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碧華
摘 ?要:隨著我國信息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教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教育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教育技術由之前傳統、單一的模式逐漸向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教師不再拘泥于黑板板書式的課堂教育。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宏觀的事物具體化,讓原本枯燥、乏味的粉筆式教育逐漸轉變為視頻或圖畫式教學,其鮮艷色彩的圖片能夠刺激學生的大腦、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記憶和領會知識。現階段,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很多問題,這需要語文教師施行一系列優化策略,使現代教育技術發揮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讀寫教學;現代教育技術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特點
(一)教學資源海量化
在互聯網背景下,多種多樣的教學信息通過現代技術被廣泛傳遞,數不勝數的教學資源通過信息技術被共享,現代教育技術的身影隨處可見。
一方面,各種教育類電視節目、網課視頻等不斷增多;另一方面,各類電子教材、多媒體課件等被匯總得越來越細致。以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例,它根據不同學段、不同學科和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據年級、單元等進行了細致的劃分,教師和學生可以在“曬優課”“找資源”“看教研”這三大板塊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學資源。這不僅讓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變得多樣,還可以讓學生自行掌握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
(二)教學過程生動化
多媒體教學可以集合文本、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媒介,根據不同的文本內容創設出直觀、可見的教學情境,這能夠使學生充分調動多種感官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使文章內容易于理解。
以《中國石拱橋》為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可以使用多層次化的方式:1. 讀完這篇文章,請學生講述趙州橋與盧溝橋的異同點;2. 讓學生闡述自己的家鄉都有哪些橋,是否一樣;3. 教師查閱資料,向學生介紹一座著名的橋,如中國四大古橋之一的廣東潮州廣濟橋。教師通過這三個不斷深入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運用互聯網技術解決問題。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改變了傳統作業布置,如抄寫字詞、背誦課文和做練習題等單一的模式,不僅有助于深化作業布置的意義,還大幅提高了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聽、說、讀、寫全方面的發展。
(三)信息傳遞便捷化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微課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微課的大量運用,讓學生學習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微課還可以反復播放,學生在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學習。例如因特殊情況,學生只能在家上網課,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自己錄制的微課向學生講解寫作技巧,讓學生進行寫作技能訓練。當學生返校后,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再次向學生播放寫作技能視頻,以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充分體現了教學資源傳遞便捷的優勢。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語文讀寫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學資源浪費化
1. 過度追求大容量的教學資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通過網絡查找需要的教學材料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但網絡資源良莠不齊,而查找資料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因此教師很容易出現辨別失誤的情況,造成教學容量過大。
例如有些教師在進行八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以和為貴”的教學時,將自己搜集到的教學資料,全部通過課件展示出來,還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都涵蓋了六七個故事,并要求學生細讀、談感想。為了保證內容呈現的完整性,教師將原本兩個課時的內容壓縮到一節課進行講述,課程開始時,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但后期,學生產生了疲憊感,反而無法達到鍛煉學生閱讀、寫作能力的預期目標。既浪費了教學資源,又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 使學生養成思維惰性
豐富的網絡資源,也為教師、學生查找教學資源提供了便利的同時,使學生產生依賴性,形成惰性思維。對現在社會中逐漸增加的“懶學生”現象,究其原因是“懶老師”的出現。在備課時,有的教師直接從網上復制了一篇他人的教學設計,沒有根據本班學生的學情進行修改,便直接應用。因此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文時,也直接從網上復制了一篇,不進行修改就照搬而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錯誤使用在語文讀寫教學中不但做了無用功,而且對課堂起到了反作用。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產生思維惰性,只會一味地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注重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一些PPT的材料幾乎包含了課程的全部內容,這讓學生形成了一種“看客”的心理,從而產生了一種消極的心態,面對問題時,只會用“不知道”進行回答,久而久之,這種放棄的思維,會使學生漸漸喪失學習能力。
(二)教學手段形式化
1. 授課模式形式化
在許多中學語文公開課中,其模式都是固定的:教師展示精美的課件,按照課件的內容。一步步引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是說,教師沒有根據不同性質的課程,選用不同的授課模式,無論是閱讀課還是寫作課,都套用了一樣的講授方法。
這種被課件控制的課堂,與傳統模式下教師的“一言堂”并沒有本質的區別。教師由“播音員”變成了“放映員”,學生仍然不是課堂的主角,依舊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被迫地理解知識和記憶知識。
2. 課件使用形式化
還有不少語文課堂走進了多媒體形式化教學的誤區,教師無論是講古詩、講文言文,還是講散文、說明文,都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即用幾張圖片或者一段音頻、一段視頻進行導入,用幾張PPT展示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思想內容和結構特點,最后列出本節課的課后練習題作為作業,一節語文課就這樣結束了。這種形式化使用多媒體進行授課,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視了對文章內容的分析、研讀,既不能吸引學生走進課堂、走進文本,又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
(三)教學過程機械化
1. 情景導入模式化
部分教師設計的教學導入千篇一律,在短短五分鐘的導入中,圖畫、音頻和視頻的輪番應用,使教學進度大幅減慢、教學重點內容被不斷壓縮,這既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又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 作業布置固定化
現代教育技術的出現,改變了傳統作業布置,如抄寫字詞、背誦課文和做練習題等單一的模式。但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作業布置又出現了新的問題:無論是閱讀作業還是寫作作業,教師都是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再通過“寫”的形式展示出來。這雖然打破了原有的題海作業模式,但又陷入了新的局限中,以至于學生慢慢地學會應付作業,直接從網絡上找到現成的答案,并沒有通過作業發揮鍛煉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的作用。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語文讀寫教學中的優化策略
(一)教學資源合理利用
1. 教學資源去粗取精
以寫作教學為例,寫作分類式篩選教學借助了互聯網技術,在確保學生思維發散、個性發展的前提下,教師先對作文教學資源進行粗略的信息篩選,再引導學生對寫作資料進行由粗到細、由遠及近的分類,以豐富學生在不同文體中的寫作素材。
在寫作中,學生需要積累大量的文本材料作為參考。在網絡時代,雖然學生上網搜索、查詢資料很便捷高效,但網絡資源海量,而學生辨別、篩選信息的能力不足,并且在時間緊迫的環境下,學生還要一遍遍查詢,嚴重浪費了時間。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建立查閱作文資料的“作文資源庫”,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上述問題。在“資源庫”中,教師先分類中學生常用的作文文體,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散文等,每種文體又可以展示教師范文、學生優秀例文、相關事跡材料和學生優秀隨筆等。資料庫積累了學生平時需要經常查閱的資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既可以用資料庫鍛煉學生辨別、篩選信息的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整合資料,并為其所用。
2. 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初中語文的閱讀課堂教學要取得效果,在閱讀前,教師應高效地規劃具體內容,讓學生針對性地閱讀。等級分類閱讀很好地重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滿足了學生閱讀中的人性化感受。教師通過對比詞組的形式,讓學生掌握閱讀學習的思路、方式,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并運用一般原理與方法,學會閱讀不一樣的語句。這鍛煉了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發散了學生的思路,推動了學生的漸進式發展。
對語文這門學科,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應該多進行文本內容的篩選,多關注學生,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明白,多媒體的本質是促進教學的工具,它的使用是為了優化教學。
(二)教學手段隨機應變
1. 采用不同的授課模式
教師在傳播知識時,不應機械地向學生灌輸知識,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對此教師可以采用新型模式,如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翻轉課堂,實現教師和學生身份的轉換,讓學生有更多發言、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學生通過發言,將對知識的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還可以在教學時穿插使用微課。例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使至塞上》一課時,教師可以引用微課“走進王維”進行課前導入。通過“猜一猜”“初識詩人”“詩中之才”“后世評價”四個環節,讓學生一步步走進王維、深入了解王維。微課的使用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保留了對詩歌內容的介紹,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2. 穿插使用現代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可以更加形象、直觀地呈現出教學內容,但學生在學習不同類型的課文時,教師要“因課制宜”,選取適當的現代教育技術。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先使用多媒體播放配有圖畫和音樂的朗讀視頻,讓學生通過聆聽與觀看,感受作者優美的語言;然后學生再進行朗讀,邊讀邊沉浸到作者描繪的意境中,從而體會作者是如何以景抒情的;最后讓學生在看課件的過程中,了解不同作者的性格命運,感受組織獨特的創作風格與個人魅力。
(三)教學過程因時制宜
1. 情景導入緊扣文本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要使用晦澀難懂的生硬知識,這會讓學生喪失思考的能力。教師需要把握好尺度,讓學生處于對知識的由淺至深的思考過程中。因此教師在制作PPT以及講課時,應該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想象的方式,將文字記錄在大腦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思維方式,學生不僅強化了想象力,還加深了對文字知識的印象。因此教師創建合適的多媒體數據輔助教學方法和情景對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作業布置因人而異
作業布置,也要采取因人而異的方式,注重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的作業,教師不要采取“一刀切”,而是應通過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揚長避短,以重視學生的差異性為前提,培養學生的個人能力,這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
四、結語
語文學科是歷史悠久的科目,并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得到了優化。在和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合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尊重語文學科的教育規律,確定現代教育技術輔助的教學方法及其專用工具地位,并逐步推進兩者的融合。只有不斷地進行完善,才可以更好地將現代化技術應用在語文教學中,進而達到期望的教學效果,為語文教學的改革和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奇穎. 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提升閱讀教學效能[J]. 科普童話,2019(37):118.
[2]張青花. 淺析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語文閱讀中的應用[J]. 課外語文,2016(24):132.
[3]李桃花. 互聯網與語文“課堂教學”整合策略探究[J]. 高考,2021(13):61-62.
[4]張華. 淺析農村高中語文課堂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實踐困境[J]. 試題與研究,2021(04):11-12.
[5]劉超群. 初中整本書閱讀階梯式指導研究[J]. 天津教育,2021(05):80-81.
[6]管仲英. 運用多媒體,拓展語文學習的深度、廣度和厚度[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6):134-135.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