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鑫 許曉琴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無錫214405)
新冠疫情的持續與蔓延,迫使傳統體育教學的應急式“云端”教學,這對于以身體實踐為載體,互動性強的體育教學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誠然也是倒逼體育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發展機遇。健身氣功作為民族優秀教育資源引入學校體育教學中,受傳統教學觀念與模式的影響,目標定位出現偏差,未形成自身價值發揮的目標指向;以“技術為中心”的教學,割裂了其囊括眾多文化內涵的理論指導;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造成學習主體的興趣弱化;教學中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環節的缺失,教學設計缺乏實踐操作力度,導致其教育價值成效不盡人意。深入聯結與融合信息化教學,有助于改變教與學的新型關系,推動教師由“育知”轉向“育人”的核心本質;打破教學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實現開放的優質資源共享,同時使知識的傳遞更具時效性、趣味性、可視性,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個性化需求,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為此,擬對傳統健身氣功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現狀,融合信息化教學優勢,通過實踐探索構建混合教學模式破解問題,以期為釋放其課程價值提供裨益,以及為我國體育混合教學的設計實施提供參考與借鑒。
健身氣功主要以人體筋骨運動為主的形體導引,配合呼吸吐納和心理調節構成獨特的活動形式,具內源性調節,使人的軀體與心理相融合,以達外練強體,內修心性之效果。健身氣功作為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全息映像,囊括眾多文化內涵,如儒、道、釋、中醫等傳統主流文化養生思想的交相輝映,為健身氣功養生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哲學依據和理論基礎,呈現出搏雜寬泛的狀態,其詮釋出“身心俱合”“修身養性”“貴和守中”等獨特的養生文化思想,以滿足人的健康需求,讓參與者能夠真正體驗運動和維護自身生命健康的意義和價值,也奠定了健身氣功的身體技術文化特性,賦予了促進人身心健康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價值主旨。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教學觀察、訪問調查,發現高校健身氣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幾點共性問題。
教學目標決定教學行為,是教學實踐操作的重要導向。審視健身氣功課程教學目標發現,“運動技能目標”明顯存在技能學習操化性;“運動參與目標”明顯存在學生被動性;“運動情感目標”明顯存在交流、互動的空心性等現象,與其他體育項目目標(如籃球、足球、排球等)混為一談,往往疏于對健身氣功本身學習內容特點把握,未形成自身特定的教學目標,缺乏獨特的實踐指導力度,其教育目標實現只能停留于“空中閣樓”。
健身氣功重在“形、意、氣”三者之合,強調“意動形隨,意到氣到”相須而成[1],過程中融合“修身養性”“形神兼備”“天人合一”等整體理論指導,構成“形下之器育形上之道”的教育內容體系。目前,健身氣功教學內容處于一種“淺嘗輒止”的技術層面[2],僅停留在動作姿勢的學習階段,學生被局限于動作模仿和反復練習之間的機械式狀態,割裂其背后傳遞的養生文化內涵和功理,未實現參與主體的意識、思想、行動的一致貫通,難以激發學生對生命健康的認知意義。譬如:健身氣功?八段錦,講究“立身中正”以尾閭中正與脊柱成直線,頭頂懸拉伸脊柱,保持立身不偏,使中氣貫于心腎,通于脊骨,行于四肢,蘊含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道[3]。
健身氣功教學的學練方法是學習成效的關鍵。通過調查中發現,健身氣功教學對于新授動作學習后,普遍采用前后橫排的集體性反復練習,這種操化教學法對于學練初期動作外形的掌握很有必要,但缺少師生互動交流、合作探究、競爭動力等,造成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低、氛圍沉悶,學生處于被動學練狀態,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練興趣。宋代陳頤云:“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一種內在的學習意識與驅動力,而健身氣功主要運用意識來控制形、氣,調整練習者自身的生理機能,提高生命質量,以及進階自我精神活動控制的調心修養。所以,不能一味重復一種教學方法,應多舉并施,使健身氣功課堂充滿活力、吊動學生興趣。
以身體實踐為載體,言傳身教為主的健身氣功教學,往往忽略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重要環節,預習可幫助學生提前建立動作認知概念,促其獨立學習、問題思考和探究能力。同時,據心理學艾賓浩斯遺忘規律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后立即開始”,而及時有效的復習是防止遺忘的有效方法,由于高校每周僅一次的體育課時安排,難以實現有效復習,學生對已授技術動作的遺忘呈常態化,導致課中對已授內容復習環節的課時比重增加,對一線教師的實際教學帶來很大困擾,嚴重影響了健身氣功課堂學習效率與效果。
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現行健身氣功實際教學評價中主要以教師為主導,針對學生技術動作規范的量化評價和考核的終結性評價,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感態度、參與程度、課堂活躍、行為態度等情況的過程性評價,缺少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評價以及學生自我評價,無法實現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不利于促教學雙方活動的問題反思與改進。
2.1.1 以“弘文立德”的行動指向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之根本。學校作為文化傳承高地,其“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支撐動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工程”[4];同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貫穿國民教育始終[5]。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與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行動綱領。健身氣功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得以形成與發展,內涵諸多“立德樹人”的育人智慧,其教育價值、功能、作用的多維度,無疑對推動我國“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弘揚民族文化精神之自信、自強,具有獨特的顯著優勢。
2.1.2 以“健康第一”的行動指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指出:幫助學生在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6],涵蓋身體與心理兩個思想維度的“健康第一”指導思想。而健身氣功的價值主旨在于促進學習者身心交互鍛煉,與健康第一的思想遙相呼應,應充分發揮健身氣功內容特點,突出獨特的身心鍛煉方法,指導具體教學實踐,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2.1.3 以“學生中心”的行動指向
貫徹以“學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自覺應答[7],學生是獨立且處于發展中的人,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是實現教育目的關鍵。改變傳統灌輸式“教”為中心,轉向引導“學”為中心,指導具體實踐教學,尊重學生差異與實際需求,重視學生興趣與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實現教學過程中育人全鏈。
2.2.1 技理兼備,培育素養
健身氣功作為身體文化的集成體,區別其他體育項目的獨特之處,在于囊括眾多文化哲理指導具體實踐操作方法,以求“由技入道”的進階層次。譬如“形神兼備”以形(身體姿勢)與神(思想意識)為之交融,達體松心靜、節節松通;“立身中正”頭頂上懸和尾閭中正,使脊柱成直線拉伸,中氣才能貫穿心腎、脊骨、四肢骨髓,得養生之效,其中蘊含“中庸”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道。所以,教學不能單一指向技術層面,結合其理論指導方法,引導學生的思維參與培育文化素養目標。
2.2.2 身心合一,培育健康
健身氣功的價值主旨在于促進人的身心健康,通過調控意念旨于“靜”剔除干擾、心無一物,使思想集中,達虛靜閑恬的心理狀態,導引周身運動(抻筋拔骨),調控氣息以氣運身,達疏通經絡、氣血暢行的操作要素,以實現調身、調心、調息“三調合一”的身心鍛煉,進階極其虛實的臻化之境,體現出對人體形氣神整體生命觀的身心鍛煉和調控目標。
2.2.3 激發興趣,培育習慣
宋代朱熹:“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興趣是激發內源性學習動力的關鍵,立足興趣視角,以學生為中心,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合作與交流、認知與體驗、評價與反思的開放性參與,強化“教”與“學”相互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運動習慣,達到終身健身養生的目標。
2.3.1 立足課程本位
健身氣功內藏諸多傳統文化思想智慧,貫穿于“形下之器,形上之道”內外一體的育人全過程,引導與促進對學生的身體素質、人格品質、道德修為、文化知識等素養方面的提升,與“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深度契合。為此,聚焦學生知其所以然的認知過程,圍繞“為什么練”“怎樣去練”“練的目的”的邏輯問題進行健身氣功教授。
2.3.2 注重學習主體
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對知識和意義的生成,不是簡單依靠教師“灌輸”而實現,需要教師成為學習者的引導者,重視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強調學習主體積極參與的主動建構[8]。因此,突出“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融入健身氣功教學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方面,轉變教師知識傳遞的灌輸式教學觀念,改變學生被動式接受學習的習慣;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互合作,促進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深層次理解;重視學生的主觀性發揮,關注學習主體的過程性發展;建立多時空整合教學實踐平臺,促進學習共同體的情境體驗,激發有意義學習興趣。
2.3.3 嵌入信息技術
以聯通主義為本體論的“互聯網+教育”[9],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聯通理論實踐、聯通合作探究、聯通師生交互,建構學習與信息資源連接,實現虛擬與現實空間轉換的混合教學。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建設開放、靈活、多元化的線上健身氣功課程資源,促進技術與理論的深度重合,彌補實踐教學中理論教授“蜻蜓點水”的教學現象;幫助學生課前建立動作的概念認知“以預而立”和課后復習的時效性“以溫知新”,彌補實踐中視聽覺傳遞的不可回看性;打破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束縛,實現對技術重難點解決的無障礙合作學習、交流探討、主體評價等交互情境的教學臨場感,建構健身氣功教學的新型育人模式。
以學院公共體育健身氣功選項班為研究對象,2020 年上半年依托超星學習通平臺,建成健身氣功?八段錦、五禽戲、導引養生十二法、太極養生杖四套功法內容的線上課程資源建設,通過2020 年9 月——2021 年7 月為期2 學期,共2個選項班56 人的教學實踐探索。通過線下師生同場、線上虛擬臨場,融入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嵌入“學生中心”的過程性參與互動,“身心健康”的學練方法,“弘文立德”的思維精神培育,“實踐育人”的多時空要素整合,促進學 生學習意義建構,實現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圖1)。

圖1 健身氣功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操作框架
2.4.1 課前教學
(1)課前設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身心特點、群體特征、學情情況等綜合分析,運用教學設備工具進行設計、制作(視頻、圖片、PPT、動畫、知識導圖等),以及在開放性的互聯網資源中收集與選取契合的學習材料,依托如慕課MOOC、超星學習通、藍墨云班課等優質在線教學平臺,建構聯結師生學習共同體的線上課程資源。
(2)課前導入,教師課前線上發布課中學習內容與學習識記材料,為學生提供自學材料,限定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進行自主預習,初步建立技理認知概念,并對自學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總結、反饋。
(3)課前診斷,通過線上學習情況的數據分析和學生預習信息反饋,歸納與梳理重難點問題,以便于課中實效性問題解決。
2.4.2 課中教學
(1)問題驅動,在學練過程中根據健身氣功的技術特點、練習要領與課前診斷的具體問題相結合重點解析,并針對動作的運行路線、軌跡、方向等與循經取穴配合一致,建立準確的動作范式,幫助學生由泛化技術概念,轉化為準確、規范的實踐技術操作。
(2)價值驅動,以“得其形,知其理”為導向,重點突出“單勢動作”為載體,運用諺語、口訣等語義提示自我“糾偏”誘導練習,強化對技術規律、原理、方法的認知;重視“三調”俱合的整體性鍛煉,深度嵌入功理、功效的價值認知,從“身心關系、天人關系、人人關系”[10]三個釋點,揭示其蘊意的文化內涵,把握深層次的文化觀念、思想,培育主體性思維,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的身心育化。
(3)情境驅動,通過三維立體的傳統課堂教學中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討論、評價等創設共生情境,以參與促互動、以互動促評價、以評價促學習,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探究。
2.4.3 課后教學
(1)課后強化,以“任務導向”針對課中的重難問題進行主題設計,組織線上小組討論、合作交流,實現虛擬臨場情境交互探究學習,鞏固課中所學;通過線上評價模塊,結合數據分析結果,建構師生主體的增值性成就評價,促進教學雙方的問題反思與改進。
(2)課后拓展,建構技術與方法、健身與養生、病理與功效、文化與精神等理論方面相結合的線上學習共享模塊,精優知識點內容,幫助學生隨時進行“碎片化”學習,拓展學生興趣的知識點,促進對健身氣功科學性、真理性的正確認知,提高學生自我身心改造能力。
(3)課后實踐,建構“課外活動+訓練競賽+社會實踐”的健身氣功教學體系。聯結多樣育人資源,多時空要素整合,依托校內資源開展常態化健身氣功文體競賽活動;通過省市級各類型健身氣功競賽,鼓勵與推薦學生參賽,全面實現“學會、勤練、常賽”的銜接教學,以賽促練、以賽促學,強化學習動力;開拓社會資源,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健身氣功關聯性的教學自愿服務、文體活動等社會實踐,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全方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構建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融為一體的實踐育人教學方式。
據實踐檢驗:2020 年12 月學生組初次參加江蘇省高等院校健身氣功比賽,分別獲得個人賽第一名1 人次,第三名1 人次,第四名2 人次,第五名2 人次,第六名1 人次;集體賽“二等獎”2 項,教學成效初顯。
2.5.1 過程性的綜合評價
以“教與學”的內容為載體進行過程性的綜合評價。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習興趣、課前思維狀態進行診斷性評價,準確把握學生的信息維度,調整教學策略與方法;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互動參與、合作學習等情況進行及時性評價,提升指導力度的時效性;注重過程性評價予以及時的肯定與鼓勵,激發學習自信,并結合評價問題的針對性,引導學生反思,提升學習效果。
2.5.2 增值性的成就評價
“互聯網+評價”,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占用課堂時間比例的優勢,實現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教師根據評價信息進行及時反饋,幫助學生了解自我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自我問題意識;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內容、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評價,使學生的評價趨于真實、不拘于形式、暢所欲言,教師根據學生的評價情況進行問題反思,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
2.5.3 總結性的考核評價
考核評價囊括預習完成、課堂考勤、課堂表現、作業情況、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實踐活動等方面構成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的身體狀況與運動能力,不因技術難度而弱化其參與的積極性[11],重點突出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評價,促進學生的過程性積極參與,使學生持續不斷地進步,實現考核評價的全面性、科學性、客觀性、公平性。
2.6.1 教學質量保障
立足課程教學實際,避免寬泛的質量保障。滲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學習主體的積極參與是課程教學質量保障的關鍵。首先,教師改變學生是在教師教導下認識、實踐與發展的主體[12],轉向“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保障,明確教育指導思想、教學目標與課程內容特點之間的有效聯結,形成切合自身操作教學指導的目標保障;其次,以健身氣功的文化內涵為知識主線、融合技理,幫助學生建立“知、意、行”學習目的、意義邏輯路線教學的內容保障;再次,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群體特征與學情,通過混合式教學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探究、互動、合作學習,增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情感交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情感、精力、時間融入教學活動的過程保障;最后,強化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結合學習主體的發展性評價,并充分發揮學生對教師“教”的評價作用,形成反饋建議,促進教師教學持續改進與提升的效果保障。
2.6.2 師資隊伍保障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其專業能力的高低,與學生積極參與、深度交互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是課程價值實現的有力保障。首先,以“任務”為驅動,組建教師參賽團隊,以賽促練,加強教師對運動規律、特點等技能方面的提升;其次,以國家省、市級定期舉辦的健身氣功培訓、學術研討為契機,加強教師對傳統養生文化理論、技能理論等知識方面的提升。據實踐檢驗:2021 年5 月學院教師組參加“第十四屆全運會群眾展演項目健身氣功江蘇省選拔賽(中南部)比賽”分別獲得3 個項目比賽的第一名;同年8 月代表省參加全國第十四屆全運會群眾展演比賽項目,獲得《健身氣功·易筋經》第五名“三等獎”的優異成績。
據教學觀察(參與度、活躍度、表情變化)、學習情況、學生評價等多方面檢驗。(1)學習交流的深度與頻次明顯增加;(2)實踐課中學練環節的時間比例明顯縮短;(3)學生評價,明顯趨于真實,均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通過2個選項班56 名學生的問卷調查,對健身氣功混合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進行評價,調查結果顯示:87%的學生對健身氣功課程混合模式非常滿意,認為解決了離開課堂就無法復習的問題,減輕了課堂中的技術學習壓力,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可見,健身氣功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與應用,取得了多數學生的較好認可。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導向,健身氣功課程教學目標要基于教育方針、立足課程內容核心要素、把握學生發展需求等多元價值取向展開設計,生成可操作性的教學目標,避免空泛性指導,實現轉向課堂目標具體實施的有效性。
健身氣功“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指導實踐中注重“三調”調身、調息、調心的整體把握,促進身體與心理的交融一體,達到精盈、氣充、神合的身心共育目的[13],其涉及陰陽辯證思想、中醫經絡學說、臟腑學說等理論,構成了其內容體系的“博大宏富”。教學中應注重技術與理論的整合式學習,通過線上理論模塊,線下實踐技理教學相互配合,系統教授技術動作背后的知識、特點、功理以及文化符號意義蘊含進行解析,以辯證的思維方式深入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為什么練”“怎樣去練”“練的目的”的全面認知,激發其源源不斷的學習興趣。
聯結多樣育人資源,多時空要素整合,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訓練競賽、社會實踐的一體化有效銜接培育健全人格,積極建設線上教學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將技理內容的知識精點、突出重點,轉換為可視化、動態化、個性化學習方式,使知識傳遞具有可視性、靈活性、趣味性、高效性,促進實踐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入融合,有效提高健身氣功課程的吸引力。
重視學生評價的主體參與,在教學實施環節過程中增加學生的評價互動頻次、深度,尊重學生的評價觀點,引導學生敢于表達自我見解,促進學生學習態度、心理、行為的認知提升,激發學生的興趣動力。教師要尤為重視學生評價信息,便于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有的放矢地精準教學,利于及時調整與改進教學。
健身氣功課程身體在場的實踐性較強特點,教師疏于對信息技術學習,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相對滯后,需要強化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與應用能力。以精準課程專業性的信息化應用培訓、常態化的教研討論、教學任務的實踐指導等多方式,提高教師對教學工具設備、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資源的處理與制作等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能力的融合應用。
健身氣功課程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束縛,彌補教學環節的缺失;打破了傳統教學觀念、思維的固化壁壘,促使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轉變由權威性的知識教授者,轉為學生學習的引導、幫助、合作者,從教學設計、過程實施、評價反饋等方面深入如何“學”的問題思考,更加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性全面發展,對推動與落實我國學校“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