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守麗,馬志榮,鄭潔,祁明業
(1.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2.中石油天然氣銷售新疆分公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3.中國石油新疆油田油氣儲運分公司,新疆克拉瑪依 834000)
油氣儲運在新疆石油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疆是國家重要能源資源保障基地、儲備和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基地[1]。新疆的油氣資源約占我國陸上油氣資源的1/3,且已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隨著“西氣東輸”三線建成投產和阿獨線、獨烏線、西二線輪臺-吐魯番支干線等6條油氣管網及南疆利民天然氣管網建成投用,加上之前已經建成的管線,新疆已基本形成了北疆環準噶爾、南疆環塔里木和東疆油氣管網的構架,將成為以油氣生產、加工、儲備、輸送和石油裝備制造為核心的基地[2]。我院的油氣儲運專業將為新疆的石油工業發展保駕護航。儲運專業的發展目標是面向輸油輸氣、儲油儲氣、油品分析、天然氣輸送、天然氣計量等領域,培養適應企業一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需要,能夠從事加油、加氣、油品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
課程思政從本質、理念、方法和思維等不同角度向我們闡述了它的概念。筆者認為所謂的“課程思政”,就是教書育人。育人先育德,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加了思政元素的課程,課程變得生動有“魂”,學生愛聽愛學。教師除了給學生傳授專業知識,還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3]。
油氣儲運設備操作與維護是油氣儲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對油氣儲運生產中常用設備的結構、工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能夠進行正確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故障判定、設備維護及技術改造能力。油氣儲運設備操作與維護課程的教材共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1.離心泵的使用與維護。2.往復活塞式壓縮機操作與維護。3.離心式壓縮機。4.常用鋼材、管材和配件。5.閥門。6.油品加熱設備。
作為職業院校,我院一直就是以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堅持產教融合式的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油氣儲運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思想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掌握從事實際工作的設備維護操作、數據分析、生產調度、設備保養及拆裝、工藝流程設計、緊急工況處置、安全防護、消防設備應用等專業技術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以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為原則,將學生培養成具備認知能力、協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且愛學習、重知識、熟技能、樂創新、高素質的人才[4]。對于學生的培養要依靠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兼職教師來共同完成。學校專任教師主要側重愛國、愛黨、愛集體、愛社會主義、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科學嚴謹等品質的培養,企業兼職教師則注重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紅色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等品質的培養。

圖1 油氣儲運設備操作與維護課程的培養目標
油氣儲運設備操作與維護是理實一體化課程,既有理論教學,又有實操動手環節。油氣儲運專業的學生的就業地點一般在較偏僻的泵站,就業崗位大多是設備員、安全員、調度員,每天都要與設備打交道。因此,學生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奉獻精神,還要有較強的責任心,即工匠精神。教師要善于將思政元素緊密地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融入的思政元素不能生硬,不能死套、硬套,不能讓學生感到乏味。教師要多搜集現場一線的實際問題,在講課過程中將這些問題講給學生聽,既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了解,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目前,大學生大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這些可貴的精神,缺乏老一輩石油工人的紅色精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5]。在教理論課和帶領學生開展實操的過程中,教師要多講老一輩石油工人的故事,多講優秀畢業生的事跡。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紀錄片《大國重器》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創新精神。一門課程有多種課程思政元素,但是不能全面鋪開,每門課程要有一個中心,油氣儲運設備操作與維護課程的思政元素的中心為工匠精神[6]。
1.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師要重新修改人才培養方案,將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如果每門課程都確定一個中心思政元素,那么,整個專業就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課程思政理念與體系。
2.在課前、課中、課后融入思政元素。課前,教師引入新疆石油人的故事和科技創新文章,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創新精神、紅色精神。課中,教師引入與課程相關的內容和企業案例,增加課堂游戲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創新發展意識、工匠精神,也緩解學生的疲勞。課后,教師布置與思政元素相關的作業,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離心泵的發展史,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此外,教師要邀請企業技能專家到學校親自授課,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3.線上線下混合教學,采用多個教學平臺融入思政元素。一門好的思政課程,也一定是一門生動有趣、學生愛學樂學的課程。教師要將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使用職教云和云班課等輔助APP開展教學。這些APP有多種簽到方式和多種提問方式,方便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此外,這些學習APP還有課堂測驗、考試等功能,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校企合作,企業技能專家走進課堂,共同參與課程思政
企業技能專家也是從實習生一步步成為勞動模范、技能專家、創新工匠、高級技師的。2018年,我校與企業合作,成立了克拉瑪依職業技術學院石油工程系油氣儲運大師工作室,教師與企業人員共同研討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技術交流、傳技授課、科研攻關。企業技能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探討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方法,出謀劃策,在技術上給予支持,走進課堂,融入學生,以自身的成長經歷感染學生。企業技能專家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工匠精神、愛國精神、創新精神和紅色精神。
2.深化教學改革,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石油精神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石油精神的培養需要依靠一定的載體才能實現。首先,學校通過實訓基地的文化建設,營造崇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石油精神的氛圍。其次,學校定期在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開展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石油精神相關的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氛圍。最后,教師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石油精神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授課教室、實驗室、實訓基地等教育教學活動中得到培養。
3.融入企業文化,營造職場氛圍
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要營造真正的工作環境[7]。教師要梳理企業的優秀文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易于接受的形式,將職業理念、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精神融為一體,將企業的優秀文化貫穿到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發揮企業優秀文化的育人作用。
4.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校企共育人才的目標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可以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切入點,與企業共同構建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編寫與專業課程體系相配套的工學結合優質教材,并完善學分管理平臺,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全方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5.以賽促教,以賽促崗,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通過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將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實踐教學全過程,突出“做中學,學中做”相結合的特點。教師不僅要把先進技術對職業崗位的關鍵要求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而且要將其融入實踐教學環節中,使實踐教學環節與生產過程相結合。學校應做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崗,積極開展校內職業技能競賽,為本地企業開展職業技能競賽培訓,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此外,學校也要為優秀的學生提供展示技能的平臺[8]。
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科學技術和創新的重要性。中國要強大,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9]!要想實現科技創新,我國就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著力夯實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油氣儲運設備操作與維護課程的各個教學環節都融入了創新發展的元素[10]。
育人先要育己,優秀的教師不僅應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而且要有系統的思想政治知識體系,還應具有崇高的品格和大愛精神[11]。教師要多思考一些、多努力一些、多愛學生一些、多聯系企業一些、多幫助學生一些,用行動去教育學生,用愛去感召學生,讓學生感恩教師和學校的培養。這需要教師做的太多了,德為先,行跟之,知為重,雖然辛苦,但不愧于老師的稱號!
妄想一門課一次就全部弄好弄全思政元素,是不可能的。教師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與時俱進性,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學習和生活中教育引導學生。教師要根據課程思政的內在要求,緊扣“時事”,實現知識講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課程思政因時而論,教師要抓住“共情之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站在專業前沿認清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把科學精神和價值取向等挖掘出來,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12]。
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一門課程的建設,思政元素的搜集要靠團隊的力量。大家集思廣益,思政元素才能更豐富。
教師的下步打算如下:1.將本門課程建成線上精品課程。2.持續建設和更新,不斷挖掘課程思政元素。3.繼續發揮產教融合對本門課程的輻射作用。4.面向高校和社會開放學習服務計劃。5.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