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彤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跨學科學習成為各學科教師關注的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參加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能夠打破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的學科壁壘,使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認知由淺層次、單一性、表象化的知識學習方式轉向深層次、多樣性、本質化的探究實踐的學習方式轉變,以此促進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思路主要包括:樹立歷史學科大概念,選取學習主題;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明確學習目標;建立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整合學習內容;創設歷史情境,設計核心任務;促進“教-學-評”一體化,注重學習評價。學習主題是方向,學習目標是預設,學習內容是路徑,核心任務是關鍵,學習評價是手段。
[關鍵詞]歷史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學科整合;設計思路
當前中學歷史教育改革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為了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與綜合性,解決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脫軌、與生活經驗脫節等問題;同時要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板塊的基礎上,設置了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這一板塊,這一板塊旨在豐富歷史學科知識內容的深度,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綜合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與現實價值
(一)內涵
新課標中指出“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是“引導學生圍繞某一研究主題,將所學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知識、技能、方法以及課程研究等結合起來,開展探究、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活動。”通過概念的理解,我們認為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歷史跨學主題學習是突破歷史學科的邊界,在學科之間建立內在聯系的,并運用兩種或兩種學科以上知識或方法的學習實踐。因此,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不僅只注重歷史這一門學科的學習,還涉獵了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一般來說,語文、地理、道德與法治、音樂、美術等相鄰學科易于與歷史學科產生學科課程內容上的聯系。在這些學科之內,歷史學科是作為跨學科學習的主干學科來呈現的,其他學科對歷史學科起著輔助作用。
第二,因為是主題學習,所以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圍繞某個具體問題在真實情境中聚焦問題的解決而展開的探究性學習活動。
第三,因為是跨學科學習活動,它是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一種主動的知識建構的學習方式。所以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更加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積極主動性和實踐探究能力,學生由被動學習走向自主建構,從而實現對傳統知識本位教學觀的現實超越。
(二)現實價值
首先,符合新課程改革中全面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培養學生具備社會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標指向和發展的重點。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綜合多門學科內容,不僅局限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與探索,而是以更加廣闊的視野去研究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豐富學生看待問題的方法與思路,圍繞一個主題融合多學科的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全面的理解世界的本質。
其次,推動學生從“教中學”到“做中學”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標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指出要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來源于真實情境,圍繞某個特定的主題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主動探究的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解決問題,改變以往只注重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自主構建知識體系,使“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得以真正實現。
最后,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深入,社會發展遇到的問題往往伴隨著復雜性和綜合性。單一的分科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要,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能夠使學生以歷史學科為本位,打破學科教學的片面化、孤立性的知識傳承方式,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采用多視角的學科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中出現的具體綜合性問題。在此過程中,發展學生面向世界所具備的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的思維,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二、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要特征
(一)綜合性
歷史學科在課程內容上涵蓋了不同時期人類歷史文明,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所以歷史學科的內容和性質決定了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交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整合學科內容時要關注不同學科內容、學科知識、學習方式的區別與聯系。此外,學習活動的設計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文化特點、學校文化特色、學習目標要求和學生生活經驗,讓課內學習和課外活動聯系起來,達到綜合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經驗的具體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二)探究性
學生是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主體,跨學科主題活動不同于傳統歷史學科知識的單箭頭知識傳授,而是強調學生在知識學習活動的積極探索、親身體驗與交流合作,在發現、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思維能力。在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探究性是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不可缺少的主要特征之一,新課標指出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探究的主題要具有一定開放性和延伸性,提倡深度學習、項目式學習和課題式學習,以形成研究性學習成果。因此對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環境的選擇也不必完全拘泥于教室的一隅,適當組織課外與校外活動,如參加歷史知識競賽、參觀博物館、瀏覽歷史名勝古跡等活動使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
(三)實踐性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聚焦于社會生活中發生的現實問題。歷史學科的認識與學習不僅只停留在對過去歷史知識的習得來培養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這才是歷史學科一以貫之的目標。在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學生將所學的歷史知識應用到社會生活實踐和問題解決中來,使知識的應用不單只存在于教材和課后習題中。完成知識的有效遷移,破除知識與社會生活裂隙,與問題解決分離的現象,轉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與持續學習能力,從而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
三、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導向
(一)堅持歷史學科本位
新課標的課程理念要求歷史學科的學習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這就要求在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要以某一具體的歷史核心知識為基礎,以其他學科的知識為輔時,有計劃地處理好歷史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主次、交叉關系。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目的是通過整合其他學科的元素、知識、方法促進學生對歷史脈絡的發展、歷史發展必然性和歷史社會規律的深層把握。所以,在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要做到從歷史學科中來再回到歷史學科中去,堅持歷史學科在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此彰顯歷史學科本身的學科特色,切忌其他學科喧賓奪主,發揮歷史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
(二)把握學科關鍵概念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標準編制和教材編寫中要求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然而每門學科的課時是有限的,如何處理課時的有限性與學科知識的龐雜性之間的矛盾成為歷史跨學科學習亟待解決的關鍵所在。若想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勢必要把握住學科的關鍵概念,通過掌握關鍵概念,明晰在單元學習過程中需要理解和運用的重要歷史知識和能力,典型思維和認知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以歷史學科為主干,分析與語文經典故事、地理、道德與法治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等相鄰學科間的關聯性知識,在歷史學科內部建立起“跨學科概念”的聯系,生成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干問題,整合學習方案構建課程內容結構,真正起到發揮學科知識互聯互通,學科優勢互補的新格局。避免因為跨學科而導致學科知識簡單相加或者粗暴的拼湊多而不精,淺層次的學習局面,使跨學科學習停留在‘聚其形不凝其神’的膚淺表象。
(三)立足學生學情
教師開展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準備離不開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教師對于學生的分析包括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處于中學教育階段的學生,逐步擺脫具體的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為推動跨學科學習奠定基礎。2022年版新課標凝聚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根據初中生的特點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了具體的培養要求。例如,在唯物史觀方面要求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而高中階段對這些要求是一脈相承、螺旋上升的。高中生在經歷初中完整的中外歷史的學習后,教師應當基于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分析學生知識積累的狀況、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具備哪些生活經驗,甚至分析學生已有的其他學科與歷史課堂相關的知識基礎。在進行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時,應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方法的指導,做好初高中歷史知識的銜接及歷史事件的時空定位的準備工作,以便教師根據學生的真實情況引導學生有序組織和開展學習活動。
四、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思路
(一)樹立歷史學科大概念,選取學習主題
首先,在選取主題之前我們要知道:究竟什么樣的主題可以被用于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呢?郭華教授提到:“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基于學科的主動跨界學習,是自覺將社會實踐的創新過程融入學校教學的主動過程。跨學科學習為更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打下在能力上、品格上、價值觀上的基礎,為學生的自覺主動成長營造了自覺的教育環境,是學習、實踐、創造的三體合一,在繼承中思考、質疑、創造,在創新中延續歷史體會繼承的意義。”所以我們認為歷史跨學科的主題是基于學科本身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學生的社會生活,易于借古喻今或撫今懷古是具有直接現實意義的學科知識。而難以考究的史料,實施起來工程量過大的學科知識則不被列入歷史跨學科主題選取的優先考慮范圍。
其次,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明確主題選取的目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促進歷史學習方式的轉變,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因此學習活動主題的選取尤為重要,學習活動的主題就好比指向標,主題的選取要樹立歷史大概念的意識,大概念是總括性的上位概念,其特有的組織方式可以建立學科知識之間與跨學科知識的縱橫聯結。實現歷史大概念下主題的選取可以從以下三個路徑來實現。一是依據新課標。新課標給定了學習主題的案例和設計思路,如“中華英雄譜”“小錢幣,大歷史”“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等十個學習主題供教師參考和研究。教師將細密的知識結構上升至總體的學科大概念。二是憑借教材內容。以歷史學科為主導,挖掘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教材之間的連接點,加強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如在學習中國近代史抗日戰爭時期,聯結抗日戰爭的路線,閱讀抗戰文學作品,鑒賞拍攝照片和美術作品等。引導學生將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知識、技能、方法及課程研究結合起來,深入實踐活動。三是聚焦于熱點和學生生活。歷史知識的滲透離不開現實生活,從生活入手感受和理解歷史。例如從建黨一百周年追溯黨發展的歷史軌跡,從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體會改革開放給中國的發展帶來新氣象。
最后,以學生為中心是建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范式的基石。歷史跨學科主題的設計與實施都需要以此為中心開展,所以學習活動的設計也不單只是教師一個人的任務,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們一起集思廣益設計活動內容,共同推動跨學科學習活動的探究與實踐。
(二)明確活動的學習目標,做好課前準備
學習目標是開展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課程完成度如何、學習效果的有效性能否得到保障、學生是否能在活動中得到成長等都依托于學習目標的檢驗。教師在制定學習目標時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交流協作、創新實踐及運用多學科視角綜合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身邊發現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中,不僅要求學生對歷史課程內容進行梳理,還要創新探究方式,將資料解讀與實地調查結合起來,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與方法,從實際生活入手拉近歷史與學生的距離,發展學科思維。其學習目標可以做如下設計。
一是綜合運用地理、道德與法治、語文、藝術等學科的知識與技能,了解不同時期人們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的生活狀況及其變化,切身感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搜集匯總材料,探究其歷史背景,培養分析處理信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感受中國實現歷史性跨越階段的變化,認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鑄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
(三)建立學科之間的密切聯系,整合學習內容
教師在整合跨學科主題的學習內容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將探究的學習主題轉化為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具體問題或探究任務,這些問題或任務的選取要滿足達成的素養要求需要基于兩方面考量。一方面,跨學科主題的學習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學習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的學情為基點。另一方面,學科內容的選取立足于學科本身的要求和社會育人的功能,要求歷史教師要開拓視野,有目的地研習與歷史學科知識相關的其他學科知識,從而選擇性地建立起與主題相關的其他知識內容的聯系,具有跨學科的特性。如在學習“改革開放”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改革開放后城市變化的視頻,展示從改革開放后國民收入的數值增長變化的圖表,學生通過簡單計算得出國民收入總值倍數的變化,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改革開放帶給中國社會的新面貌,以數學的邏輯思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
(四)創設歷史情境,設計核心任務
在學習過程設計方面,新課標特別強調了創設歷史情境的重要性。杜威在他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說:“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歷史是對過去事情的陳述,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將知識內化于情境中,引導學生進入其中構造歷史情境,使學生在沉浸式的情境中認識、感受和體會歷史事件,拉近學生與歷史學科的距離。例如在講授安史之亂時,整合歷史和語文的學習內容,導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從詩中反映出唐代末年發展變遷的時代面貌。由詩中的浪漫主義與唐代戰爭的殘酷感做對照,幫助學生借文釋史,在文學作品中感受歷史。
跨學科學習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驅動型問題和核心任務的設計,教師要以歷史學科為主干,從核心知識和思想出發,構建學習任務的知識框架,設計主任務和分任務。以具體的任務指引學生認識歷史事件和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形式使課堂活動由“靜”變“動”。例如,構建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歷史、道德與法治、地理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使學生從三個不同學科視角綜合分析“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任務如圖1所示。
(五)促進“教——學——評”一體化,注重學習評價
評價是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設計的最后一個環節,實行教育評價的目的主要是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測試。然而不同類型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決定了不同的評價導向,對開展評價的針對性設計上也有所差異。在以歷史學科為主導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活動中,評價設計應該充分考查特定學科知識的深化、拓展和遷移是否帶動學生思維和實踐能力的發展。在制定評價指標時,教師可以將課程標準、學業質量標準及學習目標作為參照依據,用來評定本次學習活動中學生的素養是否真正得到落實。此外,主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獲得思維發展,幫助他們在實際應用中解決問題。所以評價檢驗要圍繞整個活動展開,繪制評價量表,量表的評價內容應包含方案制訂、資料收集、信息處理和活動反思四個方面。其目的并不是簡單地評價活動的完成度,更重要的是從活動中分析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否得到提升。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尊重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習評價應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達到以評價促進學習的效果,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6,39.
[2]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及其意義[J].文教資料,2022(16):26.
[3]孟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何為與可為[J].基礎教育課程,2022(11):4-9.
[4]嚴立明.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涵、特征和實施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2(22):14-16.
[5]崔允漷,郭華,呂立杰,等.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標準與實踐向度(筆談)——《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現代教育管理,2022(09):6-19
[6]吳剛平.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意義與設計思路[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09):53.
[7]趙素芹.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探索及實施策略——以“一帶一路”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為例[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22(09):20-24.
[8]劉豐,徐鵬.高中語文跨學科學習的實施路徑探析[J].中學語文教學,2022(02):4-8.
[9]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及其意義[J].文教資料,2022(16):26.
[10]李俊堂,錢瑋.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評價設計要點[J].中小學管理,2023(05):24-27.
[11]金梅芳,顧潤生.論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學習整體規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8):22-25.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