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震
【摘要】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在高中教育階段融合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新課標下的數學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考慮了學生的不同成長需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高中數學教學有必要也有義務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創造條件,在教材、課堂教學、探究活動、研究性學習、學科社團活動等方面為學生的未來和職業方向提供幫助和指導.
【關鍵詞】新課標;生涯規劃;數學
高中階段教育除了讓學生培養相應的學習能力和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實踐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主動發展和自我規劃的意識,因為這是未來社會人才的必備素養.開展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實施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創造了條件.新時代推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措施之一是通過學科教學加強對學生生涯規劃方面的指導.數學教學是落實新課標的主陣地,將職業生涯規劃融入數學教學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兩者融合的現實溯源
(一)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新高考改革意味著學生需要把人生選擇前置,從高二,甚至高一就開始考慮畢業后的方向.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高中這三年的時間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成為更好的自己,為最終的選擇做好準備,便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
(二)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需要
生涯規劃能力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之一.高中階段教育要讓高中生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通過學科教學滲透職業觀和終身發展的意識.
(三)區域發展的需要
本地區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珠江三角洲腹地,城市化進程推進迅速,產業結構變更快,受社會轉型、產業升級、升學壓力等多方面沖擊,年輕一代需具有較強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因此,高中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很有必要.
(四)學生成長的需要
金斯伯格的職業發展理論認為,11歲至17歲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年過渡的時期,此時人的價值觀念開始形成,有職業興趣,但不限于此,需要通過多種活動和載體對自身的能力、興趣、性格、價值觀進行探索和澄清,是生涯發展的探索時期.高中階段正是個體人格趨于成熟、完整的關鍵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此階段慢慢趨于穩定狀態,他們對職業的喜好和價值觀開始形成,此時面臨著較多的選擇,如學科選擇、專業選擇、職業規劃等生涯發展與選擇的問題.因此,此時對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效果更顯著.
(五)教師發展的需要
新課標凝練了數學學科六大核心素養,更新了教學內容,研制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進一步融合了數學學科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對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提升通識素養,包括科學、人文和信息技術素養等.提升通識素養才能進一步履行生涯規劃導師的職責,才能有效指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更好地發揮數學學科育人的作用.
(六)學科教學的需要
雖然專門的生涯教育活動課能比較系統地向學生滲透生涯發展有關的理念與方法,但在學校課時的限制下,生涯教育課可能每個星期或每兩個星期才有一節,教育效果會因時間間隔太久而大打折扣.數學學科課程是學生每天都要接觸的,因此職業生涯教育要充分利用數學學科教師的力量,在課堂中充分滲透生涯規劃的理念,促進學科教學模式的創新.
高中生個體在對自我和職業有比較清楚了解的基礎上,會初步確定自己的生涯發展方向,通過生涯選擇使自己進一步明白接受教育或學習的目的,提高教育認知,之后隨著知識技能的獲得、認知水平的提高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涯選擇,這一過程循環反復,學生需要在探索、學習、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做出調整,直到找尋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高中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探索,其實是一種對自身學習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的提高,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生活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職業生涯規劃已成為個人就業、擇業、從業和創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學科教師應鞭策學生努力學習,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潛能,幫助他們確定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評估取得的成績,找到不足之處,及時查漏補缺,抓住社會發展的機會,提升他們應對競爭的能力.
二、兩者融合策略
(一)挖掘新教材中的職業生涯教育資源,激發學生自我生涯發展意識
新人教版高中數學教材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資源,數學教師應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指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介紹和數學相關的大學專業設置和職業類別,比如相應的專業:財政學、金融學、保險、稅務、投資學、網絡經濟學、貿易經濟、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等,介紹數學知識在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巨大作用,結合數學史介紹那些人類歷史上如璀璨明珠般的顯著成就和優秀品質,幫助學生喚醒自我生涯發展意識,幫助學生掌握學業規劃與職業規劃的主要方法.下面整理了教材各個模塊涉及的職業生涯規劃內容分布與分析.

(二)在教學中運用職業生涯規劃的思想理論,加強學生的社會理解
因材施教思想、多元智能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舒伯)、特質因素理論(帕森斯和威廉姆森)、生涯發展理論(金斯伯格和薩柏)、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等理論為兩者融合提供了理論基礎與經驗啟示.如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強調個體的興趣、能力、需要、價值、人格與職業密切相關,啟示教育者引導、協助學生了解自我、探索自我的重要性.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強調自我效能感、環境支持、興趣等因素對生涯目標確立和生涯發展的重要影響,提出以開放的態度積極面對生涯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等.教師了解這些理論成果有助于在課堂教學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具體實施.
數學是自然科學之母,雖然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但在實際教學中做不到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有相應的社會職業相對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向著專業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教學模式的創新.在教學中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設計教學活動時把握數學學科融合課的課型特征.數學學科融合課的課型特征要素:(1)引入案例、選擇或設計情境,給學生帶來實際或模擬體驗;(2)總結、反思和交流體驗過程;(3)課前和課后相結合,概括提煉經驗,以拓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職業觀、職業生涯設計意識與技能等;(4)課堂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二是在教學中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引導者、建議者,而不是決定者,選擇權與決策權在學生手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發展的視角幫助學生審視當前的學習,向學生明確數學專業知識和技能是相關職業發展的必備條件,建立現在與因果的關系,從而讓學生意識到現階段的努力學習其實是為了將來的職業之路走得更寬闊;幫助學生提升學科興趣、認清學習價值、反思學習不足,明確今后的努力方向;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多鼓勵學生進行探究,追溯知識產生的過程,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給予充分肯定,讓他們體會獲得知識的快樂,為他們的學習賦能.
三是注意素材的選用,注重實效,選題要小而精,素材要有實效性,不追求大而全,要使學生的內心產生深刻的觸動,即能對學生今后的生活產生影響.比如,教師對課上一個知識點的引入或技能的講解,只有能夠促使學生從認知到情感產生改變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堅持應用,實現螺旋上升,才能將知識學習遷移到學生生涯發展的其他方面.
(三)開展數學建模活動與數學探究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探索,培養學生生涯規劃能力
建模與探究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能顯著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可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整體設計、分類指導,引導學生成立探究小組,在活動中感受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體驗收獲的喜悅,同時向學生提供理念、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啟迪與引導.如必修第一冊中的“建立函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是在學習指數函數、對數函數的基礎上,從“剛泡好的茶水大約需要放置多長時間才能達到最佳飲用口感”這個實際問題出發的,教師可指導學生組建合作團隊,開展研究活動(包括背景分析、數據收集、數據分析、選擇合適的數學模型、獲得結論等過程),撰寫研究報告,進行成果展示,開展自我評價、同學評價和教師評價.此類素材體現出時代特點和社會特點,激活了學生的先前經驗,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學習與自己的關聯性,對學生的生涯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另外,在數學建模活動與數學探究活動中給予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可以讓他們從日常實際問題的決策做起,掌握進行理智決策的技能,增強把握自己命運的自信.
(四)以數學研究性學習、數學學科社團活動為載體,增進學生生涯體驗
教師可布置研究性學習任務,利用校外資源,結合社團活動,通過調查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職業人物訪談等方式讓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或模擬情境中實習,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體驗職業角色發揮價值的過程,在知識學習和自我覺察、社會、工作之間建立起積極的聯系,在動手實踐中樹立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發展良好的個性和社會性,從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在豐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健全自身的人格,積極地自我調適,提高未來進入社會的適應能力.
結 語
總之,在新高考改革的形勢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高中數學教學的融合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形成對人生發展的清晰認識,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及自我提升與完善,為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好相應的準備.
【參考文獻】
[1]石文龍.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及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20(1):175.
[2]顏浩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設計與實施[J].高考,2020(12):115.
[3]楊勇,馮煒.高中數學教學中生涯規劃教育滲透的策略研究[J].中學數學,202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