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自治德育課程建設,是基于學校的角度對德育進行自主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道德為標準。在現階段社會創新發展的背景下,學校應積極開展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貫徹落實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得到充分發揮的基礎上,確保青少年學生的道德判斷、自我控制、文化理解等方面能力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自主管理能力;校本自治德育課程;課程建設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展,學校德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視。然而,如何進行學生管理仍然是困擾部分學校管理者的難題。在學校日常管理中,一些教師常常會將學生管理視為一項十分煩瑣的工作,認為這項工作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因此,如何在學校德育工作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校本自治德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學生自主管理能力越強,往往就越能自覺遵紀守法,主動關心班集體、參與班級活動,積極參加校內外比賽和公益活動,以及自主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因此,在校本自治德育課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研究價值在于能夠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外對于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培養的研究正不斷地深入。在國內,許多學者在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同時,也提出了具體的落實方法和措施。如:有的學者提出“三維式德育課程”的概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德育課程設計和實施;有的學者則倡導將“學生自治可視化”融入德育課程中,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效果。在國外,也有不少關于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如:有的學者認為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需要考慮到學生的人格特質,并且需要從學習環境、教育目標等多方面因素入手;有的學者則將“學生自治”作為教育的一個目標,提倡學生應該承擔更多的學習責任、管理責任,擁有更多的決策權[1]。從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并不僅僅是校本自治德育課程建設的需要,更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變革的需要。因此,學校和教師需要從多方面出發,探索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以促進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升。
三、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構成要素
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個人能力、社會能力、思維能力、情感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每個要素的內涵具體如下。
第一,個人能力體現在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約束、自我改進和自我激勵等幾個方面。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認識自身優劣,進行自我調整和激勵,從而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第二,社會能力和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競爭意識等有關。在學習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將來進入社會后,學生需要與不同的人交往,而具備一定的交流和溝通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2]。
第三,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創新能力等有關。具備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各種問題,發掘問題的本質,制訂問題的解決方案。
第四,情感能力體現在情感調控、情感表達和情感問題處理等幾個方面。在管理過程中,學生對情感的調控、表達和問題處理非常關鍵。學生如果能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將有利于增強自主管理能力。
第五,實踐能力與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能力等有關。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如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從而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自主管理能力。
四、在校本自治德育課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必要性
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和精神的陶冶。并且,無論是對學生自身發展來說還是對社會發展來說,品德與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充分發揮學校德育課程的作用,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學生自主管理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是一個單向的知識傳授過程,教師是知識的所有者,學生是被教育的對象。而在現代教育中,教育的目的在于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學生具備自主管理能力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其次,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是適應現代社會競爭的需要。當前,無論是在學校內還是在社會上,學生只有具備自主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生活和勝任將來的工作。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學業發展,而且有助于他們在生活和將來的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更好地進行自我調節和管理。
最后,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具備自主管理能力的學生能夠做到自我控制,并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營造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從而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3]。因此,學校需要加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如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開設校本自治德育課程,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水平,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在校本自治德育課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現狀
在學生自身的認知和態度方面,部分學生對自主管理認知較為淺薄,容易被外部環境左右,缺乏自我調節能力,這也是影響他們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學生需要科學地進行自我認知和自我調整[4]。
在課程設置方面,增強自主管理能力與課程內容的相關性是非常重要的。學生通過了解課程內容并且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可以更好地提升自主管理能力。然而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學生感覺現行的德育課程缺乏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課程設置不夠有針對性。
在教師影響方面,教師在德育課程教學中是學生的引導者。但個別教師在管理時對學生的要求過于嚴格,與學生缺乏平等的溝通,沒能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導致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難以提升。對此,教師可以采取開放式的討論和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
在學校影響方面,一些學校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約束,自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這些學校的學生整體的自主管理能力較強。而另外一些學校只注重制度的制訂和規則的執行,很少給學生自主管理的機會,也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因此,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學生的自我努力和學校、教師的共同配合[5]。要想在校本自治德育課程中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逐一分析和解決存在的問題。
六、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校本自治德育課程建設的對策
(一)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是校本自治德育課程建設的關鍵因素,其德育水平直接影響學生道德修養的形成。因此,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是提高校本自治德育課程質量的重要保障。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首先,教師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教育理論知識日新月異,教師要遵循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實際操作,通過教學實踐積累經驗,不斷優化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自身教學質量。
其次,教師要掌握德育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作為學生的道德榜樣,需要熟練掌握德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方法,能夠針對不同學生的品德特點和發展需求,制訂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案,以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最后,教師還要具備跨學科綜合素質。跨學科綜合素質包括語言表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反思能力等。具備這些能力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為學生的德育教育服務,使教師更有戰略眼光和創新意識,在開展德育工作時視野更開闊。
(二)完善學校管理制度
校本自治德育課程的實施需要完善的學校管理制度來支撐。學校管理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可以提升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則可以促進德育課程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在管理制度的制訂和完善過程中,學校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訂具備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讓教師和學生更容易理解和執行。
其次,在制度內容上,學校需要明確校本自治德育課程的實踐目標和要求,以及制訂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相應措施和監督、評估機制;同時,還需要規定學校管理部門的職責和權利。
最后,為了確保德育課程的質量和效果,在制度執行過程中,學校需要明確管理者和執行者的責任和義務,加強對課程的監管,避免出現管理不到位或制度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只有在制度的約束下,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才能更好地開展校本自治德育課程教學,促進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
(三)讓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至關重要。這需要家長的參與和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家長只有在家庭教育中懂得傾聽、引導和激勵,才能夠培養孩子自信、負責等優秀品質。
首先,學校和教師應該讓家長樹立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孩子從小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責任感。家長應該將教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逐步培養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學會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規劃學習和生活,并承擔相應的責任。
其次,家庭教育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讓學生在家里能夠自由地探索、發現和學習知識,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和教師應該讓家長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從環境等角度合理選擇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建立與孩子溝通的橋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并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能夠樹立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家長的關愛,從而促進孩子的成長。
最后,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于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和家庭教育氛圍的營造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和教師應該讓家長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采取積極的行動,為孩子構建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
(四)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
對學生的教育不僅是學校、教師、家長的責任,還是社會各界人士的責任。社會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如何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是校本自治德育課程開發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首先,學校可以同社會機構、組織合作,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等機會,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運行規律以及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關注社會熱點。學生通過從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可以深入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形成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學校可以邀請社會上知名的專家和企業家為學生開展講座、提供指導,拓寬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學校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活動、比賽等,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6]。此外,學校還可以通過開展讀書會、報告會等活動,讓學生了解文化、藝術、科技等多個領域,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自我的全面提升。
結語
筆者通過對校本自治德育課程設計、實施等方面的討論,發現培養學生自主管理能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校本自治德育課程中,學校要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自我管理意識和責任意識,以及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7]。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校本自治德育課程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艾金枝.中學班級自主管理淺析[J].文教資料,2011(30):147-148.
[2]卜玉華.我國中小學班級工作的傳統與當代變革[J].教育研究,2004(11):63-67.
[3]陳曉紅.淺談班級文化的建設[J].全球教育展望,2008(1):95-96.
[4]程林珊.星旗輝映 百舸爭流:班級“爭星奪旗”自主管理的思考與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16(12):7-9.
[5]黃桂萍.近30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管理政策的梳理與思考[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8):6-9.
[6]唐麗麗.自主管理視角下初中生班級小組構建方式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5(7):116-118.
[7]王淑英.自主管理視角下初中生班級小組構建方式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38):48-49.
作者簡介:何歡歡(1983—),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