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雙
(大慶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1]。高校英語專業教師應把“積極引導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從而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2]作為首要任務。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云壤連接”[3]模式是教師線上線下教學與學生線上線下學習的“接口”(interface),位于信息技術軟件與計算機技術硬件的結合部位。同時,“云壤連接”也是實現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底層架構的知識表示、知識建模與知識圖譜功能中的語義搜索、知識問答和知識深度挖掘等高級功能的關鍵應用。
首先,教師要與信息、計算機專業人員進行基礎性的知識表示工作,然后依據RDF三元組形式(subject,predicate,object),尤其是向量表示法和知識圖譜嵌入法,實現基于授課的英美文學專業知識、對照組的中國文學知識與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表示。對英美文學知識素材庫、中國古典文學與當代文學知識素材庫、中國核心價值觀知識素材庫(簡稱“三庫”)進行知識類型標簽化和數據化的處理,而后根據當前時事熱點,采用RDF三元組形式,選定某文學類型。以“反戰文學”類型為例,如“海明威是美國反戰文學作家,主要作品是《永別了,武器》”可以轉化成RDF三元組“Hemingway,is-antiwar writer,America”“Hemingway,main works,A Farewell to Arms”,其對應的是中國文學知識素材庫中的“反戰文學”類型,如“‘孫席珍’是‘中國’反戰文學作家,主要作品是《戰爭中》”可以轉化成RDF三元組“Xizhen Sun,is-antiwar writer,China”“Xizhen Sun,main works,War”。而中國核心價值觀知識素材庫對應的“反戰價值觀”主要表現為“和平”,如2022年6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演講上提出的“和平是人類共同事業”可以轉化成RDF三元組“Xi Jinping,is-president,China”“Xi Jinping,value,peace”。由此可見,一個RDF知識庫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知識圖譜。因此,可根據三元組關系模式,用知識圖譜表示英美文學知識、中國文學知識和中國核心價值觀三庫,如圖1至圖3所示。

圖1 英美文學知識三元組知識表示

圖2 中國文學知識三元組知識表示

圖3 中國核心價值觀三元組知識表示
在英美文學課程的知識講授與課程思政同步推進的過程中,線上建庫較宜采用Protégé軟件進行本體編輯和開發。按照教學中章、節、三級標題進行分層排列,以海明威為例,針對軟件中出現的OWL Classes(OWL類)、Properties(屬性)、Forms(表格)、Individuals(個體)、Metedata(元類)幾個類型,在軟件中OWL類(owl Thing)下選擇“Asserted Hierarchy”,創建子類(subclass)“Name:Author”(“名字:作家”),并在子類下繼續創建子類“Name: Hemingway”(“名字:海明威”)。然后,根據英美文學作家、作品的類型,構建其便于編程的實體屬性(Object Properties)。這些實體屬性可以有“國籍、籍貫”“生卒時間”“性別”“作品”。同理,在作品子類下也可以構建實體屬性“作者”“作品類型”“出版時間”“主要內容”“價值觀”,如圖4和圖5所示。

圖4 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本體知識建模

圖5 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本體知識建模屬性描述
基于知識圖譜的知識檢索的實現形式主要包括語義檢索和智能問答[4]。借助知識圖譜理論構建的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云壤連接”主要包括語義搜索和知識問答等。根據英美文學課程的具體要求,“云壤連接”的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有三個目的:其一,實現動態的語義搜索,搜索范圍涵蓋英美文學中的作家、作品、流派和體裁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讓文學知識與價值觀進行融合;其二,實現線上線下授課同步兼容的知識問答,需以英美文學經典作家作品為知識中心,然后構建“知識+價值觀”的精準回答;其三,實現學生云端學習、線下自學的多樣化、多維度的學習方式融合。
英美文學課程思政云壤連接的第一個環節是以英美文學專業知識為核心、以中國核心價值觀為骨干的語義搜索。需要強調的是,課程思政是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徑,不僅諧調了中國高校英美文學專業知識體系塑造和知識傳授的“以西解西”“以西表中”的傳統方式和路徑,而且初步實現了在英美文學知識傳授中鐫刻中國價值觀的基本目標。
為了實現課程思政“云壤連接”的語義搜索的目標,可以采取以下路徑。
首先,基于面向文檔的簡單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通過輕量級語法模型——關鍵詞模式(Bag-of-Words),進行關鍵詞檢索。這適合于需要一般性了解或淺表層介紹的課程思政內容。例如,對美國反戰作家群體的信息檢索方法如下:
文檔1:“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美國反戰作家,代表作《永別了,武器》”
文檔2:“庫爾特·馮內古特是美國反戰作家,代表作《五號屠場》”
文檔3:“約瑟夫·海勒是美國反戰作家,代表作《二十二條軍規》”
基于以上三個文檔,可以設計一個由三個文檔中關鍵詞構成的詞典。
詞典={1:“歐內斯特·海明威”;2:“是”;3:“美國”;4:“反戰”;5:“作家”;6:“庫爾特·馮內古特”;7:“約瑟夫·海勒”;8:“代表作”;9:“永別了,武器”;10:“五號屠場”;11:“二十二條軍規”}
上述詞典一共包11個不同的詞語。利用詞典索引序號,三個文檔可以用11維向量表示每個詞語在文檔中出現的頻率。根據關鍵詞出現的次數,三個文檔分別表述成向量的形式:
文檔1:{1;1;1;1;1;0;0;1;1;0;0}
文檔2:{0;1;1;1;1;1;0;1;0;1;0}
文檔3:{0;1;1;1;1;0;1;1;0;0;1}
從三個文檔的向量表述中可以發現,“是”“美國”“反戰”“作家”“代表作”五個詞語出現的頻率最高。英美文學課程思政需要對中國核心價值觀與英美核心價值觀進行對比,為此需要引入聚類算法(如K-medoids算法),對含有關鍵詞的文檔進行聚類,選取與關鍵詞相同或最相近的文檔字符串。基于此,語義搜索就可以高效地檢索到與英美文學知識和中國核心價值觀相關性最高的文檔資料。
其次,教師基于面向數據庫和知識庫的課程思政信息檢索,運用表達能力強的語言學模型和概念模型,借助不同知識素材數據庫間的語義關聯和數據內在結構,可以實現更復雜的語義搜索,并且提供更為準確和具體的答案。知識圖譜理論能夠以RDF為數據模型,構建出英美文學專業語義數據標準化模塊,利用SPARQL查詢語言,從英美文學、中國文學和中國核心價值觀三庫轉化出的海量RDF三元組圖中檢索所需的課程思政信息。例如,運用SPARQL基本圖模式{,},查詢美國19世紀著名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發表的每部作品的作品名、出版時間及其體現的價值觀。首先,教師建立三庫之間的連接關系,以英美文學知識引出課程思政中所要介紹的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然后,運用SPARQL多個基本圖模式,進行交互運算;再用基本圖模式與RDF圖進行對照匹配,之后進行過濾運算(Filter Operation)。當教師選擇用“?literary style= naturalism”對前面提到的麥爾維爾作品中屬于自然主義風格的作品進行條件限定時({,,,}),首先要搜索、查詢出麥爾維爾的所有自然主義風格的作品和出版時間以及符合自然主義體裁的作品價值觀,再尋找與習近平總書記思想中的價值觀相契合的結合點。通過上述深度的語義搜索,能搜索到“赫爾曼·麥爾維爾”“《白鯨》”“自然主義”“和諧(價值觀)”“習近平”“兩山理論(人與自然和諧)”等關鍵詞。如圖6所示,以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兩部作品《泰比》(1846)和《白鯨》(1851)為例,在基本模式圖中,以作家“麥爾維爾”為知識圖譜中心,他的作品與出版時間、作品與文學體裁、作品與價值觀構成多個BGP,同時以價值觀“和諧”(harmony)、作為文學體裁標簽的“自然主義”這兩個約束條件與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中“人與自然和諧”形成知識關聯。

圖6 SPARQ語義搜索赫爾曼·麥爾維爾作品、價值觀與中國核心價值觀知識圖譜
針對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知識問答,需要回答一個前置問題,即從英美文學專業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來看,語義搜索是否可以回應上述訴求,是否需要知識問答(QA)。英美文學專業學習涉及到語言翻譯和文本理解兩個問題,語義搜索僅能解決答案的地址問題,即尋找到承載答案的文檔所在。教師授課的課時是有限的,而學生閱讀文學文本的數量又不夠充分。為了節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教師需要利用強大的知識問答智能體消解所提問題的歧義(如語言翻譯歧義、中文理解歧義)。教師必須根據環境變遷、局勢演變,調整線上線下的有關課程思政的內容提問、知識挖掘與深度省思。
首先,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應用知識問答系統可以解決基于知識與價值觀的客觀問題,即事實內容是什么。客觀問題有兩類,一類是對命名實體的基本定義是什么進行提問,例如,教師在授課環節提出“什么是文學體裁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中國的現實主義小說有哪些”“中外的現實主義文學都反應了彰顯了哪些價值判斷和命題”等問題。另一類是對命名實體的基本屬性是什么進行提問,主要指向人物(who)、時間(when)、地點(where)等問題,如“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是誰”“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是誰”“美國作家海明威出生在哪里”“小說《永別了,武器》中故事主要發生在哪個國家”等問題。通過知識圖譜對這些關系的建構,可以完整地展現出作者在作品中對現實社會的關心、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對戰爭的否定。對海明威與中國關系的描述,可以為“反對戰爭、呼喚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提供一個恰如其分的引申與展示空間,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5]的價值觀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應用知識問答系統也可以解決基于知識與價值觀的需要知識推理的主觀深層次問題。這些帶主觀性的深層次問題有觀點型問題、關聯型問題、解釋型問題以及比較型問題等。將上述問題歸納為主觀性深層次問題的原因在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綜合利用知識推理的能力和知識挖掘的學術素養,還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關涉的學生偏好來尋求可能的最優解。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知識問答系統可能解決的主觀深層次問題主要包括下列類型:一是基于原因(why)的提問,如:“為什么說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反映了18世紀初期英國官場的腐朽與罪惡”“為什么說清朝李汝珍的《鏡花緣》是一部官場諷刺小說”;二是尋找建議(recommendation)的提問,如:“美國作家賽格林《麥田里的守望者》對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的批判反映了習近平總書記推薦的哪種價值觀” 。
英美文學課程思政采取“云壤連接”模式,還要依托領域知識圖譜理論,以期實現更多樣化、多維度的學習方式。
首先,云端學習是運用知識圖譜理論建構英美文學課程思政“云壤連接”模式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教師充分運用文本文檔、數據庫、音頻、視頻、案例庫等,可以進行在線授課。
一方面,對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按章節進行“時間—事件”式導入,可以沿著時間線呈現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的價值觀的變化。通過對英美文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研究,可以尋找時代變遷影響作家的藝術創作及價值觀的脈絡。教師可以首先介紹不同歷史分期的英美文學,然后以“文學分期”為核心,講授“時代背景與特征”“文學體裁”“代表作家”“作家作品”“創作要旨”“文學特點”“后世影響”七類一級本體,再根據一級本體擴展各自的二級本體。以英美文學導論部分——“英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這一章為例(圖7),本章第一節需要介紹“文學分期——啟蒙運動”。根據這個核心內容,教師需要介紹啟蒙運動時期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特征、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學體裁、啟蒙運動時期的代表作家等七個一級本體,然后根據這些一級本體,在知識圖譜內部進一步延伸出二級本體,如“時代背景:光榮革命”“代表作家:蒲柏、笛福”等。根據章節與課程時長對應關系,針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地選擇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切入點。

圖7 “時間—事件”導入的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知識圖譜示例
另一方面,要將“作家風格”“作品主題”等標簽作為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知識圖譜云端學習的主要本體指向。英美文學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意識形態由英美文學課程體現和表征,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是用中國核心價值觀對英美文學知識體系中的文化價值觀進行矯正與糾偏的不可或缺的環節。教師在授課中,既要引導學生真正步入英美文學的本真世界,在英美文學嬗變的歷史情境中不斷體會異域文化的真意、本質和內涵,又要培養學生形成屬于中國人獨有的家國觀念、尚公理念、集體意識,不致被帶離正確的人生航道。而達成上述課程目標的關鍵在于教師對英美作家風格、作品主題兩個元素進行深度的知識挖掘。一是以“作家”為核心,構建包含“作家國籍”“教育背景”“家庭氛圍”“人生經歷”“政治立場”“社會評價”“同行評議”等要素的一級本體。教師運用上述背景材料,建構作家的“價值觀”和“文學風格”的知識圖譜,展現作家作品風格演變歷程與作者的觀念變遷。二是作品是體現作者價值觀念及其國家文化特征的核心載體,作者與作品是交融與互構的關系。教師在分析作品過程中進行課程思政,對作品的“核心主題——關鍵節選——片段展示”的知識圖譜進行云端展示,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價值傳遞,并與中國核心價值觀作比較分析。
其次,在線自學是教師利用知識圖譜理論和技術實現英美文學課程思政“云壤連接”的自主擴展形式。教師和專業人員對英美文學知識素材庫等的底層架構,完成了對課程思政的基礎性建設工作。而龐大的英美文學知識體量與有限教學時間的矛盾,必然導致教師所能實現的課程思政目標也是極其有限的。自主使用知識素材庫是學生學習英美文學的一種必備技能。憑借知識圖譜理論建構出的知識融合、語義搜索與知識問答等功能,學生可在三元組知識素材庫中進行“思政化”的理論知識學習。
教師要實現英美文學課程思政中教學過程的環環相扣,需要遵循以下人機交互的技術路徑:運用“知識搜索”輸入問題,運用“知識標引”提供素材,運用“知識問答”深層解答。課后在線學習是學生延續專業學習的重要一環。經由知識庫架構起來的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成為一種龐大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學生在線學習要經過如下步驟:第一步,學生提出英美文學課程復習中的未解問題與預習中的新問題,知識搜索功能將問題指向文學分期、代表作品、作品主題等知識標簽和索引。第二步,知識庫接收學生自學過程中使用知識搜索功能提出的問題,之后軟件在知識圖譜和相關圖表信息中進行知識標引。這為學生自主在線學習提供了精準的作品資源、專業評價資源定位。知識標引和定位功能是指軟件在分析學生提出的關鍵詞的基礎上,用SPARQL檢索功能把所有涉及到的文獻(專著、期刊、報紙、會議論文集等)主題與文獻特征都標記出來。在視覺上,知識圖譜軟件將與關鍵詞相匹配的知識元素標引在知識庫的具體內容上(作品、專著、期刊等的標題、特定段落中)。第三步,學生利用成熟的KBQA系統進行深層解答,能夠對自己所提問題進行分析、詞匯關聯、歧義消解等,可在英美文學知識素材庫中尋找到知識圖譜子圖的最佳映射(最佳答案)。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植入是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重要目標。在知識素材庫的最初設計環節中,教師需要考慮到英美文學課程的專業性問題,那么,中國核心價值觀如何順理成章地植入課程思政便是知識本體建模中必須要考慮和建構完成的核心問題。在知識圖譜軟件運作環境下,教師消解了自然語言帶來的歧義性和復雜性,同時知識答案與價值觀能夠同步映射到知識圖譜譜系中,使學生的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英美文學專業教師要實現對專業學生進行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課程思政教育的目標,知識圖譜理論與相關操作技術軟件的運用不失為一個非常好的技術介入手段。知識圖譜理論建構下英美文學課程思政通過線上線下貫通、人機對話等多維連接可實現多內容的呈現,其“云壤連接”的有效實踐路徑如下。
第一,“云壤連接”需要教師完成后臺的知識素材庫的構建。知識素材庫的建設是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實現“云壤連接”的物質技術基礎,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英美文學課程思政的智能展示目標。從建庫到運用知識圖譜描述文學專業知識,從描述文學專業知識到價值觀的呈現,教師所運用的知識圖譜理論與智能技術完整地構建了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教與學過程中“云”和“壤”兩個使用場景和環節。
第二,“云壤連接”實現了將英美文學專業知識、古典與現當代中國文學知識和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完整的交融與契合。從建構知識庫到演示知識圖譜的過程是合乎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發展規律的。
第三,英美文學專業知識、中國文學知識和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經過相同的建構過程:“‘三元組’建構—RDF等基礎性元數據建構—元數據處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英美文學專業知識得以深度的知識挖掘、知識融合、知識圖譜推理、知識計算和應用,從而為英美文學課程思政實現知識更新奠定了重要的知識與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