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現代教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學生不僅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文學思維。此外,在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下,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文學審美、文學創作以及傳統文化認知傳承能力。基于這些要求,傳統課堂模式顯然已不能滿足現代教學需要,因此,需要教師充分發揮“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圍繞相關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為入手點,通過分析當前課堂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有效性策略,以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語文水平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理解和表達能力,而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工作決定了學生的語文基礎,此階段的語文教學質量也將對學生未來學習生活產生深遠影響。“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將相關技術整合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中,有助于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雖然目前很多教師已經在課堂中應用了相關技術,但是應用深度普遍有限,應用效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認識到相關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是充分發揮其優勢的重要基礎。在新課改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重點分析當前課堂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目標以及“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調整課堂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將更多不同類型的優秀教學資源整合到課堂教學中去。“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價值毋庸置疑,在未來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以更為科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其優勢和價值。
一、“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料
教學資料是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師主要依賴課本和各類教輔資料,這些教學資料總量少而且形式單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內容覆蓋面有限。教師所講和學生所學的內容多源于課本,教學拓展比較困難,很難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目標。然而,“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為教學資料的獲取渠道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現在,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收集各類教學所需內容。得益于互聯網龐大的信息總量,課堂教學內容將不再受限于有限的教學資料。特別是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組合應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使用各種不同類型的教學資料,如圖片、音頻、視頻等,這些信息量豐富的教學資料有助于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依托“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突破教學資源的限制,獲得更多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教師還可以了解學習名師專家的觀點和成果,從中獲取有益的教學經驗。這給課堂教學的創新奠定了良好基礎。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前教學需求,并集眾家之長,充分發揮相關技術在豐富教學資料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滿足更多教學形式需求
傳統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通過板書的形式向學生傳遞相應的知識內容,板書能夠顯示的信息類型有限,學生能夠接受到的類型主要是文字以及簡單的框架圖表,教師很難基于教學需求展示更多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的內容。而“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料,在相應的技術和設備配置下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以更為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現代化課堂配備的投影儀或觸控式屏幕不僅能顯示文字信息而且也能播放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文件,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基于這些技術設備自行編寫教學PPT。這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教師對于課堂內容的掌控能力,教學形式也不再受信息媒介的限制,教師既可以采取常規課堂教學模式,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以探究型課堂、翻轉課堂等新型課堂模式落實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形式多變的課堂模式是提升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基礎,“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軟件和硬件兩個層面滿足了不同課堂模式的開展需求,妥善發揮了技術優勢,有效提升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在培養學生多維化語文核心素養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三)顯著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往往需要在備課上消耗較多時間。由于可用資料有限,教師不得不從大量教輔資料中收集課堂教學可用信息,并結合本班級實際情況思考具體的課堂教學方案。而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條件下,教師可以獲得大量的教學資料,資料查找和應用更加便捷,各類適用于不同教學需求的課堂教學方案也十分豐富。教師可以將重點由課堂設計和資料查找轉移至課堂模式設計以及核心素養培養切入點等方面,不僅大幅提升了教師的備課效率,而且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此外,合理應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還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主要通過板書的形式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這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效果欠佳。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書寫較多且內容有重復的板書占用了大量課堂時間。而在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情況下,教師可以主要以教學PPT來推進課堂教學工作,大幅減少板書書寫量,同時學生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獲取更多的有效信息。教師能夠更為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而這樣的信息呈現形式也更符合小學生的信息接收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較高,學習過程中能夠收獲的內容也相對更多。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首先,在傳統語文課堂模式下,課堂內容較為單一,課堂氛圍比較沉悶。由于學生年齡較小,這樣的課堂特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熱情不高,投入的精力自然更少。他們很難從課堂學習中開展自主思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在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學習與生活割裂的情況較為明顯。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應該貫穿于教材和生活中,但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知識性內容的灌輸,忽視了與生活的聯系。這導致學生很難理解和記憶知識,只能獲得一些基礎知識,而無法提升核心素養的深層次。另外,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著明顯的重難點部分。學生普遍對這些知識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存在困難。從課堂教學層面看,相當一部分教師并未有效解決語文教學重難點問題,這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薄弱項[1]。
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知識消化吸收困難的問題。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首先進行知識的講解,然后讓學生在課下自主進行消化吸收。這種先傳遞信息再進行消化吸收的學習流程,讓許多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遇到困難。最后,很多教師在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教學時,過度依賴相關設備和多媒體課件。這樣的行為反而限制了課堂內容的靈活性,不僅沒有發揮相關技術優勢,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教學質量。
三、“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分析
(一)借助“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
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是強化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就目前實際情況看,課堂氛圍和教學形式是影響小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加持下,課堂教學可以從多個角度改變沉悶枯燥的氛圍。合理應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可以打造輕松愉悅的課堂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更加放松,學習積極性和知識接受效果也更高。此外,整合圖片、音頻、視頻以及互動式內容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內容也更符合小學生的信息接納特點,能更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獲取各種自然環境的音頻資料,包括風聲、水流聲以及動物叫聲等。在課堂教學之初,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這些音頻,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自然環境之中,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而且,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各類優美的自然環境圖片或視頻整合于教學課件之中,在“風”這一段落的閱讀學習中播放清風吹拂樹葉的視頻,在“水”這一段的閱讀學習中播放小溪流水的視頻,在“動物”這一段的閱讀學習中播放自然界動物鳴叫嬉戲的視頻[2]。這樣繪聲繪色的教學模式正是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
(二)依托“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實現學習生活的有機結合
在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與生活實際進行妥善聯系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知識理解記憶還是核心素養培養。依托“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結合文章情節和常見生活情節,通過課件對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為深刻的感悟。這種聯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記憶深度,還讓學生學習到更多具有實際意義的道理。在課件設計時,教師要明確相關文章的教學目標,分析文章主旨與語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同時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案例進行橫向比對,最好以視頻的形式來描繪課本文章內容和相應的生活案例。
舉例來講,在《扁鵲治病》一課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從網絡上下載扁鵲治病動畫視頻,以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完整描繪扁鵲治病的全過程,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作為對比教師同樣于互聯網上下載了這樣一段視頻,小明同學原本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一天,他趁父母不在家拿走了桌子上的5元錢買了零食,父母并沒有發現,而后小明的“膽子”逐漸變大,從家中偷拿錢的數目也越來越大,到最后甚至在做客同學家中時偷走同學父母放在衣柜里的錢,在被發現后,小明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教育而小明自己也懊悔不已[3]。通過這樣兩個視頻,學生逐步認識到防微杜漸的重要性,貼近于生活的視頻案例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記憶深度,而且也提升了文章的教育意義。
(三)憑借“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特點突破語文教學重難點
“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形成的信息化課件具有直觀的內容展示作用,相較于以往單純教師講解的形式,信息化課件降低了知識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應將“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作為突破語文教學重難點的關鍵措施。在課件編輯和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部分,借助于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形式簡化學生的理解過程,并以視覺、聽覺等感官信息輔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點。舉例來講,文言文和古詩一直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項目,學生對于上述兩種文體的敘述形式存在理解和記憶困難,面對這一情況可妥善使用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以視頻的形式講述文章主體內容。
以《稚子弄冰》為例,教師從網絡資源中選擇描繪古詩場景的短視頻作為本課講解的主要資料,結合視頻解讀各句描繪的場景。通過這種直觀的形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記憶古詩中所描繪的場景,并且通過視頻,學生還能真實地感受到童真與童趣。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四)增加“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覆蓋面打造翻轉課堂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先接受教師的講解和分析,而后需要自行對內容進行理解消化。這樣的學習過程對于知識的消化吸收有一定影響。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加持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翻轉課堂的形式,改變傳統的學習過程。通過翻轉課堂,學生在課前先行了解文章相關內容,教師則根據學生的自主預習情況劃定重點講解內容,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輔助學生消化和理解相關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電腦等網絡設備通過相應的App布置自主預習任務,并在線回答相關問題,從而進行遠程輔助學習。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主預習反饋情況著重講解學生普遍存疑的部分。這樣既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也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通過自主預習,再在教師的輔助下完成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理解和記憶困難的問題。
(五)合理利用“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保障課堂教學均衡性
雖然“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諸多教學優勢,但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仍應注意相關技術的應用幅度,要避免過度依賴多媒體課件的問題,認清教師講解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有效形式。“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為教師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資料和更多的教學模式選擇,但具體的教學設計要以實際情況做差異化處理。小學語文教師要避免被多媒體課件束縛手腳的問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對資料的理解認知情況,靈活調整課堂教學內容,杜絕完全按照課件順序以流水線形式講課的情況。此外,依托相關技術形成的多媒體課件雖能大幅減少教師的板書書寫工作,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仍要認清板書的重要性,很多情況下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在課件教學的基礎上輔以板書講解,要注意保持靈活的課堂教學方法,既要充分發揮相關技術的優勢教學作用,也要明確傳統教學方法的優勢所在。
四、結束語
本文針對“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深入分析了相關技術對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明確了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在相關技術輔助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希望本文所述內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科學發展。
作者單位:吳科學 甘肅省靜寧縣城川鎮高灣小學
參? 考? 文? 獻
[1] 馬春娟. “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 中國新通信, 2021,23(24):148-149.
[2] 李偉. 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現代交際,2021(22):182-184.
[3] 高曉龍. “互聯網+”多媒體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J]. 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22(1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