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歡 崔藝瑤 廖寄瑤
(廣西博白縣中學,廣西 玉林 537000)
問題式教學是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的教學方式,以“問題發現”和“問題解決”為要旨。在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地理思維,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并能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問題,合理表達自己的觀點。[1]問題式教學離不開實際情境的創設。教師應在課前選擇能體現學科特點、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興趣且具有挑戰性、生活性、關聯性的概念和現象等作為主題,并圍繞該主題設計一系列子問題,將相關知識整合在問題鏈與情境下,從而推動教學模式從以知識為本走向以素養為本。[2]通過圍繞一個核心主題構建完整的、貫穿課堂全過程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水平。
地理教學主題的確定是開展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設計的前提條件。確定主題時應重點考慮兩個方面:一是應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二是注意所挑選案例的本土化和生活化,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內容要求中提到要“結合實例,說明農業、工業、服務業的區位因素”。其中,“結合實例”要求教學應選取具體案例。農業的區位因素包含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等,教學內容較多、較零散,采用“一境到底”有利于串聯整節課,使課堂更加完整、流暢,也更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本教學整合廣西靈山荔枝的生產、銷售、加工及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形成教學主線。這種設計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而且能夠促進學生了解家鄉的發展情況,認識家鄉的特色農產品,實現“學習對社會生產生活有用的地理”,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地理視角看待現實生活中的農業問題。
本節內容安排在高一下學期學習。知識層面上,學生在上學期已學習地形、氣候、水源、土壤等相關自然地理知識,在“人口”單元中學習了社會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對于人口分布與遷移的影響,在“鄉村與城鎮”單元中學習了包含區位的城鎮化影響因素,故理論上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章“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相關知識。結合具體情景開展農業區位因素教學,要求學生不僅要說出有哪些區位因素,還需要能夠分析主要區位因素與具體情境中特定農作物生長習性的關系,以及該種農作物的最新變化及其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結合學情,制定學習目標如下:分析不同區域內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特點(區域認知);結合案例說明各因素怎樣影響農業的區位選擇(綜合思維);結合案例說明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綜合思維);結合案例探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措施(人地協調觀)。
確定好主題情境后,應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認知水平,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設計問題鏈(見表1),力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從而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3]

表1 基于“廣西靈山荔枝產業”主題情境的“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問題式教學過程
創設本土化真實情境、結合新課標和教材設計問題鏈條、以問題驅動學生探索是“主題情境+問題式”教學的幾大特色。“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的知識點較多且零散,基于主題情境的課程設計能夠避免區域與案例頻繁轉換,降低學生產生思維定勢、忽視區位因素間聯系的可能性。本課例選取靈山荔枝為具體案例,將產業區位因素以及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等知識串聯起來,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的學習脈絡,整合學科知識結構。在問題設計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有利于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在實踐中理解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地理實踐力,樹立人地協調觀。其次,有關學生家鄉的主題情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本課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未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給學生自主思考及合作探究的時間較短等等。教師應結合學生反饋,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修改、再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