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舟,盧 丹
(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數字經濟是互聯網發展到后期衍生出來的新經濟形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本質是信息化,目標是智能化。 物聯網、工業互聯網、5G 和CPU 的快速發展促使全世界范圍內的網絡端口產生了海量數據,這些數據經過采集、預處理和存儲等環節,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挖掘出隱藏的有價值信息并運用于社會生產實踐, 隨之催生出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 數字化轉型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它是一個轉向數字業務的過程,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 將提供新的收入和價值創造機會。數字化轉型不僅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業務和人員素質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也給互聯網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帶來了深刻影響。 在新發展格局下,金融業正在積極開展數字化轉型, 打造金融業高質量發展,以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愿景。 金融機構在實施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不僅來自技術層面, 也來自人才層面。因此,在國務院頒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 《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 和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保險科技“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同時指出了要培養懂技術、懂業務、懂管理的復合型數字技術技能類人才或金融科技人才,以滿足企業或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需要,支撐中國加快建設適應數字經濟發展框架下的金融體系。
由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迭代速度快,中國高校先新增了互聯網金融專業, 后再增了金融科技專業。從目前科技水平以及全球高校的學科發展看,金融科技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本文將在體現互聯網金融專業特點的前提下,對標英國、新加坡和美國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找出互聯網金融專業現存的問題(國外本科階段鮮有互聯網金融專業或金融科技專業)。 在教育部黨組推動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的背景下,以“政策指引,技術導向,場景應用,加速迭代”為核心重構應用型本科院校互聯網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充分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方向和興趣志向,培養數字化時代下的合格普通勞動者。 同時,立足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背景和行業發展實際需求,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互聯網金融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的保障措施,為其他同類型高校提供借鑒參考。
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總指揮棒,同時反映了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課程體系則是達到這個目標的路徑。 在本輪高校新建的金融科技研究生專業中,亞洲和英國走在了美國前面。 文章收集并整理了英國、 新加坡和美國等3 個國家12所高校金融科技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包括英國的帝國理工學院、愛丁堡大學、倫敦國王學院、格拉斯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及美國的杜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凱斯西儲大學等高校。 下文將從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兩個方面歸納總結12 所海外高校金融科技專業的特點(見圖1和圖2)。

圖1 國外12 所高校金融科技專業

圖2 國外12 所高校金融科技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關鍵詞詞頻分析:第一,圍繞數據、開發、商業、信息、編程、技術、定量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核心詞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特別強調技術滲透金融業和商業領域的重要性(按詞頻數量從高到低排列)。 第二,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培養有別于傳統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跨界金融人才, 突出顛覆性創新精神,以滿足社會各界對金融人才的需求。 第三,英國6 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較明確,并具差異化。例如帝國理工學院強調定量分析能力和編程能力;愛丁堡大學注重創建、管理和查詢適用于金融部門大型數據集的技能,并形成對金融科技領域當前問題的批判性認識;倫敦國王學院注重將新技術用于金融市場、理解系統性風險、金融傳染的能力;格拉斯哥大學注重學生運用新技術提取商業和法律界信息的能力,以此鍛煉他們的批判性和系統性思維;斯克萊德大學關注銀行業和保險業需要的具有大數據技術、計算機編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人才;薩塞克斯大學關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以應對快速變化的監管環境。 第四,課程體系突出了應用、金融科技、數字化、模型、機器學習、區塊鏈、創新、大數據、風險管理、編程和安全等核心概念,與人才培養目標一致。 第五,在這12 所高校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金融科技專業是工業工程與運籌學碩士的方向之一。除此之外,7 所沒有分方向培養,4所選擇了分方向培養。 從表1 可知,新加坡3 所高校都選擇了分方向培養, 方向專業偏計算機科學,但不雷同;英國的斯克萊德大學的金融科技專業涉及金融、管理和計算機三個方向。 總體看,這12 所海外高校金融科技碩士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并具差異化, 主要培養的是跨學科交叉融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此外,專業課程內容豐富,具個性化培養特征;教學方法及手段多樣化;師資整體水平較高。

表1 部分國外高校金融科技碩士專業分方向培養概況
課程體系是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靈魂,設置是否合理、能否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決定了高校能否在四年后培養出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人才。 從本校互聯網金融專業4 年來的授課內容和學生反饋看,課程體系主要有以下四大問題。
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雖已從高速增長期步入平穩期,但產業數字化將成為未來社會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動力源。 所以僅考慮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為學生構建課程體系、能力結構和素質發展的框架是缺乏前瞻性的,這導致學生畢業后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不足。此外,課程體系缺乏系統性。大一的專業課偏少,學生很難從一進入大學就開始了解專業知識, 這將影響后期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成果、畢業后的職業選擇以及考研方向。 由于專業課在四年培養過程中分布不很均勻, 課時安排緊張,導致一些課程的前后邏輯關系不清。
雖然大數據金融、數字貨幣理論與應用、區塊鏈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等課程跟上了金融業發展的步伐,但內容空泛,理論學時遠多于實踐學時,導致課堂缺乏生動性。 此外,學科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的內容停留在工業化時代。 例如統計學的教學內容陳舊, 沒能與大數據、Python 等最新概念或技術相融合;金融風險管理沒有增加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證券投資學沒有增加量化投資; 公司金融缺少與數據應用相關的實踐環節;商業銀行業務與經營沒有增加銀行業的金融科技業務;金融監管環節也未提及與金融科技業務相匹配的監管科技。
互聯網金融專業是一門典型的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特點的專業,要使學生真正理解技術與金融的結合,應用環節是打開這把鎖的鑰匙。 目前的課程體系,雖然有諸如區塊鏈金融應用、供應鏈金融、大數據風控等新興的實訓課程, 但與理論課學時相比,占比不高,應用場景較少,學生體驗感較差,無法完全理解這些新技術的內涵,影響知識的傳授效果。 此外,實訓課所用的數據不能實時動態更新,導致學生無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場景,與實際應用場景脫離,也與市場上千人千面的需求不一致。 應用環節除了偏少之外,還不具連續性。 雖然課程體系里開設了Python 程序設計,但后續課程中沒有結合金融領域的實際問題再應用到這個軟件。 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和統計學三門課為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做了鋪墊,但后續的大數據金融這門課只有理論,沒有實踐。 總之,很多課程都可以運用軟件豐富課程內容,但目前止于理論。
課程體系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歸根到底是因為現有師資力量跟不上。 專任老師具有金融學背景,但缺少學科交叉融合背景。 雖然專任老師在不斷地吸收新知識,努力跟上時代節奏,積極投身于互聯網金融專業課的備課中,但要把一門交叉融合的課上好,需要連續幾個學期的打磨。 需要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有效的反饋機制。 在理論知識比較牢固的基礎上,方有可能挖掘出操作性強的、 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環節,達到與社會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目標。
在教育部2019 年頒布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推動跨學科交叉融合。互聯網金融專業要培養的是既具金融專業背景,又具備信息素養和創新意識, 同時懂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勞動者。為解決目前課程體系的種種問題,基于“政策引導、技術導向、場景應用、加速迭代”的理念,重構了互聯網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見圖3),包含通識課模塊、學科基礎課模塊、專業核心課模塊和專業拓展課模塊。

圖3 互聯網金融專業課程體系架構圖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這種寬泛的、 非功利性的基礎知識,為培養終身學習能力打牢基礎。 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軍事理論、外語、體育、藝術和科學等課程的講授,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和身心素質(圖4)。

圖4 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
學科基礎課是后期所有課程的樹根,為學習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提供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互聯網金融的專業基礎課包括高等數學、 線性代數、Python 程序設計、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大數據基礎與應用、金融學和計量經濟學等。 這些課程之間的關系是:Python 可以應用于統計學; 高等數學、 線性代數、Python 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大數據基礎與應用的先修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計量經濟學的先修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與前期/后續課程的關系用 “箭頭”表示,“箭頭”代表某課程的內容將運用于箭頭指向的課程。 例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Python、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和大數據基礎與應用是大數據金融的基礎;互聯網思維和大數據金融是區塊鏈金融、供應鏈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基礎。
高等教育是培養四年后的人才,所以課程體系的構建必須具有前瞻性,讓學生和老師的思維能快速響應科技和社會的變遷。 在此期間,動態更新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由傳統的掌握內容轉變為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形成探究文化。 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合作、溝通和感受,為學生四年后的職業發展留足空間。 此外,老師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并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系,用長遠的眼光洞察經濟社會的發展方向,把握變動規律,在授課時傳授現在有用的知識和未來有用的知識。
個性化專業選修課模塊指依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老師輔助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選修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變現有的統一的職業方向模塊。 這種改革方向能夠更好地讓課程服務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個性成長,能夠滿足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避免人才培養趨同化現象,從而形成“滿意型”課程體系。 通過“個性化”專業選修模塊,將本科生分為考研、就業和創業三類。 通過“班導師制”和“校企雙導師制”實行分類發展和全程指導。如果考慮考研,學生應該深入學習基礎課程。如果準備就業,學生應該考慮就業市場的需求以及就業市場對應屆生的素質要求。 如果想創業,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多學習與創新創業相關的課程,并積極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大賽。 在學生規劃個性化專業選修課期間,應建立師生雙向實時溝通模式,讓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想法,幫助學生不間斷提升學業和素質。
2017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通過產教融合,應用型本科院校能夠實現培養符合企業新需求的人才,可以完善實踐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 校企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合作: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互聯網金融專業建設;金融類實踐基地建設;師資培訓和科研申報。 積極拓展外部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與行業共同制定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互聯網金融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方案。 以工具連接課程,形成課程價值鏈,共同推進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 另外,產教融合除了能開闊學生視野,還能有效地將信息素養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業生涯。 信息素養包含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意識、信息道德以及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因此,對于互聯網金融專業的學生,培養信息素養尤為重要。
愛因斯坦說過:“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學習很多事實,而在于訓練大腦會思考。 ”會思考不再停留于會解題,還要善于對老師授課內容或通常被接受的結論提出質疑,而不是無條件地接受專家的結論。 在接受不同觀點的同時,學生應該加強信息素養訓練,學會收集資料、整理資料,用分析性的思維方式論證或反駁論點。 學生應該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的迭代下,訓練思維的發散性并提升認知,以此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帶動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
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必須進行自我改造升級,積極主動擁抱新技術,多參加數字化技能培訓。 教師應以應用驅動為核心思想,將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應用于教學內容和學科建設。 教師應通過學界和業界的培訓、 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等方式,與行業保持溝通,不斷提升信息素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應積極參加高質量的基層教學研討會,在討論中激發新觀點和新洞見,在團隊協作的過程中提升每一位老師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