六)推進社會聯動
首先,要充分借助社會力量、民間組織、現場有能力的群眾等救援力量,完善聯動救援機制,強化初期救援能力。消防站應在支隊的組織下,定期與漁政、水利、應急、轄區水域范圍內的個體商家、單位、水域救援設備科研單位、民間志愿者等展開溝通協作,確保災情發生時能夠與社會力量第一時間響應聯動,強化第一時間現場救援力量。其次,可以與高校、科研部門展開合作,開設水域救援課程,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深入基層消防站為指戰員授課,進一步強化救援專班人員水域救援理論知識和設備操作能力。
(七)強化安全意識
水域災害事故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等特點,救援人員在開展救援行動時始終處于危險環境中,因此提升風險防范意識是有效保證救援人員及被困者安全的前提之一。首先,要樹牢“一百減一等于零”的安全底線思維。基層消防站應積極開展水域救援事故案例學習,深刻剖析事故原因,汲取事故教訓,常態化開展水域救援安全思想教育,讓安全意識深植于指戰員心中。救援人員要嚴格執行水域救援“五個決不允許”“十五項基本原則”等規范性準則,在救援過程中始終將安全放在首位,保證救援行動可以有序、高效、順利開展。其次,要緊抓救援關鍵環節。救援行動開始前,必須對救援環境進行全面評估,合理設置安全員、緊急救助小組等應急處置力量。救援人員不得盲目開展行動,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所有人員要嚴格按照預先制定的避險措施快速撤離危險區域。
結語
水域救援行動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作為第一到場的處置力量,基層消防站的水域救援能力水平將直接影響救援行動的結果。因此,強化基層消防站水域救援實戰能力,不僅可以快捷、高效完成水域救援任務,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也是新形勢下黨和人民對消防救援隊伍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邵薇.消防水域救援培訓體系研究[J].中國應急救援,2023(02):10-14.
[2]馬錦琨.消防救援隊伍面向水域救援的效能提升策略[J].水上安全,2023(02):125-127.
[3]孫超偉.消防救援隊伍水域救援技術研究[J].今日消防,2023,8(02):38-40.
[4]王超.消防救援隊伍水域救援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今日消防,2023,8(02):115-117.
[5]姜學鵬,王美娜,莢旭東,等.城市沿江水上消防站選址研究[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3,4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