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摘 要:自然教育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并形成綜合素養的重要教育內容,尤其當前城鎮化規模不斷擴大,許多幼兒從小生活在城市中,對自然生態的了解較為欠缺,這就更需要通過自然教育使其形成對自然生態的基本認知。基于生態學視角,幼兒園自然教育不僅要傳授自然科學相關知識,還要加強幼兒對自然環境的探索和實踐,以幫助其發展智力和能力,積累實踐經驗,培養健康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滿足幼兒身心健康成長的需求。文章分析探討基于生態學視角的幼兒園自然教育資源及實施路徑,以期為幼兒園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學視角;幼兒園;自然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18-0069-03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時期,需要獲取足夠的自然經驗來建立認知體系。自然教育提倡大自然是教育的活教材,利用各種自然資源促進幼兒認知水平提升以及智力、能力等發展。幼兒園需要以良好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教育作為支撐,滿足幼兒身心成長的需要,使其成長過程符合人類自然發展規律和學習規律。
1.生態學視角下幼兒園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生態學研究的是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及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關系,與人類生存與發展密切相關。近年來,科技和工業發展十分快速,城市基礎建設日益完善,范圍不斷擴張。為了追求良好的醫療、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也遷入城市,這使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時也導致許多幼兒在充滿鋼筋水泥的環境中成長,沒有多少機會接觸和認識自然,十分不利于幼兒的成長。幼兒園作為主要的學前教育機構,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利用周圍自然資源對幼兒展開自然教育,講解自然科學知識,引導幼兒觀察周圍環境中的草木枯榮、花開花敗、動物昆蟲的活動等,感受自然界每時每刻的變化,以此拉近幼兒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距離,豐富幼兒對自然的認知,使其學會感受自然之美。基于生態學視角的自然教育能夠讓幼兒親近自然,幫助幼兒更好地探索世界、認識世界,了解自然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使幼兒從小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等,為將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目前,幼兒園越來越重視自然教育,增加了自然教育相關課程。但部分幼兒園缺乏科學明確的自然教育目標,教育重點偏向于知識講解,對幼兒實踐動手能力、自主探索能力的發展缺乏重視,更未充分關注到幼兒生態觀念、環保意識、勞動品質等方面的培養,導致自然教育的真正價值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2.基于生態學視角的自然教育資源
(1)幼兒園的自然資源
自然教育需要以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基礎,這需要幼兒園積極挖掘幼兒生活、學習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各種自然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和利用。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學習的主要區域,其中的綠化帶、小盆栽、綠化樹木等都可作為自然教育資源。教師可引導和鼓勵幼兒仔細觀察其中的各種自然變化。此外,幼兒園周邊也能找到各種自然資源,如周邊的公園、綠化廣場等。若是靠近郊區或農村,則有更多可供利用的自然資源。教師需要學會發現和挖掘自然資源,發揮其教育價值,為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提供助力。
(2)家庭的自然資源
除了幼兒園之外,家庭是幼兒成長的另一個主要環境,家庭環境、氛圍以及家庭教育對幼兒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自然教育也同樣需要家庭的配合,通過家園共同努力讓幼兒接觸自然、認識自然。通常家庭中也有著一定的自然教育資源,包括家里養的寵物,如貓、狗、倉鼠、鳥等,還有陽臺上盆栽的蔬菜、花草,樓下小區中的草坪花壇,或是假期回老家時的菜園、果園、農田等,這些都可作為自然教育的資源。
(3)社區的自然資源
社區是幼兒活動的主要場所,而且相比于幼兒園和家庭來說,社區的范圍更加廣闊,場地更寬,蘊含的自然教育資源的數量、種類等也更加豐富,只是有待挖掘和利用。例如,社區中的綠化環境,包括草地、花草、湖泊等,或社區中的寵物店、水果店、花鳥市場等,有的社區范圍內還存在果園、農場、水產養殖基地等,都可作為對幼兒進行自然教育的豐富資源。在社區周圍還有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場所,也是家長和幼兒經常路過或玩樂的區域,可將其引入自然教育中,使幼兒周圍的自然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3.基于生態學視角的幼兒園自然教育實施路徑
(1)整合自然資源,加強家園合作
自然教育的開展需要以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基礎,幼兒園應當分析、挖掘幼兒日常學習、生活、玩耍中能夠接觸到的自然資源,進行整合和歸納,合理設計相應的自然教育活動。城市中自然資源的分布較為分散,幼兒園需要充分利用家庭自然資源、社區自然資源來輔助幼兒園自然教育,需要幼兒園、家長、社區、社會的多方溝通合作,整合自然資源,共同為幼兒打造良好的自然教育環境。目前而言,由于場地限制和安全考慮,大多數幼兒園中的綠化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對自然的探索。幼兒園需要重視自然資源的建設,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改善綠化,增加小盆栽、小花壇等,并設置種植體驗園,讓幼兒能夠有更多機會與自然中的樹木、花草、昆蟲、土壤接觸,為自然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素材。除了幼兒園中的自然教育外,教師要通過家長會、講座或利用線上交流渠道向家長傳授自然教育的相關知識和技巧,獲得家長的重視和配合,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家庭自然資源給予幼兒更多的觀察、探索、實踐的空間。幼兒園也要與社區、社會展開合作,設計組織園外的自然教育活動,如與公園、動物園、農場、養殖基地等場所的負責人做好協商,設計好活動方案,帶領幼兒參觀更多的自然資源,走向田野山林,使其能夠充分感受自然。
(2)明確教育目標,優化課程設計
自然教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幼兒園需要充分考慮幼兒成長需求和當前教育政策,明確自然教育的目標,依據目標優化課程設計。幼兒園自然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幫助幼兒培養健康的生態意識,使其更好地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同時要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通過自然教育豐富幼兒的實踐機會,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等,豐富實踐經驗。基于此目標,幼兒園要優化課程設計,可開設專門的自然教育課程,包括科學知識教育、實踐教育等模塊,在園區內規劃自然教育區域,開設“花卉種植”“蔬菜種植”“辨別植物”“觀察昆蟲”“叢林探索”等各種主題課程,細化課程體系,讓幼兒充分接觸到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提高自然教育的質量。課程設計也不能局限于科學教育課堂,還應延伸至課外活動、家庭活動中,讓幼兒不僅能夠從課堂中獲取生態自然的相關知識,還能通過親自動手實踐獲得更深的感悟和體驗。
例如,在蔬菜種植的課程主題中,許多幼兒園教師為了避免麻煩,通常只是象征性地讓幼兒將蔬菜小苗放在預先挖好的土坑中,重新填好土壤便算是完成了教學。課堂結束之后由教職工進行管理,澆水施肥。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參與度不足,難以達到教育目標。對此,教師可優化課后的活動設計,課堂上種植蔬菜后,鼓勵幼兒每天觀察蔬菜長勢,通過畫畫或用不同長度的小木棍記錄蔬菜成長過程,并親自參與澆水、施肥。還可與家庭配合,讓幼兒在家中與父母一起栽種蔬菜花卉,提高課程的延續性,讓幼兒感受到植物生長的整個過程,對生態系統有更深入地理解和體會,學會愛護自然,敬畏自然。
(3)豐富教育方法,強化幼兒體驗
幼兒對世界有著強烈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對各種新鮮事物充滿興趣,但同時缺乏足夠的定力和專注力,若長時間采用單一的教育方法,會讓幼兒逐漸失去興趣,影響教育質量。基于生態學的自然教育也需要重視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豐富多樣,強化幼兒的學習體驗,讓幼兒獲得更深的感悟。在講解自然科學知識時,教師可采取情境教學、游戲教學、故事教學等多樣化的形式,抓住幼兒心理特點和興趣點,使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簡單有趣,符合幼兒認知水平。教師也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采取動畫、圖片、視頻等展示方式,予以幼兒視覺刺激,也可將科學知識編成一個個有趣的童話故事,讓幼兒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簡單的生態學知識。在實踐教學時,可采用小組合作、小組比賽、探索游戲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使幼兒始終維持高昂的熱情參與到自然教育活動中,以此有效提高教育實效性。種植主題課也可采取多樣化栽培方式,如沙培、水培、土培等,拓寬幼兒的視野,豐富其種植經驗,保持自然教育課程的新鮮感和趣味性。
(4)精選教育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幼兒認知水平發展較快,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對自然界的認知程度有著明顯的差距。在進行自然教育時,幼兒園不能簡單采取統一標準,而是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幼兒的認知水平、成長發展需求等,明確各階段教育重點,依據幼兒成長規律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和主題,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小班的幼兒認知能力、動手能力、實踐經驗都還較為薄弱,在進行自然教育時也需從基礎做起,可在教室中利用故事、圖片向幼兒傳授生態自然的基礎概念,提供安全、輕便的小盆栽讓幼兒觀察,不適宜直接讓幼兒進入自然環境中進行自主觀察探索。而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已經較高,更需要發展的是自主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動手能力等,需要積累更加豐富的實踐經驗。教師則可予以幼兒更多自主探索空間,為幼兒安排自由度更高、實踐性更強的自然教育內容,引導幼兒學會仔細觀察周圍的環境,用眼睛觀察自然,用手去觸摸、感受自然。
此外,不同幼兒之間也存在個體差異,部分幼兒家庭中自然資源更加豐富,從小在自然環境中成長,對自然知識有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部分幼兒從小生長在城市中,很少有機會完全投入自然環境中,對自然的認知則較少。教師也需要考慮幼兒個體差異合理選擇教育內容。基于生態學視角下的自然教育也需要考慮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讓幼兒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增加節約用水、珍惜糧食、保護環境、不亂扔垃圾等方面的教育內容。
(5)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幼兒發展
完善的評價體系對提升幼兒積極性和自信心,促進課程持續發展有著積極意義。幼兒園需基于生態學視角下完善自然教育的評價機制,觀察、分析、評估各項自然教育活動的實施效果,評估幼兒的積極性、參與度、知識收獲和能力發展,從而對教育活動進行反思和研討,不斷優化自然教育的方式、流程等,使教育計劃和方案更加科學合理,真正對幼兒的成長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應從教師和幼兒兩個方向展開,教師方面的評估可包括教學手段、情感導向、課堂互動等方面,要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與,通過強化培訓進行優化改善。幼兒方面則需要觀察幼兒的課堂表現、課后行為、學習態度、學習收獲、情感感悟、是否遵守紀律等多個方面,整體以鼓勵為主,善于挖掘幼兒的優點,不吝嗇對幼兒的贊揚,提升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和信心,引導鼓勵幼兒積極觀察、尋找、發現生態系統的規律和變化。
(6)做好安全防范,保障幼兒安全
自然教育需要讓幼兒與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進行親密接觸,讓幼兒通過觀察、觸摸等方式感受生態系統的規律,感受自然界的美感。在這個過程中,缺乏課堂中的嚴格紀律約束,幼兒自由活動的范圍更大,但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情況,影響幼兒安全和健康,包括被蟲咬、過敏、摔跤、被小動物撓傷或咬傷等各種不良情況。為此,幼兒園在開展自然教育時尤其需要做好安全防范,排查危險因素,加強對幼兒的教育、指導,使其正確與自然進行交流互動,并做好監督工作,及時制止幼兒的危險行為,并監督幼兒在接觸草木、泥土、小動物后及時洗手。對園外進行的自然教育活動,更需要重視安全問題,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活動安全、幼兒管理等各個方面,需要提前考察活動區域,做好安全措施,確定游覽路線,并要對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進行預設,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制訂應對預案,確保無誤再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4.結語
基于生態學視角的幼兒園自然教育更加注重實踐性、生活性以及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廣泛性,強調讓幼兒感受自然魅力,培養幼兒正確的生態意識,培養其探索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等,使幼兒對自然生態系統有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幼兒園教師需要挖掘幼兒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自然資源,加強家庭、幼兒園、社區之間的合作,讓幼兒能夠有更多機會與自然環境進行交流互動,讓幼兒通過親身探索和觀察認識世界,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瑩.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自然教育活動組織策略研究[J].文理導航,2021(04).
[2]陶雙驥.生態學視野下幼兒園自然教育活動組織策略[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9(04).
[3]徐建芳.生態學視角下幼兒親自然項目的研究路徑[J].啟迪與智慧,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