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英
為了更好地應對數字教育發展新常態,2020 年9 月,歐盟頒布了《數字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7)》,報告對使用者的數字素養能力提升和學習者的數字技能培養提出了高要求、高標準。2021 年12 月,國務院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對數字教育的發展要求和保障等工作進行了部署。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續零星式蔓延的當下,如何探索后疫情時代的數字教育發展新腳步是整個教育體系面臨的一場持久戰,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它不僅僅是傳統的線下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更是將線上與線下數字教育資源相整合融入課程的過程。為了緊跟當下教學改革的新方向,文章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例,開展線上線下數字教育資源的整合式教學實踐,探索符合新文科背景下數字化課程資源發展的新路徑,通過校企共享共建完善校內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通過校企合作完善數字化人才培養新渠道。
1.課程現狀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類本科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運用EViews軟件作一般性經濟分析與預測分析。在當前數字化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市場對于能夠熟練掌握統計建模和各種數據分析工具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更為旺盛。但如何能夠結合數字化教育資源的紅利,提升后疫情時代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是重中之重。
2.授課對象學情分析
該課程的開設時間一般在大三上半學期。該階段的有利學情:在新文科、新財經教育教學改革的推動下,學生有較強的思政意識,已有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數據分析理論思維逐漸形成,具有一定的收集資料、處理信息能力;學生有一定生活的經驗沉淀,有較強的自尊心、自信心,具有充沛的精力和較強的求知欲。不利學情:部分學生數學功底薄弱,認為課程內容枯燥、公式推導多而雜;學習的功利性變強,遇到問題容易灰心喪氣,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并存,需要正確引導;疫情波動下的線上、線下課轉換導致部分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銜接不到位。
1.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教學中,人才培養必須始終強調立德樹人的思政培養方向。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或專業主干課程需要給學生傳遞的不僅僅是課本理論知識,更應該是前沿方向與思政理念的表達,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傳導作用。由于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學習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本文以異方差章節全過程為例展示時政熱點中的思政元素融入過程,通過對陜西省醫療機構數與人口增長量的回歸模型研究,讓學生學習健康中國的發展戰略,了解疫情背景下醫護人員抗戰一線的偉大事跡。

表1 陜西省醫療機構數與人口增長量的回歸分析教學設計
2.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數字教育資源整合教學
結合后疫情時代的防控常態化,為正常開展教學活動,“計量經濟學”課程從2020 年開始展開階段性線上+階段化線下的教學方式,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貫穿始終。
(1)課前組織學生自主線上學習
教師課前收集整理相關經濟教學案例、思政科研成果,探尋適合的線上MOOC、智慧樹教學資源,及時完善更新教案、課件、教學設計。將準備好的資源通過線上給學生發布自學任務,并推送相應的智慧樹、mooc 教學資源視頻、PPT、數據等相關資源。學生通過對教師布置任務的分解,及時分團隊協作完成課程資源的學習、資料查找、框架設計、PPT 制作和翻轉講課稿等。
(2)課中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師生互動
課中采用線上/線下集中授課,如果為特殊時期需要線上授課時,則合理利用數字教育平臺,將雨課堂、騰訊會議、mooc、智慧樹及QQ 群結合使用。雨課堂的特殊功能在于學生可以拿起手機在線做題,并及時統計出做題結果,可以有效調動課堂氛圍;mooc、智慧樹平臺擁有海量課程資源,便于課堂及時分享,并展開翻轉課;騰訊會議的特殊之處在于方便學生共享屏幕進行分組匯報展示。
(3)課后線上輔導及思維導圖任務
課后,學生一方面需要總結課堂知識,完成個人思維導圖繪制作業,另一方面針對不懂或者需要溫顧的知識點可以打開各種數字資源隨時查閱,比如雨課堂中的課程回放、PPT、做題記錄、課堂互動等資料。同時,教師需要針對新舊知識,定期開展線上線下答疑活動,促進師生之間交流互動。
3.課程考核評定方式
《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考核方式既要關注知識技能的理解與應用,又要兼顧思政教育的成效,更要將學生在線上、線下不同教學模式中的課堂表現綜合體現。需要將過程性評價和測試性評價相結合,將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建立綜合性的課程評價體系,激發教師對課程的全面探索,激發學生對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將考核方式分為二部分:過程性考核(60%)、測試性考核(40%),其中,測試性成績既有期末考試成績,又有使用雨課堂線上做題的正確度、參與度得分;過程性考核包含線上線下團隊協作完成任務質量打分(15%),課堂簽到、討論、提問、思政小知識分享等活躍度積分(15%)、上機實驗(10%)、課后思維導圖等(10%)四部分內容。整體而言,在課程考核中增加線上線下綜合素質成績比重,強化過程性考核的比重,弱化抽象理論的一刀切式評定。
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場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反饋、修正再探索的長期戰,因而需要階段性展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反饋。尤其在數字教育資源、課堂氛圍、教學準備等方面,但在教學紀律方面需要加強課堂管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部分學生渾水摸魚情況,同時教師、學生都需要在個人形象方面加以注意,不能做線上教學中的漏網之魚。
在對學生的抽樣訪談中了解到,學生對線上豐富的教學案例資源較為感興趣,更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是數字化發展帶來的教育紅利。同時學生希望減少數學推導等抽象性知識的講解,降低課程難度,這體現了教師雖然在考核評價中降低了抽象概念的占比,但是在課堂知識點的講授中,仍存在需要改進之處。
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相混合的教學方式將會長期存在,如何更好地將數字化教育資源進行全方位整合和充分利用,是課程需要不斷探索和反思的方向。
1.多舉措并進,學校通過引進、校企共建共享、自建等方式完善校內數字化教育資源。校企共建共享數字教育資源,可以優化升級已有課程的數字化模塊,補充現有教學資源的不足,充分享用行業發展的便利,可以加快學校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提升教師的數字化素養能力,同時可以培養出能滿足企業崗位需求的數字化人才。教師以互聯網資源為依托,以課程發展方向和人才培養目標為準則,積極加快計量經濟學課程資源庫的全面建設。
2.緊跟國家數字教育發展規劃部署,加強教師數字化技能和素養培訓。后疫情時代大多數教師從剛開始的陌生排斥到現在已經能夠熟練使用數字化教學手段和資源,但如何能夠取各種數字資源的優勢,形成各歸屬課程的自有特色,如何去探索海量的更豐富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等問題仍舊需要有所突破,因此,不斷組織教師數字化能力和素養相關的培訓,有助于拓展教師視野,進而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3.依托校企合作,共建數字化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將競賽與實踐實訓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就業所需的個人能力;舉辦各類企業專家進校園的星榜講座,幫助學生近距離了解數字化資源的重要性和樹立數字化職業規劃意識;通過“拓崗就業”走訪企業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實習+就業”的人才輸送雙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