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作業是鞏固學生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學中,如何持續優化和改進作業設計一直是教師著重思考的問題。因此,本文對高中化學教學實踐進行了觀察與分析,結合日常教學經驗,總結了高中化學作業設計現狀,明確了進一步優化高中化學作業設計的原則,提出了相應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對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對高中化學作業設計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因此,教師要研究《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結合化學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此為基礎進行化學作業的設計。借助恰當的化學作業,逐步構建起高品質的高中化學課堂,推動學生化學素養的發展。
一、高中化學作業設計現狀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長期以來的高中化學作業設計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第一,過多重視作業的知識性。這一問題主要反映了教師有時對作業功能的認識比較片面[1]。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重視利用作業鞏固學生對課內基礎知識的理解,而對于其他化學素養的培養則存在一定的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真正發揮出化學作業的作用。
第二,對作業練習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作業結果上,忽視了作業的完成過程。相對于作業的完成結果,學生在作業練習中的思路、思維方式等方面的表現往往更加重要。若僅僅關注學生的作業結果是否準確,很難真正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后續化學作業的設計帶來不利影響。
第三,缺少對作業的針對性設計。從實際情況來看,在以往的化學作業設計中,作業的來源相對比較單一,主要出自教材或者相關教輔資料中的現成問題。盡管教師會從中選擇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但由于缺乏針對性的設計,往往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第四,作業的形式比較單調。書面作業是以往化學作業中的主要形式,這類作業往往缺少開放性與實踐性,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同時,設計大量的書面作業容易增加學生的作業負擔。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對化學作業產生抵觸情緒。
二、高中化學作業設計原則
為了設計更具應用價值的化學作業,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遵循一些恰當的原則[2]。
第一,主體性。主體性原則強調在作業設計中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實際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作業設計。同時,在這一原則的引領下,教師要避免一味按照主觀經驗進行作業設計,而是要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第二,適度性。一方面,要注意作業難度的適度性,避免一味使用難度過高的作業引導學生進行鍛煉,以免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另一方面,要注意作業量的適度性。作業量過少會削弱作業練習的效果,作業量過多則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第三,開放性。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需要著重鍛煉學生的想象、聯想等方面的綜合思維能力。基于這一要求,教師在進行化學作業設計時要遵循開放性原則,使學生以更加開闊的視野進行思考與探究,尋找解決化學問題的多種方法與途徑。利用這樣的作業,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
第四,科學性。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所以科學性原則是進行作業設計的基本要求。根據這一原則的要求,教師要保障作業內容的準確與完整。同時,要使學生在作業練習中感受到化學知識的價值。
三、高中化學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一)依據課程內容,明確作業目標
無論任何教學活動的進行,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都是要具有清晰的導向[3]。所以在進行作業設計時,首先要根據課程內容明確作業設計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通過作業反映出課程內容的重點,為設計恰當的化學作業做好鋪墊。
比如,教學《金屬鈉及鈉的化合物》一課之前,教師應首先對單元內容進行分析。從教材來看,這一課時主要包括鈉的性質與制備,介紹了鈉的主要化合物在生活與生產當中的應用等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此前所學的金屬化學性質的進一步發展與延伸,與氧化還原反應存在密切聯系。結合本單元的內容,可以設置幾項教學目標:第一,引導學生了解鈉的基本性質,明確鈉分別和氧氣與水發生反應的方程式。第二,引導學生在學習鈉及其化合物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認識物質的一般方法及規律。第三,在本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求實與嚴謹的科學態度。第四,使學生掌握獲取證據、設計方案、分析解釋等基本的化學研究方法。在進行本課的作業設計時,要以上述幾項教學目標為依據。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后續的作業練習中得到有效鍛煉。
(二)設計前置性作業,引導自主探究
作業不僅僅是指隨堂練習或者課后的鞏固性練習,在課前學習環節中,作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化學作業設計中,教師要充分重視前置性作業的設計[4]。利用這類作業,使學生對課程內容形成初步認識,可以在課前學習中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比如,教學《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自主探究,結合本課內容設計了前置作業。在本課的前置作業中,包括幾段與冰花、食鹽、金剛石有關的微課視頻。同時,依據課程內容設計了一些問題:1.構成這些物質的基本微粒是什么?微粒間是如何結合的?2.對氯化氫、氫氣、甲烷、水、氨氣等物質的結構進行觀察,你認為原子形成共用電子對數目和原子最外層的電子數目存在怎樣的關系?3.如何將電子式改寫為結構式?4.哪些物質通常存在離子鍵?哪些物質通常存在共價鍵?除了設計化學問題之外,還指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以及重難點知識,對探究本課內容的方法進行了適當的指導。
把這些內容整合為導學案后,將其與微課視頻共同打包發送給學生,學生需要在課前空余時間借助這些內容進行前置性學習。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了初步了解。在高中化學課程中設計恰當的前置性作業是極為重要的。
(三)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梳理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在以往的化學學習中,學生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比較零散,沒有形成系統性的認識。因此,在化學作業設計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的梳理與總結。利用這種作業形式,幫助學生對課程內容形成更加完整的認識。
比如,教學《氯氣及氯的化合物》一課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理解,將“氯及其化合物”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引出了“氯氣”和“其他含氯物質”這兩個分支,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了細分。比如,針對“氯氣”,學生設計了氯元素概述、氯氣性質、氯氣實驗室制法、氯氣工業制法這幾個三級主題。通過細分,學生逐步得到了完整的思維導圖。另外,學習完本單元知識,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物質類別角度對含氯物質進行梳理,初步建立價類二維圖的思維模型,提升學生的“模型認知”學科素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逐漸發散,了解了不同知識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本單元的內容有了更加清晰和有序的理解,這無疑有利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化學問題。總之,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梳理是一種重要的作業形式。
(四)開展趣味實驗,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
化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在這類學科中,實驗無疑是進行知識探究的有效渠道。所以,在高中化學作業設計中,引導學生利用實驗進行知識的鞏固與建構是一種重要的措施[5]。同時正如前文所述,化學作業的形式比較單調是以往作業設計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了改善這種現象,教師在組織實驗活動時要調整以往常規的實驗流程,鼓勵學生進行趣味性的實驗。利用這類作業,使學生充分感受化學課程的魅力,增強學習活動對學生的吸引力。毋庸置疑,當學生產生較強的學習動機時,通常在作業練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使趣味實驗活動的效果得到充分的發揮,在上完《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一課后,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性的探索,設置了家庭實驗:沒有電池的玩具小車或音樂賀卡如何工作起來?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了趣味實驗。同時,學生將實驗的過程記錄下來,與其他同學進行了分享。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對相關的化學反應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
(五)融入化學歷史,開闊學生視野
從三維目標的角度來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一項重要的內容。從化學核心素養的角度來看,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基于上述兩項育人目標,教師應有意識地增強化學作業的人文性。教師可以引入一些與課內所學知識有關的化學歷史材料,并以此為基礎設計閱讀作業。利用這類作業,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及健全的人格,而且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
比如,教學《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一課時,在這部分內容中,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同主族、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以及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元素周期表的意義與應用等相關知識。結合這部分內容,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拓展與延伸,并引用一些與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有關的化學歷史材料。在這些材料中介紹了貝賴納、尚古、奧德林、紐蘭茲、門捷列夫等科學家在元素周期律發現與發展過程中所進行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通過對化學史材料的認真閱讀與分析,學生明白了任何看似很小的科學成果的獲得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所以在化學學習中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時,通過對化學史材料的分析與整合,不僅培養了學生“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的學科核心素養,也有效鍛煉了學生提取化學信息的能力。
(六)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注重作業分層
新課程下的學生觀強調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有比較大的發展潛能[6]。在高中化學課程中,設計作業的直接目的是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在新課程學生觀的引領下,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共同進步,要認識到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軌跡并非同步的,而是會逐漸出現十分明顯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要進行適當的作業分層。這樣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情況的學生均取得一定的進步。
教師在進行作業分層時,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的化學水平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化學知識積累、化學思維方式、化學學習習慣等。在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要按照學生綜合水平的高低將其進行適當的分層。其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的作業。比如,針對綜合水平比較高的學生,提供一些具有一定難度的作業,作業的目標要著眼于化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針對綜合水平比較低的學生,要適當降低作業的難度,作業設計的主要目標要放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使這部分學生通過作業感受到化學課程的樂趣。最后,學習是一種動態的活動,所以學生也會不斷發展變化,而學生的變化往往可以通過作業中的表現體現出來。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實際變化,根據學生之間差異的變化及時對分層作業的設計方式做出調整。
(七)聯系現實生活,設計實踐作業
化學是一門與現實生活存在密切聯系的學科。根據這一特征,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要避免將化學活動局限在課堂中,而是要設計一些實踐類的作業,構建起化學課程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這不但可以推動知識的內化,而且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化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比如,教學《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一課時,完成教學后,可以布置社會調查類作業。學生在本次調查中要結合課內所學知識了解超市中的食物主要包含哪些成分。同時,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延伸,如可以對超市中的食品包裝進行拍照,找出每種食物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劑,利用自己積累的化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化學成分及其作用。利用這類作業,使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以及學習化學的重要性。
(八)完善作業評價,提升作業實效
評價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與最終的教學效果息息相關。在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中,同樣離不開恰當的評價。為了進一步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教師要選擇更加恰當的評價方式。
首先,在作業評價中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讓學生結合自己的作業情況進行自我總結。另一方面,讓學生分享自己完成化學作業的經驗。其次,除了評價學生作業結果的準確性之外,還要著重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過程,如分析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是否新穎、完成作業的態度是否認真等。最后,可適當進行激勵性的評價。在尊重學生作業練習客觀情況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當表揚,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結束語
綜上所述,優化作業設計,不僅提高了高中化學課程教學實效,還能有效地發展與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恰當的作業是高中化學課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關系著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及時發現和解決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高中化學作業設計,通過有效的作業促進學生化學素養的發展,提高高中化學課程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劉武博.淺談高中化學動態層次化作業的設計及實施[J].考試周刊,2020(A1):123-124.
[2]沈華.有的放矢:高中化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0(33):39-40.
[3]陳曉雷.關于高中化學個性化作業評價教學的探討[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30):90-91.
[4]向仲云.優化作業設計提高教學質量:論高中化學作業設計[J].新課程,2020(42):96.
[5]林剛.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作業設計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0(22):97-98.
[6]方婷.高中化學作業設計與批改的有效性研究[J].內蒙古教育,2020(14):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