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文 浙江省杭州市第四中學下沙校區(qū)

在素質教育深入推進的教育背景下,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要求被擺在了突出的位置。古語有云,“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這句話恰恰說明了德育在高中班級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也闡述了新時期、新形勢下,高中德育思想的滲透與德育實踐的迫切性。因此,教師要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融入德育理念,從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滲透德育實踐,從思想與實踐兩個層面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切實提升。
在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是一種上下級的關系,二者之間沒有平等的地位,這影響了班級管理的順利開展,也影響了德育的有序滲透。新課程改革以來,德育在班級管理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強,班主任不能像以往一樣對德育視而不見,而是要對此有一個全面的認知與深入的了解。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班級日常中滲透德育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還可以與學生開展良性的師生互動、班級活動等,輔之以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德育在高中課堂上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
在高中班級管理過程中融入德育,需要結合班級日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德育不一定需要以大張旗鼓為形式,更重要的是在班級的日常生活中、在學生參與學習與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以“涓涓細流”的形式為學生滲透德育思想,使學生能夠產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在班級管理中要重視班級日常,善于從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滲透德育思想的可行性措施,引導學生積極地接受德育,為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學生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日常的人際交往,構成了班級日常的基本內容,這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日常內容為德育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本著“結合班級日常,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的理念,我注重觀察學生在班級中的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包括學生在學習上的狀態(tài),還涉及對班級秩序的維護、班級衛(wèi)生的打掃、班級任務的完成等方面,通過不同方面的觀察、了解與分析,對學生在班級日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與總結,為德育的開展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在學習方面,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在秩序、衛(wèi)生、任務方面,要具有積極性,向正向的方面引導,對負面的內容則注重引以為戒,為學生在班級內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做好自己提供了借鑒。
在高中班級管理過程中融入德育,需要師生之間地位的平等與良性的溝通。傳統(tǒng)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因為缺乏必要的溝通,致使很多問題積少成多、積小成大,嚴重影響了班級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也嚴重阻礙了德育的進行。因此,教師要在班級管理過程中重視師生之間的良性溝通,以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為基礎,對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上遇到的問題予以必要的關心,全心全意地為學生著想,為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教授學生科學的解決辦法。在師生地位的界定方面,班主任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針;在具體的事務管理方面,處理好教師主導與師生平等之間的關系,辯證分析班級管理過程中的具體情況。
學生和教師是班級管理中的兩大主體,其中又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基本局面,這也是開展德育、進行師生良性溝通的基礎。本著“師生良性溝通,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的理念,我首先強調了“生本觀念”的核心思想,使學生樹立了課堂主體地位的思想,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參與自主性的提升提供了動力。在此基礎上,我與學生針對班級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交流,結合學生的意見與建議,改進了班級管理工作中的不足。除了這種整體性的溝通交流之外,我還對“因材施教,精準施策”進行了宣揚,對于班級內的學生學習情況、心理情況、生活情況等有了基本的評估,為“因材施教,精準施策”奠定了基礎。而后在較長的周期之內,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談,交談過程中是在地位平等、亦師亦友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在這種良性溝通中學生也敞開了心扉,與我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流。在此期間,我也將德育思想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滲透,促進了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在高中班級管理過程中融入德育,需要班級活動的有效開展,進而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提升。班級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促進學生班級參與感與代入感的提升,還有利于凝聚學生的班級共識,提升班級認同感。那么,在班級活動中融入德育,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組織起來參與活動,另一方面以集體的方式使學生意識到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在德育理念的指引下開展班級活動,讓學生能夠在班級活動中了解德育的真實性,并進一步打造班級命運共同體,切實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
開展班級活動對班主任而言是一個挑戰(zhàn),因為需要處理好學生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協(xié)調好德育與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關系等。本著“通過班級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理念,我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以便于游戲的開展。而后引導學生以合作小組為單位,完成班級活動中的任務。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先為學生講解了游戲的基本規(guī)則,即將小組成員的小腿綁在一起,小組內的成員通力合作,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先到達終點的小組獲勝。在此過程中,有的小組因為合作默契行動迅速,很快到達了終點,而有的小組則因為協(xié)調性差逐漸落后。以此為契機,我向學生深入闡述了在一些項目中僅僅依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進而升華了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了學生思想的升華與覺悟的提高。
在高中班級管理過程中融入德育,需要教師有與時俱進的意識,還需要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有效引入。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對于德育的開展也產生著巨大的促進作用。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設備具有視聽結合、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優(yōu)勢,可以為學生打造多元化、可視化的課堂環(huán)境,進而增強學生在班級中的代入感與參與感。除此之外,班主任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展示圖片、構建思維導圖,打造可視化的班級環(huán)境,將學生的視覺感官與聽覺感官充分調動起來,深化學生對德育的認知,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將德育的理念落到實處。
多媒體教學模式以信息技術為基本依托,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試聽結合的班級氛圍,調動學生的聽覺與視覺,為德育的高效開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本著“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視聽結合的德育課堂”的理念,我利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多媒體教學模式,為學生播放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視頻,在視頻中展示數(shù)年乃至數(shù)十年來為國家、社會、他人做出突出貢獻的杰出代表,對德育的開展、德育思想的滲透等,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播放視頻的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視聽結合的班級環(huán)境,學生也因此產生了極強的班級代入感。在此基礎上,我向學生闡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視頻中的光輝事跡,還引導學生將觀后感以寫作文的形式表達出來,通過語言文字抒發(fā)心中的感悟,在學生心中種下了一顆德育思想的種子,促進了思想道德素質的切實提升。
在高中班級管理過程中融入德育,往往離不開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唯有如此,才能夠拉近德育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距離。實際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這也為在生活化管理方式下開展德育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生活化元素的引入,不僅能夠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德育與生活相聯(lián)結的印象,還有利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將了解到的德育思想運用到其中,完成理論學習與實際踐行的完美結合。因此,班主任要在班級管理融入德育的同時,適當?shù)貪B透生活化元素,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幫助他人,在實際行動中踐行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
為了將實際生活與德育結合在一起,本著“結合生活實際,拉近德育與生活距離”的教學理念,我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開展了德育實踐。在敬老院中,學生為老人打掃衛(wèi)生、整理衣裝,還為老人表演節(jié)目,為老人營造了趣味橫生、十分活躍的氣氛。除此之外,我還向學生宣傳了尊老愛幼、體恤弱者的思想,使學生從思想上對生活中的德育有了一個更深的認知。實踐證明,在將德育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結的前提下,學生可以對德育有一個親身經歷,進而也能夠對德育思想有更為深切的理解。
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因此班主任的言行對學生有更直接、更深刻的影響,這與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態(tài)度有關。這充分表明,許多學生喜歡班主任的課程,因此,高中班主任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不斷學習提高知識儲備和專業(yè)素質,為學生樹立榜樣,規(guī)范言行,發(fā)揮示范作用。
我以自身的行動指導學生的行為,如每次來到教室,我都會對學生說:“同學們好。”學生也會回答:“老師好。”通過簡單的問候,可以逐漸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只有班主任尊重學生,學生才能尊重班主任。此外,當我來到教室時,有時會發(fā)現(xiàn)地上有垃圾,就會主動將垃圾放進垃圾桶,學生看到這幕后,也會模仿老師撿垃圾,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養(yǎng)成了清潔的好習慣。
家庭是德育的主要力量,只有與學校教育協(xié)調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進德育的實施和學生的發(fā)展成長。這就要求班主任更加重視家校合作教育,充分利用電話、微信、QQ 等渠道和工具與家長溝通,抓住學生每天入學的機會,向家長反映學生當天的具體表現(xiàn),與家長共同制定有針對性的德育方法和對策,促使家長將德育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形成德育合力,確保德育的最終效果。
由于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許多家長又不知道如何教育學生,導致學生養(yǎng)成自私、粗魯、不尊重父母等壞習慣。如果這些行為沒有及時糾正,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在這方面,我積極聯(lián)系家長,建立家校共同教育渠道,如通過微信建立班級微信群,及時與家長溝通,在了解家長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由于擔心,不讓孩子做家務。事實上,做家務可以讓學生發(fā)展獨立的個性,對學生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我還利用周末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環(huán)境。在此期間,我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會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這種做法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認知,會無意識地影響學生。周末在家,家長可以陪孩子玩游戲,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還可以拉進親子之間的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相關節(jié)日文化,如中國古代詩歌中經常會出現(xiàn)各種節(jié)日,文章中也會出現(xiàn)作者描述節(jié)日的場景。班主任可以將詩歌學生的知識相結合,傳播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讓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實現(xiàn)綜合教育機制。
例如,班主任可以通過《寒食》這首詩來幫助學生了解寒食節(jié)。在這一天,人們需要禁止煙火吃生冷食物,班主任可以簡要介紹寒食節(jié)的起源,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提問,幫助學生了解節(jié)日文化,在故事的幫助下提高精神素質。
總而言之,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關鍵階段,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順應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需求,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結合班級日常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思想,開展師生良性溝通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可視化的德育課堂,融入生活化元素拉近德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進而將德育理念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