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斌 揭錦亮 高曉升 張元媛
摘? 要:為探究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問題,推動軍地共育對空天領域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培養改革。該論文以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在該領域開展的人才培養工作為例,分析思考空天技術領域軍校與國防工業部門實施人才聯合培養的重要意義、培養特點、培養思路和取得的成效,以期進一步實現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培養和就業崗位的精準對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效益,更精準地為軍隊文職人員、國防工業部門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
關鍵詞:軍地共育;空天技術;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8-016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raining of high-level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nd to promote the training reform of military civilian joint education for high-level technical talents in the aerospace field, taking the talent training work carried out by the College of Aerosp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in this field as an example, the contents including the significance,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training ideas and achievements for talents joint training are analyzed and considered with the military academies and defense industry departments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which further expects to realize the precis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raining of non-military postgraduates and employment positions in military academies an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alent training, moreover, it could help more accurately cultivate high-leve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for military civilian talents and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departments, and serve the national economy, society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Keywords: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aerospace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career development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是國家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空天領域國防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對未來空天高技術的長遠發展、科學研究與學科建設水平等諸多方面將產生重要影響。培養空天技術領域軍地共育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對于軍隊院校來說,有助于支撐學校建設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高地,提高學校高科技研究的力量和水平,并直接為軍隊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服務。同時培養空天技術領域軍地共育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可以直接為軍隊建設高水平文職人員隊伍補充中堅力量,為軍隊各行業迫切需要的專業技術崗補充業務水平高、軍隊認同感強、作風形象好的文職人員。培養空天技術領域軍地共育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還可以直接為國防工業部門(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兵器工業集團等國防軍工單位)輸送人才。由此可見,為國防科技創新助力、為國防工業部門輸送優秀人才,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等領域切實研究軍地共育的有效途徑顯得尤為重要。
王琳等[1]研究了基于“軍民融合辦學”背景下的軍隊院校中醫研究生培養模式,認為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對于國家建設和軍隊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軍民融合辦學”背景下,探索新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有助于學科建設、高層次人才培養以及提升軍隊院校的核心能力。陳偉等[2]對完善軍地院校工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開展了理論研究,認為軍地院校在工學博士生培養中應加強交流,增強工學博士生培養過程的開放性、科研創新能力,并結合實施軍地融合培養的必要性,不斷拓展實施軍地融合培養的途徑,構建新的工學博士生軍民融合式培養模式,以促進高水平的學科平臺和高素質的導師隊伍建設。鄔江興等[3-5]結合網絡空間安全學科案例,探索了新興發展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特征,提出了軍民融合、共享共建的人才培養路徑,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培養優秀人才必須解放思想,并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包括特殊的選才機制、特殊的導師選聘方式、特殊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特殊的激勵配套政策等。王聰等[6-8]針對國防科技工業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開展了探究性研究,論述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內涵、新形勢下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實施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的意義以及軍民融合國防科技創新戰略的措施等方面的內容。鄧甡屾等[9]通過分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人才培養重要論述的主要內容和現實指導,揭示了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人才培養的基本規律。蔣毅[10]分析了軍民融合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軍民融合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的必要性和相應的創新途徑。在不斷探索軍民融合人才培養體系發展的新路徑,謀求新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院校的基礎,培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學校的重要責任。在軍民融合背景下,通過軍地共育方式實施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可以促進相關軍校有效保持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模和培養質量,改善無軍籍研究生培養的整體生態,同時為相關國防工業部門崗位培養更多高層次科技創新、工程應用等方面人才,實現無軍籍研究生培養和就業崗位的精準對接,能夠為國防事業建設更好發揮作用。本文以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在該領域開展的人才培養工作為例,分別介紹了空天技術領域軍校與國防工業部門實施人才聯合培養的重要意義、路徑辦法培養特點、培養思路和所需條件取得的成效,以探索軍地共育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思路。
一? 實施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的意義
培養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既有助于支撐相關軍校保持科學研究的力量水平,直接為軍隊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服務,同時服務國家經濟、社會和國防建設,還可以直接為軍隊文職人員和國防工業部門隊伍補充業務水平高、用人單位認同感強、作風形象良好的技術骨干。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結合相關軍校在空天技術領域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自主創新能力,招收培養一定規模的無軍籍研究生,探索人才培養領域實施軍民融合的有效途徑顯得很有必要。具體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有助于提升該領域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通過軍校和地方聯合培養單位之間的緊密合作,為該領域無軍籍研究生的培養提供更好的經費支持、導師指導和條件支撐,從而吸引更多地方院校優秀本科畢業生報考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實現無軍籍研究生的訂單式培養,畢業生進入用人單位工作能夠學有所用,很快進入工作角色,提高入職工作崗位的快速適應能力;能夠進一步提升無軍籍研究生碩士畢業后為國防事業服務的比例,實現軍校招收培養無軍籍研究生的初衷。
(二)? 為相關軍校開展科學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研究生已成為高校科研領域非常具有創造力的群體之一,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國防科技大學作為“雙一流”建設高校體現得更為明顯。空天技術領域的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在校期間,會直接參與導師或聯合培養單位的大量科研項目研究工作,直接為軍隊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服務,產生更多緊貼實用需求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撐學校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的研究,同時也支持相關學科的建設。
(三)? 直接為軍隊單位和國防工業部門培養人才
空天技術領域無軍籍研究生主要進入軍隊文職人員崗位,以及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兵器工業集團等國防工業部門就業并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更好實現無軍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的無縫銜接,可以直接為軍隊和國防工業部門輸送優秀人才,是在人才培養領域實施軍民融合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 有助于加強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培養的研究
結合教育教學先進理念和軍隊、國防工業部門等對不同層次研究生的總體需求,以學生培養產出效果為導向,反向分析和設計軍民融合形勢下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以及輸出模式,積極推動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培養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正向激勵的研究生培養新體系,充分利用豐富教學科研資源(如圖書館資源、教室環境、實驗室條件)、高水平資料、實物模型和競賽平臺等,全過程關注無軍籍研究生的學習和發展特點,為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升提供參考。
二? 空天科學學院空天技術領域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特點分析
國防科技大學空天科學學院是我國空天技術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該院在無軍籍研究生培養方面的工作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
學院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導彈工程系,在空天技術領域國防科技人才培養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招收培養無軍籍研究生,直接為軍隊建設和國防科技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畢業生;課程教學質量一直得到國防工業部門的充分認可,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接收航天科技集團、兵器工業集團的自培研究生來校修學研究生基礎課程,規模穩定在每年120人左右。
(二)? 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
在無軍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空天科學學院始終堅持與軍人研究生一致的質量標準,瞄準軍隊和國防工業部門人才需求,結合國防科技攻關過程中形成的相關科學或工程問題開展培養工作,嚴格要求,確保培養質量。該學院無軍籍畢業研究生學科基礎扎實、實踐動手能力較強、進入狀態快,獲得了用人單位的廣泛好評;在校期間曾先后獲得國際空間軌道設計競賽亞軍、中國研究生未來飛行器創新大賽一等獎、全軍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等獎項。自2013年恢復無軍籍研究生招生以來,該院畢業的2013—2015級142名無軍籍碩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共參與科研項目196項,申請國家發明/國防專利43項,發表學術論文229篇;2013—2014級7名無軍籍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共參與科研項目16項,申請國家發明/國防專利15項,發表學術論文18篇。
(三)? 無軍籍畢業生直接服務國防比例高
自2013年恢復無軍籍研究生招生以來,該院畢業的2013—2015級142名無軍籍碩士研究生首次就業去往國防工業部門就業73人,政府機構/事業單位5人,大型民族企業10人,繼續上博深造5人,民營企業等其他單位就業49人;2013—2014級7名無軍籍博士研究生首次就業去往國防工業部門4人,政府機構/事業單位3人。
(四)? 為無軍籍畢業生提供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服務
考慮到無軍籍畢業生需要自行就業問題,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是無軍籍研究生的重要內容,且需要提前規劃和引導。通過不同階段開設就業創業方面的專家講座和課程講授等方式,提前讓學生了解未來的就業信息,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和求職技巧,從職業選擇測評到簡歷撰寫再到面試等各個環節都有相應的老師給予指導和幫助。學院相關部門積極與對接的協議單位做好溝通交流,及時向無軍籍研究生發布就業面試信息,同時還需要加強對無軍籍畢業生的長遠規劃的引導和教育,鼓勵無軍籍研究生積極投身到軍隊和國防工業部門的空天事業建設中。
三? 實施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的思路
(一)? 國防工業部門人才需求情況調研
通過對航天科技集團八院、航天科工集團六院、中航工業集團601所等國防軍工單位進行調研發現,上述單位對于空天技術領域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每年均有較大數量的招聘需求,特別是對具有從事空天技術領域科學研究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能夠立足學科前沿,開展創新研究,解決技術難題,能夠勝任設計、研發、試驗等崗位要求高級專業人才的需求顯得更為迫切。例如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每年面向飛行器總體設計、研發、結構、推進、試驗、航天通信與制造等技術崗位招聘大量的畢業研究生,數量達到數百人,一般要求畢業生能夠掌握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及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學科相關知識。
(二)? 大力開展培養支撐條件建設
為做好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工作,應當積極優化學科布局,打造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同時積極引導優質生源往優秀指導力量流動;重視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對碩士、博士階段課程實行一體化貫通式設計,努力打造高水平專業課程,并根據課程教學實踐檢驗效果不斷優化改進;瞄準空天技術前沿,聚焦解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中的重難點問題,構建以重大科技工程為背景、以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中科學問題為牽引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注重學員全面發展,充分發揮多學科和科研創新平臺優勢,夯實學員基礎知識與技能,提升學員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重點支持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實驗教學中心和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形成了完備的空天一體教學科研支撐體系。
同時,在無軍籍研究生培養方面,針對支撐學科、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育管理及其他配套條件等各個方面,充分利用學院已有的無軍籍研究生軍地共育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資源、訓練平臺、學科優勢和教學基礎。目前學院長期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兵器工業集團、中航工業集團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領域保持著緊密的交流與合作,現與4個部隊單位、航天科技集團、航天科工集團、兵器工業集團及中航工業集團下屬相關單位簽訂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充分結合培養無軍籍研究生方面已經具有的豐富經驗。
(三)? 招錄環節和培養模式
招錄環節和培養過程是實施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為選拔優秀的本科畢業學員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空天科學學院正在積極嘗試和探索全新的“申請-審核”制團隊式招生選拔模式,以期望提升無軍籍研究生和指導老師雙向選擇滿意度,重點關注無軍籍研究生的未來發展潛力和創新能力。許金余等[11]探討了軍民融合戰略下軍校研究生思維培養模式,認為軍隊高層次人才是國防科技創新、武器裝備論證開發、軍隊戰略戰術執行等國防活動的主要實施者,在軍民融合要求下,開展研究生軍民融合培養對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有著重大的科學意義、戰略意義,進而研究了研究生培養模式實施過程的關鍵點和培養思路。陳一暢[12]分析了軍民融合背景下軍校研究生的軍地高校聯合培養問題,并結合作者自身參與軍地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的實踐經歷出發,探索了軍地高校“聯合培養”項目對軍校研究生教育帶來的影響,并提出了進一步改革推廣軍地高校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的建議。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軍民融合背景下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建議實施人才定向培養專項計劃,其招錄環節和培養模式設計如下。
招錄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根據聯合培養單位需求安排部分招生指標,在入學考試報名時允許考生直接報考聯合培養單位確定的相關專業;在招生面試考核環節,邀請聯合培養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或者相關技術崗位的人員參加,共同把好生源入口關;體檢、政審、錄取等招錄環節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重點考察學生的知識結構、基礎理論、課程學習情況以及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及運用等能力,同步考察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方法、創新能力、學術潛質和學術興趣等方面的情況,并判斷學生從事研究方向上獨立工作和做出創造性成果的專業素質等,具體依據博士、碩士研究生招錄流程辦理。
培養模式。本專項計劃定向招收培養的研究生,入學后即與聯合培養單位簽署定向就業協議;以學校導師為第一導師,建立學校、企業聯合育人機制,學生在學校導師、單位導師共同指導下進行選課修課、凝煉論文選題、開展研究工作,就讀期間赴聯合培養單位,在單位導師指導下開展為期1個月以上的實習實踐或者論文研究工作。按學校無軍籍研究生培養相關規定,聯合培養單位給專項計劃研究生提供學業獎學金、助學金等經費支持,并適當設置獎學金等激勵學生學習科研的積極性。專項計劃研究生畢業時,需通過聯合培養單位考核,根據定向就業協議赴聯合培養單位工作。若研究生出現違約情況,將追究違約責任。
(四)? 潛在風險和管控措施
為保證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專項計劃的實施,筆者認為應當就可能存在的風險,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相關考慮如下。
制約因素。專項招生計劃的制訂可能與用人單位需求不一定能夠完全符合。培養無軍籍研究生質量與用人單位需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距。空天技術領域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的具體流程與空天專業無軍籍研究生的學習成效、未來發展和成長、學生個人滿意評價、社會影響力和國內外辦學聲譽等方面均需要密切關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教學,將雙向制約該項工作的具體實施。
管控措施。加強并定期與軍隊、國防工業部門相關需求單位進行溝通交流,了解空天技術領域國防科技人才需求的動態變化規律,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將學校的辦學定位、目標宗旨與學生未來發展、用人單位需求統一,時刻以學生學習成效、學生發展為中心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提升無軍籍研究生的成長滿意度,不斷提高學校的影響力和辦學聲譽。
四? 結束語
結合空天技術領域無軍籍研究生培養特點,研究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的培養工作,提出新要求條件下的無軍籍研究生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培養特點、培養思路等,有助于推動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培養的教育教學改革,提升軍校無軍籍研究生在軍隊、國防工業及社會的綜合評價,并為空天技術領域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提供方法和建議。
參考文獻:
[1] 王琳,李霞,王麗娜.基于“軍民融合辦學”背景下的軍隊院校中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7(5):10-12.
[2] 陳偉,陳鐵柱,周文松.對完善軍地院校工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J].學園(教育科),2012(23):1-3.
[3] 鄔江興,鄒宏,陸杰青.新興發展學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探究——以網絡空間安全學科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4):38-44.
[4] 趙靜,李璐.論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范圍層次與體制信息構建[J].裝備學院學報,2016,27(5):5-9.
[5] 杜人淮.完善軍民融合軍事人才培養使用體系的制度安排[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7,18(1):71-74.
[6] 王聰.國防科技工業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道路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25(6):13-14.
[7] 王堯其.新時代軍民融合發展探析[J].人民周刊,2018(19):62-63.
[8] 李良,孫兆斌,楊凱,等.國防科技領域軍民融合激勵機制研究[J].軍事經濟研究,2017,38(4):16-18.
[9] 鄧甡屾,張海峰.深入學習習主席關于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人才培養的重要論述[J].政工學刊,2022(5):13-15.
[10] 蔣毅.軍民融合視域下高校人才培養創新研究[J].文教資料,2022(7):145-148.
[11] 許金余,白二雷,鄭廣輝.軍民融合戰略下軍校研究生思維培養模式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27):238-239.
[12] 陳一暢.軍民融合背景下軍校研究生培養思路探究[J].空軍預警學院學報,2018,32(4):298-300.
基金項目:2020年國防科技大學教改項目“空天技術領域軍民融合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研究”(yjsy2020010);2020年湖南省教育廳教改項目“空天技術領域軍民融合高層次國防科技人才培養研究”(2020JGZD003)
第一作者簡介:劉龍斌(1986-),男,漢族,湖南邵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飛行器設計相關的教學與科研。
*通信作者:揭錦亮(1984-),男,漢族,江西萬載人,碩士,工程師,大隊長。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