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威 沈 輝 徐 凱 張 欣
(1.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2.南京體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2019 年12 月在武漢開始傳播,隨后迅速蔓延至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陸續啟動一級應急響應措施,各行各業停工停產,國民居家隔離。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嚴重影響了社會的正常運轉,高校教學工作也不例外,春季開學延期,教學計劃被打亂;但在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采取了多種措施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教學工作,全國高校教學在極短時間內從“線下教學”變道切入到“線上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在特殊時期成為高校教學的臨時性選擇。教學模式的改變必然會影響課程教學實施,這其中既有教師和學生適應的主觀因素,也有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實際差別的客觀因素。教師的信息化水平是決定線上授課質量的關鍵,教育部曾在2018 年4 月印發《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指出,實現師生信息化應用水平、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全面推動信息化教育。教師作為推動信息化教學的“探路者”和“排頭兵”,其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新冠疫情長期防控和國家教育戰略雙重需要的大背景下,線上教學從臨時性的應對措施轉變為常態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調查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實際現狀及痛點,總結教學經驗,提升教師線上教學能力,不論是應對日常教學,還是針對特殊情況、特殊時期的教學需求,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調研了解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的基本情況、線上教學的授課情況,適應情況,線上教學體驗,評價在線教學效果等方面實際現狀,調查教師在線上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收集意見建議,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大背景下,找到提高教師線上教學能力路徑,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保障線上課程的教學質量打下堅實基礎。
調查的具體內容包括:(1)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基本信息(包括教師性別、年齡、教齡、職稱、項目類型、新冠疫情前有無線上教學和線上培訓經歷);(2)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環境(包括教學平臺類型、教學平臺數量、采用線上教學形式);(3)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體驗(包括線上教學平臺操作自評、線上教學總體自評、線上教學需求是否滿足、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效果對比);(4)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提升(包括影響教師線上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師線上教學最大困難、教師如何提高線上教學效果、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1.3.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能力,選取的問卷調研對象為全國除港澳臺地區高校公共體育教師。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等數據庫進行檢索,查閱相關資料,并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洞察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1.3.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目的和線上體育教學的特點,設計調查問卷《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調查》,運用問卷星問卷調查平臺進行問卷的發放、回收和統計。
1.3.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問卷星平臺進行數據統計、交叉分析和結果分析。
本次網絡問卷總共有來自15 個省市自治區的263 名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填寫,有效問卷為263 份,調查問卷有效率為100%。調查問卷以單選為主,同時設定少數多選,多選的原則是至少選一項,累計統計百分比,并在某些調查問題中加入開放式選項,受調查的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填寫補充。數據圖表均由網絡問卷后臺生成,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有效,本次研究深度解析調查信息,并結合體育相關專業知識進行數據解讀。
2.1.1 基本信息
從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基本信息收集數據看(表1),填寫網絡問卷的教師年齡、教齡、職稱總體分布比較均勻,覆蓋面比較廣泛,數據符合大多數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部門的實際現狀。性別結構方面:男教師62.96%,女教師37.04%。年齡方面:35 歲及以下青年教師和36-45 歲及以下中青年教師總比例為92.59%;教齡方面:教齡在10 年及以下的比例53.7%。職稱方面:中級職稱及以下教師比例為62.96%。教師從事運動項目方面:大球類項目為44.44%,小球類項目為20.37%,武術、瑜伽、操類項目為29.63%,其他項目為5.56%。具體來看,覆蓋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武術、瑜伽、操舞等多個運動項目。線上教學經歷方面:新冠疫情前33.33%的高校教師有線上教學經歷,約占到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線上教學培訓方面:在新冠疫情前40.74%的高校教師接受過線上教學相關培訓。

表1 公共體育教師基本信息統計
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新冠疫情前開展過線上教學的教師比例僅為20.43%,參與線上教學相關培訓的教師比例為81.65%。參與調研的教師參與線上教學的比例略高于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的調查結果,而參加線上教學相關培訓比例遠低于廈門大學發展中心的調查結果。
2.1.2 交叉分析
為進一步了解教師的線上教學和培訓經歷與年齡、教齡、職稱之間是否存在高度相關性,通過問卷星平臺對數據進行交叉分析。分析選擇教師在新冠疫情前線上教學經歷和教師在新冠疫情前線上教學培訓經歷這兩個調查問題分別與年齡、教齡、職稱進行交叉分析,得出交叉分析數據(表2、表3)。通過表2 可知,年齡方面:各年齡階段的線上教學經歷百分比均未超過50%;有過線上教學經歷的高校教師在46-55 歲、55 歲及以上年齡段的比例較高,體育教師的線上教學經歷和年齡的相關性不大。教齡方面:除3 年及以下為100%和21 年及以上為60%以外,其他教齡階段均未超過35%。職稱方面:助教及以下54.17%、教授100%,其余均未超過30%。助教及以下及和教授職稱同比較高,助教及以下及教授較為積極。通過表3 數據可知,年齡方面35歲及以下和46-55 歲參與線上教學培訓的比例最高,均為50%;職稱方面:助教及一下參與比例最高,為57.14%;教齡方面:3 年及以下參與比例最高,為66.67%。綜合數據可窺見,參加線上教學和培訓的教師整體呈現出低年齡、低教齡和低職稱的特點,可見這個教師群體更容易接受線上教學,是未來線上教學的主體力量。

表2 教師在新冠疫情前線上教學經歷與年齡、職稱、教齡交叉分析統計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環境數據收集顯示(表4),教師采用線上教學平臺類型方面:校內外平臺混合使用的比例最高,達到44.44%,這表明校內外平臺在功能和資源線上可以起到相互補充作用。教師采用線上教學平臺數量方面:2 個及以下占比88.89%,表明少數線上平臺即可滿足教學需求。教師采用線上教學形式方面:受訪問題采用多選方式,也就是至少選擇一項;受訪教師選擇提供資料學生自學的形式占到多數,為66.67%,少部分采用直播、錄播和慕課的形式進行線上教學。直播課程可以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履行對學生的管理職能,在教學過程中保持交流互動,最大程度地保證線上授課效果。而直播的比例不高,總體而言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尚不能勝任線上教學的要求。

表4 教學環境分析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體驗數據收集顯示(表5),教師線上教學平臺操作熟練程度自評方面:不熟練和很不熟練選項比例均為0%,數據表明教師認為線上教學授課平臺的操作并不是教師線上授課障礙,也不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師線上教學總體自評方面:一般、不好和很不好的總比例在79.63%,接近八成,這表明教師對于線上教學的滿意度較低。線上教學是否滿足教學需求方面:選擇一般、部分滿足、不能滿足的總比例在53.7%,超過五成;線上教學對比線下教學效果方面:一般、不好和很不好為83.33%,數據表明大多數教師認為線下教學遠優于線上教學效果。

表5 線上教學體驗統計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提升數據收集顯示(表6),影響教師線上教學效果主要因素方面:教師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教師語言表達及動作示范、教師線上教學投入,這3 個選項有超過四成的教師選擇,少數教師在其他選項中補充道,整個課堂節奏的把控很重要,要及時注意課堂教學反饋。教師線上教學遇到的主要困難:講解和動作示范受限、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不適用、課堂教學組織,這3個選項均有超過五成教師選擇,部分教師在其他選項中補充道,師生難以身入其境、無法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程度、管理學生受到限制。教師如何提高線上教學效果方面:轉變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學習新的教育技術、轉變教學觀念位居前三位,其中轉變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超過七成教師選擇。大部分教師在其他選項中補充道,線上課程需要建立新的成績評價體系,以適應線上教學的特性。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提升路徑方面:參加線上教學培訓、定期開展線上教學交流、外出調研非常重要這三個方面是提升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的必經路徑。少數教師在其他選項中補充道,學校需要有專人負責線上課程教學,并增加資金投入。以上數據充分表明,體育課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需要轉變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調整語言表達及動作師范的方式。

表6 教師線上教學能力提升路徑
3.1.1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參與線上教學和相關培訓的比例較低。教師在疫情前參與線上教學和培訓比例不高,總體低于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高校教師線上教學調查結果;交叉分析數據顯示參與線上教學和相關培訓的教師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整體呈現出低年齡、低教齡和低職稱的特點,這些教師是推進線上教學的主力軍。
3.1.2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采用線上直播教學比例較低。大多數教師沒有采用線上授課效果最好的直播形式,而采用學生提供資料自學和學習慕課的授課形式,這表明多數教師線上教學能力尚未達到授課的要求。教師使用線上授課平臺以校內、校外平臺混合使用為主,多數教師線上教學使用數量上在2 個及以下,這表明教學平臺的功能可以滿足教學的需要。
3.1.3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對線上教學滿意度較低。教師對教學平臺操作熟練度和適應度較高,而線上教學自評和總體評價一般,結合線上教學是否滿足教學需求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效果對比兩個調查問題的統計數據來看,多數教師認為體育課程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相比較,線上教學無法復制線下開放、多人合作的教學情境,教學的效果很難保證。
3.1.4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維,提升線上教學能力。多數受問卷調查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程教學從線下轉為線上,在影響教師個人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線上教學主要困難和提高教學效果路徑在成因上是一致的,許多線下課程所采用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課堂組織形式、成績評價體系都需要進行適應性調整;另外,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線上課程的制作也是阻礙線上教學的一大困難,這表明教師的信息化能力需要提高,教師希望參加線上教學培訓、經驗交流和實地調研來提高線上教學能力。
3.2.1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應加強線上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師將線上教學所制作的視頻、課件、習題等教學資源融合到線下課堂,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深化在線教學資源的轉化利用,并在教學中尋找規律,實現線上和線下課程的互相優化。另外,教師還應當廣泛搜集資料,學習其他教師和線上教學平臺授課的寶貴經驗,化為己用,促進線上教學能力的提升。
3.2.2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理念。線上教學并非簡單地把線下課堂挪到線上,教學環境和教學模式發生重大變化,教師要根據在線教學的實際情況重構課程教學設計,明確符合在線教學所需的教學目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成績評價方式。教師要將學生課前預習、教師直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后跟蹤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習慣,采取適宜的教學模式。
3.2.3 高校公共體育教師應積極參加線上教學能力培訓。教師應積極參加社會、學校及在線教學平臺等舉辦的專項培訓,使教師通過間接經驗的學習逐漸轉化為直接經驗,全面提升線上教學能力。
3.2.4 高校應在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等方面強化線上教學的作用。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或將呈現虛實融合的課程形態,需要傳統教學、線上教學等形成密切結合的教學模式。學校相關部門要積極推廣校內外在線教學的優秀案例,緊抓中青年教師這支線上教學的主力軍,出臺相應的政策機制,鼓勵其參與線上課程的學習、制作和教學。
新冠疫情的突然來襲,使得高校在面對線上教學時措手不及,教師使用多媒體終端在線上教學,面對與線下教學直觀、形象且能充分溝通互動截然不同的授課形式,即使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也要經過一番摸索和實踐過程。雖然,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在新冠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催化下整體得到很大提高,但仍不能滿足教學信息化對教師線上教學能力的要求,對比線下教學效果尚有差距。因此,高校要重視教師能力提升,解決教學實踐中的關鍵問題,真正做到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服務高校教學,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