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朱 滔
(武漢市第十四中學,湖北 武漢 430061)
2019年,《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圍繞“如何改革高考命題”的問題作出強調:試題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要注重考查思維過程、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探究性、開放性、綜合性試題比例,積極探索跨學科命題;增強情境創設的真實性、典型性和適切性,提高試題情境設計水平。[1]
2020年,教育部考試中心正式發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耙缓怂膶铀囊怼弊鳛楦呖荚u價的核心內容,集中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關鍵問題。高考評價體系要求高考全面落實情境式命題,同時要加強情境的新穎性、靈活性、探究性和開放性,考查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等高階思維。[2]
本文結合高考命題改革意見和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以學生身邊的真實情境為載體,探索地理原創試題的命制思路,以期幫助學生深入認識身邊的地理事象,培養學生在生產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的意識、從地理視角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關注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形成人地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地理原創試題是命題人用新穎的情境材料、巧妙的設問方式和別致的呈現形式,命制出的具有原創性的地理試題。[3]本次命題圍繞學生熟悉的真實情境,分別以武昌北濱江平原和武漢市第十四中學兩個不同尺度命制試題。結合專家指導、文獻梳理和命題實踐,本文總結了“明確立意—創設情境—設計問題—編制答案”的試題命制一般路徑。
例1: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武昌北濱江平原是江心洲并岸的產物。由于長江流向與基巖地層走向近乎直交,長江在武漢城區形成如下江段:沌口磯—梅家山、龜山—蛇山、諶家磯—青山磯3對對峙磯頭(磯頭在地質學上稱為露頭,指從江邊向江心突出的小石山)—河道卡口。在卡口之間,江心洲發育。在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作用下,江心洲并岸,沿江平原形成,漸成城區。武昌北濱江平原演化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武昌北濱江平原演化過程示意圖
(1)分析明代中期長江河道中形成眾多江心洲的原因。(6分)
(2)描述武昌北濱江平原的形成過程。(6分)
(3)長江作為重要的河流濕地,請從整體性視角說明其對武漢城市生態的作用。(8分)
[參考答案]
(1)對峙磯頭處江面狹窄,水流流入展寬河段時,表層水流以側蝕為主,河床展寬利于江心洲發育;卡口之間河面寬闊,水流速度減緩,搬運能力降低,泥沙沉積,形成沙洲;下游卡口對水流具有頂托作用,水流流速減緩,泥沙沉積。
(2)受漢江三角洲和禹功磯的阻擋及漢江自左岸匯入的影響,長江主流偏向右岸,右岸泥沙堆積,沙洲發育;多個沙洲聚合形成巨大的江心洲;由于泥沙堆積和人類活動,右汊河道堵塞,沙洲與右岸(南岸)陸地相連,形成武昌北濱江平原。
(3)增加空氣濕度,調節城市小氣候,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凈化水體,減輕水污染;調蓄地表徑流,緩解城市內澇;保護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例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武漢市第十四中學海夢環保社的社員們發現,暴雨過后,校園道路常會出現積水的現象。社員們結合課堂所學知識,在老師的指導下,分析校園積水的原因,經討論研究后提出了構建十四中海綿校園的規劃與設想,共謀十四中的綠色發展。十四中校園道路積水實景圖及十四中海綿校園規劃設計原理圖如圖2、圖3所示。(注:下凹式綠地主要由校園內的草坪改建而成,地勢中低周高,截面一般為倒三角形、半圓形等。)

圖2 十四中校園道路積水實景圖

圖3 十四中海綿校園規劃設計原理圖
(1)從下墊面的角度分析暴雨過后十四中校園道路積水的原因。(6分)
(2)推測十四中今后建設海綿校園時所選取的路面材料應具備的特點。(6分)
(3)十四中學生設計的海綿校園規劃能否徹底解決校園積水問題?請表明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5分)
[參考答案]
(1)路面硬化,制約雨水下滲;局部路面不平,低洼處排水不暢;部分道路趨于平坦,中央水流不暢;道路兩側排水口較少,影響雨水排放。
(2)易滲水;多孔隙;抗壓、耐磨、不易被侵蝕等。
(3)能。原有的道路和停車場路面被改造為透水路面,有利于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改善了下雨時校園路面積水嚴重的現象;下凹式綠地等裝置能有效吸納雨水并儲存。(或答“不能”。校園部分路段和建筑屋頂趨于平坦,雨后匯水量大,而雨水回收裝置容量有限,仍可能存在積水問題;武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遇上極端強降水天氣可能出現校園積水問題。)
(1)明確試題立意
例1選取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的“河流地貌演變與城市的關系”作為試題情境,引導學生從人地關系的視角關注身邊地理事象的發展與演化,從而形成關注家鄉、國家乃至全球地理問題的意識。在必備知識和學科素養方面,試題以武昌北濱江平原為區域載體,圍繞河道特征考查江心洲的成因;從區域動態發展的角度,聚焦河道的時空演變,考查武昌北濱江平原的形成過程;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從自然地理要素先分解再綜合的角度,基于整體性視角考查濕地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聯系。在關鍵能力方面,試題涉及學習掌握、實踐操作和思維認知三類關鍵能力。試題不僅考查了學生對圖文信息的獲取與解讀能力,調動和運用河流地貌、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河流的生態功能等地理知識的能力,也考查了學生描述和闡釋濱江平原形成過程的能力以及探討河流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能力。
例2選取“武漢市第十四中學海夢環保社的學生探究校園道路的積水問題”為情境,引導學生關注校園內的地理現象,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在必備知識和學科素養方面,試題重點考查了地理成因、地理預測和地理聯系。試題以十四中校園為區域載體,從下墊面的角度考查學生道路積水的原因;以海綿校園建設為背景,讓學生推測路面材料應具備的特點;最后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海綿校園建設與解決路面積水問題是否存在必然聯系。在關鍵能力方面,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調動和運用下墊面、水循環、氣候等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創設試題情境
例1的情境來源于《湖泊科學》中“濱江平原的形成模式是江—湖、洲—陸轉化——以長江武漢段武昌北部為例”一文。[4]試題選擇學生身邊既熟悉又陌生的武昌北濱江平原為情境。該區域古今地貌存在較大差異,學生對其歷史演變了解甚少。試題的文字材料摘自學術論文的部分內容,圖1對論文中已有圖文信息進行了略微增減。
例2情境來源于武漢市第十四中學海夢環保社的一節學生活動課程“探究校園道路積水問題”。試題的文字材料是對活動課的簡要介紹,圖2呈現了十四中校園道路積水現象,圖3是學生通過分析最終繪制出解決校園積水問題的規劃原理圖。
(3)科學設置問題
問題設計是原創命題的關鍵環節,應圍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進行,同時要體現科學性、地理性、探究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不斷探究、層層遞進,激活學生重組和整合地理知識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所需的分析、綜合和應用等思維能力。[5]
兩組原創試題的設問均由“行為動詞+行為結果”構成。行為動詞明確了“怎么考”的問題,行為結果指向“考什么”的問題。試題中的行為動詞包含布魯姆認知性目標的多個層級,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具有思維梯度。行為結果包含地理現象、地理特征、地理成因、地理過程、地理預測和地理聯系等內容,覆蓋的核心知識面廣、考查的關鍵能力多樣。具體如表1所示。
(4)合理編制答案
編制答案和評分標準是試題命制的最后一環。其制定首先需要遵循地理性、科學性和規范性原則。其次,答案不僅源于學生的所學知識,更是對試題情境的解讀、分析和歸納。例如,例2第(3)問是一個半開放的問題,學生結合情境和所學,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最后,答案要簡潔、精煉、突出關鍵詞、體現邏輯性和思維過程。答案要點的編排可采用并列式或遞進式的排列方式。
試題命制的過程是教師加深教材理解、進行教學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過程。命制地理試題不僅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也能夠診斷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一項“利教促學”的系統工作??v觀本文兩組試題的命制過程,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試題的關聯性,設問間的關聯,也包括設問和具體情境的關聯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情境和設問的針對性有待提高,區域特點需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