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具備外語能力、了解沿線國家文化、掌握專業領域知識的復合型語言人才正日益成為推動這一倡議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英語作為當今世界公認的國際主流語言和普及程度最高的國際通用語,仍然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交流的主要語言。天津市是北方地區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支點和節點作用,文章通過選取天津市部分企業為研究對象,調查分析市場對復合型語言人才的實際需求,在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人才需求;大學英語;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6-0097-04
2013年9—10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應對當前國際形勢提出的全局性、全方位、立體化的戰略構想。這一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沿線國家積極開展互聯互通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1]。截至2022年3月23日,我國已同149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由于這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分布于亞、歐、非三大洲,橫跨六大文明區域,所以必然與我國存在諸多語言障礙和文化隔閡[2];加之“一帶一路”倡議內涵豐富,涉及貨物貿易、科技研發、生產制造、綜合服務、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這就決定了大量具有卓越外語能力、了解沿線國家文化、掌握專業領域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必將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保障和支撐。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英語使用和經貿往來情況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情況
2021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3.6%,比進出口總額整體增速高2.2%;對“一帶一路”沿線57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30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7%(折合20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占同期總額的17.9%,較上年同期上升1.7%;與“一帶一路”沿線60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257份,新簽合同額8647.6億元人民幣,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9%;完成營業額5785.7億元人民幣,占同期總額的57.9%。可以說,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已在國家經濟發展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英語使用情況
與我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149個國家中,有60個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占比約40.27%。其中,大洋洲范圍內將英語作為官方或通用語言占該大洲合作國家的100%,北美洲、非洲、亞洲依次分別為50%、44.23%和42.11%,南美洲和歐洲占比為11%和3.7%。
綜合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英語作為當今世界公認的國際主流語言和普及程度最高的國際通用語,是國際交流不可或缺的語言工具,也完全有必要作為我國與“一帶一路”合作國家進行交流的語言橋梁和文化紐帶。
二、“一帶一路”倡議參與主體復合型語言人才需求情況
天津地處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節點,地理區位優越,是三條亞歐大陸橋過境通道交匯點。天津不僅是北方經濟中心、南北貨運樞紐, 還是東西陸海聯運的橋梁, 各項基礎設施和資源都十分發達, 具有建設“一帶一路”節點城市的天然優勢。[3]目前,天津擁有京津冀協同發展、自由貿易區建設、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國家政策支持的疊加優勢。天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很著好的合作基礎,近年來與歐洲、韓國、東盟、日本、西亞、俄羅斯等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不斷提高,與新加坡、越南、俄羅斯等近20個沿線國家開展了投資合作,國際產能合作項目也主要集中在沿線國家和地區。通過對天津企業進行分析研究,可以全面了解“一帶一路”倡議參與主體對復合型語言人才的實際需求。
本研究從商務部公布的《境外投資企業(機構)備案結果公開名錄列表》中的天津境內投資者、天津市商務局《2021年度天津市重點聯系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天津市對承包工程企業名錄》中選取了126家企業,對其在2022年1—5月發布的147個公開招聘信息進行了梳理,針對企業對復合型人才在英語證書持有情況、英語應用能力、英語應用熟練度等方面的不同需求進行了分析。隨后結合天津市主要出口商品情況,選取了26家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通過實地走訪、電話訪談方式對得到的分析結果與相關問題再進行深入訪談。
通過調研和訪談發現,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企業為復合型語言人才提供的崗位主要集中在海外工程師、產品交付工程師、外貿銷售、外貿單證、海外機構運營、跨境電商運營、跨境流程管理等方面。在英語證書持有情況上,38.96%的崗位對人才所持英語等級證書沒有要求,28.57%的崗位要求持有大學英語四級證書,33.77%的崗位要求持有大學英語六級或專業英語四級證書,1.3%的崗位要求持有專業英語八級證書。在英語應用能力上,74.03%的崗位要求具備口語表達、電話交流、面談等聽說方面能力,70.13%的崗位要求具備書面表達、傳真電子郵件撰寫、專業資料閱讀等讀寫方面能力,10.39%的崗位要求具備口譯、筆譯等方面能力。在英語應用熟練度上,10.39%的崗位要求精通英語,59.74%的崗位要求能夠熟練使用英語或將英語作為工作語言,35.06%的崗位要求能夠運用英語完成基本交流。
結合以上調研結果和深度訪談情況發現,多數企業將人才問題視為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特別是具備較強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同時掌握工作目標國家和地區語言的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除少數主業為對外承包工程的中央企業駐津分支機構外,多數企業對于專門型、定向型語言人才(包括:專職翻譯、政府智庫專家、目標國家和地區商務咨詢師等)需求并不強烈,對具有一定外語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需求迫切。企業對此類人才的普遍要求是:既掌握外語技能,又具備該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且在跨文化交際、項目國際化運作、創新思維、現場解決問題、互聯網信息處理、團隊領導和協同等方面具有較高能力。多數企業提出,希望人才能夠適應駐外工作生活,特別是有意愿、有能力快速了解和掌握目標國家和企業政策法規、文化傳統、宗教民俗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外語熟練程度要滿足駐外生活、日常交際、開展業務的需要,更要熟練掌握甚至精通行業領域和外貿交易相關專業外語。
調研結果顯示,多數企業認為現階段復合型人才在外語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英語聽說能力差,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有所欠缺;閱讀能力無法適應行業與專業需求、無法理解專業資料或文獻;對崗位所需的實際語用能力缺乏認知,對相關業務環節所需術語和習慣表達不熟悉,入職培訓和崗位適應成本過高;知識結構單一,所掌握語匯和表達方式多為英美范式,對目標國家和地區情況缺乏了解,跨文化交際能力缺乏,導致涉外交往過程中問題頻發;對遠程辦公所需語言知識和互聯網、區塊鏈、電子商務等新興領域專業術語的了解嚴重不足,無法適應實際崗位要求等。
三、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對照上述市場需求,本研究認為現階段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學中仍存在許多問題,高校對外語社會需求了解還不夠全面,外語人才及專業人員的外語知識結構與“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的外語能力還存在差距[4],導致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在應用能力、國際視野、專業能力、創新能力、文化素養等方面普遍產生素質較低,無法滿足“一帶一路”倡議推動的實際需求。
1. 頂層設計存在偏差。一是培養策略與目標存在偏差。多年來,大學英語課程一直以語用為基礎,強調語言的知識性,重視語法教學,忽視了英語的工具性,導致許多學生雖然具備良好的語言技能,但無法在工作環境中熟練使用英語。二是教學結構設計不盡合理。多數高校大學英語課程僅開設四個學期,總體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其他課程占比很少;教師教法相對陳舊,翻轉式、混合式或探究式等創新教法使用比例不足。三是教學資源匹配不足?,F有學習環境集中在課堂面授環節,課外多元英語學習環境嚴重缺失?;诰W絡或社會的慕課、微課、實景課等新型課堂形式開展不充分。
2. 教學內容存在短板。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材選料均選自英美原版出版物,當前普遍使用的《大學英語綜合教程》《實用英語》《新視野英語》等教材中,取材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內容極少。高校教學內容與區域、院系、專業特色關聯性較差,教學兩端未能形成與學生所學專業的良性互動。
3. 教師素質仍顯不足。一方面,多數教師缺乏國際化視野和企業工作經驗,課堂教學中無法在跨文化交流、商務實踐等方面給予學生足夠指導。另一方面,具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和生活經驗的人才往往不具備系統性的語言教學能力,直接面對學生的機會也往往集中于講座、論壇等廣義學術活動,難以深入日常課堂教學中。
4. 跨文化思維存在缺失?!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在國際主流政治經濟體系中處于弱勢地位,但其文化豐富多彩,涉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著不同的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當然還有不同的民族和信仰[5],這些國家和地區雖然許多將主要語言定為英語,但其社會經濟、習俗傳統與歐美國家相距甚遠,多數學生對其情況認知度低,對其宗教、民族、信仰、地域文化等方面知識了解更少。大學英語課程中相關內容的缺失極容易造成學生無法構建跨文化思維,形成以中國文化或英美文化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的思維定式,甚至產生文化沖突,無法勝任工作任務。
5. 評價體系片面單一。當前大學英語評價主要以語言準確度、表達流利度、語法結構復雜度等作為指標,以英美文化、交際習慣和語用規則作為評價依據;教學效果評估以卷面測試成績為主,綜合能力評價以等級考試為主。這種評價體系無法反映學生實際習得的英語應用能力,無法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背景,缺乏基于實際崗位需求的后評價機制,難以培養出符合“一帶一路”倡議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四、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建議路徑
1. 加強改革頂層設計。2016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在發揮教育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培養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促進深化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做出了重要闡述。為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大學英語課程培養方案應由理論知識主導型轉向應用能力主導型,將“會語言、通國情、精領域”復合型人才作為核心培養目標,主動對接本地區服務“一帶一路”總體規劃,發揮區域、高校、院系、專業的優勢和特色,秉持更加開放的態度,廣泛開展國家間、高校間、校企間合作,真正做好大學英語改革方案的頂層設計。
2. 更新和豐富教學內容。要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習俗、民情、交際方式等內容,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特色,開展情境教學;要著重加強跨文化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多元文化環境,幫助學生形成對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的宏觀印象;要適當增加外貿、金融、管理方面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為復合型人才培養奠定良好語言基礎。
3. 拓展教學形式。要實行分層教學,針對不同能力層次學生制訂差異化教學計劃、安排不同難度課程;要實行模塊化教學,立足工具屬性,構建涵蓋基礎英語技能、語言文學綜合知識、專業相關語言能力等內容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要實行互動式教學,積極應用信息化手段,利用慕課、微課、訂閱號、公眾號等方式,構建線上線下互動互促教學體系;要構建多元教學場景,引入英語應用知識技能競賽、沿線國家文化節、專家講座和學術論壇、外籍教師和留學生座談交流、境外合作項目等方式,幫助學生增強跨文化體驗和跨文化意識。
4. 強化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行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深入全面了解企業需求和人才評價標準,利用好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持續強化校企合作:構建“實踐帶動教學、教學服務實踐”的雙向促進模式,采用設立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式課程、實景化教學、案例法教學、師徒式教學、工作室式教學、頂崗實習等多種方式,讓企業實際需求在培養方案、專業設置、課程結構中得到體現。
5. 提升教師綜合素質。要提升信息素養,特別是提高一線教師捕捉前沿教育教學動態,整合篩選“一帶一路”相關信息,將最新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利用信息化手段強化師生交流等方面的能力;要樹立多元文化理念,在牢固樹立文化自信、厚植愛國精神和民族情懷的基礎上,主動深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科研素養和教學轉化能力,“一帶一路”倡議是新興事物,需要教師在了解適應其發展變化情況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有效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教學成果;要提高實務能力,勇于推倒“專業墻”,在持續加強語言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的同時,通過組織訪學交流,引入擁有多元化知識背景的教師,派遣教師到企業中頂崗實踐、輪崗實習,提升教師實務能力。
6. 調整考核評價體系。要改變考核導向,打破固有的以英語語言知識為核心的考核模式,將重點轉移到職業英語能力的評價上;要豐富考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設定考核內容、考核方法和評價標準;要拓展評價主體,吸引企業參與考核,將企業對畢業生的適用性評價與意見納入大學英語考核評價體系;要建立靈活、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杜絕“一張卷子定英雄”的考核形式,引入評考結合、面試、成果考查等方式,構建綜合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
五、結語
“一帶一路”倡議是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基于新發展理念的國家戰略,是牢牢把握重要戰略發展機遇期,全方位擴大開發開放的重要一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培養人才是高等院校和大學英語教學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全面準確研判和把握“一帶一路”倡議對參與主體的實際需求,客觀細致地分析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與路徑,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大學英語教育從業人員踐行使命、擔當責任的具體舉措,對助推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融入世界經濟新格局,利用好國內國外兩種資源,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姍,薛潔.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現狀、模式與路徑[J]. 高教論壇,2019(10):66-70.
[2] 汪穎. 制度邊界下文明沖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的影響[J]. 當代財經,2019(05):96-107.
[3] 楊雷. 關于“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天津對外開放格局的思考[J]. 東北亞學刊,2017(02):60-64.
[4] 鄭月莉,逯婭,梁文霞. “一帶一路”背景下基于需求分析的高校外語教育規劃研究[J]. 海外英語,2020(19):95-96+98.
[5] 黃俠. “一帶一路”視野下高校公共英語教學改革[J]. 池州學院學報,2017,31(05):152-154.
(薦稿人:李冰芷,天津外國語大學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