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
(和田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和田 84800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其中,建設制造強國離不開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為技術技能人才插上騰飛的翅膀,正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在具體育人實踐中,教師要引導青少年充分認識各民族,為描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畫卷不懈努力,教育青少年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勇擔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只有在專業技能與個人思想品德全面發展的前提下,才能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從二十大報告中可以看到,黨和國家將職業教育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要求通過職業教育培養祖國與社會需要的高質量人才。高職院校要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不僅需要做到傳授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還要明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的答案,而“如何融入課程思政、融入什么樣的課程思政”則成為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需思考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生活也愈發得到重視,人們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除物質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精神生活。因此,藝術教育要將傳統文化作為學生教育的重點,將抽象且能代表中華民族的色彩與紋樣融入課堂,講述色彩與紋樣的內涵及其對于不同民族的意義,提升學生對于民族色彩的感知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同時將藝術教育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區別于照本宣科式課程思政,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審美各不相同。如何通過課程教學引起學生的共鳴,需要通過具有普遍性的色彩與紋樣引導學生思考。
例如“中國紅”,紅色在中國代表喜慶、祥和以及共產主義,是最能代表中國的顏色。自古以來,紅色具有驅邪避兇的含義,婚禮上新人的服裝會采用紅色以示喜慶。同時,紅色是原始時期的“流行色”,五行學說中有相應的五德五色,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漢朝推崇火德,代表火德的紅色也因此具有更高的歷史地位。
明朝皇室姓朱,而“朱”在古代也有“紅”的含義。紅色在政治與文化中被推崇為尊貴的顏色之一,與紅色相關的文化也逐漸發展壯大。因為紅色屬于暖色,能使觀者產生激動、熱情、亢奮等情緒,所以中國人民使用紅色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除紅色以外,代表皇權與土德的黃色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喜愛。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紅色與黃色在不同民族傳統紋樣中的應用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自發思考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意義。例如新疆傳統服裝艾德萊斯常用紅色與黃色作為底色,艾德萊斯紋樣能反映出新疆少數民族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自然的敬畏。
黃色與紅色在民族交流頻繁的唐朝也是“流行色”。唐朝時期胡風盛行,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頻繁,藝術作品也常常使用黃色與紅色。以著名的“駱駝舞樂俑”為例,黃色為駱駝身體的主體色,駱駝鬃毛以及駱駝鞍上多使用紅色。因此,唐朝時期的色彩使用習慣可以作為課堂上講解的重點,尤其在介紹唐朝時期的文化交流時,學生可以帶著問題預習所學內容,如“唐朝時期有哪些藝術作品或服裝可以體現出中原與西域之間的文化交流”,之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
以文化認同為基礎的課堂更有利于學生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合,是各民族文明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互動互鑒的成果。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作出了貢獻,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自主接受知識與被動接受知識兩種方式的結合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藝術設計專業以平面類課程為主。艾德萊斯紋樣是新疆傳統紋樣,教師在專業理論課程與工藝課程中均可以引入艾德萊斯紋樣,引導學生自發研究傳統紋樣,進而激發學生對學習與創作的興趣,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傳承與發展、繼承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以少數民族傳統紋樣為切入點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學習艾德萊斯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各民族的歷史關系,還能引導學生學習艾德萊斯的制作工藝,增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行業標準、行業道德的認知。
“設計史”課程主要按照朝代的更替順序闡述中外設計史的發展,學生通過學習可以了解到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優秀作品,結合時代背景、科技的發展、不同時代消費者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思考設計與時代發展的關系。
艾德萊斯紋樣發展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崇尚“萬物有靈”的時期。以紅色艾德萊斯中常見的樂器紋為例,其中,最常見的是長柄弦樂器——熱瓦普,在14世紀受到畏兀兒(維吾爾族舊稱)的推崇。當時新疆地區受到薩滿教儀式的影響,舞樂文化盛行,艾德萊絲紋樣中首次出現熱瓦普,反映了14~17世紀新疆地區的審美情趣[1]。此外,艾德萊斯紋樣的設計理念及其制作工藝也能反映出工匠在設計與制作艾德萊斯時認真務實、注重細節的精神,而通過對艾德萊斯紋樣的學習,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職業觀與價值觀。
“設計史”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是最方便融入課程思政的專業課程,學生可以通過對傳統紋樣的學習了解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而不同時期的紋樣也可以反映出不同時期工匠所展現的工匠精神。以現代人的審美分析傳統紋樣的歷史演變,引導學生思考當下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審美,由此對艾德萊斯進行創新,適應商業文化與互聯網文化,自主思考設計與時代的關系。通過對艾德萊斯紋樣的發展歷史、藝術特征進行研究,學生能更好地思考設計中繼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包裝設計”課程中,學生要先了解商品的特點與品牌效應。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消費者購買商品時不僅關注商品本身,還關注包裝設計和品牌價值。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將其他傳統紋樣應用于包裝設計中的成功案例導入課堂,同時闡述成功的原因,如小米MIX3包裝盒上的“獬豸”紋樣符合小米MIX3的設計理念“一面科技,一面藝術”;其次,教師應向學生闡明艾德萊斯紋樣與怎樣的包裝結構相結合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通常相對簡單的案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更應該注重不同艾德萊斯紋樣與商品品種之間的關系,如植物紋樣更加適用于干果、鮮果、甜品等商品的外包裝,而視覺效果相對柔和的樂器紋樣更加適用于禮盒包裝的內襯或紡織商品外包裝。
電子產品與現代工業制品可以使用艾德萊斯作為包裝設計元素,但如果產品特性與新疆元素不匹配,便不適合使用艾德萊斯[2]。將不同種類、不同特性的艾德萊斯紋樣與不同商品特性進行精準匹配,打造特殊的視覺效果,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關注。
包裝設計在當今市場環境下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傳統紋樣在現代包裝中的應用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設計中繼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不需要過多的語言講述課程思政內容,成功的案例更具有說服力,讓學生自行思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作用,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習慣。
“標志設計”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考查學生對于企業文化的概括性表達。標志具有較強的識別性,不同企業的產品理念都是獨一無二的,品牌宣傳離不開標志與二級圖形的展示。
以中國銀行的標志設計為例,其采用了天圓地方的銅錢作為標志形象的主體,同時縱向貫穿的豎線與銅錢錢眼構成漢字“中”,不僅通過銅錢形象展示了中國銀行的業務范圍,同時銅錢的傳統形象與“中”字相結合也與中國銀行的名稱密切相關。中國銀行標志設計的成功經驗對艾德萊斯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艾德萊斯紋樣內涵豐富,在應用過程中,不僅需要考慮紋樣與企業或產品之間是否貼合,還要考慮紋樣所傳達的內涵。針對不同企業的專項練習能讓學生有效學習不同艾德萊斯紋樣的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
以艾德萊斯紋樣為切入點,學生可以更有效地學習與了解中國傳統紋樣并對傳統紋樣產生學習興趣,進而對中國藝術產生學習興趣。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藝術作品如何傳遞社會價值觀,激發其社會責任感,使其了解文化傳承與創新以及傳統藝術與當代藝術的關系,探討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新與傳承;此外,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在藝術設計中表達個人獨特的觀點和創新的想法。作為設計師,需要關注社會問題與人文關懷問題,如保護環境、人權、性別平等。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應該注重藝術教育本身,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力和表達能力。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達藝術內涵,培養他們對美的獨特感受和追求。
在高校教育中,思政元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藝術設計專業的作用不僅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學習專業技能,還要讓其了解中華民族的藝術與文化從古至今都不是某一民族創造的,而是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不斷演變、不斷交融而成的。通過藝術教育,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民族文化交流產生的藝術碩果,進而可以思考各民族藝術與文化的交流給人們帶來的便利。由此可見,案例教學比起照本宣科式的說教更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