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睿
【摘要】“合作學習”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表達,而且有利于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對癥下藥消解合作學習中的“邊緣化”現狀,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整體效率,使得在數學的合作學習中人人都參與.文章通過對“邊緣人”現象及成因進行分析,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轉變數學合作學習中三類“邊緣人”的路徑.
【關鍵詞】邊緣人;合作學習;尊重差異
合作學習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大力提倡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對數學教學的過程十分重要.然而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有一小部分學生不主動交流,成為合作學習的“邊緣人”.雖然這一部分學生占比較小,但是任由他們這樣發展下去,這些學生的身心發展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學生未來乃至一生的發展.所以“邊緣人”現象不容忽視,教師應該探尋合適的路徑消解合作學習中的“邊緣化”現狀,從而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參與度.
一、聚焦數學合作學習中“邊緣化”現狀
通過觀察發現,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小組活動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小組合作的激情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積極參與交流學習,有的學生則是以一個“邊緣人”的姿態出現在小組活動中,仿佛所學的知識內容與他無關.于是筆者設計了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梳理.
(一)探尋“邊緣化”現狀
筆者以本地不同區縣的10所學校為樣本做了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二)研究“邊緣化”含義
所謂“邊緣化”顧名思義就是在集體活動中置身事外.在集體中,如果個體被單獨指派任務,責任感將會很強,并且會做出相對積極的回應.但如果這是一項需要集體完成的任務,那么團隊中每個人的責任感都將大大削弱,特別是在遇到困難或遇到責任時,就會產生置身事外、漠不關心的人,也就是邊緣人.
而合作學習中的“邊緣化”現象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行為上置身事外或者不進行探究學習、交流的情況;二是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思維上不主動進行學習思考或者是在思考與合作探究內容無關的內容.
二、探究數學合作學習中“邊緣人”的成因
根據學生的表現形式,筆者將其分為以下3類.
(一)“沉默寡言型”邊緣人
這種“邊緣人”在合作學習時總是沉默不語,只聽不說.
1.缺乏自信心
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不善于表達和交流,缺乏勇氣與自信.因而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不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自己的看法已經被別人先表達了的情況下.
2.存在畏懼心
有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從而導致其在交流合作中處于被動地位.有的學生在學習數學之初,由于理解能力跟不上,所以就產生了畏懼心理.這類學生一般都害怕困難并且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薄弱,受到挫折以后很容易產生緊張、不安、焦慮的負面情緒.
3.具有惰性心
夸美紐斯說過“惰性是獲得一切美好事情的障礙.”惰性心理是一種不求上進的不良心理狀態,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很容易產生這種心理.
(二)“冷眼旁觀型”邊緣人
這類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所需要討論的問題、知識,故常以一種高姿態冷眼旁觀別人的學習情況或者忙著自學后面更難的知識.
1.學有余力
這類學生通常有著較好的學習基礎,他們已經提前掌握了需要學習的知識和內容,而且已經明白了合作學習需要探索的規律和結果,所以他們覺得沒有再和同學一起交流探索學習的必要了.
2.驕傲自負
現在的小學生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樣類型的學生在學校成績優異,沒有受到過打擊和挫折,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他們只看到自己的優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過分的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他們會不屑參與討論交流.
3.責任欠缺
當代小學生存在明顯的責任感欠缺現象,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還未完全從幼兒的角色中轉變過來.雖然他們有時也表現出一點點的學習責任感,但是僅僅是機械地反映教師、家長的要求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內化,尤其是在學習活動中表現最為明顯.
比如,在完成家庭作業的方面,很多學生從不主動檢查作業,甚至還有一些學生依賴于家長的監督或陪讀.他們缺乏作為學生的責任感,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也沒有幫助同學的思想意識.
(三)“調皮搗亂型”邊緣人
這類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會趁機講一些與課堂學習無關的話題或者做小動作、自己玩耍等.
1.表現欲望強烈
其實這類學生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學生過分的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集體榮譽感及大局觀;另一種是學生平時不容易被認可,所以他們的內心極度渴望被關注,渴望成為同學們目光追逐的焦點.
2.自控能力欠佳
這類學生因為年紀較小,常常難以用意志控制自己的行為.同樣地,在合作學習的時候他們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有時候甚至會帶動組內的其他成員一起玩耍或者進行與學習內容無關的交流.
三、探尋轉變數學合作學習中“邊緣人”的路徑
(一)“沉默寡言型”邊緣人的轉型對策
1.預支信任,重塑自我認識
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中對學生寄予一定的期望和信任,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及狀態,多預支一些肯定和鼓勵性的評價.
例如:筆者在一次教學活動中拋出一個較難的問題后,通過“我相信一定有小朋友能通過合作學習打敗這個難題的”這類的引導性語言預支對學生的信任,肯定他們的能力,樹立起他們的自信心.從課堂的反饋結果上可以看出此方法較有成效.
分析:學生在受到激勵,感受到教師的信任后,會產生內在的自我激勵情緒,并且能打破他們心中對于難題的畏懼心理,變得更加自信.
2.創造機會,提高勇氣
教師需要多為這類“邊緣人”創造表現的機會.在小組交流匯報的過程中,多給這些缺乏勇氣與自信的學生表現的機會.
例如:筆者在某次組織學生進行小組間交流匯報時,有一個小組遲遲推選不出發言人,筆者觀察該小組內平時踴躍發言的學生這次都低下了頭,只有一個平時常作默不作聲的學生A抬頭與筆者對視.于是筆者決定給她個機會,她有些猶豫地站了起來,小聲的發言.在她發言結束后,不僅她們組的組員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而且其他小組的學生也對她刮目相看.
分析:學生A對于討論的內容是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膽怯,不敢發言,這個時候她需要的只是一個機會.筆者在這里起到了推手的作用,給學生創造了這種“不得不說”的機會.
3.允許犯錯,克服畏懼心理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滲透并改變學生以往的觀念,允許他們犯錯,給予他們改正的空間.通過鼓勵和期望的表達來幫助容易犯錯的學生打破害怕犯錯的心理枷鎖.也可以安排外向的同學主動找他們玩耍和學習.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慢慢的大膽起來,敢于在小組合作中溝通交流.
4.體驗成功,激活學習動機
教師在教學中,會不知不覺地忽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從而衍生出為了追求成績而設置過難的數學問題的行為.實驗證明,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出發引出數學問題,不僅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從而激發出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有效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認識兩位數”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猜數游戲”環節,即一個人在卡片上寫下一個數,擋住讓同桌進行猜測.
分析:這種簡單的小游戲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又容易讓學生體驗簡單的小成功,使得他們學習后續的知識時依然飽含熱情與激情.
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可以讓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一些基礎簡單的任務,比如記錄數據,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并不是完全的一無是處,讓他們在合作學習中慢慢意識到自己也是這個小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己也是有任務的,讓學困生也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二)“冷眼旁觀型”邊緣人的轉型對策
1.感受失敗,消除驕傲自滿
這種類型的學生往往很自負,要使這部分學生愿意與同學合作學習,必須讓他們認識到別的同學的長處,明白“尺有所長,寸有所短”.
例如:筆者的班級里有一個學生B,雖然只是一年級,但是卻連三年級的知識都已經掌握了.于是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他很少參加與同學的合作學習過程,只顧獨自看書做題.有一次在討論“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時,筆者特意讓學生B先說說自己的方法,學生B說了“相加算減”的方法,而其他小組居然結合以前學習過的加法又得出了“湊十法”“平十法”“珠心算法”等不同的計算方法.這使得聰明的他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于是他便開始主動參與小組討論.
分析:教師有效構建學生的“空杯心態”,幫助學生消除自滿的心理狀態.第一,教會學生每日自省,反思自己,重新認識自我;第二,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的境界,不能讓其止步于“知之”,而是要“好之”,進而“樂之”;第三,讓這類學生感受失敗,意識到學無止境,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互相幫助,體會助人樂趣
教師要讓這類學生體會到幫助別人學習、探索規律的樂趣.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常常將這些學生輪換著安排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學生向他們請教,在幫助他人的同時,這些邊緣人也慢慢地成了積極的參與者.
3.分層提問,采取因材施教
教師設計問題時可以適當分層,鼓勵學生突破更高的層次并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師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可以設計:①說出教師手里的物體是什么圖形;②(物體有序擺放),說一說從左邊數第幾個是圓柱體,從右邊數第幾個和第幾個是正方體.
分析:以上兩道練習題雖然用到了同樣的學習工具,但是兩道題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第②題的要求和難度比第①題更高一些.讓學生進行不同的層次和角度的練習活動,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以及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
(三)“調皮搗亂型”邊緣人的轉型對策
對待這類學生,教師應該在關注他們心理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其意志力和自控能力的培養.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聚焦目光,充分給予肯定
在平時學習中多為學生創造表現的機會,并且多鼓勵.教師目光多聚焦在他們身上,不僅在學習上,而且在生活中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注與肯定.
例如:學生C平時調皮搗亂,雖然成績不理想,但是動手能力非常強.每次教師布置的實踐性作業都完成的很細致.筆者將學生C的作業進行展示鼓勵,讓他充分地感受到教師和同學們對他的肯定及認可.
2.培養習慣,加強自我約束
加強養成教育,即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教師在平時教學的點點滴滴中都要滲透培養好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讓學生明白作為學生的責任與義務.從而對他們開展理想教育,提高學生的自覺性和意志力.
例如:課前的3~5分鐘的常規訓練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分析:長期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在班級整體優良的氛圍中進行轉變,從外部因素的約束潛移默化轉變為內在的自我驅動約束.
結 語
在數學教學的點點滴滴中,我們都應該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態采取不同措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教師應盡可能地幫助這些合作學習中的“邊緣人”,使他們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數學基礎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從而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使得在數學的合作學習中沒有“邊緣人”,人人都是“參與者”,讓每個學生在數學課堂的合作學習中都能各盡其能,各盡其才.
【參考文獻】
[1]吳惟粵,黃志紅.中小學教材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4(02):41-44.
[2]徐玉珍.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出發重新思考教師的教學基本功[J].課程·教材·教法,2004(02):73-79.
[3]張敏強,劉曉渝.中小學課程的改革與評價考試體系的完善[J].教育研究,2003(12):62-65.
[4]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5]王秋海.數學課堂教學技能訓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錢珮玲,王嶸.對一種數學合作學習方式的介紹及反思[J].數學教育學報,2002(04):56-58.
[7]張雪明.“小組交流—合作學習”的嘗試及其實驗效果分析[J].數學教育學報,2001(0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