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2023-10-13 11:14:53龔放
江蘇高教 2023年9期
關鍵詞: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摘 要】 新時期我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意味著“質量提升”取代“數量增長”成為首要目標,也不僅僅是更突顯了追求卓越、創建一流的意涵,還具有了面向未來,重構大學人才培養理念、教學范式、課程體系與專業形態的“質”的飛躍。中國的大學應當改弦更張,面對社會需求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的挑戰,盡快地切入新的賽道。這"新的賽道"主要體現在兩個“深度融合”,即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以及大學與社會的深度融合,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來滿足社會發展對大學人才培養與智力支撐的需求。質量理念的轉換與思想解放,以及大學運行與發展所依賴的"共同體"的拓展與重構,是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兩個主要切入點和著力點。

【關鍵詞】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賽道;大學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章編號】 1003-8418(2023)09-0001-11

【文獻標識碼】 A【DOI】 10.13236/j.cnki.jshe.2023.09.001

一、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新目標和主旋律

“高質量發展”取代“高速度增長”,業已成為新時代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旋律。2017年10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鄭重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為了深刻理解新時代的發展新理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又進一步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1]這一歷史性的表述,明確了我國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攻方向和首要目標,那就是“高質量發展”。這是中央審時度勢,根據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出現的新變化而作出的一個重大決策。

時隔三年,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全面分析了國際國內發展大勢,明確指出:“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2]人們不難發現,三年之間,“轉向”一詞被“進入”所取代,“高質量發展”的定語,也從“我國經濟”這一領域變成了“我國”這一整體稱謂。用詞表述細微變化背后,有著哪些深刻的變化和深遠的考量?這是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的。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再到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中,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深刻認識“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豐富內涵,對于走好走穩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意義極其重大。而從經濟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外溢并涵蓋整個國家現代化發展,更是一個非同一般的飛躍。

在起草“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不能只是一句口號,更不是局限于經濟領域”;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他又進一步指出,“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都要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3]。2021年3月7日下午,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圍繞“高質量發展”,習近平再一次做出了簡潔而明晰的闡釋。他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4]。

“轉向”業已成為“進入”,“高質量發展”也不僅僅限于一個經濟領域,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只是對某些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對東西南北中所有地區長期發展的要求!這就意味著,“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生態諸領域各方面發展的總目標和主旋律。素來開風氣之先的高等教育研究界理所當然接過了這個新的概念,“高質量發展”也就迅速成為高等教育領域幾乎所有工作部署、政策推進、學術研討會議的主題詞、關鍵詞,成為眾多研究論文、學術期刊風靡一時的“熱詞”“高頻詞”。

高等教育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活動領域、重要組成方面。國家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總體目標的確定、戰略布局的明確、改革重點的選擇與推進節奏的變換,以及相關政策的出臺,理所當然會影響到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格局、部署、時間表和路線圖,因此,迅速地接受并研討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深入理解其準確內涵與深刻價值、深遠意義,進而破題、解析,提出落地、生根的應對方案,瞄準關鍵性問題,找到牽動性抓手,理所當然地成為當代中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討的重心所在、焦點所在和主攻方向。

問題是我們是否真正理解了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價值和意義,是否從高等教育發展的兩個方面——既作為一個“因變量”,同時又作為一個“自變量”——真正明晰了“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在文件、文章中連篇累牘地強調“高質量發展”,或者異口同聲地高喊“高質量發展”的口號,更不應陶醉于高教研究“熱脈沖現象”的再現。

20世紀90年代,南京大學高教研究所的幾位同仁就注意到高教研究界普遍存在的“熱脈沖現象”,曾經用“伍之侃”筆名寫文章評析了這種現象。借助“熱脈沖”這樣一個物理學科領域的名詞,來分析“高教研究領域熱點的定期產生和頻繁轉移”。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高等教育研究主題的應時而異、應時而變,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都是如此一窩蜂地一擁而上,連篇累牘地集中在若干“熱詞”“高頻詞”,過兩三年又轉換一個“熱點話題”,其利弊得失,就值得推敲思量了。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撥亂反正”“綱舉目張”“開放搞活”“綜合改革”“治理整頓”“兩個中心”“第三職能”“教育本質問題”“高教運行機制變革”等等;進入新世紀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去行政化”“建設重中之重”“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近年來的“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現代大學治理”“雙循環”“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甚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一段時間內就某一理論或實踐中提出的問題進行集中的研究和爭鳴,有利于認識的深入和思路的拓寬,也有助于高教事業的改革與發展。但這種“熱脈沖現象”也有其負面的影響:一是表面的轟轟烈烈往往干擾或替代了冷靜而深入的思考,甚至導致在一知半解情況下的眾口一詞、人云亦云;二是“當某一熱門話題吸引了教育界、學術界乃至社會輿論的幾乎所有注意力之時,對其他問題的研究和對其他弊端的揭示也可能被忽視或淡化”[5]。如果年復一年,不斷地重復、再現這種“熱脈沖現象”,而不是深入實際、扎根研究,就難免給人以“黑瞎子掰棒子”之嫌。研究未能深入,未能真正引導、影響發展與變革實踐,僅僅開花卻難以結果,那高教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如何體現,如何彰顯?

為了不讓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成為高教研究的新一輪“熱脈沖現象”,我們需要改弦更張,在“全局在胸”和“落子皆活”兩方面下功夫、做文章。首先是“胸有全局”,真正界定、探析新時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理念的精髓所在、關鍵所在;其次是找到“落一子而滿盤皆活”的關鍵抓手、關鍵舉措。我認為,質量理念的更新和思想解放,以及大學共同體的重構與拓展,應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兩個主要抓手。

二、理念轉換與思想解放:高等教育

“高質量發展”“高”在何處

高質量發展是應對國際環境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根本出路。應對各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克服困難、化解挑戰、對沖壓力,關鍵要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發揮好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做好自己的事。那么,什么是“好”呢?“好”就是必須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好”就是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經濟領域的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發揮好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多方面的優勢,如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如我國擁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規模龐大、供求多元、創新活躍、拉動力強的內需市場。從2019年起,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超過了1萬美元,國際經驗表明,這就進入了消費結構變革和升級最快的時期。同時,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擁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加之需求多元和廣闊市場空間有利于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經濟更具活力。

黨的十九大之后,“高質量發展”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使命和新目標。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就是主動適應人民群眾對接受更好質量、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多樣化高層次人才需求的變化,為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援。

但是,僅僅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來理解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仍然是不夠的。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論及“社會歷史性轉變中的教育”時曾指出,“當社會發生根本變革時,教育也要隨之而變;而變革的嘗試首先是對教育本質問題的追問”[6]。承認順應社會發展與變革的必要性,同時又通過“對教育本質問題的追問”尋求大學自身轉型發展與變革的特殊性,就可能既避免了墨守成規而落伍、被動,也避免了因“盲目求變”而產生的困惑與迷亂。新時代高等教育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精英化”“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有何本質的差異?“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如何落到實處?如何落地生根并開花結果?如何切入要害、打通瓶頸,取得“全盤皆活”的效果?這一系列根本問題不解決,人們的困惑與擔憂如不澄清,共識如不形成,則對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解讀和特質理解也就難免失之于被動、膚淺和模糊!

(一)對“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層理解:“質量提升”取代“數量增長”成為首要目標

其實,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之后,盡管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長明顯占了上風,但防止質量滑坡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提出了“針對性、質量、國際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指導方針”。“質量”不僅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而且“針對性”與“國際化”也都與人才培養的質量改進與提升緊密相關。當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邁過大眾化階段的門檻之時,人們認為高等教育也已經進入了諾貝爾獎得主彭齊亞斯所說的“以質量取勝的時代”。諸多國際教育文獻強調“社會要求加強高校的問責制”,如由埃德加·富爾領銜的研究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就提出:如果高等教育質量不能得到社會的基本認可,高校“所授予的資格和技術不能滿足社會的要求時”,社會將“拒絕制度化教育所產生的成果”[7]。這就提醒我們,社會對當代制度化教育所產生的成果已經有相對嚴格的評判與選擇:它可能會拒絕那些質量不過關的畢業生,因此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問題決不能掉以輕心。

作為一個后發展國家,因為多方面的因素制約,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起步就比西方發達國家遲了三十年之久。因此,當我們在90年代后期明確將加快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作為國家發展目標時,鑒于發達國家加快發展同時曾經先后出現“質量滑坡”的教訓,一直將質量問題作為一個重要的關注點。1998年,時任教育部長陳至立在第一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就特別提出“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指出要盡快解決嚴重影響教育質量的“四個投入不足”,即“部分領導精力投入不足”“部分教師精力投入不足”“部分學生學習精力投入不足”和“資金投入不足”。在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歷史性的大跨越、進入大眾化初級階段以后,教育部適時將工作重心從規模的擴張轉向內涵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果斷地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2001年印發《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就加強教學工作提出了12條針對性很強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啟動了“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部署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開展“教學名師獎”的表彰,建設“國家精品課程”。2004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時任教育部長周濟指出:要著力解決客觀存在的三個問題,即“教學投入嚴重不足、教學管理相當薄弱、教學改革亟待深入”。會后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質量是高等學校生命線,在規模持續發展的同時,把提高質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初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中央財政投入25億,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按照“分類指導、鼓勵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則,在專業、課程、教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評估等六個方面進行改革與建設,引導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方向,帶動教學的全方位改革和創新,形成重視教學、重視質量的良好環境和管理機制。

回顧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在高等教育大發展階段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人們不難發現: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最重視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防止“質量滑坡”的一個,沒有“之一”!因為我們是一個“后發展國家”,發達國家由于追求規模擴大、數量增長而導致質量下降的“殷鑒不遠”,我們不敢懈怠!

我們當下所追求的“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有著與防止“質量滑坡”相關聯但又非同質的內涵。近十年來,隨著“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目標的確定,從“卓越工程師”“卓越醫師”等系列培養計劃到“雙一流”建設工程實施,到“雙萬計劃”……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除了“提高質量”之外,更突出了“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意涵。

(二)對“高質量發展”的第二層理解:“切入新賽道”要求質量理念更新

我認為,只有從更長遠、更廣闊的時空觀著眼,我們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緊迫性,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究竟“高”在何處。如果說用一個字來概括當代國際發展趨勢的特點,我想幾乎所有人都會選擇“變”這個字。確實,我們正面臨百年未有之變局。對于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而言,變化、變動、變亂、變革等等是新常態、新變量,是我們強調“高質量發展”時必須面對的新格局。

一方面,高等教育作為一種“自變量”,由精英教育跨越大眾化時代而進入普及化階段,由精致的“象牙塔”轉而成為社會的“服務站”“技術源”“軸心機構”……高等教育活動和承擔這些功能的大學組織自身也已經或正在發生一系列嬗變。

我們看幾個歷史節點的數據: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全國僅有205所高等院校,當年招生3.06萬人,在校大學生總數為11.65萬人。1978年,全國的高等院校為598所,招生40.15萬人,在校大學生為85.6萬人;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間,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再到“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2022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3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的達到4655萬人,招生1014.5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9.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大學招生寥寥三萬余人,到七十多年后年招生量超過千萬,這是多么巨大的跨越、何等規模的擴張!時移勢遷,今非昔比,而今進入高等學府深造的青年,早已經不是當初那些才智過人、學識出眾的佼佼者,他們的學識、資質、稟賦已經有很大差異,抱負、志向、追求也等等不一,我們再也不能按照既有的精英教育的“唱本”和過時的方案培養造就人才,必須改弦更張,采用多個口徑、多種模式培養多樣化的人才。在高等學校的出口處,數量的急劇增長也導致了“質”的變化。例如。從2010年至2023年的十四年間,我國高校每年的畢業生數就增長了1.83倍,2023年已經突破了1100萬!

從中世紀歐洲大學脫胎而來的高等院校經過千年演變,無論是組織形態、運行方式,還是辦學使命等等,都已經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專門研習“高深學問”,即那些處在“已知和未知交界處”且“常人的才智難以把握”的深奧知識的少而精的學術人才,依然是當代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之一,但僅僅是少數研究型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使命之一。當代社會更需要也更關注的,卻是眾多的高等院校潛心培養千百萬量級的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即越來越多的臨床醫生、護理師、路橋工程師、建筑設計員、數據科學家、芯片設計師或程序錄入員……以“高深學問”的生產、保存與傳遞為使命的傳統大學早已不再是“吳下舊阿蒙”,因為“一旦這種高深的專門知識運用于一個復雜社會時,就會出現許多中間性的職業及相應地出現許多中間水平的學問。高等教育不再是狹窄深奧的,而是由許多種專門知識——這些專門知識有的較深奧,有的較淺顯——組成的”[8]。這牽涉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與重構,但同時更關系如何評價高質量人才等質量觀問題:基礎和應用,“學”和“術”,孰輕孰重?孰高孰低?科學家與工程師,文藝評論家與作家,法學理論家與律師、法官、檢察官,醫學研究專家與醫生,歷史研究者與中學歷史教師等等,前后兩者應當有不同的經緯、不同的培養方式和不同的評價要求。以往我們常常混淆了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的區別,而用重在發現新知的學術型人才的評價標準與方式來要求重在應用、重在解決問題的應用型人才。而今需要承認:春蘭與秋菊,各呈其美,各有其妙!

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應變量”,當代大學確確實實正面臨著它誕生以來上千年發展中前所未有的重大“拐點”,或者說“質變期”。我們看到,蒸汽機的發明驅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流水線作業和電力的使用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半導體、計算機、互聯網的發明和應用催生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則借助著科學和技術指數級進步的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全球、呼嘯而來。其發展速度之快、范圍之廣、程度之深,絲毫不遜于前三次工業革命。它將數字技術、物理技術、生物技術有機融合在一起,迸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影響著甚至重塑了大學所處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系統。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其力作《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一書中指出:“這一次工業革命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領域。無論是移動網絡和傳感器,還是納米技術、大腦研究、3D打印技術、材料科學、計算機信息處理……甚至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輔助效用均是此次工業革命涉足的領域,而這樣的組合勢必產生強大的聯動力量。此外,此次工業革命不再是某一個產品或服務的革新,它是整個系統的創新。這場革命將對經濟、商業、政府、包括個人帶來巨大的影響。”[9]

很顯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徹底地改變了當代高等教育的價值觀、質量觀、人才觀,從而引發一系列顛覆性的變革。我們高等教育理論界和實踐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是:歷盡千年風雨的大學,能否在全球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扁平化時代破繭化蝶、成功轉型?能否通過一系列深刻的變革擺脫困境,柳暗花明,從而再次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強大生命力?

與科學技術的迭代更新相關聯,新的知識生產方式也應運而生。一方面,18世紀前后逐步形成并趨向成熟的知識生產模式1——學科導向、學科共同體為主體,理論創新、知識創新為目標、為宗旨的知識創新模式——仍然存在并繼續發展;另一方面,新的知識生產模式即模式2已經出現,方興未艾,其特征是問題導向,跨界行動、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以解決問題,提供新技術、新對策,形成新業態、新經濟為目的。正如亨利·埃茲科維茨在其《麻省理工學院與創業科學的興起》一書中指出的:我們從“永無止境的前沿”時代來到了“永無止境的轉變”時代。“永無止境的前沿模式面臨終結,而我們正在邁向永無止境的轉化模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們現在清楚地認識到科學的發展是未來產業發展。”[10]

這一歷史性的變化提醒大學學人:我們既有的理念和行為范式亟待更新,大學傳統的編碼亟須變換,否則就會猶如進入了莫爾斯電報時代,我們還在用旗語聯絡;猶如到了3.0時代,還固守著2.0甚至1.0版本!

知識生產模式的轉換,特別是問題導向、應用導向的模式2的出現,提供了新的賽道、新的發展需求和發展機遇,不僅開辟了科學研究、知識創新的新范式、新局面,而且不可避免地將引起知識傳授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迭代更新。在林林總總、蔚為大觀的有關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研究報告、學術文章、新聞報道中,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的見解最為犀利,觀點最為鮮明,他不止一次地大聲疾吁:中國的大學不應孤芳自賞,要面對社會需求的變化,“盡快地切入新的賽道”!在2023年的西安交大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王樹國校長給畢業生講了三個關鍵詞:新時代、新賽道、新征程。這“新賽道”主要體現在兩個“深度融合”:一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當下的知識生產模式已經發生改變,不再是以單學科為主,而進入到學科交叉的知識生產模式,因此需要對整個課程體系進行重構,以適應新的時代需求;二是大學與社會深度融合,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融合中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王樹國校長再一次強調:“近幾年,世界范圍內出現很多新的技術和業態,實踐已走到了理論的前面,社會對大學提出了最前沿的時代需求,但傳統的大學形態卻不適應這個急速變化的社會。‘工科理科化導向下,大學培養出的工科人才更關注論文的發表,關注工科背后的理學分析,卻離實際越來越遠,無法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大學和社會是脫節的。因此,我們的大學現在必須要反思,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了,如果大學還在孤芳自賞,自我陶醉,不從自己構建的小圈子里跳出來,那將落后于社會的發展。”[11]

新時代、新變化,催生新賽道!而切入新賽道,呼喚著新的質量觀和人才觀、教學觀,這就是當下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本質內涵!它已經不再僅僅是在規模擴張、數量增長的同時“防止質量的滑坡”,也不再僅僅是解決“投入不足”并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改進與提升,而是具有了面向未來、重構大學人才培養理念、范式、課程與專業形態的“質”的飛躍。王樹國校長以西安交大創建全國首個儲能專業為例,闡述了新賽道的開辟所引發的一系列變革:觀念突破、課程重組、學科交叉、產教融合、項目引領等等。突出體現在一是質量(水平)評估標準的多樣化:“不同的賽道會有不同的考量標準,比如科研看的是基礎理論研究成果,成果轉化更多看實際經濟效益,教學科研并重可以考察老師的立德樹人水平和基本的知識體系構架。”[12]二是現有的學科交叉融合、迭代發展引發知識體系重構:“大學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把最新的知識融進來,然后再實踐,這是實踐—理論—再實踐—再理論交互迭代的過程。中國現在有110多個一級學科,可能經過迭代和一個快速變化動蕩期后,很多舊有學科被推翻,知識體系重構之后會重新進入一個新的穩態,足以支撐下一個百年的發展。”[13]

此外,大學的辦學形態、組織機構和運行范式也將出現重構性變革,“這個時代更需要大學與社會同步來解決社會發展的共同問題。未來,大學的知識壟斷性不復存在,唯一能占優勢的,就是其知識廣度……從這個角度來講,大學有其不可替代性。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正在推動大學形態發生重構性變革,這恰恰是中國大學目前發展亟須重視且要面對的課題”[14]。

20世紀70年代就有一批高等教育思想家大聲疾呼:高等院校必須跟上并融入科技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如果大學沒有加入這一歷史發展之中,一些人就認為它成了空中樓閣,落到了時代后面,甚至是反生產力的。‘學術(academic)就變成了‘貧血(anemic)的同義詞”[15]。而今我們又聽到王樹國校長等發出振聾發聵的吶喊:“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來了,如果大學還在孤芳自賞,自我陶醉,不從自己構建的小圈子里跳出來,那將落后于社會的發展。”王樹國是一個善于思考并“得風氣之先”的卓越校長。他的思考與呼吁讓人醍醐灌頂: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發展的轉折點,我們所熟悉、所擅長、所鐘愛甚至引以自豪的高等教育哲學和高等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和質量觀需要重新審視,需要有所校正,有所調整,有所充實,必須確立“高質量發展”的新的理念和思想,從而探索新的模式和方法,適應新的賽道和規則。

三、大學共同體的重構與拓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

除了需要有謀劃長遠、危中見機的銳利眼光,廓清迷霧、把握趨勢的認知張力,我們還需要有智慧和能力找到核心問題所在,進而采取關鍵的應對措施。那么,把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的著力點究竟是什么?

曾經執掌美國康奈爾大學校政十八年的弗蘭克·羅德斯在其力作《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中坦言:“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大學所進行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等多種任務的獨特方法,那么,這個詞就是‘共同體。”[16]

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其成名作《社區和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共同體”這一概念,旨在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聯,能夠形成共識,特別是具有共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20世紀60年代初庫恩拓展了這一社會學范疇,闡述了“科學共同體”形成、發展和轉變的基礎,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其成員樂意接受共同的“范式”,即通過經常性的、充分的學術交流,擁有共同的信念、理論、方法,接受同樣的價值準則和評價方式。高等教育研究界也接納了這一社會學概念,從不同的角度把大學視為不同特質與形態的“共同體”,如科學共同體(科學共和國)、學術共同體、學者共同體、學科共同體……但究竟何為 “大學共同體”?中外學人見仁見智。

2016年在中國高教學會南寧會議上,我做了題為《大學共同體的概念辨析與現實重構》的發言,在綜合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美國學者愛德華·希爾斯和英國劍橋大學學術副校長埃瑞克·阿什比等相關論述的基礎上,我主張應當把大學共同體定義為“師生共同體”:其一,培養人才是大學最初始最根本的職能,其他如研究科學、服務社會等職能,都是大學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拓展或者延伸的;培養人才,也是所有高等院校所共有的最基本的任務,不管是研究型大學,還是社區學院、高職院校;培養人才,更是高等院校最核心的使命,是它們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如科研院所、政府機構或企業公司的最本質的特性。而教師和學生,就是學校教育得以發生、得以展開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體兩面,缺一不可。其二,大學這一師生共同體的特質是:“要求有交流存在!”[17]

如今我要對這一界定做若干修正:其一,“師生共同體”是高等院校普適的、本質的特征,如同大學初始的、第一位的使命和功能在于“人才培養”一樣;其二,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還存在其他范式的共同體,不同發展階段,還會催生其他形式的共同體平臺與機制,如與科學研究、學術發展相關的“學術共同體”“學科共同體”,與服務社會、知識創新活動有關的“協同創新共同體”“產學研共同體”等等。

現代大學師生共同體的重構、學術(學習)共同體的拓展和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創生,應該成為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著力點。我們不僅要厘清“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價值取向,更要找到高質量發展的“抓手”,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機制與平臺,方能將“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產生實效,避免犯紙上談兵、清談誤國的錯誤。

(一)師生共同體面臨危機

今日大學師生兩方面數量與質量的變化,使得大學“師生共同體”面臨危機,甚至名存實亡!

一方面,由于招生規模持續擴張,大學師生比嚴重失衡。即便是那些“985工程”學校,在本科教學評估時也要為達到1∶18的師生比底線而左挪右移,傷透腦筋。進入大眾化后期和普及化階段,中等以上智能水平和認知基礎的青年都能進入高等學校學習,他們之間學習動機的多樣化、差異化日益明顯,其中許多學生與注重研究、志在學術的教授們的交集與共識越來越少,學生與教授的交往、交流日益困難。

另一方面,就教師而言,“教學漂移”的現象日益嚴重,如同埃瑞克·阿什比當年所批評的那樣,教授們逐漸從“忠誠于學生”轉向“忠誠于學科”,“重視學科而忽視學生的現象已發展到極為嚴重的程度”。特別是對那些學術級別低的教師而言,“總有一種吸引力使他減少本該用于教學和與學生接觸的時間,而對于被諷刺為‘自己的工作(科研)卻多用些時間”[18]。而諸多名教授,則被強大的誘惑力吸引至重大研究課題、博士生培養及自己的著書立說,很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去接觸本科生,陪伴并指導他們的成長與發展。當代大學的硬件設備已經明顯升級換代,但軟件、生態確實危機不小,特別是重構“師生共同體”更面臨重重困難。

但是,如果不能形成互動、創生的“師生共同體”,我們是否真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是否還能建設堪稱一流的學科?是否能形成在前沿領域標新立異、引領潮流的學派?在這個意義上說,大學教育的生態亟待整治調諧,大學師生共同體的重構勢在必行,否則就遑論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

首先,必須達成共識,即明確只有重新回歸教授“忠誠于學生”和大學“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才是真正回歸了“大學之道”。最為關鍵和最重要的一點是:現代大學的教授和校長必須“眼里有學生”!明確只有重構大學“師生共同體”,我們才能使大學的學風得以醇厚,學統得以傳承,學派得以形成,學術得以繁榮!

其次,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在學生構成和發展取向日益多樣化的情況下,如何實現教授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和緊密接觸?在數字化、信息化時代,如何借助這些新的技術和新的變量,重構當代大學“師生共同體”的新模式、新形態?令人可喜的是,已經有許多院校、研究者和實踐者在重構現代大學師生共同體方面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南京大學文學院徐興無、徐雁平和董曉等領銜申報的“優化專業課程群,構建師生共同體:中文拔尖人才培養內涵提升與實踐創新”獲得了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他們通過“一制”(導師制)、“一會”(師友會)、“一書院”(梅庵書院),傳承中華文化傳統中的“師友”“講習”“涵詠”三大內涵,筑牢師生共同體,構建新型師生關系,開拓立德樹人新路徑。

此外,在大學“切換賽道”之后,在那些如華為總裁任正非所說“架構型的科學家”“闡述型的科學家”“突破型的科學家”,或者“工匠型的科學家”[19]介入新時期大學教育之后,大學的莘莘學子如何與這些類似“雙師型”、項目引領型的學者專家建立新型、和諧的師生共同體?這還有待我們進行多方面的嘗試,有待腳踏實地、扎扎實實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

(二)跨學科學術(學習)共同體尚需拓展

當被問及是什么使霍普金斯大學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迅速發展時,其首任校長丹尼爾·吉爾曼回答說:“我們綜合了各個學科”[20]。其實它的最大優勢和最成功之處在于“綜合了各個學科”,并形成了多學科的學術(學習)共同體。追求知識的最佳途徑,是依靠學者在充滿活力與挑戰的學術共同體中所進行的工作,不同學科、不同學派思想的交鋒和沖擊,有助于學業的成長(對學生而言)和學術的發展(對教授以及學生而言),而孤立狀態下進行的研究和學習,只會導致孤芳自賞和狹隘、固執。正如中國古語所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學術(學習)共同體是大學應該具有的本質特征,大學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從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對話與爭辯中獲益。因為,“知識的增長只是部分地取決于個人的洞察力和個人研究的成果,知識的驗證、精制、融合和適用性則更多地取決于共同的質疑、討論和爭辯”[21]。令人擔憂的是:在20世紀后半葉之后,現代大學規模日趨龐大、學科(專業)日益增多,但眾多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卻日趨式微,更遑論學科之間的辯論、交鋒與對壘了。而且我們還對當代大學的“有組織的無政府狀態”,或者說“混亂的有序”熟視無睹,甚至津津樂道!

羅德斯強調“美國大學遭遇到的挑戰就是重新建立綜合的學術共同體,恢復已逝的學科間的對話。這并不容易做到,它需要頑強的毅力和長期的努力”[22]。20世紀80年代后期,南京大學研究生院曾經組織過兩周一次的教授餐敘,讓不同學科的教授、博導每兩周的周末聚集一起,共進晚餐,由一兩位學者做相關的研究報告,不同學科之間的教授學者自由結合,相互交談,交流各自的研究課題方向及進展。學校試圖以這樣的方式和機制來促進不同學科專業之間教授學者的面對面交流,為他們的進一步溝通創造機會。但是很可惜,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一努力僅僅持續了一個學期,也未能取得明顯成效。

但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集多個院士之力,共同為本科新生開設“測繪學概論”基礎課的嘗試卻取得了實效,自1997年以來一直延續至今。不管是在武漢測繪學院時期,還是并入武漢大學之后,20多年來,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勛、龔健雅、李建成等7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學團隊,共同為本科新生開設同一門基礎課。院士們不僅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卓越成就,還用他們各自淵博的知識、開闊的眼界,以及對我國測繪事業的深愛之情和對國際測繪學科的精湛見解,激發一代代學子對測繪學的熱愛,獻身祖國測繪事業,被武大學子戲稱為“最奢侈的基礎課”[23]。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曾就大學師生關系作過精彩闡述:“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七位院士“大魚前導”,眾多學子“小魚尾隨”,構成了一幅美麗的 “大學從游圖”,也為當代大學學術(學習)共同體的再造與重構提供了一個范例,盡管它僅僅是在測繪學眾多分支學科的融合、交叉方面的成功范例。

從2022年5月起南京大學推出了“暾學堂”“誠計劃”多學科學術講座,每兩周一次,已經超過了60次。由諸多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文科資深教授、博導等,給在校學生和畢業校友線上講授不同學科研究的前沿、現狀與取得成果,從宇宙起源,到光纖演化、數智賦能,從復雜系統管理,到國學與人文素養、創新思維的形成……通過不同學科教授學者之間的交流、溝通,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與合作;對諸多本科生、研究生而言,既可以拓寬視野,轉益多師,了解自己專攻的學科、專業之外的領域與方法,又能夠通過接觸頂尖的學者專家激發起“見賢思齊”的雄心,或者做出“不過爾爾”的評判。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多次出巡,車馬儀仗,浩浩蕩蕩,其中有兩個年輕人看后發出不同的感慨:劉邦肅然起敬,喟然太息“嗟呼,大丈夫當如此也!”;而項羽則慨然奮起曰“彼可取而代之也!”相信今天的青年學人在聆聽了許多大師、大咖的學術講座之后,無論是“喟然太息”,還是“慨然奮起”萌發“取而代之”的雄心,都是有益于青年學人的成長與發展的,也是當代大學學術(學習)共同體拓展的初心所系。

(三)多種形態的協同創新共同體正在“創生”

現代大學新的功能、新的使命正在“創生”新的共同體,特別是多種形式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

從“永無止境的前沿”時代,到“永無止境的轉變”時代,從學科為導向、為依托的傳統知識生產模式,到問題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知識生產新模式,大學共同體的觀念與形態不斷更新,次第創生。從MIT的“研究帶”到“波士頓128號公路”科學工業園,到“斯坦福-硅谷”和北卡三角科技園……美國大學,特別是一些研究型大學貢獻了它們的諸多創意和成功范例,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有學者甚至認為,“斯坦福-硅谷”不僅在創生新的大學與高科技產業的共同體,而且在創生新的理論、新的技術、新的業態,甚至新的社會結構。歐洲的一些大學,如英國的華威大學、瑞典的恰爾默斯大學、荷蘭的特文特大學等也在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潮流中乘勢而起,有所作為,形成了被伯頓·克拉克譽為“創業型大學”的典型案例和五要素模式[24],繼埃茲科維茨的“大學-企業-政府三螺旋模式”之后,進一步豐富了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理論寶庫。

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社會深刻而急劇的變革,以及高等教育大跨度的騰躍,為大學探索知識經濟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新經濟,探索與社會、產業、政府建立新穎的互動合作機制和組織轉型,提供了“用武之地”和“用武之時”。令人遺憾的是,2015年頒布的“雙一流建設方案”在強化學科建設、學科評估和學科導向的同時,并未對跨學科、多學科的研究,以及問題導向、應用導向的研究給予充分的重視、留下足夠的空間。之前“2011計劃”所倡導的協同創新、跨界合作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似乎也未能納入“雙一流建設”的范疇。隨后開展的第四次學科評估,更強化了學科本位、學科為上的傾向。這樣一個重要的政策導向,讓我國起步不久的高校知識生產新模式的變換出現了新的變數,也遲滯了我國創業型大學蓬勃發展的勢頭,形勢比人強,許多高等院校領導和教授產生了諸多困惑和疑慮。盡管“2011計劃”催生的數十個“協同創新中心”和產學研合作的強勁勢頭因為“雙一流建設計劃”實施而有所減弱[25],但更多富有中國特色的科教融合、校企攜手合作的新的產學研共同體正在破土而出!

其一,騰訊資助設立“科學探索獎”并已持續運行5年。2018年11月9日,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李培根、潘建偉等科學家,共同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同時聘請徐匡迪、徐冠華、許智宏等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科學家作為顧問,為“科學探索獎”的各項運作提供指導。 “科學探索獎”秉承“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的宗旨,面向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每年獎勵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45周歲及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50名,每人300萬[26]。從2019年至今,5年來已獎掖青年學人248位。先后有超過1300位各國著名教授學者和50多所頂尖大學校長參與“科學探索獎”的提名、推薦、評審。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4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科學探索獎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贏得了世界的聲譽。”[27]更有媒體贊賞“科學探索獎”別具一格的獎助方式:“一旦在評選階段認定了你是有能力、有潛力的青年科學家,那就堅定信任你的科研眼光。你拿了資助后去做什么探索研究都可以,出了成果當然好,沒出成果也正常,本來就是鼓勵探索科學的無人區,失敗了也沒人會怪你,不需要你拿著論文或者結題報告來報賬。”

其二,華為出題,高校揭榜,擦亮火花,協同創新蹚出新路。華為集團的總裁任正非這兩年來率領華為高層人士遍訪著名高校,求賢問計,并提出了“火花獎”“黃大年茶思屋”等新思路、金點子。“火花獎”取自碰撞的火花。華為設立此獎,旨在表彰對于產業界和科學界做出重大貢獻的教師,評選最具有解決產業難題潛力和科學理論突破的價值“點子”。自2021年11月提出后,當年揭榜高校就達91所,共收到600多位高校教師的積極反饋。2023年4月,華為公司難題揭榜“火花獎”頒獎典禮先后在深圳大學、東南大學和南京大學等高校進行。華為公司2012實驗室主任查鈞介紹,華為致力于基礎理論突破和技術創新,采用難題揭榜的方式,把產業和行業中遇到的難題總結提煉為科學的問題向全世界發布,鼓勵高校教師、學生踴躍揭榜,形成了產學研深度合作、優勢互補的先進模式,充分發揮了企業作為“出題人”“閱卷人”、高校作為“答題人”的作用。他表示,高校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源源不斷的高質量人才,華為有真實鮮活的一線作業場景和豐富翔實的業務數據,二者產學結合,深度互補,協同創新,大有作為。南京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談哲敏表示,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與高水平大學群體共同肩負著引領科技創新與發展的重任,理應攜手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進校企協同攻堅“卡脖子”難題,助力我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他相信,以基礎研究為根,向創造技術、成果轉化延伸拓展的原創驅動式科研新模式已經“呼之欲出”。

這一次是中國的企業家和產業界走在前列,取得了主動。中國的大學校長們理應把握住見證歷史和創造歷史的難得機遇,勇敢果斷地接過企業家遞來的“橄欖枝”。我們高等教育研究的同仁更要關注這一發展態勢,跟蹤這一新生事物,組織力量研究相關案例,我個人覺得,這是富有時代意義和歷史價值的一個創新,也是高等教育研究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將在亨利·埃茲科維茨的“三螺旋模式”和伯頓·克拉克的“創業型大學”研究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林火燦,孟飛.為什么說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N].經濟日報,2020-08-14(01).

[3]楊依軍,黃玥.高質量發展“高”在哪里?總書記這樣解析[N].新華每日電訊, 2021-03-08.

[4]習近平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EB/OL].(2021-03-07).http://www.npc.people.com.cn/n1/2021/0307/014576-32045095.

[5]伍之侃.治理整頓:高等教育不容回避的課題[J].高教研究與探索,1990(1).

[6](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43.

[7](法)埃德加·富爾,等.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56.

[8][15](美)約翰·S·布魯貝克.高等教育哲學[M].鄭繼偉,張維平,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70,20.

[9](德)克勞斯·施瓦布.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M].李菁,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0](美)亨利·埃茲科維茨.麻省理工學院與創業科學的興起[M].王孫禺,袁本濤,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92-193.

[11][12][13][14]霍思伊,王樹國:傳統大學形態已不適應急速變化的社會[J].中國新聞周刊,2023(26):27-31.

[16][20][21][22](美)弗蘭克·羅德斯.創造未來:美國大學的作用[M].王曉陽,藍勁松,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55,57,16,54.

[17]龔放.大學師生共同體:概念辨析與現實重構[J].中國高教研究,2016(12):6-10.

[18](英)埃瑞克·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81-82.

[19]任總在“難題揭榜”火花獎公司內外的獲獎者及出題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3-02-24).https://roll.sohu.com/655889093_121123901.

[23]李霞.7位院士接力講!“最奢侈基礎課”,堂堂爆滿[EB/OL].(2022-04-14).https://m.gmw.cn/baijia/2022-04/14 .

[24](美)伯頓·克拉克.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5]陸珂珂,龔放.關于“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創業型大學發展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18(11):1-6.

[26]馬化騰與中國知名科學家聯手發起“科學探索獎”騰訊基金會投10億啟動資金[N].北京晚報,2018-11-09.

[27]牛彈琴.非常難得,這件功德無量的好事,一干就是5年了[EB/OL].(2023-07-18).https://c.m.163.com/news/a/I9tkm138052182v3.html.

Key Points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Renewal of the Quality Concept and Reconstruction of Various Communities

Gong Fang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not only means that "quality promotion" has replaced "quantity increase" and become the principal aim of higher education, or that the idea of pursuing excellence and first-class has been more emphasized, but also means that there is a giant leap toward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talent cultivation concept, the instruction mod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disciplines based on future challenges. Chinese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appropriate changes to cope with the variations of the social needs and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 as to quickly move into the "new raceway". The "new raceway"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wo "deep integrations". The first one i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he second one i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society, which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satisfy the social need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of the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fus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quality concept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oughts, together with the exte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ies" upon which the universities operate and develop are the two major key point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new raceway; university community

猜你喜歡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北方經濟(2018年3期)2018-04-08 07:36:16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解讀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人民論壇(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祖國(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新形勢下加強高校師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22:25
大數據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推動研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51:57
關于應用型計算機專業培養方案的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3:08
基于Flash+XML技術的護理技能虛擬教學平臺設計與實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se亚洲| 日韩高清一区 | 五月婷婷丁香色|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久久综合久久鬼|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国产青青操|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特级毛片|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色AV色 综合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美女亚洲一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国产不卡网| 亚洲第一精品福利|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视频| 国产导航在线| 成人夜夜嗨| 国内精品视频|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精品一线天|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99er精品视频|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91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在线a网站|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欧美一区中文字幕| a欧美在线|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美女国产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网站免费看| 啊嗯不日本网站| 精品视频第一页|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中文字幕第1页在线播|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黄网在线|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伊人天堂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九九热在线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