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祖揚 祖揚工作室
壽山石因產自福州壽山而得名,它的礦物學名為“葉蠟石”,色彩豐富,質地細膩,呈琉璃狀,很適合用來雕琢。壽山石以其鮮艷的顏色和美麗的圖案而著稱,為玉石雕刻家創造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壽山石毛料是大自然饋贈給人類的一份厚禮,但其儲備非常有限,而且它的消耗是不可逆的。雕刻家根據自己的判斷力,多按照其形狀、顏色、質地來進行雕刻。印章是壽山石雕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創作出來的印章石不僅造型美觀,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從工藝上講,壽山石雕的雕刻技法有圓雕、薄意雕、印紐雕、鏤空雕、淺浮雕、高浮雕、鑲嵌雕、鏈雕、篆刻和微雕等。雕刻家以刀代筆,對原石施以不同的技法,展現其精湛的雕刻基本功。壽山石雕的題材多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中心,將詩詞、書法、繪畫等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思想集“樂”“智”“道”為一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隨著壽山石開采禁令的頒布,壽山石原料變得日益匱乏。壽山石雕刻家的關注點也由單純地注重生產原料,轉向注重創作中的靈感與創造力。在雕刻的時候,除了選擇石材之外,致力于對雕塑技法進行創新,以創作出獨特的石雕作品。
“化腐朽為神奇”是壽山石雕的一大特色。雕刻家需要研究不同類型的巖石,然后運用最適當的技巧去制作。透過雕刻作品,向觀者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壽山石是一種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雕刻家在每個環節中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造成浪費。為能完整、準確地再現其意蘊,雕刻家必須具備極高的技藝,以精巧的手法表現出其特有的油潤質感、艷麗色澤,將其視為一種“唯美”的藝術品。
雕刻既是對壽山石的一次藝術探索,又是對人生的一次感悟。壽山石雕的主題寬泛、內容豐富,是石雕藝術的精華所在。每一件石雕藝術精品都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石雕人的心頭。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國家對文化和藝術給予了高度的重視,讓石雕制作真正建立在對民族文化進行展示和傳承的基礎上,從而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呈現出一片“群星璀璨”的盛景。
壽山新一代的石雕藝術家,以探尋中華傳統文化之源為出發點,以心之感、刀之巧、石之形成就人生。他們滿懷激情地創作出一批又一批體現時代潮流與美學的經典之作。同時,新一代石雕藝術家對壽山石的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在雕刻技術上進行了革新,為壽山石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一代代雕刻家,肩負著保護與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責任??梢哉f,藝術之魂來自時代之魂。
新的觀念、新的風格、新的面貌都需要對傳統藝術中的很多要素進行創新,壽山石雕的載體、題材不能被前輩的成績所束縛。我們應該勇于突破傳統的束縛,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和改進,從而創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種風格。
對壽山石雕藝術價值的評判,可從三個角度加以分析。首先是對作品中用到的素材進行考察與分析。雕刻家若能將壽山石的紋理、色彩、造型等特征運用到雕刻中,那么作品的藝術價值一開始便可判定為相當之高。其次,通過對壽山石作品的考察,對雕刻師的雕刻技巧進行細致的分析。雕刻家若能將壽山石的特點及觀賞價值完全表現出來,則可視其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最后,判斷雕刻家在雕刻的過程中刀法用得是否足夠精細,以此來判定作品的價值。

《自在觀音》 鄒祖揚/作
壽山石雕的造型設計除了與石頭本身的形狀有關之外,也需要雕刻家日常生活中的積累,才能讓造型與雕刻家的情緒融為一體。雕刻家的心境,決定了一件石雕作品是否能達到一種和諧、統一的境界,是否具有藝術造型的美感。一位優秀的雕刻家,善于通過自己的造型藝術,引導觀者進入他所營造的心靈世界,體會作品中傳達出的精神境界,這也使作品充滿了感染力。

《皆大歡喜》 鄒祖揚/作
所謂圓雕就是立體雕刻。人、動物、山水、花卉,這些都是立體的,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欣賞這些作品。早期的圓雕大多是用單獨的個體造型來表現,而且往往造型本身具有簡練性和概括性。它以比喻、象征等手法,以強烈、生動、簡潔的形象表現深刻的道理。這一階段的作品造型及其風格特點可謂多種多樣。
在壽山石雕的發展史上,圓雕是最早也是最基礎的一種石刻技法。我國最早的一批壽山石雕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盡管這些石雕的紋路和造型還很粗獷,但是顯然采用了圓雕工藝。其后,壽山石雕工藝不斷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圓雕技法。浮雕、旋雕等各種藝術形式相繼產生,形成了一種獨一無二的精致藝術。而且,在題材與造型上,也由原來的個人,逐步發展成人物、動物、山水等造型。
壽山石在加工時,要受材質、色彩、紋理等多種自然條件的限制。所以,每種粗石都有它自己的造型。在壽山石雕作品的創作中,如何利用其特有的“美”色彩,就成了壽山石雕刻成敗的關鍵?!爸悄苌省笔窃诓牧项伾町惖幕A上進行圖案設計。各種色彩和部位的運用恰到好處,使整件作品達到完美的造型效果。
俏色指運用壽山石漂亮的顏色來進行雕刻,不但需要選擇材質,更需要尊重材質。壽山石雕藝術,就是把自然之美轉化為人文之美的一個過程。在進行設計前,要對材質的特性進行細致的研究,并根據材質的形狀、圖案、大小,特別是色彩的搭配進行設計。
雕刻壽山石雕作品時,首先要研究整塊巖石的色彩,盡量保持原始巖石的色彩,將色彩運用得恰到好處,表達主題。在對壽山石進行雕琢時,常常會碰到對原石不夠滿意的情況。因此,我們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石料,避免材質的浪費。精巧的構思,既要避開一處缺陷,又要將腐朽轉化為神奇,要使作品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壽山石雕以其抽象性和創造性,體現了儒、釋、道三大哲學理念,并對其部分觀念進行了歸納,加以運用和創新,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古代儒家的孔圣先賢、文人騷客,佛家的諸佛菩薩、羅漢僧侶,道家的八仙傳說、捉妖伏魔,皆可入石而刻,取材廣泛,造型豐富,令人目不暇接。所謂“有生命的傳統,有流動的靈魂”,時至今日,依然能感受到其巨大的藝術魅力。壽山石雕創作中,應把“形神一體”的傳統審美觀念和現代審美觀念有機結合起來,使壽山石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比如,儒家孔圣先賢題材的浮雕作品,就把人物的面容雕得栩栩如生,衣袍折痕雕得線條靈動。這樣的人物題材作品既大氣美觀,又不失細膩。
壽山石雕中引用中國書畫傳統人物由來已久。例如《洛神賦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均是壽山石浮雕中人物題材的創作范本。在人物題材作品的雕刻中,經常會對人物的性格以及在環境中的動態變化進行描述,追求個性的表現和極高的藝術水平。壽山石雕雕刻時參考的是傳統繪畫,不僅會按照石頭的質地結構進行創作表達,還會體現雕刻者的情感,是雕刻者個人風格的體現。壽山石雕作為傳情達意的物品,要達到抒情的目的。
人物題材創作講究線條美,比如吳道子的人物畫筆勢圓轉、衣服飄舉,曹仲達的人物畫筆法稠迭、衣服緊窄,這兩種對衣服褶紋的表現手法,也是浮雕人物衣紋處理的基本技法。如在雕刻仙佛時,為體現袍袖擺動的狀態,利用加長飄帶多卷幾個旋圈,以增加線條的動感;在仕女身上刻柔和流暢、等距離的“水衣紋”長線來表現女子的柔美;雕刻古典美人的緊衫窄裳多用“曹衣出水”式,根據情景的需要,還可進行不同的變化。
在進行壽山石人物雕刻時,通常技藝精湛的雕刻家會根據壽山石原石的色彩、石性、石質進行布局和巧雕。一般來說,在選色上,人物的臉部選純色為宜,然后因材施藝,自上而下進行雕刻創作。

《持經觀音》 鄒祖揚/作
壽山石雕人物造型大體包括婦孺、老叟、書生、仙佛等,有嚴肅莊重、詼諧風趣、和藹可親的,也有瘦骨嶙峋、大腹便便的。雕刻家以刀代筆,創造出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雕刻家在形體上下功夫的同時,也要在細節處著眼,比如人的五官表情、姿態手勢等,都要有精細的講究。
若表現的是文學經典故事,則以人物造型和背景故事進行烘托,從頭飾、衣飾、手執物中辨明人物關系和人物身份。在人物形態上,通過一擰、一扭、一回眸,一顰、一笑、一亮相的人物動作造型來體現人物性格。人物整個外在輪廓造型用陽刻的方式進行突出,將身體按照日常動作雕刻成高低起伏的狀態,然后以陰刻的方式,用流暢的曲線來塑造人物的體型特征、衣服飾品、手執物件等,以線條的疏密、粗細等來區分整體畫面的強弱節奏,充分體現人物造型的藝術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