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認為體育教學能夠幫助智障兒童有尊嚴地生活,建議教師通過體育游戲訓練智障兒童的平衡協調、大肌肉群活動、語言表達等能力,促進智障兒童發展感知覺、注意力和語言能力,提升智障兒童身體活動能力。
【關鍵詞】體育游戲 智障兒童 特殊教育 活動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2-0122-03
智障兒童因為大腦功能損傷導致其在社會交往與行為兩大領域及感知覺功能受損,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與正常兒童有很大差異,存在學習能力弱、知覺反應異常、動作發展遲緩、社交能力差等問題。在課前,教師應充分了解智障兒童的基本情況,對他們進行技能層次劃分,并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滿足他們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為了使針對智障兒童的體育課更有實效性、能更好地提升智障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教師要結合智障兒童的實際情況,相對降低訓練要求和難度,設置出更符合智障兒童參與的體育游戲。教師應根據智障兒童的實際情況和學校現有體育器材,創編體育游戲,使智障兒童更容易進入學習狀態,參與到游戲中。
對智障兒童而言,只要有參與就會有活動,有活動就會有溝通,有溝通就會有適應,有適應就會有希望。而體育游戲的主要功能是把基本體能的鍛煉融入娛樂性極強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激發智障兒童的學習興趣,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在游戲的開始可不必過分要求技術動作和游戲方法的規范性,只要達到激發智障兒童的學習興趣、刺激其感知覺的目的即可。筆者根據智障兒童的身心特點,對體育教學方法做了一些改變,以期通過游戲的方式讓每一名智障兒童參與到活動中來,切實增強身體活動能力。
一、感知覺訓練
由于智障兒童的外在表現淡漠,對周圍的事物不關心,目光游離不定,缺乏情感與相互關注的能力,不能較好地感知外界環境,因此教師可從提升注意力方面創編體育游戲。我校的校本課程是打腰鼓,在體育課上,筆者利用現有資源將迎面接力跑活動進行改編:讓智障兒童手持腰鼓棒依次敲打地面上間隔一定距離的3—4個腰鼓,跑到對面交給同伴再以同樣方式返回,把鼓棒交給下一個同學。該游戲融入了下肢的跑、上肢的擊鼓,通過鼓聲來激發智障兒童的學習興趣,鍛煉智障兒童對鼓聲的知覺反應。智障兒童在玩游戲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跑的能力,又鍛煉了手的靈活性。開始練習時可讓智障兒童在原地擊鼓,感受鼓聲的刺激,通過鼓聲和敲擊吸引他們的視線和好奇心。當智障兒童對擊鼓有了參與欲望時,再訓練他們在跑的過程中擊一個鼓,然后逐漸增加擊鼓次數,使他們在練習過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心,激發參與游戲教學的欲望。
平時,教師還可組織智障兒童進行滾輪胎游戲,引導他們用手撥輪胎,使輪胎向前滾,通過感受圓的滾動和維持力量均衡來保持輪胎的平穩,從而有效地刺激他們的感知覺。在訓練時可讓智障兒童先短距離練習滾輪胎,再加長練習距離。對于能力稍強的智障兒童,可嘗試進行滾過障礙物的練習,讓他們在滾胎跑的過程中訓練跑的能力和身體協調性,并在游戲過程中體驗到體育活動的快樂。
二、語言能力訓練
智障兒童大多眼神空洞,不能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需求,癥狀嚴重的兒童甚至無語言表達能力,對外界事物不感興趣。教師在體育課堂上可適當通過“簡單的語言+肢體配合”的形式來訓練智障兒童。例如,在進行拍籃球游戲時編簡單口訣:“圓圓的球,拍拍拍,我拍拍,連續拍球我最棒!”練習時教師要帶頭邊念邊拍球,要求學生邊念邊做,并讓陪讀家長也跟著一起念。聽的次數多了之后,即使是不愿開口的智障兒童也會在腦海中建立動作概念,聽到口訣時會下意識地產生拍球動作,并能跟教師一起進行拍球游戲。在進行單雙腳跳游戲時,教師可編口訣:“跳跳跳,雙腳跳,單腳跳,跳過紅色跳綠色,蹬地跳起我最棒!”教師在地板上設置紅綠色標志碟,要求學生依次跳過,每跳一個不同顏色標志盤都要讀出來。本來是跳躍技能的訓練,通過編簡單口訣與運動技能相結合的方式,既強化了學生對動作技能的記憶,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對色彩進行了認知訓練,通過學科融合的方式實現了體育技能和言語康復訓練的有效結合。
三、情緒行為訓練
智障兒童行為刻板,認知和情緒異常,他們或對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很感興趣(玩自己的手指、拍手、不停地搖頭等),或對某個物體感興趣(看風扇旋轉、開關水龍頭、摘樹葉、撕紙等)。多數智障兒童由于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便會通過特殊的肢體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對此,目前醫學上尚無有效的治療和康復手段,只能通過不斷的訓練來嘗試轉移智障兒童對問題行為的注意力。在體育課上,教師可安排以下小游戲進行訓練:(1)頭上頂書本向前走10米(雙手可扶住書),再后退10米;(2)用羽毛球拍托著羽毛球走10—15米;(3)把散落在地板上各種顏色的球撿起來,跑到前10米處的桶前面,按顏色分類放好。通過此類游戲訓練智障兒童的平衡力和注意力,把智障兒童的不良情緒轉移到正在練習的活動中。例如:當智障兒童雙手扶書時,他的雙手就不會去玩手指或抓其他東西;當他托著羽毛球走時,他會把注意力集中到羽毛球上,盯著羽毛球;對不同顏色的球進行分類時,他需要觀察球的顏色。智障兒童要通過走、跑并保持平衡,才能順利完成這些小游戲,從中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教師可通過反復的練習來轉移智障兒童的情緒,在幫助智障兒童訓練技能的同時訓練其注意力,切實提升他們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協調能力。
四、社交訓練
社交是智障兒童生活技能的第一任務。由于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很多智障兒童缺乏溝通能力,只能通過肢體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體育課上教師可創設“跑和打招呼”的游戲情境,讓智障兒童從起點出發,跑到老師處招手或立定向老師問好,再向前跑到終點。在玩“跑和打招呼”游戲的過程中,如果智障兒童嘗試運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評價。假如智障兒童使用的方式是正確的就馬上表揚,如果方式有誤就及時糾正。一般而言,智障兒童常常出現的錯誤的打招呼方式有:(1)打招呼時拍別人屁股或胸腹;(2)走到老師面前時過于貼近老師向老師問好;(3)跟老師打招呼時不看老師、不說話、不招手。當智障兒童出現錯誤行為時,教師就要用“有一說一,直接說出觀點”的陳述句來引導其糾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別人不喜歡。”在“跑和打招呼”的小游戲中,生活社交訓練與體育課有機融合,學生既鍛煉了跑的技能,又學會了打招呼。當然,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必過分地追求運動量和運動負荷,對智障兒童來說,只要他參與了體育活動就算是成功的教學。
當智障兒童熟悉“跑和打招呼”的游戲之后,教師可適當改變游戲對象,即讓智障兒童和同學之間打招呼,或者和同學父母、校內老師打招呼等,并可延伸到課后和鄰居親朋打招呼等,讓智障兒童通過此類小游戲,增強社會融合度和生活技能。平時的體育課,教師在組織一些小游戲時也可以融入打招呼的形式。例如,拋接球小游戲,可把能力相近的學生分為兩人一組,要求其把球拋給同伴時,要說出“拋給×××”,或接球時說出“我接球”等簡單語言。智障兒童在和自己熟悉的伙伴進行互動時,會放下心理戒備,主動參與的概率會更高。由于智障兒童每拋一個球都要把同伴的名字念出來,無形中就增強了生生之間的互動,同時又培養了學生拋接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五、綜合技能訓練
由于智障兒童自我管理、自我遷移能力相對較弱,因此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時適當加入鍛煉生活技能的小游戲,以訓練他們的生活技能,提升他們的身體活動能力。教師可把智障兒童的水杯放在終點處,讓他們從起點處出發,跑一圈后到終點處喝水,再通過“擰水杯”比賽,比比誰完成得快又好。智障兒童通過“擰瓶蓋—喝水—擰緊—放原位”一系列動作,訓練了生活技能。在游戲中,智障兒童既可以認識自己的水杯,明白不能亂拿別人的水杯喝水,又可以通過擰瓶蓋的精細動作來提升身體活動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搬凳子接力比賽、背書包接力跑等游戲活動對智障兒童進行綜合技能訓練,因為游戲對象都是智障兒童熟悉的物品,他們主動參與的意愿會更強烈;可以讓智障兒童選擇自己喜愛的玩具、主題和材料進行游戲,當智障兒童在互動中激發學習興趣或集中注意力時,教師應及時干預,讓他們學會清楚地陳述教學指令。例如,讓智障兒童跟著教師說“從起點出發不能踩線”“把東西放回原位”等。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將先前已學會的技能運用于新技能的學習中,注重簡單任務與困難任務相結合,以維持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六、泛化技能訓練
智障兒童個體間有很大差距,特別是重度智障兒童,他們身上的典型特征往往很難描述,因為他們基本上不會想象,而且他們的興趣會隨時隨地轉移。為此,只能進行泛化技能的訓練,即用在哪里就教在哪里。在體育課堂上,有時候智障兒童可能會對教師安排的教學內容完全不感興趣,而是抓起地上的樹葉亂扔。這時教師應敢于摒棄原來的教學設想,主動配合他們玩扔樹葉游戲,在和他們建立關系后再進行干預。例如,當智障兒童玩扔樹葉入迷時,教師可隨機設置練習目標和要求:請你把樹葉扔了又接住、請你把樹葉扔進老師畫好的圓圈內、請你把樹葉扔到老師所畫的線之外等。當智障兒童發現后面兩個游戲難以完成時,教師可以靈活引導他們嘗試運用紙團、小毛球、小皮球、小毛巾等來投擲,運用原地投、跑動投、向上投、向前投、向目標投等方式去完成游戲。這樣,學生練得開心,也容易掌握一些基本的運動技能,并在玩的過程中與老師、同學產生了互動。這種根據學生日常生活情景隨時隨地教學的方式,能讓智障兒童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參與活動,并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技能練習,有效地增強了身體活動能力。當然,這種隨機教學的方式需要教師隨機應變,靈活地設計一定的教學任務,促使智障兒童在體育課教學中有效地提高身體活動能力。
七、社會意識訓練
特殊教育教師要牢記特殊教育培養目標:幫助智障兒童學會生活,讓智障兒童有尊嚴地融入社會。融入社會需要每個人具有規則意識,而體育活動是訓練規則意識的有效手段,教師可在體育課堂上創設游戲教學情境。例如,用紅色、綠色、黃色卡紙做成紅燈、綠燈、黃燈,并用粉筆畫好斑馬線,讓智障兒童模擬過馬路:先引導他們過馬路要注意觀察燈的顏色變化,紅燈停、黃燈亮了等一等、綠燈時快速通過馬路。教師交替出示三種顏色的燈給他們認識,再讓他們反復練習過馬路,并及時糾正闖紅燈的錯誤現象。這樣的游戲活動有觀察練習、反應練習,有走的鍛煉,同時還能讓智障兒童對簡單的交通規則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教師也可通過創設排隊購物、領書、進電梯、坐公交車等情境,訓練智障兒童有序排隊和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吵鬧的意識,以及鍛煉智障兒童的站姿,把體育游戲和社會規則有機融合,促使智障兒童在鍛煉身體活動能力的同時更好地融入社會。
八、注重體育游戲訓練評價
由于身體缺陷,智障兒童在體育游戲中體驗更多的是失敗,很容易對體育活動喪失參與信心。作為特殊教育教師,應該注重游戲過程中的評價,這是對智障兒童實施成功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教育藝術。體育課中評價可分為運動技能評價和學習態度評價。智障兒童由于身體方面的特殊性,他們在運動技能上的訓練效果往往不明顯,需要參與漫長的訓練,才能緩慢提升身體活動能力。體育游戲中的評價要考慮智障兒童的身體素質、學習態度、情感態度等,做到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智障兒童更多時候對身邊的活動是漠然的,因而對他們參與態度的肯定和鼓勵是非常必要的。一旦智障兒童參與了游戲活動,教師就要及時給予評價,讓他們感覺到能參與就是一個了不起的行為。教師通過鼓勵給智障兒童樹立自信心,有助于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參與活動的欲望。智障兒童只有參與了體育活動,身體活動能力才會得到提高,而身體活動能力的提升又會對智障兒童融入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在體育課中,智障兒童一點一滴的進步,一舉手一抬腿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此時教師不但要從技能上進行評價,而且要從精神上進行鼓勵,可進行口頭鼓勵,也可適當進行物質鼓勵,以激勵學生更有效地進行體育活動。
智障兒童的康復訓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身體活動能力的進步是緩慢的,需要家長和教師耐心等待,并積極地通過教育來干預。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體育小游戲激發智障兒童的參與欲望,以此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通過師生間的良好互動進行適時地干預,切實提升智障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使智障兒童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參考文獻
[1]王曦,梁艷,王穎,等.智障兒童體育游戲教學法及其編排原則簡析[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28(3):83-86.
[2]萬莉莉.培智學校協同教學的實施[J].中國特殊教育,2012(3):33-36.
[3]陳琦.體育游戲在智障兒童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8):60-62.
[4]賴惠嫻.體育游戲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11):68.
[5]賴芳.淺析體育游戲在智障兒童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34):107-109.
作者簡介:陸秀亮(1975— ),廣西馬山人,本科,一級教師,南寧市教學骨干,南寧市優秀教師,興寧區學科帶頭人,研究方向為特殊教育體育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