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劉柳群
[摘 要]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的內容跨度大、知識點多,適合采用歷史概念教學。以《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為指導,探索高中歷史概念教學很有必要。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式”為例,指出通過合理創設情境優化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厘清教材邏輯,確定教學核心概念和基本歷史概念;整合教材內容,創設適合學情的教學情境;立足教學實踐,反思情境創設下的歷史概念教學。
[關鍵詞]高中歷史;概念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9-0070-03
歷史概念教學,是指利用歷史概念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思考、辨析并解決歷史問題的教學過程。傳統的歷史概念教學往往采用“直接定義法”,該法目前還有部分教師在一線教學中應用。由于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側重于記憶背誦,這導致高中學生對歷史概念的認知和理解受到一定的影響。偏向學術化的“直接定義法”不利于高中學生真正理解歷史概念的內在邏輯,也容易使課堂上的知識講授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本文試以統編高中歷史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片段教學為例,闡述通過合理創設情境優化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
一、厘清教材邏輯,確定教學核心概念和基本歷史概念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強調,高考主要以內涵、外延和概念結構關系為主要考查形式。《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指出,教師在進行《中外歷史綱要》的教學設計時,要仔細分析每個學習專題的重點內容、核心概念和關鍵問題,選擇和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采取多種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通過對重點內容、核心概念、關鍵問題的理解,帶動對整個學習專題的探討和認識。歷史概念是一種概括性的歷史知識,是歷史學科體系的基本組成單位。于友西、趙亞夫在《中學歷史教學法》中指出,歷史概念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的本質屬性的反映。歷史概念有其內涵和外延,了解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助于理解歷史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形成對歷史知識的理性認知。
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包括三個子目錄:“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片段教學內容屬于第一、第二個子目錄,其教學主要圍繞核心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從“為什么”到“是什么”再到“怎么樣”展開。第一個子目錄是第17課的重點、難點之一,其中的“學習聚焦”欄目高度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指出“法西斯主義是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擴張和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使大戰的陰霾再次籠罩世界”。教材內容側重從“法西斯主義”“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綏靖政策”等方面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第二個子目錄不是重點內容,其中的“學習聚焦”欄目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的過程。美、蘇、英、中等同盟國家協同作戰,是取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保證”。基于學生在初中對基本的史實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課采取歷史概念教學更能有效突破重難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是法西斯國家,同時,法西斯主義和法西斯運動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要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就不能回避“法西斯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旨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聯盟成立,然而,國際聯盟并沒能把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控制在小范圍內,這與西方大國推行的綏靖政策有關。把握“法西斯主義”“綏靖政策”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有助于深入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背景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片段教學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核心概念,“法西斯主義”“綏靖政策”是基本概念。
二、整合教材內容,創設適合學情的教學情境
情境創設具有目的性,是為了引出問題,引導學習主體最終解決問題。為實現《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和具體學情,對教材知識進行整合或重組,選取恰當的文字、數據、圖片、視頻等,創設出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認知的教學情境。“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片段教學的情境創設及問題設置見表1。
三、立足教學實踐,反思情境創設下的歷史概念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強調,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絕不是取決于對現成的歷史結論的記憶,而是要在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歷史,在說明自己對學習問題的看法中解釋歷史。從這節課的教學情況來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積極參與,能夠借助情境進行史料解讀、知識遷移,形成了對“法西斯主義”“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概念內涵、外延的全面認識,并且能厘清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較清晰地表達對法西斯主義、英法美等大國利己主義行為、戰爭破壞性的批判以及對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反法西斯的贊美,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從課后反饋來看,學生非常認可教師創設情境進行概念教學這一方式,認為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還能從合作交流中解決以前一知半解的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之間內在聯系的理解。學生張某在課后說:“歷史學習不意味著死記硬背, 理解歷史知識才能真正走進歷史,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魅力。歷史學科蘊含著人生智慧!”聽課教師也對這節課給予了高度肯定,認為情境創設合理巧妙,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征,情境與歷史概念教學的有機結合,不僅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執教的潘老師說:“通過這堂課的嘗試,我找到了一種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的新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片段教學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實現了本課教學的基本目標,對如何創設情境優化歷史概念教學具有啟發借鑒意義。其一,落實歷史核心概念。歷史核心概念必須是教學重難點,需要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確定。其二,凝練教學主線。教師必須仔細研讀教材內容,領悟《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相關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取舍、整合、重組,為教學整體布局做好準備。其三,創設合理情境。要創設合理的情境并不容易。歷史是一門基礎性人文學科,相對于自然學科,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更具有現實性,必須根據歷史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緊扣相關的歷史概念與教學主線,精心選取合適的史料。情境創設是為了引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特征且具有啟發性的情境。其四,促進課堂生成。教師必須精準把握每一個情境的主旨,在設置逐層深入的問題鏈的基礎上,靈活駕馭課堂,及時捕捉課堂生成,點燃學生思維與情感的火花,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升華。
綜上所述,合理創設情境可以優化歷史概念教學,彌補傳統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不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完整歷史概念體系的形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在“知識立意”向“素養立意”轉變的高考命題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只有深刻領悟《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要義,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立足學情創新教學方式,才能不斷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
[? ?參? ?考? ?文? ?獻? ?]
[1]? 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于友西,趙亞夫.中國歷史教學法[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