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朗讀是作者情感的再現,朗讀是讀者情感的共鳴,朗讀是聽眾情感的渲染。朗讀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朗讀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從字詞到句段,從篇章到著作,任何的教與學都離不開朗讀,離不開這最直接、最有效、最廣泛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中,時刻不能忘記朗讀,時刻都要依靠朗讀,朗讀會讓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內涵豐富的傾訴,朗讀會讓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妙趣橫生,朗讀會讓幼稚變得成熟,朗讀會讓無知變成睿智。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去認識朗讀、學習朗讀、享受朗讀,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真正地愛上朗讀!
一、朗讀習慣的培養在于教師的引導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才能使文章的生命色彩得以彰顯,才能感受語言的字字珠璣。教師在教學每篇文章時都應抽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朗讀,進行多方式、多層次的朗讀。從基礎做起,先正確地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流利地朗讀,最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對文章的認識也會逐步提升,讀通了句子,讀懂了內容,讀明了思想,讀會了感情。讀得越多越明白,讀得越多越通暢。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今天怎能舍下這優良的學習傳統呢?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才能真正了解文章,才能真正與作者對話。試問,不去讀文章,不明文中事理,不明文中感情,不明作者意圖,如何去理解?
教學中無論何種體裁文章,都要以朗讀為基礎,用朗讀去認識文章內容,用朗讀去體會情感,用朗讀去揣摩思想,真真正正地理解,與作者產生共鳴!
二、朗讀在于教師引導語氣
教師在朗讀時正確地引導尤為重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朗讀,教師要從句式語氣上讓學生認識朗讀,只有讀得準,才能把握文章意思。
如二年級《我要的是葫蘆》一文中的語句“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學生初讀之時,比較生硬,更有學生讀不出問句語氣,更不用說理解句意了。這時教師就要示范指導,讀出種葫蘆人的不理解,并帶有一絲不屑。學生讀得準了,意思也就明確了。再如《小柳樹與小棗樹》一文中,當小柳樹看到小棗樹結出又紅又大棗子時說了句:“你怎么不說我呀?”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朗讀時注意語氣,緩和些、不可直白硬氣地讀,要低下去,弱下去,慢一點讀,效果一目了然。
因此,朗讀之時,從最基本的句式、語氣引導,才能更好地理解。
三、朗讀引導學生體驗多彩人生
有感情的朗讀,能讓學生置身于不同人物世界之中,經歷不同的人生故事,感受不同的人物性格,體驗不同的精神世界。
《背影》中“我”體驗到了父愛的偉大和無微不至,教師可以讓學生靜思自己人生中的角色,從生活的點滴去感受愛的溫暖。《少年閏土》中“我”的無聊與苦悶的生活,產生了對鄉村生活的向往,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生活的樂趣,感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學習《夜鶯的歌聲》《小英雄雨來》時,可以讓學生感受戰爭的殘酷,感受“小英雄”的艱難,從而認識到自己生活的幸福,感受祖國的富強與偉大!
一篇篇文章,一個個鮮活的人生,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朗讀給了學生無盡的想象,朗讀給了學生真實的體驗,朗讀蕩滌著一個個幼小的心靈,充實了他們,豐富了他們。生命的光彩,學生都能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擁有,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
四、朗讀在于教師引導感受美
朗讀是一種美的享受,不光能體驗語言美,也能從中看到美、想到美。
當學生走進《草原》,眼前浮現藍天、白云和一碧千里的大草原,還有那駿馬、牛羊、蒙古包,盡情地去朗誦,盡情地去享受它的遼闊、豐腴,放飛自我,擁抱草原。朗讀《桂林山水》一文,游覽在漓江之上,碧波蕩漾,青山映影,隨波繞峰,正所謂“畫中游”。讀到《觀潮》,耳邊回蕩的是潮水的雷霆萬鈞、萬馬奔騰,眼中看到的巨浪翻滾、排山倒海……
學生用語言去領略美景,用想象去周游世界,這一切都是朗讀帶來的。世界之美,盡收于唇齒之間。
五、朗讀不僅有美的享受,也有精神的愉悅
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學生的情感得以豐富,精神也有享受。朗讀的過程,時而慷慨激昂,如奔馳于邊關戰場;時而纏綿柔腸,似親人的離別與思鄉;時而低聲哽咽,如怨婦聲聲哀怨在回蕩;時而悲愴豪邁,如烈士從容赴死,壯士扼腕前行。朗讀中能體會百味人生,朗讀中能變換千種風情。朗讀讓煩躁的心得以平靜,讓迷茫的眼得以蘇醒,讓忙碌的人生得以休憩,讓充實的生活更加明媚,這難道不是精神的愉悅嗎?
朗讀是一種交流,朗讀是一種釋懷,朗讀是一種情感。當我們失落傷心時,去尋找“天涯淪落人”的慰藉;當我們暢意人生時,去感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暢快。雨中捧起書去款款而讀品味細雨如絲愁,深夜去思考解讀其中留有的人生痕跡,也都別有風味。用朗讀去拓寬生命,用朗讀去裝飾人生,用朗讀增加我們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