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璟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399)
2022年,為了更加充分地發揮山東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山東省委宣傳部出臺《“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實施方案》(魯宣發〔2022〕9號),為實現“山東手造”的創新性、提升性、聯動性發展做出了科學規劃,形成了明確的發展策略和方案。“山東手造”是山東手造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品牌,凝結著古往今來齊魯匠人的經驗和智慧,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氣質,蘊含著新時代需要大力弘揚的工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在承傳、保護、共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進“山東手造”可謂勢在必行。作為依托山東地域美術、工藝美術背景下的藝術史論類課程建設,更應當體現建設與文化傳承、產教新模式、工匠精神的“山東手造”品牌作為研究切入點,積極探索傳統優秀文化實踐養成的育人新路徑,將“雙造”課程模塊嵌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山東手造”作為山東地域民間工藝美術的品牌代言,體現了山東文化創意和齊魯文化深邃內涵。我們希冀借此平臺打造山東地域傳統手工藝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手造產業,推動山東省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山東地域優勢和特色的藝術史論類課程應當積極、深入地研究課程教學新模式,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造物、造型體系引入課堂,謀劃推進“山東手造定制課堂”等產教融合建設,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助力。作為藝術史論類課程的授課教師,應當珍惜現有的教學平臺和政策扶持,守護好、發展好山東地域傳統文化財富,在教學改革中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對接點,以期形成強大的文化力量、產業力量,意義重大。
一是“山東手造”概念的提出推動了藝術類院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山東手造”所展現的齊魯文化、生態美學、工匠精神、藝術價值等文化預設,既可以讓傳統工藝“活”起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生活需求,又可在打造“山東手造”品牌的同時壯大文化創意產業力量,讓傳統技藝成為時代發展的“金名片”。此時,以實踐、創新為特色的藝術類院校,其課程教學的產教研融合模式,成為專業教學、理論研究、社會服務與“山東手造”方案實施的有效橋梁,實現了從“教”到“產”、從“學”到“用”的轉化,真正踐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落地”。具體到藝術史論類課程,應當積極把握新時代高等院校藝術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契機,從以往填充式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積極開展探究式學習、參與式教學、實踐化教學等多元教學模式,提高藝術史論類課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真正達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
二是“山東手造”在課程創新、產教模式探索、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強大文化動能,為藝術史論類課程產教新模式的實施提供了契機與保障。藝術史論類授課教師可以利用在傳統文化和傳統工藝方面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優勢,將山東優秀的手工技藝予以專題化、課題化、工藝化、實物化、動態化等形式呈現,契合當下多媒體載體和“5G”時代的傳播特點,著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完成“山東手造”平臺整合和產教模式建設,順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潮流。一方面,任課教師應當及時優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以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創業能力為目標,適時拓展“活頁式”教學方式,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成果、“山東手造定制課堂”等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另一方面,任課教師應當摒棄以往單一的、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方法,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造物、造型體系引入課堂,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采用“線上+線下”“課堂+實踐”、翻轉課堂等靈活先進的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
三是藝術史論類課程在“山東手造”產教新模式背景下,教學拓展空間巨大,前景美好。“山東手造”根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多姿的審美意境,對于系統保護山東地域優秀文化遺產,深入挖掘齊文化、儒家文化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等諸方面都具有美好的前景和無限的潛力。根據當前社會經濟和產業發展現狀,藝術史論類課程應當及時把握文化創意產業方向標,在教學過程中傳承中華傳統造型與造物觀念,充分發揮文化創意、創新思維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杠桿作用。一方面,任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進頭腦、進教材”,積極對接文化創意產業領域相關需求,推進“專業群+企業群+產業群”協同創新的實踐教學模式有效前行。另一方面,任課教師可結合山東地域工藝美術專題,引導學生參與“山東手造”的文化資源調研、吸收與應用,在新創意、新材料、新工藝的支撐下解決社會生活層面的創新與實踐。
藝術類院校的藝術史論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專業性、時效性、地域性等特點。因此教研者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課程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山東手造”工程的落實推進下,對藝術史論類課程在“山東手造”產教新模式背景下的推動性研究進行深入探析。
1.藝術史論類課程內容為“山東手造”產教模式探索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藝術史論類課程一般包括“中國藝術史”和“西方藝術史”兩個板塊。其中“中國藝術史”作為藝術史論類課程的核心,以人類誕生為起點,直至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橫跨幾百萬年,內容充實、厚重。課程涉及繪畫、雕塑、書法、建筑、工藝美術、音樂、舞蹈等多個藝術門類,以呈現藝術精品為主,多角度、動態化、全方位地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山東藝術的發展,歷史淵源,種類多樣,精品頻出不窮,這便為藝術史論類課程與“山東手造”的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
山東作為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一,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在山東首次發現,這一地區的大汶口彩陶、龍山黑陶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為新石器時代工藝美術之精品。在漢代,山東省是我國漢代畫像石遺存最多的地域,內容涉及漢代社會生活、歷史人物故事、神話傳說、祥瑞異獸等多方面,采用了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等精湛的雕刻技法,造型生動逼真且富有裝飾性。時至21世紀,山東作為中國工藝美術特色省份,手工藝產品種類繁多,承傳基礎穩定且發展均衡。根據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國家首批傳統工藝振興項目、首批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等數據統計,山東省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承傳與發展方面成績斐然,并且其工藝美術行業的整體收入也位居全國前列。穩定、科學的技藝傳承以及山東手工業在中華傳統工藝振興、鄉村振興方面的優勢性發展,為“山東手造”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與支撐。
2.藝術史論類課程特質為“山東手造”產教模式展開提供了先天性優勢,既有助于授課主體業務水平的提高,也顯現了此類課程教學內容與“山東手造”產教模式的有效互為。
一方面,從課程性質來看,藝術史論類課程在教學目標制定、教學標準設置、教學內容建設等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藝術史論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地域優勢,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養成的育人新路徑。藝術史論類課程群的核心課程“中國藝術史”,其教學目標即通過對中國藝術史的學習,掌握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中國藝術發展的時代背景及思想根源,掌握中國傳統藝術的基本常識、不同藝術表現表現形式,增強文化素養。藝術史論類課程群的核心課程“西方藝術史”主要講授西方古代藝術、中世紀藝術、近代藝術、現代藝術的發生與發展,增強學生的藝術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人文內涵。結合藝術史論類課程性質,該類課程應當引導學生實時關注世界藝術發展流變、藝術思潮等社會熱點問題,形成敏銳的問題意識并自覺聯系本地區、同時代的藝術創作熱點,形成較為開闊的藝術審美視野。而“山東手造”產教模式的融入能夠從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高度,引導學生夯實專業、建立前沿化學術思考意識,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打造“教育”“研討”“產業”多位一體的實踐育人課程。
另一方面,從課程分布來看,藝術史論類課程在藝術史論專業的正態分布,符合產教模式與專業體系建構的有效結合。“中國藝術史”“西方藝術史”課程作為藝術史論專業教育課程群的必修課程,各分為“中國藝術史I”“中國藝術史II”“中國藝術史III”和“西方藝術史I”“西方藝術史II”“西方藝術史III”,以時間順序從古至今拆分為三個階段授課,在大學一年級、二年級開設。在藝術史論類課程開設期間,往往在低年級同時穿插“藝術學概論”“美學導論”“外國文化史”“藝術經典作品”“技法表現”“造型基礎”等基礎類理論、實操課程。另外,“傳統造物研究”“民藝學概論”“藝術人類學”“田野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藝術市場”等實操性更強的課程在中高年級開設。此種課程分布方式由基礎性史論課程逐漸延伸至調查、探索、實踐類專題,由藝術領域的專業知識學習上升到實操性講解,符合現代大學將實踐與專業基礎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設置方向。另外,從專業性課程的正態分布來看,這一課程設置、分布模式,從“講授”向“實踐”、從“引導”向“研討”過渡,發揮了教師的專業特長,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這既實現了由淺入深、由“教”向“學”的層遞式教學模式,更有利于產教模式與多樣化課程教學的良性互動。
藝術史論類課程在“山東手造”產教新模式背景下的創新建設,應充分參與“山東手造”推進工程,積極探索傳統優秀文化實踐養成的育人新路徑,將“雙造”課程模塊嵌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在專業理論學習實踐中深度學習導向理念和市場走向,完成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效結合。
第一,適時將課程內容有機融入“山東手造”產教模式。以“中國藝術史”課程為例,該課程以中華民族優秀的藝術發展史為縱軸。在上百課時的教學內容中,任課教師便可有效利用不同教學階段中涉及產教模式的有效因子,設定教學方案,將“山東手造”產教模式引入課堂教學。例如針對“史前藝術”課程內容,當涉及新石器時代的龍山黑陶時,授課教師便可在講授龍山黑陶的發展歷史、藝術特色之后,將“山東手造”中的齊河黑陶、夏津黑陶、成武黑陶、膠萊黑陶、日照黑陶、諸城黑陶等眾多黑陶制作工藝細致講解。具體來說,教師在講授以山東龍山地區為代表的黑陶藝術時,可以凸顯其“黑薄光鈕”的藝術特征,重點講解輪制法、煙熏、“蛋殼陶”等典型工藝特色。之后便可引入“山東手造”的概念,向學生講授“山東手造”作為山東民間工藝美術的特質,傳承了淵源的歷史底蘊和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地域性、民間性、藝術性等多重特征。再以諸如日照市東港區黑陶非遺傳承人張守排的黑陶制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德州黑陶的硬刻技藝、“山東手造·優選100”入選產品龍山德功黑陶等當代特色工藝美術技藝為案例,對照視頻、圖片向學生講授黑陶制作技藝的發展。
第二,讓書本“動起來”,“動”“靜”結合,將課堂延展到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在實操中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在此,我們首先應當明確,所謂在藝術史論類課程中探索“山東手造”產教模式,不是機械的“植入”,更不是“擺拍”“作秀”。教師主體應當秉承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不忘初心,在備課過程中主動鉆研、積極對接涉及相關課程內容的產教研基地,將鮮活、立體的教學方法融入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之中,方能實現靜態教學內容的動態化、實用化。具體到課程教學上,任課教師應當深入解讀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地將教學內容進行實踐性延展。教師可以采用專題講解的方式,將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工藝美術形態進行時代化挖掘,引導學生從被動的知識點記憶、圖像體味中脫離出來,在當下手工藝操作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以“中國藝術史”課程中的“秦漢藝術史”為例,教師在講授漢代畫像石藝術時,可以將課堂移到濟南長清區、濟寧嘉祥縣、山東博物館等漢代畫像石實地,并在手工藝人實操下進行現場授課,近距離體悟漢畫像石傳拓技藝的當代改進與傳承,將藝術創意、設計思維與當代藝術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在專業知識學習、傳統技藝觀摩之后,學生們眼中的漢代畫像石便會不由自主地“活”起來,落腳到蛋雕、刺繡、扎染等多種手工技藝中。在專業知識、頭腦風暴與傳統技藝的碰撞中,藝術史論類課程的理論優勢便可與傳統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有機結合,將知識轉化為大眾的藝術需求,不斷實現資源轉化,以期探索出一條集學術、教育、創新、產業于一體的發展路徑。
第三,將產教融合評價環節納入考核評價體系。目前,藝術史論類課程多采用“考試+考查”的課程考核方式。常規靜態考核方式一般通過專業課程試題的方式檢驗學生在藝術史論領域掌握、評析某一時期藝術現象和藝術理論的能力。這一傳統課程評價機制更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同時卻忽略了學生將知識轉化為創新思維、技藝專長的能力。根據2022年山東省教育廳下發的《山東省教育廳關于推動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通知》的相關要求,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勇于突破以往教學考核定勢,實現從知識傳授為中心到“知識+思維方式+想象力”并重的轉變。課程考核體系也要從以往單純的知識點記憶、單一化評分體系轉化為“全過程學業評價”“非標準答案考試”等方式,以期實現學生從被動學習、“考試型”學習到主動學習、“創新型”學習的轉變。結合當下“山東手造”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探索,任課教師在課程考核中,要推行全過程學業評價,科學、合理地測評學生學習效果。一方面,任課教師應結合課程特色將課程考核方式分為日常考核(包括課堂表現、隨堂測試、課后作業等)、單元測試(含期中考試,考核形式包括知識測驗、主題論文、調研報告等)、課程考試等幾個模塊。每一模塊成績一般不超過50%,且具有足夠的區分度,不拘泥于形式改革。另一方面,實施推行“非標準答案”考核方式。任課教師應緊密結合課程內容和教學需要,通過知識點考查、開放性實踐課題、案例分析等方式,將課程考核的重點落腳在學生運用藝術史論基礎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破除“高分低能”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