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摘? 要】智慧課堂下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智慧教育平臺和數字資源,能夠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教學資源容量有限,教學方式較為單調,學生學習過程枯燥,學習反饋存在限制。智慧課堂下中學歷史教學意義是:豐富歷史課程資源,活躍歷史課堂氛圍,輔助學生交流探討,科學有效反饋評價。通過運用實踐探究法,以部編版初中歷史為例,探究智慧課堂下中學歷史教學模式:提供資料輔助自學,創設情景引發認知,設計問題引發研討,小組提交研討成果,根據主題延伸拓展,組織趣味測試活動,分析數據科學評價。教師落實這項教學模式,能提高中學歷史教學效果。
【關鍵詞】智慧課堂;初中歷史;數字資源;小組研討;交流互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提倡選擇多元化的教學資源,探究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與方法,鼓勵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深度融合。在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中,伴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相關工具的運用,教師通常都能使用多媒體工具與電子課件資源實施教學,但是也由于傳統多媒體工具的功能較少、資源不夠豐富等問題,影響了實際教學效果,不利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已經進入2.0時代,教師可以根據初中歷史課程的重點以及難點內容,準備更豐富、更直觀的數字資源,用智慧平臺建構新型教學模式。
一、多媒體下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資源容量有限
以往的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多是在多媒體背景下,依托多媒體工具與電子課件等資源實施教學,教學資源需要提前設計,且在課堂上很難增減或修改,這就導致歷史教學資源容量有限,在講授歷史難點時存在著困難。
(二)教學方式較為單調
在多媒體視野下,教師通常只能借助PPT等課件資源講授歷史知識,仍然是以灌輸式講解為主,通過提出有限的幾個問題實現師生互動。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歷史知識,無法深入經歷歷史知識動態生成的過程。
(三)學生學習過程枯燥
在以往多媒體教學模式中,教師多是運用單獨講授的方式實施教學,學生是在老師的帶領下被動接受歷史知識,而較少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因此,學生學習過程較為單一,總體的學習過程是枯燥和乏味的,無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四)學習反饋存在限制
在學習反饋方面,教師運用多媒體資源與工具實施教學,針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反饋,主要是根據課堂教學中的觀察記錄,對學生學習過程予以反饋,主要是定性評價。這會受到教師精力、時間和理念的影響,容易出現各類偏差。
二、智慧課堂下中學歷史教學意義
(一)豐富歷史課程資源
初中歷史教材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意義等內容,在智慧課堂下,教師根據歷史課程主題,在智慧平臺上挖掘和引入更為豐富的資源,如歷史圖片、影像資料、回憶錄等,能夠豐富歷史課程的教學資源。
(二)活躍歷史課堂氛圍
在智慧課堂下,教師借助歷史微視頻、圖文并茂的課件等,在智慧一體機、平板電腦的硬件支持下,在智慧教學系統和師生交互平臺的軟件支持下,組織與開展課堂探究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環境,活躍歷史課堂氛圍。
(三)輔助學生交流探討
教師根據歷史課程主題,引入相應的歷史探究任務,以此引發學生在小組中的交流與探討。學生可以借助智慧一體機與平板電腦設備等,根據探究任務搜集與整理資料,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及時上傳研討結果,更好地提高課堂探究效果。
(四)科學有效反饋評價
教師根據學生研討活動的反饋成果,利用智慧一體機等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一些科學的分析結果,根據這些結果推送修改與完善資源,要求學生進行完善。教師還可以針對性地評價學生和小組,有效實施定量與科學的評價。
三、智慧課堂下中學歷史教學模式
(一)研讀課程準備資料,輔助學生翻轉自學
針對過去中學歷史教學中存在的資源匱乏、容量不足等問題,教師應當全面研讀歷史教材,明確其中的重難點,結合學生歷史基礎,確定課程教學的目標。教師可以在國家級和地方的智慧教育平臺上搜索豐富多樣的數字資源,也可以用自己制作或學校提供的精品課例、微視頻、電子課件、學案等,組成完善的歷史課程教學資源。教師將微課和學案等發放給學生,輔助學生課前翻轉自學。例如,部編版七下“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本課主要包括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等板塊。基于本課重點內容和基本學情,確定課程目標:認識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與影響,明確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的原因和影響,認識五代十國局面形成實質和影響。教師要準備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文字、微課、視頻等,設計與制作學案等資源,重點是補充課本中沒有的內容,如唐朝藩鎮割據圖,這樣便于學生借助學案和課本完成預習任務,更好地自主學習。
(二)創設生動歷史情景,引發學生初步認知
學生對生動有趣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新課標也提倡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在智慧課堂下,教師根據歷史課程主題,借助提前準備的微課視頻、圖文課件和生活實例等,借助智慧一體機等設備,利用大屏幕展現相應的歷史情景。教師基于歷史情景,提出一些針對性的問題,向學生平板推送配套的史料等資源,這樣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眼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與相互交流探討。例如,部編版七下“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本課主要介紹契丹族和黨項族的興起以及建立的遼和西夏政權,還有遼和北宋的和戰,西夏和北宋的關系等,能夠讓學生初步認識這個時期的歷史事件。教師可以準備影視劇《楊家將》片段,與本課的電子課件融合,播放描述遼和北宋澶淵之盟的片段,展現宋、遼、西夏并立的地圖,引發學生認真觀看。教師據此提問:圖像表現的是什么事件?根據歷史地圖和地理知識,思考為何遼能輕易威脅北宋都城開封?以此引發學生初步認知,促進學生交流與探討,教師結合燕云十六州的知識解答以上問題。
(三)設計小組研討問題,發揮集體智慧力量
在智慧課堂教學中,教師還要根據歷史課程主題,借助豐富的史料資源,與課題相結合,設計一些比較有難度或者綜合性的研討問題,要求學生分組研討。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小組可以借助平板電腦和文檔史料,勾畫關鍵詞句,分析與解答問題。小組內部需要商討解決難點問題,及時上傳給老師成果。教師可以用拍照投屏等功能,即時反饋學生的研討進展情況,用師生交互平臺分析解讀。例如,部編版八下“三大改造”,本課主要講述的是建國初期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實現農業和手工業的合作化與公私合營,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教師根據本課主題內容,可以先提出問題: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什么?具有怎樣的意義?再根據教材知識拓展部分的“同仁堂的公私合營”,加入一些內容:同仁堂的公私合營也讓老品牌獲得了新生機,安宮牛黃丸、同仁大活絡丸等銷量大增,在1997年6月25日同仁堂在A股掛牌上市,開啟了新的發展時代。教師以此提問:公私合營對同仁堂帶來什么影響?公私合營的意義是什么?你還知道哪些知名的老品牌的公私合營?這些問題能引發學生思考與探討,借助智慧平臺搜集資料,解決以上相關問題。
(四)小組提交研討成果,推動師生交流互動
在智慧課堂下,教師還可以借助師生交互平臺與豐富的數字資源,根據歷史課程的主題與內容,引入豐富多樣的習題資源,將其直接推送到學生平板電腦上,要求學生限時作答。教師可以在接收端明確學生作答情況,也可以借助大小屏的活動功能進行實時投屏,將一些典型作答投放到大屏幕上,以此分享展示和更好講解。教師還可以利用計時、搶答和投票功能,以此豐富師生互動形式。例如,部編版八下“對外開放”,在本課教學之后,教師可以組織編寫類似的題目:我國四個經濟特區的建立時間和所在地區是什么?建立經濟特區的意義是什么?從南到北說出我國14個沿海城市?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是否屬于沿海開放區?在1992年浦東開放后,我國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教師將這些問題投放到平板電腦上,要求學生限時作答,并及時上傳到教師端。教師根據學生的解答情況,明確之前小組研討成果,針對性地引入易錯問題,要求各組學生利用智慧一體機的搶答功能進行搶答,在師生互動中更好地鞏固本課知識。
(五)根據主題延伸拓展,突破課堂時空限制
初中歷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總體是籠統概括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涉及到的歷史資料非常少,無法讓學生掌握歷史的全貌,在理解歷史事件和解答歷史問題的過程中存在不少的困難。因此,教師還要在智慧教育平臺的支持下,根據課程主題、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實際學習需要,延伸拓展一些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與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觀看微視頻和閱讀歷史圖文資料,也可以在平板上點贊、評論、互動等,突破課堂時空的限制,實現動態學習。例如,部編版九下“第二次工業革命”,針對本課的主題內容,通過課堂上的教學,明確學生對“為何歐美會爆發工業革命”感到疑惑,因此教師要搜集思想、政治、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史料,加入相應圖片和微視頻,制作拓展學習資源,還可以加入更多第二次工業革命發明創造的物品介紹,輔助學生課后拓展學習。
(六)組織趣味測試活動,分析數據科學評價
為了更好地完善歷史課程教學,在智慧課堂背景下,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課堂的學習成果,結合歷史課程的主題,引入多元化和針對性的測試題,組織游戲等趣味測試活動,實現當堂檢測、及時反饋、以學定教。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解答,教師借助智慧平臺分析數據,根據數據反饋實施針對性講解與科學評價。例如,部編版九下“第二單元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近代科學文化”結束后,教師根據本課涉及到的諸多零碎知識點,設計選擇題、判斷題和解答題,將其推送到學生平板上,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答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總體解答的情況,實施統一講解,針對學生個性問題針對性講解,并落實定量評價。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標背景下,基于智慧課堂的中學歷史教學中,以上主要根據傳統多媒體下的中學歷史問題進行分析,明確智慧課堂下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確定具體歷史教學模式,運用智慧教育平臺與數字資源,能夠提高歷史課程教學的效果。教師根據學情落實以上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歷史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劉精浩.智慧課堂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學模式探索[J].中華活頁文選:高中版,2022(12):94-96.
[2]吳萬軍.“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在民族學校的應用與探究——淺談“智慧課堂”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理論研究[J].信息周刊,2019(10):19.
[3]吳銀娣.中學歷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4]孔繁敏.歷史教學中關于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和探索[J].山西電教,2019(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