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楠 李亦秋 靳羽




[摘 要]喀斯特地貌種類繁多,包含地表和地下兩套系統,且分布較廣泛,景觀千姿百態,不同發育過程具有不同的景觀。基于喀斯特地貌的特點,文章提出,可以將Google Earth融入喀斯特地貌的教學中,通過教學目標、教學思路的設定以及前期準備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喀斯特地貌,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關鍵詞]Google Earth;喀斯特地貌;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9-0077-04
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是一款綜合性強、內容豐富、立體直觀的地理信息技術軟件?!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要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營造直觀、實時、生動的地理教學環境??λ固氐孛卜N類繁多,包含地表和地下兩套系統,分布廣泛。喀斯特地貌中次級地貌尺度較大,利用Google Earth可以從高空角度觀察整個地貌的形態特征。通過建立地標、設置游覽功能向學生展現喀斯特地貌在不同發育階段形成的地貌形態,有助于學生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形態特點,使學生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文利用Google Earth來輔助教學,以彌補學生不能外出觀察的不足,落實培育學生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要求。
一、課程標準分析
喀斯特地貌內容屬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部分,要求學生從地貌要素的角度進行學習,教師可利用直觀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識別不同地貌。喀斯特地貌分為地表和地下兩套系統,Google Earth的地物都是通過航拍和衛星照片經過計算機1∶1還原后生成的 [1]。利用 Google Earth觀察地表喀斯特的形態特征,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立體地感受和觀察喀斯特地貌景觀的特點。
二、學情分析
必修1作為高一階段的學習內容,授課對象為15~16歲的學生。該階段的學生空間感知能力逐步增強,信息技術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大,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了基本的地形地貌,對地貌有一定的了解,能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分布范圍以及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景觀。
三、教學過程設計
1.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學情分析以及教材內容制訂這一節課程的教學目標:(1)運用Google Earth識別辨認喀斯特地貌的形態(地理實踐力);(2)運用示意圖及視頻,說出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區域(區域認知);(3)結合所學知識和Google Earth演示,簡單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演化過程(綜合思維);(4)通過學習案例FAST(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選址,說明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人地協調觀)。
2.教學思路結構圖設計與前期準備
本節內容的教學思路結構圖見圖1。
基于Google Earth設計教學的前期準備。
(1)利用Google Earth的搜索功能,找出不同地貌類型的典型地貌景觀,建立地標,尋找最佳觀看角度并設為快照視圖,加入到游覽文件夾,做成一個簡單的地貌游覽動畫。
(2)搜索地表喀斯特地貌的具體形態典型景觀,建立與步驟(1)相同的地貌游覽動畫。
(3)搜索貴州平塘大窩凼的位置,建立地標,尋找最佳觀看角度并設為快照視圖;選擇標尺功能,以大窩凼為圓心,畫一個半徑為5公里的圓并保存位置。
3.教學過程見表1,板書設計見圖2。
四、總結與反思
本節課利用Google Earth,通過3D立體景觀和視頻學習喀斯特地貌。Google Earth的3D立體展示以及街景功能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喀斯特地貌景觀的千姿百態。本節內容的思路按照“什么是地貌?—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區域—喀斯特地貌的景觀有哪些? —喀斯特地貌與人類活動”這五個環節進行,用Google Earth輔助教學,再配以視頻,這種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和了解喀斯特地貌。不足之處:首先,Google Earth僅能演示地表喀斯特景觀,地下喀斯特景觀無法演示;其次,本節知識內容部分主要依靠教師講解展示,學生探究活動集中在最后一部分,學生主體性體現不明顯,有待改進。
[? ?參? ?考? ?文? ?獻? ?]
[1]? 潘愛冰.Google Earth技術在地理課堂教學的運用研究[J].教育信息技術,2018(5):62-66.
[2]? 楊雙. Google 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教育,2018(22):95-96.
[3]? 黃紹文,黃紹宇,嚴再蓉,等.西南喀斯特地區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及改善對策[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5):43-44.
(責任編輯 陳 明)