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瀟 趙效楠
西安思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8
結合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優勢與性質展開分析,與高等學校教育管理工作高度契合,高等學校引進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體系,科學實施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可以顯著提升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教育質量管理工作的優勢與作用,顯著提升高等學校高素質人才培養效果,在為高校學生帶來良好職業發展前景的同時,也為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人力資源支持。
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模式內含現代化管理思想,匯集世界各國管理工作經驗的精華,對于現代學校教育觀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結合新世紀教育特點展開分析,質量體系內涵以下兩個特征:第一,以學生為核心以及教育國際化發展,隨著國內高等學校實施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針對質量管理體系標準開展深度研究,確保學校管理工作由傳統粗放型管理模式、經驗型管理模式逐漸轉化為精細化管理、科學化管理,顯著提升學校管理效率與管理質量,不斷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有助于國內高等教育事業國際化發展。第二,開展國際化教育交流與合作,緊隨國際教育改革步伐與發展步伐,確保高等學校走持續發展道路[1]。長期以來,國內高等學校管理工作引用傳統目標管理工作模式,此項管理模式具備高效性特征、多變性特征,工作效率顯著。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素質人才培養環節目標,管理工作模式有著難以管控的弊病,需要結合質量管理思想構建與現代化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相契合的管理制度,積極轉變學校服務意識以及教育觀念[2]。
高等學校順利突破人為因素影響,進入到健康發展的軌道,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體系,順利達成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目標。為實現這一目的,學校需要借助質量管理體系標準開展一系列教育質量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高等教育工作需要面臨復雜繁瑣的教育環境,在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制定環節,容易產生偏差,部分學校習慣扮演工廠角色,將高素質人才培養看作是工廠生產產品,滿足上級主管部門以及學生家長的各項要求。學生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主體,是學校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與實施的重要影響因素,高等學校需要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掌握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科學設定標準質量管理體系,始終秉承科學教育這一思想,貫徹自由式教育[3]。
同時,教育理念立足于高等教育整體育人功能,不能一味強調教育只是有著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高等學校需要構建科學合理的質量管控體系,結合以人為本的現代化教育理念,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教育質量觀念。不僅如此,新時代背景下,高素質人才應當具備創新創造意識,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實現個性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名社會成員,在身心結構的各個方面都應當達到社會要求基本水平,實現身心健康發展[4]。
例如,結合社會觀點,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以及社會生活必備的關鍵能力的各項要求,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不僅需要拓寬學生知識儲備,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格,形成健全人格,同時還需要學生具備完整的能力結構,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具體而言,為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創設和諧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在校園內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從而確保廣大社會公民具備社會發展所需的一系列優良素質,將身體健康、心智健全、情緒管理、倫理道德等因素有機融合,助力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單就質量方針而言,是由高級管理人員所發布的組織質量宗旨與方向標志組織,在質量方面所奉行的一系列宗旨,精準詮釋組織在質量工作環節所貫徹的中心思想。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要求質量目標與質量方針為組織各項工作指明發展方向,提供核心參考依據,順利達成預期工作成效,并且助力組織借助一系列資源順利達成某種目標[5]。由此可見,質量方針、質量目標評審提供了框架,而質量目標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則需要與持續改進以及質量方針承諾建立聯系,從而促進可測量質量目標的順利實現,對于財務業績以及產品質量提升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與積極影響。為此,相關方的信任程度與滿意程度也會受此影響。
結合上述現代人才規格培養觀念,高等學校需要將促進教育穩定發展、秉承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的理念作為教育質量方針的主導思想。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目標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為學生創設優質的發展環境,拓寬學生知識儲備,助力學生個性化發展,有效培養學生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之下,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具備充盈的知識結構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具備高度的適應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成為具備良好創新創造意識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貢獻一份力量。
結合目前形勢而言,高等學校教育工作為實現質量目標與質量方針,需要積極轉變傳統教育觀念,以先進知識教育觀念、學生發展觀念以及質量管理觀念引導實踐教育活動,借助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開展創造性學習。在教育環節創設科學研究途徑與科學研究情境,助力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體驗,獲取相關信息資料,開展分析與判斷,從而有效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創造能力[6]。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學校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標準的設定,可以為教育質量管理工作指明發展方向,是滿足社會實際發展需求以及經濟發展需求的重要途徑與重要依據,可以順利實現培養具備崗位競爭優勢以及創新創造能力高素質人才的重要目標。高等學校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工作,要求高等學校深度分析、深度學習相關標準,并且結合高等學校自身辦學特點,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運行文件。確保教育質量管理工作呈現規范化發展趨勢與制度化發展趨勢,避免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限制與影響。
與此同時,有效管控內部審核行為、消費者審核行為以及機構審核行為,對教育質量管理體系開展動態化調整,制定具備靈活性特征與動態化特征的質量評估體系,其中包括高等學校自身標準以及國家整體標準。此種教育質量評估體系,不僅可以對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管理工作的運行效果與運行流程開展有效評估,而且可以節約大量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順利實現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目標。
高等學校構建教育規范化管理體系與標準化管理體系,不僅涉及高等學校自身,同時還需要上升至國家級教育制度的制定與落實,涉及范圍極為廣泛,關乎社會各界的意見與利益。高等教育質量管理標準為高等學校、地方政府與國家相關部門構建三位一體的規范化標準體系,需要站在全局角度出發,分析社會發展需求以及國家發展需求,制定出整體發展任務與發展要求;地方政府部門需要結合地方文化發展水平、經濟建設需求,制定出人才培養標準,為高等學校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指明發展方向。
在三位一體標準體系建設環節,政府部門應當保留高等教育質量立法權、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權以及高等教育質量監督權,出臺一系列政策,有效激發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化管理工作主體的參與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其中包括高等學校、高校教師以及高校學生。高等學校需要結合國家標準與地區標準,制定出科學合理的高校辦學理念與高校教育質量管理標準,同時針對自身辦學條件以及可持續發展需求,構建獨具特色的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標準,將其作為教育質量管理工作開展的核心參考依據。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作用與優勢,共同完成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工作,培養國家發展、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學校需要結合自身發展需求與國家整體要求,把控關鍵性節點,打造具備開放性特征、積極性特征與互動性特征、活躍性特征的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化管理體系,促進高校教育事業穩定發展、可持續發展[7]。
高等學校在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當中扮演重要角色,應當結合社會整體發展需求以及學生個體發展需求為中心,探索一系列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質量標準化管理理念與質量標準化管理手段,對高等學校內部組織活動以及教學科研活動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管理。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社會實際用人需求,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社會服務功能,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源源不絕的實用型人才。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文化發展的同時,也為高校學生贏得良好的職業發展前景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而順利達成高等學校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持續發展這一目標,保質保量完成高素質人才培養工作與高校教學任務,乃是高等學校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學校內部質量管理環節,各個部門之間保持密切的互動與交流,實現資源共建與資源共享極為關鍵,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節約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而且可以顯著提升高校教育質量。為此,高等學校需要確保上下級之間關聯部門具備完善的互動交流機制,這樣才可以構建具備可操作性的平臺,為高等學校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同時,意識乃是行動的先導,只有具備足夠深刻的理解與認知,方可確保行動的規范性與有效性。而精準的數據信息,是高等學校內部教育質量標準化管理系統建設的核心參考依據,可以確保內部教育質量標準化管理工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在此形勢下,高等學校需要針對校內教職工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意識開展培訓,這也是高等學校順利達成質量管理目標的有效途徑。高等學校作為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主體,是社會實現進步與發展的微觀元素,需要秉承動態化調整原則,在上一階段的教育質量管理工作當中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做出改進與完善。
高等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涉及組織工作、指揮工作與控制工作,需要面臨紛亂復雜的工作環境。為此,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從微觀層面與宏觀層面,針對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工作開展統領規劃,在充分理解質量科學開展質量管理工作、推動高等教育質量管理工作的基礎上,把控關鍵性節點,這樣才可以構建出科學合理的高等學校內部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系統。
綜上所述,高等學校構建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科學開展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可以為高等學校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助力支持。通過樹立現代人才培養觀念,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構建科學合理的質量目標與質量方針,規范教育質量管理工作、構建開放性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構建高等學校內部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系統等方式開展教育標準化質量管理工作,可以顯著提升教育質量管理工作效率與工作質量。在為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地方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人力資源支持的同時,也為高校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助力高校學生早日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社會主義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