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孟敏玉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重要性,也對高中英語實踐教學提出了要求。另外,當前高中階段的英語教材中包含大量中外文化方面的內容,目的是幫助高中生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滲透跨文化意識,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主動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自身的責任意識。在教學中,高中英語教師要從口語入手,在口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的口語表達更精準。
在經(jīng)濟文化全球化的發(fā)展背景下,各個國家之間的經(jīng)濟往來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在當前的世界格局中,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都與文化的共性息息相關。近些年來,人類的全球化發(fā)展步伐有所加快,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和先進的信息技術促進了人員流動和信息傳遞,世界各國之間的聯(lián)系也越來越緊密,在這種情況下,研究高中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方法非常重要[1]。
跨文化意識與高中英語口語教育之間有密切關聯(lián),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要目標,英語口語表達是傳播文化的主要方式。從本質上說,語言和文化是相互對應的關系,語言是傳遞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語言的核心。沒有語言,文化就失去了傳播的載體,沒有文化,語言就失去了根基。從高中階段英語教學的角度來說,文化在口語教學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掌握語言的應用技巧,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來學習背后的文化,引導學生在不同的文化場景中正確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的文化傳播能力,使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高。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英語語言教學要與文化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高中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有助于推動英語教學改革,轉變英語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符合全面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能夠加強文化滲透,讓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跨文化意識是指學生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性的理解和敏感度。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滲透能讓學生深入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在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掌握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對應關系,適應不同的文化場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當前,很多教師忽略了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學生也習慣性地采用中式思維去學習英語語言,效果不佳,容易出現(xiàn)理解偏差,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產(chǎn)生誤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實踐教學中滲透更多文化知識,將文化融合到英語故事中,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2]。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展口語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好地應用英語,流利地使用英語與他人進行有效交流。當前,很多學生不敢開口說英語,存在英語發(fā)音不標準、語言措辭不妥當?shù)葐栴},很難主動說英語。通過滲透跨文化意識,學生能夠深入了解中西方國家在歷史文化、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了解更多的英語日常用語,提高英語語言的應用水平,從而更好地與他人交流,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師不但要具備專業(yè)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還要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了解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化,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當前,部分英語教師存在文化修養(yǎng)不足的問題,文化視野較窄,很難在英語教學中為學生滲透豐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識,只能片面關注學生的英語語言技巧和語言應用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首先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利用網(wǎng)絡渠道開展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還要在教學中搜集中西方文化的相關內容,這是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前提和基礎[3]。
受以往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依然存在應試思維,容易在教學和學習中忽略文化的相關內容,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較少,部分學生沒有形成說英語的習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不斷擴展課堂教學的內容,加強英語口語教學,通過設置課堂問題、布置學生小組討論話題、開展小組辯論賽、舉辦課堂英語演講等,為了學生搭建更多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了更好地滲透跨文化意識,教師可以在每節(jié)課設計“Free talk”,引入與文化相關的話題,如中西方飲食文化、節(jié)日文化、歷史文化、建筑文化等,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習慣。
課本教材是高中英語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參考。高中階段的課本選取了適應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習資料,教師要深入分析教材,從教材中提取與文化相關的內容,然后進行拓展延伸,組織口語表達活動[4]。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第二單元Traveling Around 為例,這一單元介紹了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國家——秘魯,講述了秘魯?shù)陌l(fā)展歷史,以“暢游秘魯”為話題,依次介紹了亞馬遜熱帶雨林、馬丘比丘、庫斯科等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深入挖掘關于文化的內容,如秘魯曾經(jīng)受西班牙殖民統(tǒng)治,主要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等。在教學“馬丘比丘市”時,教師可以從中提取印加人的房屋建造方式;在教學“庫斯科”時,教師可以介紹當?shù)氐挠〉诎参幕臀靼嘌牢幕鸭嚓P的圖片資料和視頻資料,組織口語表達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高中英語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文化內容,教師需要提高對文化相關內容的敏感性,不斷搜集教學資料,引領學生感知跨文化內容。
預習作業(yè)能夠幫助學生提前掌握學習內容,讓學生主動搜集學習資源,掌握學習重點和難點,降低課堂學習的阻力,優(yōu)化自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一方面要重視課前備課,做好“教”的準備;另一方面還要為學生布置適當?shù)念A習作業(yè),讓學生做好“學”的準備。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第四單元History and traditions 為例,其中有閱讀文本W(wǎng)hat's in a name,文章介紹了聯(lián)合王國、大不列顛、不列顛、英格蘭的概況,闡述了英國的發(fā)展歷史。另外,文章還從國旗、教育體制、立法體制、民族美食、民族節(jié)日等方面展開了介紹,對英國的歷史和文化進行了分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布置預習作業(yè),為學生發(fā)送課前預習視頻,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英國的發(fā)展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并完成口語表達,對預習內容進行總結,錄制口語表達視頻,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跨文化意識。
英語口語表達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要求較高。為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教師必須優(yōu)化課堂環(huán)節(jié),注重課堂導入、課堂教學、學生活動、課堂評價等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對話題的認知。例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主要講述了世界各地的節(jié)日和慶典活動,單元中的Reading 部分介紹了不同類型的節(jié)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選取中西方的典型節(jié)日,在課堂上呈現(xiàn)節(jié)日的景象,還可以一邊呈現(xiàn)畫面,一邊引導學生猜測是什么節(jié)日,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深化節(jié)日主題。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計口語交流話題,引導學生分析人們慶祝各類節(jié)日的原因,鼓勵學生舉例說明,還可以邀請學生分享自己過節(jié)的經(jīng)歷,調動學生積極性。在課堂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評價,引入自主評價和互相評價,鼓勵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總結和反思,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水平。通過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口語表達的時間,豐富學生的口語交流話題,讓學生在交流和表達中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中,讀寫訓練和口語表達是密切相關的,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讀寫訓練,通過讀寫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讓“寫—讀—說”聯(lián)系起來,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當前,部分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口語表達能力不足,難以用英語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強迫學生,而是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更多英語詞匯,讓學生先開展讀寫訓練,再開展口語表達訓練,避免學生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問題。以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人們慶祝節(jié)日的緣由”“中西方在節(jié)日慶祝方面的特色”等課堂討論話題。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課堂討論,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搜集中西方節(jié)日的相關資料,梳理語言,寫出完整的一段話,然后熟讀成誦,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口語交流活動中,學生已經(jīng)準備了關于話題的讀寫資料,可以順利開展口語交際,不斷提高口語表達水平。
為加強跨文化意識的滲透,進一步豐富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體驗,教師要積極開展英語學科課外活動,讓學生從生活化的視角看待中西方文化,增強對文化的認知,提高學習效率。課外實踐活動不但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獲得更真實的體驗,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三單元Food and culture 為例,課本教材中有Culture and cuisine,闡述了飲食和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在飲食方面的不同。大部分高中生對美食感興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主學習中國食物和美國食物的差異,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索中國南北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布置課堂討論任務,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周末帶領學生開展美食品鑒活動,準備其他國家的美食和中國的美食,如火雞、比薩、意大利面、水餃、炸醬面、粽子等,將每種食物分成小份,讓學生在品鑒美食的過程中深入分析中西飲食文化及食物背后的故事,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
面對日益發(fā)達的信息技術和快速發(fā)展的交通工具,人們有了更多出國旅行、出國留學的機會,在工作中也能遇到更多外國友人,因此,擁有跨文化意識越來越重要。在高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思想認知,使語言教學和文化傳播同步推進。教師要利用更多文化教學資源,從課本中提取關于文化的元素,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及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增強愛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