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傳統文化復興這一命題在各種場合被反復提起。從哲學角度出發,在新時代下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一個批判與反思的過程。在對傳統文化的分析過程中可以深切體會古人對人生問題的思考。它在中國這片土地之上隨著歷史孕育而生的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影響著后世的中華兒女,成為中華文明的底色。這些歸結于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群體的中華民族,從文化思想等多角度出發對自身存在問題的追尋。
【關鍵詞】傳統文化;儒家學說;封建思想;批判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4-0004-04
一、傳統文化的內容
將傳統文化理解為狹義的儒釋道三家思想以及認為傳統文化是封建迷信的遺留,都是片面地理解了傳統文化。對于第一點,傳統文化并不只有這三家。對于中華文化的起源應當追溯于先秦時期——世界文明的軸心時期。先秦諸子百家雖沒有百家之多,但諸如法家、墨家、名家、陰陽家、農家思想等都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法家思想重視的“法”對人的約束,墨家名家有對形式邏輯的論述等。這些諸子百家學說在春秋戰國之際,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的“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背景下對中國未來的政治文化發展方向都依照各自的知識體系初步地給出了答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思想文化源頭。到后世儒家講性理、道家講玄理、佛家講空理,都是建立在對過往歷史文化的總結歸納之上的。
除了諸子百家思想之外,五術——“仙醫命卜相”——中華上千年來的方術的統稱,是傳統文化背后的世界觀的重要構成部分。用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看,被現在的我們稱為玄學的,是把一種可能性的結果當作必然性的結局來看待。在科學理性的眼光審視之下,是由辯證邏輯歸納出來的或然性答案,對人生做一個預測,滿足人們的情感訴求。為什么玄學數千年來一直被人“追捧”,是因為人在世上需要找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解釋,而這些讖緯、預言甚至星座星象學,是在過去科學還不發達的時代對人的自身存在和外在的世界的聯系做出的回答。例如作為百經之首的《易》,就是對事物的發展進行預測,總結這些預測規律理論之書[1]。從感性的神秘預言,到理性的抽象概括分析,古人的大智慧體現在其中。對于傳統的五術文化,從其中構建的邏輯思維進行批判性反思,體會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對自然界的啟發性的視角,以及大量的實踐經驗體會。從世界范圍來看,科學之所以能夠不斷進步,也是因為一些非理性因素——靈感——的存在。
傳統文化不光有精神方面,也體現在各種“物”的層面。食物、服飾、樂器、書畫、運河、瓷器等都能體現出創造了這些文明的古人的智慧和汗水。這些和古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器物能一定程度避免談論思想文化會陷入的形而上的思考,這種對實際的物質文化的遮蔽,也是對我們自身部分存在的遺忘[2]。形而下層面的“物”,更多和人類的實踐體證有關,可能只被當作是個人的生命體驗,并不是所有中國人都能體會到的,于是被視為部分群體的偏好。但是“物”的上面也有哲學思想的存在,器物哲學思想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二、傳統儒學文化與封建社會的關系
傳統文化作為人類的思想財富與其形成的社會休戚相關。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儒學文化,是在封建時期、在統治階級政治專制時期建立起來的,其敘事體系在最初是為封建政權、權貴階層服務的,因此對于傳統儒學文化的分析不能忽視它與封建階級的關系[3]。
“儒家”代表的是儒者階層,即士人階層。最初是由兩漢魏晉時期通過世襲查舉孝廉;到隋唐以后通過初步的科舉制度選拔有才識之人;到宋代以后科舉制度完全以儒家文化為篩選機器,篩選“治國安邦”為己任的熟讀儒家文化的知識分子。同時用對儒家經典的官方詮釋諸如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查舉士的標準答案??婆e制打破了貴族士族勢力對國家權力的壟斷[4],官僚階層成為新的分配財富的階級。其意識形態是以儒家文化為底色,也就是說無論士大夫做什么都要以儒家文化為“背書”。國家運用諸如“太學”培養管理國家的儒家官僚以及儒家文化的維護者和傳播者。各朝各代的儒者們為了論證君王權利的合法性,用儒家思想和古代經典為封建君主統治制度下的社會建立合“理”的思想論證。
中華民族的傳統儒學文化是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但這里所說的農業文明并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小農經濟”,這是對傳統農業文明的簡單甚至是極片面的理解。眾所周知,鹽和鐵是農業生產模式下人必不可少的生產生活物資。那么在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時期,一個家庭不可能僅靠家庭內部有限的土地資源完成生活物資的調配和補給。從漢代開始就有專門的鹽鐵專營,而對是否開放鹽鐵市場開展了《鹽鐵論》的辯論,爭論的核心是國營壟斷和自由經濟之爭。可見對于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早在兩千年前就被討論過了。但是這部分思想只是曇花一現,各朝各代還是推行所謂“重農抑商”,這里的“抑商”是限制民間經濟的發展,將經濟命脈掌握在權貴階級的手中。在沒有新興生產力出現的時代,在農業社會男耕女織生產方式下,土地作為最大的財富來源,誰擁有了土地,誰就擁有了資源,誰就能通過資源去培養能分配財富、分配土地的官員。于是通過這種循環,世家大族能源源不斷培養出人才,從而“壟斷”官僚階層。例如北宋范仲淹為范家留下的“義田”。
儒學中家國一體的政體構建,內圣外王的終極追求,通過《大學》中的“三綱八條目”的路徑,給儒者構建了一整套完整的敘事體系。強調忠孝的內在原則之上用封建君主專制下的強大國力構建了儒士為基本盤的封建官僚體系,于是整個封建社會分為了三個層次“君”“官僚”“民”,官僚行使君王賦予的權力,官僚作為“神經系統”,接受君王“大腦”傳達下來的指令,構建起了整個封建君主制度運行的框架。官僚的權力是帝王所賦予的,孟德斯鳩說:“權力只對權力的來源負責?!盵5]封建君主只對自己的朝廷負責,并非對老百姓負責。官僚認為他們的權力是君王賦予的,只對君王負責。這是自下而上的服從責任制度?!捌仗熘履峭跬?,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闭麄€國家是皇族一家的天下,這種體系下培養出來的官僚是幫助君主管“家”的“仆人”。
儒家提倡德治,不光對官僚群體進行封建禮教約束,而且還對封建君主也實行儒家思想的教化。君王從小就要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稱之為“經筵”。儒家的仁政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仁”在政治上體現為一種“社會契約”,這種契約以“天理”作為理論依據和合法性來源。儒家對君王的理想境界和柏拉圖的“哲學王”很相似,君主是最高的道德模范[6]。君王有上天賦予它的神圣合法性,以及作為仁政的最高體現。在傳統禮俗社會中的君王就是“天道”和“仁德”這些形而上的理念在人間的顯現,通過君王的身體力行推己及人,一步步輻射到全社會。然而這種德治思想和人治思想太過于理想化,而且壓抑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儒家政治變成僵化的教條主義。明末的陽明心學就是對這種儒學僵化的一種反省。但是在那時生產力還不發達,在沒有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出現之前,儒家思想還是會作為封建君主統治不可或缺的“配套措施”來進行思想和行為的規訓,走向教條主義也是歷史的必然。
三、傳統儒學文化背后的道德倫理
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雙重浪潮之下,人們漸漸發現傳統儒學文化對當下的經濟發展已經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但在道德倫理層面一方面呈現出批判和反思,另一方面將一些條目視為“天然正確”,因此不分青紅皂白地將儒家“三綱五?!薄叭龔乃牡隆鄙嵊蔡子诟鞣N人際關系之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四書五經是古代科舉取士的儒家必讀書目,其中不光有對農業文明生產生活的描述,也有許多對士人該如何管理人民的規范,以及對士人自身道德建設的規范。但是近代以來有不少對孔子思想的曲解和對孔子展開的“人身攻擊”。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問題檢討與新解》一文中,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理解為“愚民”和“民愚”兩個不同的概念[7]。但自改革開放以來“愚民說”遭到了人們的持續反思和批評。從郭店簡的《尊德義》來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不表示孔子主張“愚民”政策,它們的大意是:對于人民,可以讓他們跟從大道,但無法使他們知曉、認識到道本身??梢娙寮宜枷霃牟煌嵌壤斫鈺胁煌脑忈屄窂健R虼艘獜亩嘟嵌瓤词挛铮繁舅菰?,理清思路,才能不被外物所惑。
而在古代,教育只是少部分人才能享有的特權,教育給了普通人一條改變自己命運的道路,士人階層的崛起,打破了奴隸社會的貴族階級對知識政治文化的壟斷。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生產力低下,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就描述了農業生產的辛苦。依靠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生活,溫飽問題一直是普通百姓擔心的首要問題。所以儒家中的“民愚”思想可以說是對百姓的一種保護。百姓可以知道的很多,但是囿于當時資源的有限,能改變的卻寥寥無幾,因此反而會增添很多煩惱。
“儒學精英們”為君王管理“國家”。治理“國”是行政能力的體現,而治理“家”指的是對家庭中的人進行規訓。國有國法,家有家法,在家國一體的構造框架下,儒者們構建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社會人際關系敘事體系。人在家中被“三綱五常”約束,從而維護農業生產生活穩定的格局。農民、田地、家族等要素,構成了“鄉俗社會”這一封建社會基礎單元。
古代的“鄉俗社會”中人口基本不流動,因為在商品經濟還不發達的時代,僅僅靠土地吃飯的普通人離開了祖宗留下的田地,就會生存不下去。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商品經濟的發展,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繁榮,以及法理社會的出現,就像弗朗西斯·福山在其《身份政治:對尊嚴與認同的渴求》說的那樣,“中世紀歐洲秩序是按照社會階級而等級化、層級化的,現代市場經濟則恰好相反,靠的是勞動力、資本和思想從它們的盛產地自由地流向高回報地區”[8],近些年來,中國很多的鄉村已經出現空心化。傳統“家族”的構造也已經漸漸解體,變成一個個獨立的“家庭”。隨著工業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格局又再次被打破。在費孝通《江村經濟》中所述的傳統農業、捕魚業,隨著機器的引入漸漸發生轉變。但并不是傳統行業不被需要了,而是生產工具發生了改變,人的勞動形式從個體依靠農具的體力勞動變成操縱更為高效的生產工具——機器。于是儒家思想建立在原始農業生產力下的諸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的觀念已經不能很好地反映人們的生產生活了。
論語中說“鄉愿,德之賊也”?!班l愿”指言行不符的人,實際上是似德非德而亂乎德之人,被孔子尖銳地批判為“德之賊”。世人對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說明這種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道德建設就是對社會中人際關系的一種規范,指引人們做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給人指出一條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道路,同時也應使人識別哪些是不利社會和諧的人。道德建設是雙向的,不應只是單向的自我鞭策、自我安慰。不是呈現如同文化相對主義和倫理主觀主義,將道德的標準依賴社會輿論和習俗或者個人的觀點。道德建設應當如孔子所講的“中庸”和朱子的注疏,“不偏不倚謂之中,不倚謂之庸”。
四、傳統文化的再發展
回顧歷史,自近代以來,世界上有許多落后國家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開啟了被西方殖民的國家歷史。在這一過程中,人民聯合起來,推翻了過去的封建政府,建立起了新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一些舊傳統與新思想之間不斷融合發展,呈現出嶄新的歷史姿態。
我國便是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歷史時期,而當下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當下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懊篮蒙睢敝溉嗽谏鐣心軗碛泻芨叩男腋8校簿褪菍ι鐣?、國家未來、個人生活會更好的一種信任。道德建設就是這種“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環。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甘地說:“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四個標準是:看這個國家的人們怎么對待動物、女人、老人和弱者?!币虼艘粋€良好的道德社會是所有認同這種價值觀的人類宜居的,其中人們對社會中的各個個體都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互相幫助,這里的“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就是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而不逾矩”。因而社會中的每個個體都被承認其自我價值。
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事物和觀念一旦被人認識了,也就失去了其神秘性,而人類作為發現的主體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在不斷發展之中的,人也是在不斷發展之中的。每個時代的人類僅僅只是人類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自大地以為“歷史終結在某一時代、某一人物”的觀念在現實面前終歸會破滅。因此人類的社會要不斷發展,思想要不斷創新。
人的價值問題和民族的延續問題是不可分開的,聯系二者的紐帶就是“傳統”精神。這些在歷史長河中起伏、在時代的浪潮中奔涌著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追本溯源、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9-11.
[2]白宗讓.從東西文化比較看哲學視野中的“物”[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1(01):1-10.
[3]樊志輝,曹穎.心性學與現代性的糾結及出路——對現代心性儒學的批判性反思[J].學術交流,2017(05):42-46.
[4]陳秀宏.科舉制度與唐宋士階層[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142-158.
[5]白彤東.中國是如何成為專制國家的?[J].文史哲,2016(05):34-46+165-166.
[6]王繼奎.《論語》與《理想國》的政治思想比較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38-41.
[7]丁四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問題檢討與新解[J].東岳論叢,2020,41(05):152-163.
[8]弗朗西斯·福山.身份政治:對尊嚴與認同的渴求[M].北京:中譯出版社,2021:130-132.
作者簡介:
王凱航(1999-),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