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的發展需要,企業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從新工科背景下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新需求出發,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明確了高職學生實施職業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的現狀和問題,依托“三個抓手”和“三大平臺”,進行新工科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的構建與研究,為當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機電一體化
2017年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新工科是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為了適應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的發展,需要培養的是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高等學校要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和專業積極開展實習實訓、專業服務、社會實踐、勤工助學等”,指出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將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是智能制造中的重要專業,它對技術水平的要求高,對學生職業素質能力要求也高。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對高職院校職業素質能力的培養和研究是高職院校教師急需思考的重要內容。
1 新工科背景下對高職學生培養的新需求
與傳統工科需要培養的人才比較,新工科需要的人才在具備良好的專業背景和工程背景的同時,還應當具備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為例,學生在畢業后主要從事機電設備的安裝、調試、操作、維修及生產技術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夠熟練進行常用機電設備安裝與調試;能夠熟練操作常用機械加工設備;能夠進行常用機電設備維護、維修及管理等工作。在當前新工科的背景下,面對智能制造、機器人等應用領域,生產制造企業除了需要機電一體化專業這些傳統必不可少的崗位技能和專業知識,還需要在自動化設備操作過程中,能夠解決實際工程問題,且具備創新能力。
2 高職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現狀分析
2.1企業在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的缺失
為了更好地培養新工科人才,滿足新興產業和新經濟的要求,企業是人才培養中重要的一方。目前,企業在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培養過程的參與度不高,企業最新崗位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對接不緊密,企業文化的教育較少,使得學生不能很好地明確自己與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的培養需要企業、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學生通過了解企業對員工在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素質等方面的規范和要求后,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為日后順利進入工作崗位奠定基礎。因此,在學生職業素質能力的培養過程中,企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2課程教學與企業最新需求有差距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的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因此,專業課程教學在培養學生職業技能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機械制圖”課程,傳統的課程主要以教師教授為主,教學手段單一,也進行繪圖的實踐鍛煉,但是學生缺乏面對企業真實項目的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是缺乏對產品的機械創新設計,這跟智能制造企業的最新需求是有差距的。
2.3學生綜合鍛煉積極性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的實踐機會多從專業課程中獲得,但是參與其他實踐鍛煉的積極性不高,例如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教師科研項目、社會服務等實踐項目的學生很少,大部分同學缺乏參加的積極性,造成很多高職學生專業基礎知識不扎實、知識面狹窄,缺乏實際項目鍛煉,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不足,在工作中無法順利地完成既定的任務,加上容易缺乏團隊協作意識,這些都對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有很大的阻礙。因此,提高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3 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
對標新工科背景下對畢業生職業素質的要求,結合高職院校對大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借助校企聯動育人、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和學生的綜合實踐鍛煉三個抓手,依托學習實訓平臺、校企合作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三個平臺,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的構建。
3.1構建工學結合,校企聯動的育人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推動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學生大一剛進入校園時,安排學生進行企業參觀學習,感受企業文化,了解行業發展趨勢,這也是對學生職業素質能力的初步培養。當專業課學習結束后,安排學生在企業完成課程設計和課程實訓,充分在企業的實際項目任務中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增強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項目的能力。在大二頂崗實習時,學生有了前期對企業的了解后,能夠更好地完成實踐任務,感受到企業的管理和崗位需求,在之前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基礎上,學生的創新精神能夠更好地激發出來,從而職業素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2探索職業素質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
3.2.1明確崗位新需求,完善課程體系
以“新工科”要求的多學科融合發展要求為目標,通過調研走訪,鼓勵專業教師進入企業實踐,不斷更新和完善培養目標,在制訂機電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創新提升的內容,同時,增加與新工科建設人才培養相適應部分的核心課程。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目前智能工廠、智能生產線,智能物流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很多應用案例,隨著自動化生產線的廣泛應用,機器人新技術在企業應用更加廣泛,因此,在課程知識體系中增加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新興技術顯得尤為重要。
3.2.2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重構教學內容
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根據真實工作任務,融入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規范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內容,例如,在專業課程中,融入企業真實項目案例,鼓勵學生完成創新項目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課程內容要緊跟新工科背景下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按照人才培養方案,依據課程標準,“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對接崗位需求,打破傳統知識體系,將課程內容進行模塊化重構,以企業真實工作任務為教學載體,充分融入智能制造、物聯網技術等新知識。
3.2.3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優化教學策略
充分挖掘智能制造企業對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的需求,例如,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在“機械制圖”課程中,課前教師發布資源,學生自主學習并上傳學習成果,培養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精神。課堂中,教師引入企業真實項目案例,發布產品設計圖紙,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對企業實際產品的圖紙繪制,培養學生在繪制圖紙中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課后教師發布拓展任務,學生上傳創意設計產品圖紙,通過有機融人課程思政,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提升職業素質能力。
3.2.4以學生為中心,構建能力評價體系
為了滿足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需求,需要構建以職業能力為依據的課程評價指標體系,設置對應于新工科人才所具備的能力指標,例如,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其中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根據真實項目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比例,同時設置增值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設計。同時,專業課程對應的企業導師參與評價,讓學生充分了解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縮短和企業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從而不斷提升職業素質能力。
3.3開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綜合鍛煉
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多元化多渠道的多方實踐鍛煉,充分利用學校的實驗實訓平臺,充分借助企業實踐機會,努力挖掘綜合實踐鍛煉的機會,從多個方面來共同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
3.3.1校內學習實訓平臺
學生可以利用機電一體化綜合實訓基地、MPS實驗室、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多個實驗實訓場所,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可以利用學校的實習實訓平臺,積極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制造單元智能化改造與集成技術、現代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等多個賽項,通過參加技能大賽,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
3.3.2校企合作平臺
高職院校一般會在學生畢業前安排學生進入專業對口的相關企業頂崗實習,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補充專業新技術和新技能,在實際項目中邊學習邊應用,切實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頂崗實習中,一般會有企業師傅來指導學生,企業師傅的工作態度和職業精神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做好榜樣作用,培養學生面對真實項目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感受到企業精益求精、不怕吃苦的職業精神。
3.3.3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學生可以通過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參加創新創業社團,開發創新項目,提高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案應用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團隊協作能力。通過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可以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或者創業提供經驗積累。
結語
本文在新工科背景下,分析了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的新需求,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為例,明確高職學生實施職業素質培養的必要性,分析目前高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構建工學結合,校企聯動的育人模式、探索職業素質能力為導向的教學改革和開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綜合鍛煉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能力,依托學習實訓平臺、校企合作平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提供職業素質能力培養環境。
作者簡介:陸武慧(1990-),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