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峰
摘 要: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相融,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的關鍵發展趨勢。現以此發展趨勢為探索契機,進行運用信息技術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的操作方向說明,提出微觀世界可視化、及時捕捉實驗過程和現象等方面的要求。提出教師應基于恰當教學原則,進行具體應用策略的合理使用,如實驗合理展示、實驗資源庫建立等。相關策略強調了物理實驗教學空間拓展的可行性,這將幫助學生從既往模仿實驗,逐步轉變為自主設計實驗與創造實驗,實現對電學乃至對物理知識體系的更清晰認知。
關鍵詞:高中物理;電學實驗;信息技術;應用研究
從目前看來,如果可以達到對于信息技術的科學化與靈活化利用,一方面能夠使物理實驗以直觀可視效果呈現在學生面前,另一方面則可從學生角度給予興趣激勵,讓其能夠全身心參與實驗,自覺對所學知識、所做實驗過程形成深刻印象,促進他們的物理核心素養全面提升。以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為例,教師可據此優勢,利用信息技術合理引入,進行課堂實驗資源更新、實驗方法拓展,真正突破傳統授課模式帶來的局限性,給學生以行之有效的幫助與指導。
一、應用信息技術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的
方向
所謂應用信息技術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的方向,即教師應看到信息技術與電學實驗教學相結合的優勢,切實把握住相關優勢,置電學實驗課堂于優質情境。
(一)微觀世界可視化
教師應注意到讓課堂實驗做到微觀世界可視化。因為高中階段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涉及諸多微觀物理現象,特別是電學工作原則更是如此,如果用過于傳統的教學策略,則學生不容易觀察到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極易造成認知理解出現問題。與之相比,信息技術應用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課堂會通過計算機和多媒體模擬微觀世界物理現象的形式,使學生掌握物理知識。
(二)捕捉過程和現象
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的及時捕捉,是信息技術融匯使用下教師所應注意的另一發展方向。高中物理電學實驗中,很多內容都具有瞬時性特點,學生還未來得及觀看,實驗過程便已經宣告結束。而在信息技術整合之下,這種瞬時過程可被捕捉與記錄下來,使學生有機會在鏡頭慢放情況下形成深刻印象、加深記憶效果。
(三)內部結構的認知
信息技術可幫助展現電學實驗所指向事物的內部復雜結構,即在認知電子器件內部復雜結構過程中,若可以把信息技術融會其中,則學生的認知將更為簡便和快捷。除此以外,對于經典物理實驗的再現,或者對于具有一定危害性電學實驗的演示等,則均屬于教師應注意的信息技術應用場景[1]。
二、應用信息技術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的操作原則
應用信息技術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會因上述方向的多元化而大有可為,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應據其優勢進行操作原則的具體把握。
(一)目標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是運用信息技術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的首要原則。在進行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期間,教師應秉持這一原則,即充分做到以目標作為導向。現在很多教師均已經認識到了信息技術所具有的物理實驗輔助功能,然而卻又往往忽略掉另一個事實,即因為濫用信息技術而導致的實驗教學目標不夠清晰問題。物理教師應在電學實驗教學中,制訂更為清晰化與立體化的教學目標,保證學生在目標指引下,扎實掌握物理知識,取得物理實驗技能等方面的同步進步。
(二)適度原則
信息技術是服務于學生發展要求的,而非教師一種“炫技”工具,即部分實驗要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這部分實驗無法以現代信息技術來取代,而有些可以融入信息技術的實驗,技術所起到的作用只能是展示現象、呈現過程,而非代替思考。高中物理教師一定要進一步明確物理學習時學生的客觀認知規律,科學界定哪些部分應當應用信息技術,哪些部分不適宜信息技術,保證信息技術在恰當位置插入,如一些電學實驗具有一定抽象性,不能在課堂上完成,教師即可考慮借助多媒體手段進行演示,以便用模擬形式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
(三)功能輔助原則
在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期間,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應明確功能輔助原則,將信息技術輔助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借此燃起學生的物理學習熱情。例如,在面對一些電學難點問題期間,教師可親自給學生提供解答問題的思路,在解答時一面給予知識指導,一面增加信息技術呈現圖像和視頻等的幫助,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實驗所具有的無窮魅力。總的說來,實驗教學應強調學生探究為主、教師講解為主,而將現代信息技術置于輔助位置,既不能忽略其功能價值,又不能出現舍本逐末的問題[2]。
三、應用信息技術于高中物理電學實驗的實施方法
(一)教師講解時的技術引用
在高中物理電學實驗中應用信息技術時,首先在教師講解基礎知識與實驗技巧時加以體現。總的來說,在高中階段進行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接觸到的電學方面實驗知識可集中涉及以下四點:1.不同電表連接形式;2.不同電表改裝形式;3.如何應用滑動變阻器;4.如何進行金屬電阻測量,以及伏安法應用。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應了解實驗時所涉及的設備器材、實驗流程,又應擁有足夠的實驗能力及實踐技巧等,而這些均可由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給予講解說明,即在實驗操作之前,教師可借助電子信息技術進行電學實驗相關內容闡述,例如教師可劃分出不同教學類型,包括怎樣進行電路控制、怎樣應用電子元器件等。同傳統意義上的物理電學實驗教學相比,在物理電學實驗中應用了信息技術,學生更容易表現出對教師所教內容的強烈興趣,切實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例如,教師在講解“電路組合”有關知識時,若依傳統教學邏輯開展講解,學生很容易使自我思維限制于狹隘框架內,不能充分了解教師所欲傳達的信息,而如果教師突出信息技術功能優勢,則結果勢必會大不相同。首先,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形成完善的電流實驗模型;其次,可以利用多媒體屏幕形式,使學生看到實驗期間二極管和三極管所具有的不同作用,形成真實直觀的體驗[3]。
在此之后,教師可以借助電子仿真軟件,使學生看到振蕩電路活動形式,這對于加深學生理解,具有顯著促進作用。總之,在教師進行講解期間,可進行信息技術的合理使用,以便降低電學實驗操作難度,同步凸顯電學實驗教育價值等。
(二)實驗操作時的資源支持
高中物理教師應結合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形成完善程度更高的物理實驗資源庫,以供學生參考取用。在物理實驗教學期間,使信息技術充分融合其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基于這種必要性,從具體教學要求出發,進行以物理實驗操作為指向的數字化教育資源。
關于資源支持策略,筆者認為,可從具體教學延伸開來,由教師主動構建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庫,同時有效開展同實驗項目有關的資源革新活動。另外,為了促進實驗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需要重點關注數字化資源的來源,盡可能利用來自生活的資源,這樣將使學生于電學實驗期間切實感受到真實生活之中的一些內容,實現更有興趣、更積極主動的學習目標。例如,在教學“變壓器”這一物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數字化資源的合理安排與有效組織,達到教育資源理想化共享效果[4]。
另外,在具體實驗指導期間,教師則應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讓學生能夠主動收集生活中的變壓器圖片,做好其工作原理及結構構造方面的分析。同時教師應繼續展現信息技術的資源補充優勢,從中尋找到相關的實際生活用品,用于闡述變壓器有關原理和知識,借此拓寬學生思維,方便其理解記憶等。
例如,教師可讓學生觀察電餅鐺、電飯煲等電器的電壓,一般均為220V,然而大型發電機的電壓則高得多。教師可以結合拓展資源提出問題:這些電器的電壓為什么會不一樣?變壓器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大家是否可以舉出其他例子來說明變壓器的作用呢?利用此類拓展問題,可使學生得到物理思維的自然延伸,能夠更有效進行物理現象與生活實際的觀察,同步鞏固教材中的物理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的理想效果。
(三)實際探索時深化認知
信息技術在高中電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還可以表現在實際探索時的深化認知方面,即學生可以因為信息技術的融入,而在實驗實際探索時自覺深化對物理知識的認知。
例如,首先,信息技術融入可幫助學生強化實驗和知識概念間的關聯性。即教師在做物理電學實驗優化設計時,應一面明確實驗教學目標,一面以強化實驗和理論之間的聯系作為依托,引導學生進行概念的深度解讀,在這方面信息技術則具有顯著優勢。如學生在參與用多用電表進行電學物理量的測量實驗時,便可帶著概念完成任務,突破知識點解讀要點,重點結合信息技術手段了解多用電表所具有的構造特點和工作原理,了解多用電表如何使用的方法,同時對電學黑箱、直流電源以及導線有關概念加以把握等[5]。
其次,教師可在信息技術支持下,給予學生數據讀取和處理有關知識的及時指導。在電學實驗時,學生將使物理知識得到內化,使重難點得到突破,而教師則可因信息技術的支持,引導其從自身視角出發,更有效分析實驗原理、規劃實驗思路,做到對數據讀取等方面的準確把握。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握最小分度值是非“1”的儀表讀數方法,使學生進行真實、準確數據讀取與處理,以冷靜和認真的態度展開知識探索。
實踐探索是深化認知的另一角度,是教師幫助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在高中階段開展物理電學實驗時,教師可以于實驗持續期間,基于既定實驗操作要點,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給學生創造實驗認知深化的平臺,有序地支持其進行實驗創新拓展,讓學生在實驗中及實驗后,思索現實生活之中的有關知識,包括為什么家里的燈泡會突然間熄滅,為什么會出現跳閘的現象,能夠利用所學物理知識對此做出分析闡述嗎?這些拓展知識體系的問題,可進一步調動學生體系化思維的構建與完善,使之有可能走出教室、回歸生活,真正意義上形成基于物理實驗的認知拓展理念[6]。
(四)支持學生的自主發展
在高中物理知識體系框架之內,包括了大量相似性內容,如果稍不留意,這些內容便極易為學生弄混淆。教師可以利用提問引導等方法,幫助學生分析差異,支持其在自主發展狀態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辨別。在提問引導時,支持學生自主發展,使之準確識別關鍵知識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認為這是幫助學生突破電學實驗困境的關鍵。實際教學時,很多學生都可能出現機械遵循教師節奏、機械記憶知識內容的問題,卻無法自主做到理想化辨析。針對此問題,教師應以使學生獨立總結有關知識,進行相似概念內容的異同分析為目標,突出信息技術融合的支持作用。
舉例而言,在進行“滑動變阻器應用分析”實驗教學時,需要讓學生比較滑動變阻器在接入電路時的不同操作方法,了解限流法與分電壓法的應用技巧,但這兩種方法所涉及的電路圖很相似,而滑動變阻器所具有的調節效果又完全不同,且無論電壓、電流還是功耗等方面均有完全不同的表達式,常會讓學生在自主操作、自主發展時倍感困惑。這時教師可使學生置身于信息技術場景,在生動地展示信息技術后,學生將有效完成兩種方法的操作,形成準確的過程分析,同時將分析結果以表格形式體現出來。
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支持學生自主發展策略,既可以在課堂上使用,又可以在課堂外進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表現出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安排及教學指導,用于切實改善學生認知效果,同時通過增加自我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做法,鼓勵學生進一步了解實驗操作方法及操作程序,為其未來的研究創造有利條件[7]。
結束語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適度引入信息技術能夠起到豐富學生課堂體驗,為其創造良好自主學習空間等諸多方面作用,促進其探索精神與思考能力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師可繼續進行以電學實驗為代表的物理知識,突出相關知識在信息技術場景下的表現效果,即分別用本文所列舉的實驗合理展示、實驗資源庫建立等做法,使高中生有機會對物理實驗形成正確的認知,同時在具體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物理實驗的無限樂趣。
參考文獻
[1]洪文青.推進信息深度融合,提高課堂實效: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整合策略[J].高考,2020(22):100.
[2]姚香花.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信息技術融合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8):63-64.
[3]曹杭云.現代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深度融合[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2(12):95-97.
[4]宋欣航.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電學實驗問題及優化改良措施[J].新智慧,2021(28):67-69.
[5]時子豪,張曉琳.融合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現代教育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深度融合案例分析[J].物理通報,2022(S1):126-131.
[6]劉元平.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電學實驗問題分析[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0(8):51-52.
[7]謝琳.高中物理教學中常見的電學實驗問題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10):85-86.
本文為2022年福安市基礎教育研究立項課題“信息技術與中學物理實驗教學深度融合的研究”(編號:AJKT202201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