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仁 鮑曉艷 劉俐宏 烏云高娃
摘 要:“新文科”這一概念的提出,對傳統學科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模式提出了創新的要求。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新時代的職業生涯規劃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中出現一些問題,課程成效難以保證。基于新文科的“五通”視角,挖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提煉傳統文化結晶、創新授課方式、完善課程體系等方式,將思想政治元素有機地融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每個環節,促進知識教育和價值導向的有機結合,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是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嘗試和探索。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五通”視角;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3)09-0089-05
近年來,國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愈加重視,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各高校開啟了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發展的實踐探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的重要部分,是融合、傳播思想政治理論的有效載體。新文科是從歷史、哲學、文化、科學、政治、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等多維度綜合考慮和建設的文科,是實現古今打、中外打通、新舊打通、學科打通、知行打通的“五通”文科[1],新文科建設的發展為傳統文科注入了新的時代活力,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新文科的“五通”視角,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進行反思,進一步挖掘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推動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同向同行,構建協同育人的教學合力,對于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1 問題的提出
職業生涯規劃在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隨著生涯發展理論的提出,生涯規劃逐漸取代職業輔導的地位。80年代,生涯規劃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生涯規劃教育成為現代學校教育與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長期實踐中,國外學校首先確立了以形成“自我概念、發展潛能”為主的全人輔導模式,并輔以矯正、補救的心理咨詢和訓練項目,目前已經形成較完整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輔導體系。
我國對職業生涯規劃與輔導的起源出現較早。早在1917年黃炎培、梁啟超等人發起成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1918年出版的《職業指南》等被認為我國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先行。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職業生涯規劃正式作為一門課程進入高校教學計劃并得到學術界關注。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教育部于2020年5月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了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發展方向,加快了課程思政建設有各學科建設共同推進的步伐。學者高德毅指出若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必須充分發揮課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將學科資源、學術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實現“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有機統一,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育人轉型[3]。王光彥在《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文中再次強調高校各門課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4]。
同時近幾年,學術界就職業規劃課課程體系的建設、課程研究與走向分析、課程教學的實踐、職業規劃課課程思政因素的挖掘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劉合新的《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探索》一文認為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融合,需要重視頂層設計,完善課程體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個性化輔導[5]。何莉輝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案例設計》就如何以傳統文化、學習強國APP等為課程思政案例,在教學內容中如春風化雨般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6]。學者舒虹探討了課程思政理念與方法融入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并提出了具體實施路徑[7]。學者李靜著重分析了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結合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堂改革現狀,為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新思路[8]。
總體來看,目前學術界已有成果多集中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內在聯系以及兩者有效融合的案例研究,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具體理論支撐點的相關探討并不多,且缺乏實證研究。基于此,本文試圖從新文科“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新舊打通、學科打通、知行打通”的“五通”文科視角,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探討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開展職業規劃課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路徑。
2 新文科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提出的新要求
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其主要任務是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9]。當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文科建設對于推動我國教育創新發展的積極作用日漸顯著。對于高等院校,思考如何借新文科建設之“風”,實現教育結構轉變以及教育模式優化,進而提升教育質量,培養新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 古今打通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應秉持“鑒古知今,古為今用”的原則,積極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煉符合時代發展的先進思想。充分挖掘中華文明寶庫中蘊含的豐富思想,在課程實踐中融入中華民族奮斗歷程中所體現的開拓創新、艱苦奮斗等寶貴精神,對于提質學生的思想教育,使之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發揮著重要作用。
2.2 中外打通
由于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在20世紀初誕生于西方國家,其理論根基如帕森斯的特質因素理論、克朗伯茲的社會學習理論、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以及鐵德曼的生涯決定理論等都屬于西方的職業生涯規劃思想,部分思想與中國的價值引領和現實環境存在一定偏差。因而在職業生涯規劃中,要有目標的取舍,學習優秀的西方職業理論知識,融入中國的國情環境和社會現狀分析,搭建中國化的理論基礎,引導學生在職業規劃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中國夢”來引領實現大學生的“青春夢”。
2.3 新舊打通
新文科是創新發展的文科,過去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大多以理論講授為主,課程內容和形式單一。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課堂形式和授課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元,因而更應注重在職業規劃課程中靈活變通地融入思政元素,借助信息技術,精準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使授課內容更加貼近社會實際,真正讓學生學有所得、印象深刻,實現教學和育人成效兼得。
2.4 學科打通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作為一門通識必修類課程,涉及領域廣泛,在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過程中,理應結合學校自身特色,廣泛融合其他學科,拓寬學生的認知維度,豐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積極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挖掘各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文化價值,提升課程育人實效,努力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2.5 知行打通
《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鼓勵支持高校開設跨學科跨專業新興交叉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這意味著高校課程將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因而高校應將理論傳授與實踐體悟相結合,引領學生深入社會基層、熟悉行業環境、了解國情社情,通過實踐增強專業技能,拓寬思維視野,正確進行自我定位和認知自我價值,做到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3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中華傳統文化挖掘不夠深入
在價值引導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同向同行,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豐富育人思想和職業道德理念,對于學生明晰職業發展規劃、培育高尚的愛國情操發揮著鞭策和勉勵作用。在教學內容上,大多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側重于書本知識和技巧傳授,忽視了人文素養和道德觀念的培養,導致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缺乏思想引領和文化滋養。在教育理念上,教師對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內在聯系把握不足,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不足,不利于穩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素養,致使真正的育人成效減弱。
3.2 教學理論聯系中國元素不充分
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給高校思政課程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是伴隨著文化沖擊和各種挑戰。在理論知識方面,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所涉及的如特質因素、社會學習、生涯發展等理論都源自西方,使學生極易受到西方職業觀念的影響,其適用環境與我國的實際國情社情存在偏差;在思政教育方面,因對西方學術體系過于依賴,在跨文化的理論授課中融入中國思政元素較為生硬,導致課程教學中所體現的中國立場和中國價值遠遠不夠,脫離中國本土理論則難以實現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融合。
3.3 教學方法缺乏創新
目前高校大學生主要以“00后”群體為主,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感知更加敏銳,對于學科知識的探索和創新有著濃厚的興趣。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作為一門應用性突出的課程,在融合課程思政的過程中,理應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但目前大多就業指導課程仍以典型案例分析和理論知識講授為主,授課內容枯燥、案例脫離時代、授課方式傳統等問題極大限制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導致學生對課程興趣降低,無法有效參與到課程思政中去。
3.4 教學視野較為局限
課程思政具有隱教性[10]。一方面,由于各高校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目標重心放在提高就業率和崗位適應性等方面,對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的有關教育相對減弱。另一方面,職業生涯規劃雖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但其內涵豐富并且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十分廣泛,這便對教師的學科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高校該課程的授課老師多為輔導員等兼任老師,教學的專業針對性還有待提升,缺乏多學科的旁征博引和融會貫通,不利于學生構建全面的職業生涯藍圖。
3.5 學生課程實踐參與度較低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如今大多課堂以課上講授、小組討論以及書面作業提交為主,學生直接參與崗位選拔、親身接觸職場環境的機會少之甚少,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在課堂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夠充分,無法激發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實踐教學與學生就業創業不能有效對接,進而難以激發學生的職業發展潛能。
4 基于新文科視角重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的建議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根據新文科“五通”視角為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從挖掘中華文化到整合西方理論,從教師的靈活教學到學生的知行內化形成全方位的指導體系,為重構新時代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有效聯結開辟新思路。
4.1 傳承中華文化,提升育人深度
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發反思職業生涯規劃的目標、方法、體系,尋找二者的契合點,有利于職業生涯規劃煥發新的生命力。首先,要鼓勵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課堂結構中充分融入中華優秀歷史典故、愛崗敬業人物事跡以及典型案例,講述中國故事,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文化教育植入于教學知識體系中;其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把握優秀傳統文化和哲理名言的深刻內涵,積極援引“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優秀名言,發揮其對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特質、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的重要導向作用;最后,充分挖掘榜樣人物的價值,例如通過在職業生涯規劃課中講述鄧稼先、王進喜、張桂梅等榜樣人物事跡,將家國情懷、工匠精神、愛崗敬業等精神教育貫穿于課程中,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覺意識,進而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學習、努力實現人生價值。
4.2 融合中西理論,強化思想引領
目前,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教材設計多以西方理論為支撐,存在著突出的“水土不服”問題,因而高校有必要加強思想價值引領,摒棄過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要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引領,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學生頭腦,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積極將思政元素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每一個環節,保障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效果。其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最終導向是培育服務于社會和國家的優秀人才,因此應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專業所學以投入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找到理想的崗位并利用青春才智為祖國建設貢獻一分力量,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最后,教材設計也應遵循“本土化”的原則,鼓勵各高校結合自身辦學特色,組織一線教師、思政教師以及相關專家共同進行教材編寫,選擇性地吸收國外優秀的教學理念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完善的符合我國國情社情的教學理論,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體系。
4.3 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熱情
在職業生涯規劃課中,教師應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注重課堂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長規律,結合學生的專業特色和內在需求靈活開展教學。首先,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在融合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在教學內容中更多引入學生展示、小組探究和情景模擬等環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高校應加強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中的應用進而提升課堂效率,教師應及時更新課件、教案及教輔教具,善于使用智慧教室、慕課等線上平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最后,充分整合各種資源,邀請各行業專家、職場精英和優秀校友舉辦講座和職業生涯分享會,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分享,激發學生職業發展的潛能,豐富其職業規劃視野和人生閱歷,塑造其積極向上、勇于創新的人精神品格。
4.4 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師隊伍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11]強調指出“夯實教師專業發展體系,推動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自主發展。”課程思政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的過程之中,因而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的建設中,必須深入挖掘教學內容和方法中所蘊含的思想教育資源,提高教師的思政理論水平,進而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首先,堅持優化職業課程體系,摒棄過往內容單一的課程體系,積極兼容不同學科的理論知識,聚集歷史、哲學、文學等多學科視野,以兼容并包、與時俱進的開放態度服務于課程思政建設,形成系統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思政教學方案。其次,專任教師要自覺提升自身思想理論水平,注重學術與授課相結合,積極參加各類思政理論培訓,緊跟當今時政熱點,切實提高用馬克思理論解決職業教學問題的能力。最后,努力實現思政教師深厚的理論功底與職業規劃教師的專業技能充分融合,深入挖掘植根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建設優良的職業生涯規劃思政教師隊伍,將崇高的人生價值、理想信念融入教學過程,保障以專業知識技能為載體有效開展思想育人工作。
4.5 注重實踐育人,塑造全面人格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必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大原則,除了日常的課堂授課外,高校應積極創設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融思政元素于實踐教育,塑造學生全面的人格。首先,高校可根據學生專業特色開設各類校內實踐活動,如簡歷設計大賽、職業生涯規劃人物訪談等,通過創建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思政對于職業生涯的重要意義,了解職業所需技能和職業價值觀等內容,激發學生們對個人成長生涯規劃的自主思考和自覺踐行,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職業理想與國家和社會理想相結合。其次,在校內實踐課程的基礎上,高校應集合辦學特色,積極搭建與相關企業和有關部門合作的橋梁,為學生提供更多探索和實習的機會,了解企業背后的企業文化和價值理念,使學生在現實的職場情境中得到啟發和鍛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素養,為以后更好地融入職場環境打下堅實基礎。最后,在經歷社會職場這個“大熔爐”后,職業生涯規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堂分享實踐感受和經歷,再進一步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對當今的社會和國家的就業環境形成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鼓勵學生利用專業所學肩負起新時代的青年使命,塑造學生全面完整的人格,發揮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5 結語
目前,高校的思政課程建設已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作為一門必修的通識類課程,與學生的人生走向、高校的人才培育以及社會的未來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在新文科的視域下,思考職業生涯規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機融合,使該課程煥發出新的思政生命力,幫助學生塑造全面人格和職業價值觀,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才能使大學生發揮青春價值,更好踐行自己的人生。
——————————
參考文獻:
〔1〕楊燦明.新文科建設的“七個維度”[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01):17-27+141.
〔2〕曹淑敏.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3〕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24(01):31-34.
〔4〕王光彥.充分發揮高校各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大學教學,2017,39(10):4-7.
〔5〕劉合新.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路徑探索[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2(05):120-123.
〔6〕何莉輝.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案例設計[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01):135-136.
〔7〕舒虹.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70(10):85-87.
〔8〕李靜.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建構[J].就業與保障,2022,34(01):109-111.
〔9〕吳巖.新文科學科沒做好,高等教育不能說好[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2 326642688041466&wfr=spider&for=pc,2020-11-03.
〔10〕劉建軍.課程思政:內涵、特點與路徑[J].教育研究,2020,41(09):28-33.
〔11〕國務院.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19-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